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倡导探究性教学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课程理念,其宗旨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生物学教学中的科学探究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科学,在活动中“做”科学,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学知识,增进对生命科学的理解。我立足学生实际,积极探索新课程理念,大胆实施探究性教学,长期以来,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此与大家交流讨论。
一、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实施探究性教学
生物课程标准倡导学生独立思考,同样倡导合作学习。学生通过与他人互帮互助、相互讨论等形式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超越自己的认识,还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事物。采用小组合作探究课题的策略,也可以促进学生学会与他人交流,听取各種不同的看法,有利于学生在信息传递中交互影响,在合作活动中相互启发,不断更新已有知识。如“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的教学,就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探究性教学。我提前把一株枝繁叶茂的植物放在讲桌上,问:你们知道植物的哪些器官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吗?(让学生讨论回答)接着又问:叶片为什么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呢?叶片具有什么结构?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我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讨论方案并交流,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对多样化的实验方案进行推敲和完善,使之趋于科学合理。教学中,我鼓励学生树立主体意识,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中合作交流,探索新知。这样突出了教学的探究性,有效地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发展过程有机地联系了起来。
二、发挥实验的探究性功能,实施探究性教学
探究性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着力使学生动手动脑,让他们对新知识、新现象、新成果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要加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生物科学素养。我在教学“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行得快”的实验时,学生参照课本实例,大都设计“让蚯蚓在光滑与粗糙的物体表面爬行”的对照实验,我又因势利导,提出:如果换成“干土与湿土”,蚯蚓又向哪里爬行呢?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积极发言。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创造潜能,提升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学生逐渐掌握了收集和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以及探究实验的原理和要求。整节课,学生热情参与,积极思考,努力探索,真是其乐融融。
三、培养学生质疑创新能力,实施探究性教学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一眼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但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很感兴趣。”中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好新的心理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科学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质疑创新的品质,使学生形成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热情自信的科学态度以及敢于创新、客观公正的科学精神。如讲到“普利斯特莱”的实验时,我引导学生质疑:你认为这个实验装置是最合理的吗?为什么?你会设计这个实验吗?学生从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器材的替代等方面提出了许多设计方案,真是令人欣慰。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对教材质疑的品质、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素质,要积极引导学生由接受式学习方式向探究性学习方式转变。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实施探究性教学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有计划地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为此,教师不妨将一些验证性实验变成探究性实验,将一些演示实验变成学生实验,或设计一些开放性的实验,以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比如在“观察叶片的结构”的实验中,鼓励学生大胆设计。有的学生说可以用显微镜观察,有的学生说先将叶片切薄……切的方法也不同,有的说应横切,有的说应斜着切,还有的说先切去表皮,看叶子里面的……到底应该怎么做最好,让学生分组操作,最后总结交流,得出:“由表及里的分层解剖”顺序最合理。这样一节课,学生思维始终处在积极的、兴奋的状态中,课堂气氛活跃融洽。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新,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树立终身学习的意志品质。教师在实施探究性教学的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勤于思考,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使“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得以体现和落实。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才能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学生才能通过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获得探索物质世界的方法,具备探求生命世界的能力,品尝到科学发现的滋味。
参考文献
赵玉兰.生物学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途径[J].生物学教学,2009(10).
(责任编辑 周侯辰)
一、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实施探究性教学
生物课程标准倡导学生独立思考,同样倡导合作学习。学生通过与他人互帮互助、相互讨论等形式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超越自己的认识,还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事物。采用小组合作探究课题的策略,也可以促进学生学会与他人交流,听取各種不同的看法,有利于学生在信息传递中交互影响,在合作活动中相互启发,不断更新已有知识。如“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的教学,就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探究性教学。我提前把一株枝繁叶茂的植物放在讲桌上,问:你们知道植物的哪些器官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吗?(让学生讨论回答)接着又问:叶片为什么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呢?叶片具有什么结构?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我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讨论方案并交流,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对多样化的实验方案进行推敲和完善,使之趋于科学合理。教学中,我鼓励学生树立主体意识,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中合作交流,探索新知。这样突出了教学的探究性,有效地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发展过程有机地联系了起来。
二、发挥实验的探究性功能,实施探究性教学
探究性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着力使学生动手动脑,让他们对新知识、新现象、新成果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要加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生物科学素养。我在教学“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行得快”的实验时,学生参照课本实例,大都设计“让蚯蚓在光滑与粗糙的物体表面爬行”的对照实验,我又因势利导,提出:如果换成“干土与湿土”,蚯蚓又向哪里爬行呢?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积极发言。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创造潜能,提升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学生逐渐掌握了收集和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以及探究实验的原理和要求。整节课,学生热情参与,积极思考,努力探索,真是其乐融融。
三、培养学生质疑创新能力,实施探究性教学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一眼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但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很感兴趣。”中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好新的心理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科学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质疑创新的品质,使学生形成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热情自信的科学态度以及敢于创新、客观公正的科学精神。如讲到“普利斯特莱”的实验时,我引导学生质疑:你认为这个实验装置是最合理的吗?为什么?你会设计这个实验吗?学生从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器材的替代等方面提出了许多设计方案,真是令人欣慰。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对教材质疑的品质、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素质,要积极引导学生由接受式学习方式向探究性学习方式转变。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实施探究性教学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有计划地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为此,教师不妨将一些验证性实验变成探究性实验,将一些演示实验变成学生实验,或设计一些开放性的实验,以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比如在“观察叶片的结构”的实验中,鼓励学生大胆设计。有的学生说可以用显微镜观察,有的学生说先将叶片切薄……切的方法也不同,有的说应横切,有的说应斜着切,还有的说先切去表皮,看叶子里面的……到底应该怎么做最好,让学生分组操作,最后总结交流,得出:“由表及里的分层解剖”顺序最合理。这样一节课,学生思维始终处在积极的、兴奋的状态中,课堂气氛活跃融洽。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新,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树立终身学习的意志品质。教师在实施探究性教学的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勤于思考,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使“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得以体现和落实。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才能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学生才能通过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获得探索物质世界的方法,具备探求生命世界的能力,品尝到科学发现的滋味。
参考文献
赵玉兰.生物学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途径[J].生物学教学,2009(10).
(责任编辑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