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阅读不够深入的问题。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时候,要尝试引导学生说出阅读的感受,鼓励学生探究阅读中的问题。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追求阅读深度时,要注意把握重点,引导学生不断探究主题。这样就能避免学生阅读表面化,让学生在阅读整本书的时候读得更有深度。
【关键词】深度阅读;整本书阅读;小学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品味,让学生增大阅读面和阅读量,多读书,读整本书。阅读整本书的确能让学生快速提升阅读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然而在教学中却发现,不少学生阅读时只是理解了文本表面的意思,阅读缺乏一定的深度,没有掌握好阅读方法,也没有借助阅读获得更多的启迪。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展开深度阅读,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思考和感悟发现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
一、畅谈感受,尊重个性
在学生阅读整本书后,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反应,并给予其及时的帮助和引导,促使其能更轻松地展开深入阅读。此时和学生进行“聊书”是一个好方法。“聊书”应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下进行,让学生能毫无压力地抒发自己的阅读感想,表达自己对于文本的整体感悟,从而更完整地了解故事的内容。
例如,三年级上册第10课《在牛肚子里旅行》展现了神奇的旅行,教学完毕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尼尔斯骑鹅游行记》这部作品,能让学生感受到更为奇幻的旅行经历。在学生阅读完毕后,要及时让学生展开交流,说说阅读感受和阅读到的内容。有学生提出:“尼尔斯变成了一个拇指大小的人,他和家鹅一起飞了起来,最后变成了一个有正义感的孩子。”这样的描述缺了一些内容,教师提出“他具体经历了哪些事情”“结果怎样”等问题能让学生的表述更完整。“你觉得尼尔斯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若你变成了拇指大小的人,你的感受是什么?你希望自己能做什么事?”这样的问题则促使学生展开个性化表述。
在组织学生“聊书”的时候,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个性化感想。同时,小学生由于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很可能说得不够完整。此时,教师不能加以苛责,而要适当地用问题引导学生回忆书本的内容,鼓励学生表达阅读时的感想。
二、聚焦问题,吐故纳新
由于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限,所以其在阅读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教师不能让学生轻易地放过问题,而应该促使其聚焦这些问题,尝试解决这些问题。在组织学生展开讨论的时候,先引导学生说说在阅读的时候遇到了什么困难,对于有典型性的问题,则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这样就能让学生对作品有更为深入的感悟。
例如,三年级上册第26课《灰雀》展现了灰雀,而《神奇的钓鱼竿》则展现了很多小动物。学生阅读这本书不仅能了解一些和动物有关的知识,还能了解怎样形象地说明事物。在指导学生交流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将焦点集中在写作手法上,先回忆从《灰雀》中掌握的知识:“在这篇文章中,灰雀是主角吗?在记叙文中主要体现的是什么形象?”然后引入新知识:“若要说明动物的生活状态,采用和《灰雀》一样的写作手法是否合适?《神奇的钓鱼竿》用的是什么方法,它是怎样描绘各种小动物的呢?”这促使学生始终将焦点集中在写作手法上。
在引導学生聚焦问题的时候,若能适当地引入学生学过的知识,帮助学生用已有知识展开分析,推理出问题的答案,则学生能及时解决阅读的困惑,分享阅读的心得,也能激发学生新的思考。久而久之,学生在自主阅读整本书的时候,就会结合已有知识分析新产生的问题,能产生吐故纳新的阅读效果。
三、指向重点,删繁就简
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学生会面临很多阅读和分析的重点,然而学生的阅读时间和精力都有限,很难面面俱到,此时就需要教师进行点拨,让学生把握住学习的重点,关注更需要关注的内容,让学生在删繁就简的分析中掌握关键内容。
例如,三年级上册第22课《父亲、树林和鸟》中展现了父亲的形象,那么《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中的爸爸又是怎样的形象呢?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该作品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两个重点人物,即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将阅读重点放在他们身上。首先,教师让学生说说这两父子在外貌上有什么特点,在性格上有没有差异,他们的不同是否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特别的事情,作者是怎样将这些事情讲清楚的,写得是不是真实,作者的写作笔法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围绕主人公展开,若学生能掌握这些重点,则能对作品有更深的理解。
