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居民李阿姨的儿子明年准备去美国留学,家里早已预备好了留学费用只等明年出发前购汇。李阿姨之所以迟迟不愿购汇,是因为近年来人民币兑美元持续单边升值,让李阿姨和许多国内民众一样形成了人民币对美元“越晚兑换越划算”的习惯性思维。可近日在媒体上多次听到人民币对美元持续贬值的新闻,令她无比纠结,为求安心,近日她还是匆忙赶到银行购汇3万美元,以防明年人民币继续贬值。
“跌停”含义需厘清
像李阿姨这样以为近期人民币正在持续贬值的老百姓不在少数。然而事实上,虽然自11月30日以来,人民币即时汇价已连续10多日出现触及跌停价,为汇改6年多来首次出现,但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指出,“跌停”的其实是人民币即期汇价相对于当天人民币中间价的偏离程度达到了央行规定的千分之五的下限,人民币汇率并没有实际跌停。
连平指出,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是管理部门定的,只要触及交易区间下限,第二天还会被拉上去的。比如说,11月30日人民币对美元首次出现“跌停”,这天中间价为6.3482,第二天12月1日央行发布的中间价为6.3353,人民币反而比前一日升值了0.0129。所以尽管从11月30日到12月13日,人民币对美元连续10个工作日“跌停”,但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反而从6.3587上升到6.3359,尤其在连续第9日跌停的12月12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甚至创出了近一个月来的新高,达到了6.3297,人民币反而升值了0.4%。
美元紧俏成主因
既然人民币中间价不跌反升,那为什么市场价会持续触及跌停呢?
对此,上海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潘正彦指出,当前国际资本大规模纷纷撤出中国的主要因素在于欧美外部经济环境的持续恶化。可以说,欧债危机演变至今已经到了紧要关头。于是,一方面解决欧债危机需要大量资金,原先来自欧美市场的资金开始撤回大本营;另一方面,在国际市场持续动荡、欧债危机演变的重要十字路口,许多银行因担心对手风险都不愿拆借美元,而投资者也普遍采取保守观望态度,将手头的资金兑换成美元从而寻求避险,结果导致全球美元短缺,资金回流美元必然导致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大幅下跌。
事实上,新兴市场本币走弱并非人民币独此一家。近期巴西里拉、印度卢比、俄罗斯卢布、泰铢、印尼盾等新兴经济体货币均逆转了此前升势。其中,印度卢比兑美元已经下跌18%,俄罗斯卢布下跌幅度超过15%,印尼盾也降至约两个月以来的最低位,新加坡元和马来西亚林吉特兑美元同样双双触及6周低位。
相比上述货币,人民币在岸汇率由于受到央行中间价的约束,因而有时对国际市场形势的反映不那么充分。然而中国香港等境外离岸人民币兑换市场却是完全开放的自由市场,这导致在过去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时,自由兑换的人民币离岸价格往往会高于受管制的在岸价格,即“外高内低”;如今美元紧俏,人民币离岸汇率出现大幅下跌时,在岸汇率受到央行中间价交易限制,即时汇价波动不能超过中间价千分之五,在岸价格无法真实反映市场实际供求,结果反过来出现“外低内高”的情况,在岸价格定价过高直接导致人民币即时汇价天天碰到“跌停价”。
多种因素共同作用
另一方面,临近年底,企业购汇以应付正常贸易往来的需求比较集中,也导致了短期内美元需求的上升。
与此同时,现在不少境外机构对明年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形势不看好,相当一部分原来流入这些国家的资金会抽离,也就是所谓的热钱外流。近日央行公布的数据也显示,10月我国外汇占款减少248.92亿元,为4年来首见。一些机构据此测算,10月“热钱”流出中国的规模大约为1800亿元。
而香港沃德资产管理公司董事局主席卢麒元经调查后还发现,今年国庆节前后大量内地游客在香港旅游购物,其支付多采用银联(直接使用人民币)通道,由此积累了巨量的港币或美元交割需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美元供不应求。
除此以外,也不排除投机资本借机做空人民币,故意放大人民币利空消息从中牟利的可能。比如某些国际投行近期突然“变调”,有意唱衰明年的中国经济。可以佐证的是,11月,靠沽空港股获利而闻名的Julian Robertson老虎基金旗下Kelusa Capital,将其中国对冲基金的规模扩大逾4倍至2.5亿美元。
“跌停”不必过于担心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欧债危机难以见到实质性的解决办法,在此背景之下,投资者重回“现金为王”的思想不足为奇。然而由于从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已持续大幅升值超过30%,其间只有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稍息”了一年多,因此许多人已习惯于人民币的不断升值,所以才会对近日的连续贬值有点不适应,甚至惊慌,实则大可不必。毕竟人民币汇率受到政策管制有0.5%的涨跌停限制,而从实际情况看,每天央行中间价都报得很高,通过中间价牵引和控制,哪怕继续连续“跌停”,也不会形成实质性的人民币大幅贬值。因此,国内民众大可不必急于购汇。
苏格兰皇家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崔历则预计,由于欧债危机的不确定性仍然很大,未来几个月市场情绪很可能仍然会起伏较大,因此人民币汇率也会持续波动,投资者应对此有足够的心理准备。目前这种形势下,市场对美元的偏好很可能会持续,人民币再出现跌停也很正常。但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不存在人民币大幅贬值的基础。从利差来说,国内的利率仍然较高,也会对人民币汇率构成支撑。
而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则表示,贬值固然有国际市场不稳定、国内经济下滑预期、投机资本炒作等因素,但其宏观风险可控,也意味着汇率市场化程度在提高。同时,适度贬值不仅有利于出口,也减轻了国际热钱流入压力,进而减少央行基础货币投放,有利于抑制资本泡沫。
“跌停”含义需厘清
像李阿姨这样以为近期人民币正在持续贬值的老百姓不在少数。然而事实上,虽然自11月30日以来,人民币即时汇价已连续10多日出现触及跌停价,为汇改6年多来首次出现,但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指出,“跌停”的其实是人民币即期汇价相对于当天人民币中间价的偏离程度达到了央行规定的千分之五的下限,人民币汇率并没有实际跌停。
连平指出,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是管理部门定的,只要触及交易区间下限,第二天还会被拉上去的。比如说,11月30日人民币对美元首次出现“跌停”,这天中间价为6.3482,第二天12月1日央行发布的中间价为6.3353,人民币反而比前一日升值了0.0129。所以尽管从11月30日到12月13日,人民币对美元连续10个工作日“跌停”,但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反而从6.3587上升到6.3359,尤其在连续第9日跌停的12月12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甚至创出了近一个月来的新高,达到了6.3297,人民币反而升值了0.4%。
美元紧俏成主因
既然人民币中间价不跌反升,那为什么市场价会持续触及跌停呢?
