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乐曾叫“蝌蝌啃蜡”

来源 :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lylx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西名词翻译一向是个有趣的话题。因为文化和语言上的本质差异,很多时候彼此互译都存在隔膜,如隔靴搔痒,可偶尔也会有神来之笔,让人拍案叫绝,不光是在文化上,在商业和技术上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比如Coca-Cola,译成可口可乐,可谓是音、义兼备,历来被奉为中译之经典。不过在这译名出现之前,还有一段趣闻。
  Coca-Cola诞生于1886年,一问世即大受欢迎,风行于世。这种饮料进入中国很早,不过多是外国人零散带入,不成规模,没有引起大范围的关注。大约是在1927年,Coca-Cola终于正式进入中国,首先登陆的是十里洋场上海。上海是当时中国最时尚最发达的城市,拥有足够庞大的人口基数、对欧美时尚的追捧热潮以及足够的消费能力。从任何角度来分析,Coca-Cola都应该立刻大卖才对。
  可事实却比市场分析残酷。在登陆上海的第一年,Coca-Cole的销量特别差,几乎无人问津。公司做了一番调研,发现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颜色。Coca-Cola的液体呈现黑褐色,这和中国的中药汤剂很相似,给人一种药剂的感觉。
  第二个原因是口感。Coca-Cola溶解了大量二氧化碳,属于碳酸饮料,一开瓶会咕嘟咕嘟冒气泡。这在中国,还是个新鲜事,很多人觉得古怪有趣,但不敢去喝——甚至还有谣言说喝下肚子会爆炸。
  这两个原因,其实只是源于饮用习惯的不同,只要花些时间去让中国人适应,问题就迎刃而解。大清年间中国人还喝不惯咖啡呢,如今不也是满街的咖啡厅么?
  真正要命的,是第三个原因。
  Coca-Cola进入中国以后,商标肯定不能光用英文,必须得有个中文译名。公司不知从哪里找来一位半吊子译者,大笔一挥,把Coca-Cola译成了四个大字:蝌蝌啃蜡。
  是的,你没看错,就是—蝌蝌啃蜡。
  我看到这四个字,脑海里浮现的是无数个小蝌蚪在水里啃蜡烛的样子,既恶心,又有点味如嚼蜡的心理暗示。估计大部分中国人和我的感想是差不多了,光看名字就倒尽了胃口,更别说去买一瓶尝尝了。
  蝌蝌啃蜡公司一贯最注重品牌形象,得知这个残酷的真相以后,直接吐血三升。没说的,赶紧换。可问题来了,蝌蝌啃蜡太难听,那什么名字好听呢?
  Coca-Cola公司这次不敢自己胡乱找人了,在报纸上登了个告示,公开征集译名,悬赏350英镑。这在当时算是一大笔钱了。重赏之下,果然引来了一位高人。
  这位高人姓蒋,名彝。蒋彝看到Coca-Cola公司的征名告示,着实动了一番脑筋。他的文学底子深厚,没费多少力气,就想到一个绝妙的名字:可口可乐,连夜提交上去。Coca-Cola公司这次还算识货,认识到这个译名的精妙之处,立刻拍板说就用它吧。
  从此Coca-Cola就成了可口可乐,绵延至今,而那个可怜的“蝌蝌啃蜡”和它的译者,就此埋没在故纸堆里,成了一段笑话。
  再往前数,还有一个科技译词,名叫“鞲鞴”,经历同样精彩。先建议大家拿个放大镜来,仔细观察两个字的形状,看看怎么写,然后想想怎么念—第一个字“鞲”念沟,第二个字“鞴”念贝。
  “鞲鞴”这个词乍一看特别深奥,特别容易能唬住人。其实它的意思很简单,就是“活塞”。“鞲鞴”这个词的发音,不是从英文,而是从德文kolben音译过来。
  虽然是音译,可徐寿这两个字选得特别有讲究,极富文化气息。“鞲”的本意是皮套子,后引申为鼓风吹火的皮囊,一鼓一鼓的风箱。“鞴”字意指水受压而喷涌奔流。所以这两个字合在一起,恰好是活塞前后活动挤压蒸汽的样子,既精准,又符合原文发音,可算得上是一个精妙的译法,就是写起来繁琐了点。
  虽然“鞲鞴”后来被相对更清晰易懂的“活塞”所取代,可这个词并未被人遗忘。一直到现在,在铁路工程专业里,一直还在沿用“鞲鞴”作为术语。可见一个好译名,让人忘掉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其他文献
爸:  您好!  提笔写这封信之前,我曾担心过信会寄不到您的手里,但稍作犹豫之后,我就坚定了信心,爸,以我与您之间深厚的父女之情,父亲在天之灵一定能感应到而且接收到并看到这封信的。  爸,您离开我们已好久好久了,十五年来生死两茫茫,真的是不思量,自难忘,每逢忆起您,您的音容笑貌就浮现在眼前,那么清晰那么亲切那么慈祥……  童年依稀的记忆中,爸您是一个慈爱的好父亲,物质匮乏的年代,爸竭尽所能,把最好
期刊