在阅读中,要引导学生将阅读的焦点放到故事的主要人物上,探究主要人物的生平,了解其人生经历,体会其心理变化,感受其情感波动。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作品的主旨,从而让整本书的阅读变得更为深入。
四、探讨主题,分析归纳
阅读的快乐不仅仅来自于作品本身,更在于结合作品的内容展开主题探究。在主题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能回忆自己阅读过的其他作品,或者结合现实生活探究作品的现实意义,在分析和归纳的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能得到一定的提升。
例如,三年级上册第23课《带刺的朋友》展现了聪明的小刺猬,教师在教授后可鼓励学生阅读同样展现动物形象的作品《小猪唏哩呼噜》。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最关注的是这样的问题:“唏哩呼噜是一个有缺点的小猪吗?可是小猪就是贪吃、贪睡的,那还能说这是它的缺点吗?”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主题探究活动,尝试探究:“我的缺点是什么?我身边的大人又有什么缺点呢?站在大人的角度看孩子和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大人,有什么不同呢?”这样的主题探究能促使学生展开逆向思考,在分析归纳后,学生认识到了什么是换位思考,也认识到怎样保护自己的天性。
主题探究的范围十分广,围绕作品的写作方式和表现手法展开探究,围绕作品人物联系现实生活进行分析,思考作品所描述的事件的现实性,这些都是很好的探究主题,能让学生的阅读不断地深入下去。
从阅读理解的层面来说,简单理解文字表面呈现的意思,这就是浅阅读,不少小学生都处于这样的阅读状态。深度阅读则指的是在不断理解作品意思的基础上进行感悟,并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和阅历加以理解,获得更深刻的感悟。小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所以其阅读深度和阅读的能力也有限,这个时候教师就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促使学生一步步深入下去,以提升整本书阅读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建华.探寻深度阅读的路径——例谈整本书阅读推进“四步走”[J].小学语文教学:人物,2015(7):14-16.
[2]宋志旭.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策略研究[J].华夏教师,2019(2):40-41.
【关键词】深度阅读;整本书阅读;小学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品味,让学生增大阅读面和阅读量,多读书,读整本书。阅读整本书的确能让学生快速提升阅读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然而在教学中却发现,不少学生阅读时只是理解了文本表面的意思,阅读缺乏一定的深度,没有掌握好阅读方法,也没有借助阅读获得更多的启迪。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展开深度阅读,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思考和感悟发现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
一、畅谈感受,尊重个性
在学生阅读整本书后,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反应,并给予其及时的帮助和引导,促使其能更轻松地展开深入阅读。此时和学生进行“聊书”是一个好方法。“聊书”应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下进行,让学生能毫无压力地抒发自己的阅读感想,表达自己对于文本的整体感悟,从而更完整地了解故事的内容。
例如,三年级上册第10课《在牛肚子里旅行》展现了神奇的旅行,教学完毕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尼尔斯骑鹅游行记》这部作品,能让学生感受到更为奇幻的旅行经历。在学生阅读完毕后,要及时让学生展开交流,说说阅读感受和阅读到的内容。有学生提出:“尼尔斯变成了一个拇指大小的人,他和家鹅一起飞了起来,最后变成了一个有正义感的孩子。”这样的描述缺了一些内容,教师提出“他具体经历了哪些事情”“结果怎样”等问题能让学生的表述更完整。“你觉得尼尔斯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若你变成了拇指大小的人,你的感受是什么?你希望自己能做什么事?”这样的问题则促使学生展开个性化表述。
在组织学生“聊书”的时候,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个性化感想。同时,小学生由于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很可能说得不够完整。此时,教师不能加以苛责,而要适当地用问题引导学生回忆书本的内容,鼓励学生表达阅读时的感想。
二、聚焦问题,吐故纳新