对此,上海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潘正彦指出,当前国际资本大规模纷纷撤出中国的主要因素在于欧美外部经济环境的持续恶化。可以说,欧债危机演变至今已经到了紧要关头。于是,一方面解决欧债危机需要大量资金,原先来自欧美市场的资金开始撤回大本营;另一方面,在国际市场持续动荡、欧债危机演变的重要十字路口,许多银行因担心对手风险都不愿拆借美元,而投资者也普遍采取保守观望态度,将手头的资金兑换成美元从而寻求避险,结果导致全球美元短缺,资金回流美元必然导致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大幅下跌。
事实上,新兴市场本币走弱并非人民币独此一家。近期巴西里拉、印度卢比、俄罗斯卢布、泰铢、印尼盾等新兴经济体货币均逆转了此前升势。其中,印度卢比兑美元已经下跌18%,俄罗斯卢布下跌幅度超过15%,印尼盾也降至约两个月以来的最低位,新加坡元和马来西亚林吉特兑美元同样双双触及6周低位。
相比上述货币,人民币在岸汇率由于受到央行中间价的约束,因而有时对国际市场形势的反映不那么充分。然而中国香港等境外离岸人民币兑换市场却是完全开放的自由市场,这导致在过去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时,自由兑换的人民币离岸价格往往会高于受管制的在岸价格,即“外高内低”;如今美元紧俏,人民币离岸汇率出现大幅下跌时,在岸汇率受到央行中间价交易限制,即时汇价波动不能超过中间价千分之五,在岸价格无法真实反映市场实际供求,结果反过来出现“外低内高”的情况,在岸价格定价过高直接导致人民币即时汇价天天碰到“跌停价”。
多种因素共同作用
另一方面,临近年底,企业购汇以应付正常贸易往来的需求比较集中,也导致了短期内美元需求的上升。
与此同时,现在不少境外机构对明年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形势不看好,相当一部分原来流入这些国家的资金会抽离,也就是所谓的热钱外流。近日央行公布的数据也显示,10月我国外汇占款减少248.92亿元,为4年来首见。一些机构据此测算,10月“热钱”流出中国的规模大约为1800亿元。
而香港沃德资产管理公司董事局主席卢麒元经调查后还发现,今年国庆节前后大量内地游客在香港旅游购物,其支付多采用银联(直接使用人民币)通道,由此积累了巨量的港币或美元交割需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美元供不应求。
除此以外,也不排除投机资本借机做空人民币,故意放大人民币利空消息从中牟利的可能。比如某些国际投行近期突然“变调”,有意唱衰明年的中国经济。可以佐证的是,11月,靠沽空港股获利而闻名的Julian Robertson老虎基金旗下Kelusa Capital,将其中国对冲基金的规模扩大逾4倍至2.5亿美元。
“跌停”不必过于担心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欧债危机难以见到实质性的解决办法,在此背景之下,投资者重回“现金为王”的思想不足为奇。然而由于从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已持续大幅升值超过30%,其间只有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稍息”了一年多,因此许多人已习惯于人民币的不断升值,所以才会对近日的连续贬值有点不适应,甚至惊慌,实则大可不必。毕竟人民币汇率受到政策管制有0.5%的涨跌停限制,而从实际情况看,每天央行中间价都报得很高,通过中间价牵引和控制,哪怕继续连续“跌停”,也不会形成实质性的人民币大幅贬值。因此,国内民众大可不必急于购汇。
苏格兰皇家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崔历则预计,由于欧债危机的不确定性仍然很大,未来几个月市场情绪很可能仍然会起伏较大,因此人民币汇率也会持续波动,投资者应对此有足够的心理准备。目前这种形势下,市场对美元的偏好很可能会持续,人民币再出现跌停也很正常。但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不存在人民币大幅贬值的基础。从利差来说,国内的利率仍然较高,也会对人民币汇率构成支撑。
而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则表示,贬值固然有国际市场不稳定、国内经济下滑预期、投机资本炒作等因素,但其宏观风险可控,也意味着汇率市场化程度在提高。同时,适度贬值不仅有利于出口,也减轻了国际热钱流入压力,进而减少央行基础货币投放,有利于抑制资本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