那年,我16岁,一个很淳朴很倔强的农村女孩。外面的经济大潮冲击着小乡村人们的头脑,我也下决心要走出小村,看看外面的世界。  初中毕业,不假思索报考了艺术学校。为此,老师为我叹息,但我不后悔,自己看准的事就干下去,那时的我丝毫没有想到会遇到许多棘手的事情。  面试那天,我带着书本,捎着路上解渴的几个甜瓜,独自踏上了去县城的路。初试取前5名,但我一点儿也不胆怯,因为我相信自己,几年来多次参加各种演出练
期刊
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不久拍摄的故事片《戴手铐的旅客》中,有这样一个颇有趣味的细节:一个戴红袖章的红卫兵姑娘在水果摊上东挑西拣地选大苹果,售货员大嫂不耐烦地对她喊:“要斗私批修!”红袖章姑娘则回敬她一句:“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  从总体上说,这部电影表现的“文革”是不真实的,有许多从政治概念出发图解“文革”经不起推敲的地方,但前面提到的那个细节却十分真实。了解“文革”的年轻人或外国人在看到这
期刊
工作之余,上网加了几个QQ群。有道是“同道相惜”,进群之后,一帮兴趣爱好、工作性质相近的天南海北的朋友们聚在一起,天地间骤然小了许多,心与心骤然贴近了许多,经常有说不完的话,聊不完的嗑,诉不完的情。虽说彼此素昧平生,但时间长了,便也成了不见面的好朋友,于是,围绕网名的乐子事也就应运而生了!  我最初进群时用的网名是“唐伯虎”——我敬重“江南四才子”之一唐伯虎的“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
期刊
金生背着背包早早地来到村头等候过路长途班车,迎面撞见一位姑娘,金生一愣——真是冤家路窄……  姑娘叫腊梅。  腊梅像发现猎物似的,两只眼射岀灼人的光,对金生怪怪地笑了笑说:“作家先生,不在家里搞创作,背着大包去干什么?”  老实巴交的金生见腊梅又要拿他开涮,这回他可真急眼了,第一次鼓起勇气厉声反击:“送稿子去!你管得着吗?”  腊梅大吃一惊!这小子往日在她面前小绵羊似的,今儿个咋这么邪门了?腊梅神
期刊
一  小区门口往右处有一小小垃圾房,垃圾房门边有两棵大树,枝桠相互交叉,枝叶浓密。而他与她便是垃圾房的“主人”,他们在两颗树的相交处上面盖上布膜,下面铺上一块木板,木板上一席席子,如此,造了一个简陋的“家”。所以,他们是小区最忙碌却也是最不起眼的人。  他们以捡垃圾为生,男的每天早出晚归,女的在“家”整理垃圾。而每到饭点他必定带吃的回家,两人有说有笑地吃饭。慢慢地,他们的“家”多了很多“家具”。一
期刊
幽默面对衰老疾病  在一个有众多名流出席的晚会上,已失去昔日风采,鬓发斑白的巴基斯坦影坛老将雷利拄着拐杖蹒跚地走上台来就座。主持人开口问道:“您还经常去看医生?”“是的,常去看。为什么?因为病人必须常去看医生,医生才能活下去。”此时,台下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人们为老人的乐观精神和机智语言喝彩。  主持人接着问:“您常去药店买药吗?”“是的,常去。因为药店老板也得活下去。”  台下又是一阵掌声。“您常
期刊
亲爱的子扬、子安:  我希望这信不会给你们训人的感觉。这信上的话,只是跟你们说,不要蹈你老爸的覆辙。  11月26日,你妈妈周年追思礼拜的前3天,爸和刚认识的孙老师共进晚餐。孙老师问起你妈妈罹癌的事,我突然哽咽得说不出话来,想到去年4月的一件小事——你妈妈那时胃切除了不到3个月,她告诉我:“我这辈子还没去过阿里山呢。”第二天,我请了假,驾着老车,拉着你妈开了几百公里的路,晚上8点住进了阿里山宾馆。
期刊
7个月女儿被诊断为脑瘫  和所有的母亲一样,孙华永远忘不了女儿出生的那天。1997年,她34岁,一切都是那么的圆满,她的国际贸易公司拿下了全球顶尖的特殊化工材料品牌的中国代理权,事业蒸蒸日上。同时,她又怀上了宝宝,要当妈妈了。在经历了胎位不正,羊水早破的种种危险后,她抱着刚刚出生的女儿萱萱,心里满满的都是爱和希望……  可是这份爱过了没多久,就变成了担心和焦虑。都说月子里的孩子就是能吃能睡,萱萱不
期刊
新一年,总是给人们带来美好的祝福。元旦是庆贺新年的开始,欢度元旦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普遍习俗。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把每年1月1日作为元旦,由于世界各国所处的经度位置不同,各国的时间也不同,因此,“元旦”的日期也有不同。如大洋洲的岛国汤加位于日界线的西侧,它是世界上最先开始新的一天的地方,也是最先庆祝元旦的国家。而位于日界线东侧的西萨摩亚则是世界上最迟开始新的一天的地方。按公历计,中国是世界上第12个开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