由于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限,所以其在阅读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教师不能让学生轻易地放过问题,而应该促使其聚焦这些问题,尝试解决这些问题。在组织学生展开讨论的时候,先引导学生说说在阅读的时候遇到了什么困难,对于有典型性的问题,则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这样就能让学生对作品有更为深入的感悟。
例如,三年级上册第26课《灰雀》展现了灰雀,而《神奇的钓鱼竿》则展现了很多小动物。学生阅读这本书不仅能了解一些和动物有关的知识,还能了解怎样形象地说明事物。在指导学生交流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将焦点集中在写作手法上,先回忆从《灰雀》中掌握的知识:“在这篇文章中,灰雀是主角吗?在记叙文中主要体现的是什么形象?”然后引入新知识:“若要说明动物的生活状态,采用和《灰雀》一样的写作手法是否合适?《神奇的钓鱼竿》用的是什么方法,它是怎样描绘各种小动物的呢?”这促使学生始终将焦点集中在写作手法上。
在引導学生聚焦问题的时候,若能适当地引入学生学过的知识,帮助学生用已有知识展开分析,推理出问题的答案,则学生能及时解决阅读的困惑,分享阅读的心得,也能激发学生新的思考。久而久之,学生在自主阅读整本书的时候,就会结合已有知识分析新产生的问题,能产生吐故纳新的阅读效果。
三、指向重点,删繁就简
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学生会面临很多阅读和分析的重点,然而学生的阅读时间和精力都有限,很难面面俱到,此时就需要教师进行点拨,让学生把握住学习的重点,关注更需要关注的内容,让学生在删繁就简的分析中掌握关键内容。
例如,三年级上册第22课《父亲、树林和鸟》中展现了父亲的形象,那么《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中的爸爸又是怎样的形象呢?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该作品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两个重点人物,即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将阅读重点放在他们身上。首先,教师让学生说说这两父子在外貌上有什么特点,在性格上有没有差异,他们的不同是否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特别的事情,作者是怎样将这些事情讲清楚的,写得是不是真实,作者的写作笔法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围绕主人公展开,若学生能掌握这些重点,则能对作品有更深的理解。
在阅读中,要引导学生将阅读的焦点放到故事的主要人物上,探究主要人物的生平,了解其人生经历,体会其心理变化,感受其情感波动。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作品的主旨,从而让整本书的阅读变得更为深入。
四、探讨主题,分析归纳
阅读的快乐不仅仅来自于作品本身,更在于结合作品的内容展开主题探究。在主题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能回忆自己阅读过的其他作品,或者结合现实生活探究作品的现实意义,在分析和归纳的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能得到一定的提升。
例如,三年级上册第23课《带刺的朋友》展现了聪明的小刺猬,教师在教授后可鼓励学生阅读同样展现动物形象的作品《小猪唏哩呼噜》。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最关注的是这样的问题:“唏哩呼噜是一个有缺点的小猪吗?可是小猪就是贪吃、贪睡的,那还能说这是它的缺点吗?”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主题探究活动,尝试探究:“我的缺点是什么?我身边的大人又有什么缺点呢?站在大人的角度看孩子和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大人,有什么不同呢?”这样的主题探究能促使学生展开逆向思考,在分析归纳后,学生认识到了什么是换位思考,也认识到怎样保护自己的天性。
主题探究的范围十分广,围绕作品的写作方式和表现手法展开探究,围绕作品人物联系现实生活进行分析,思考作品所描述的事件的现实性,这些都是很好的探究主题,能让学生的阅读不断地深入下去。
从阅读理解的层面来说,简单理解文字表面呈现的意思,这就是浅阅读,不少小学生都处于这样的阅读状态。深度阅读则指的是在不断理解作品意思的基础上进行感悟,并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和阅历加以理解,获得更深刻的感悟。小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所以其阅读深度和阅读的能力也有限,这个时候教师就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促使学生一步步深入下去,以提升整本书阅读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建华.探寻深度阅读的路径——例谈整本书阅读推进“四步走”[J].小学语文教学:人物,2015(7):14-16.
[2]宋志旭.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策略研究[J].华夏教师,2019(2):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