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水土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类生存的重要支撑。目前随着环境的恶化,水土流失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不利于自然生态的和谐发展。文章从洛川县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侵蚀类型、危害原因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以期为水土保持提供参考。
关键词:洛川;水土流失;调查;水土保持;措施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06-404
一、洛川县水土流失的基本情况
洛川县行政区域总面积1804.8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583km2,占全县总面积87%;其中轻度侵蚀面积622.44km2,占49.32%;中度侵蚀面积529.04km2,占33.42%;强烈侵蚀面积11.87km2,占0.75%;极强烈侵蚀面积419.65km2,占26.51%。目前洛川县的水土流失形势严峻,水力侵蚀和重力侵蚀是目前水土流失的两大原因,其中水力侵蚀主要是面蚀腐蚀和沟蚀腐蚀,而重力侵蚀则是由于土体滑塌等原因导致。
二、影响因素与形成原因
1.影响因素
洛川县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季变化大,年内分布不均,容易发生干旱、霜冻以及雨涝、冰雹等危害。
洛川县的自然土壤,是在黄土母质的基础上,在长期各自然地理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特殊的地带性黑垆土。全县土壤共分9个土类,黄颙土分布最广,约占总面积的48.23%,其次是黑垆土约占23.16%,灰褐土占21.3%,其它土种占7.31%。
洛川县植被类型多样,植被覆盖差异较大,全县林草总覆盖率为73.5%。
我国黄土高原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较为有名的是陕西的洛川塬和甘肃的董志塬,洛川塬主要地貌形态由黄土沟、峁、梁状丘陵和黄土塬构成。由于经常受到雨水侵蚀,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塬面支离破碎、沟壑纵横。
坡度、坡长、坡形是导致水土流失现象的重要原因。黄土地区的坡度在3~5度地面开始产生面蚀和细沟侵蚀,北洛河洛川段的黄土塬,塬面多为3~8度,侵蚀轻微。
2.形成原因:一是自然因素加剧了水土流失。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558.8mm,7-9月份占年降水量的60%,降水年内分配严重不均。二是地形地貌加大了治理难度。受塬区地形地貌的限制,居民区高度集中,增加了集水因素,同时又减弱了蓄水能力。三是综合治理措施难以配置。要保塬必须水不下塬,实施综合治理,但塬面尽是农田和果园,不能固定种树种草,不能建蓄排工程,没有形成综合防护。四是水力侵蚀集中。塬面村庄和道路多建于高处,雨后易形成径流,面蚀产生的悬移质和推移质顺流而下,侵蚀力不断增强,最终导致沟蚀。
三、水土流失的灾害
1.森林、樹木的破坏,烧荒毁草对土地造成侵蚀。
由于森林、树木的破坏,致使土地荒漠,从根本上降低了土壤的保水能力,加之土壤侵蚀造成河道淤积,导致大面积的洪水泛滥,加剧了洪涝的影响和危害。
2.涝池毁坏严重,集水沟头延伸加快。
过去,除村村建有涝池和水窖外,大的村庄如城关西街、旧县侯井、杨舒东青牛在集水沟头建有3个以上涝池。旧县镇洛生村解放前建有的1座涝池,占地2亩,深15m,容积6670m3,至今维护保存完好。院夫村1980年所建涝池,占地1.5亩,深10m,容积3335m3,2003年被冲垮至2006年间,沟头延伸了15.5m,年均5.2m,直接冲走土方2560m3。
3.城乡建设、道路开发,破坏了地面植被。
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村镇、城建、道路、住宅等非生产用地也在惊人的扩大。据旧县镇院夫、侯井、洛生和九郎头四个行政村调查数据显示,1970年代,上述四村宅基占地分别为98、120、60和62亩,目前分别达到310、480、150和340亩,同比分别增加了3.2、4、2.5和5.4倍。农田的减少与非生产用地的增加,破坏了原有的蓄排平衡,是水土流失加剧的主要因素之一。
4.蓄排型水保工程设施建设滞后。
蓄排型水保工程设施建设滞后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不仅加大了流失量,还容易导致叠加危害问题的出现。首先,近些年来洛川县村庄不断扩延、数量增多,却没有水利保护工程的更新和迭代,导致无法抵御恶劣环境的危险。其次,各乡镇所在地或中心村在加快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也没有配套排水型水保设施,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第三,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导致城市建设更加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发展,导致改变了原本的地貌。
5.农田失修,地表径流拦蓄能力差。
虽然洛川县加大力度进行农田维持和建设,但是缺乏对基本农田保护措施的制定和完善,一旦遇到雨量增加等恶劣天气,就很容易导致农田水毁,从而导致水土流失现象的加剧。
四、治理措施与建设对策
1.以固沟保塬综合治理为主导,在洛川县环境较差的村低洼集水沟头处新建涝池。根据人口数量、村庄面积以及洪水出现频次等,来确定好洪水总量,从而对修筑占地和容积进行整体规划。
2. 在洛川县环境相对较好的村进行排蓄结合设施建设。即在这些地方的主要集流面修建排水工程,把径流、生活污水引入沟底消力后排放,排水工程涉及不到的次要集流面新建涝池作为补充。同时,在沟道打坝拦蓄,蓄浑排清。
3.积极号召生产建设单位和个人,都参与到水土保持方案的编纂工作中去,号召大家献计献策,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来参与到水土工作中,从而来更好地提升水土保持工作的实效性。
4.及时修复水毁基本农田。在塬面沟边修筑沟边埂和集雨水区修建小型蓄水设施(涝池)、排洪渠道工程、沟头防护工程,做到水不下塬,就地拦蓄;坡面荒地栽植水保防护林,采取封育治理措施,拦蓄来自于坡面的径流,减少坡面冲刷;对沟头垮塌的豁口进行回填,坡脚用编织袋挡墙及柳桩进行拦挡,抬高侵蚀基点,沟底建设谷坊、淤地坝工程等,沟滩营造防冲林,争取泥不出沟。
参考文献
洛川县史料记载
王龙,男,汉族,1977年11月生,陕西洛川人,中共党员,洛川县水务局水利工作队工程师。本科学历。长期从事水利水土保持工作。
关键词:洛川;水土流失;调查;水土保持;措施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06-404
一、洛川县水土流失的基本情况
洛川县行政区域总面积1804.8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583km2,占全县总面积87%;其中轻度侵蚀面积622.44km2,占49.32%;中度侵蚀面积529.04km2,占33.42%;强烈侵蚀面积11.87km2,占0.75%;极强烈侵蚀面积419.65km2,占26.51%。目前洛川县的水土流失形势严峻,水力侵蚀和重力侵蚀是目前水土流失的两大原因,其中水力侵蚀主要是面蚀腐蚀和沟蚀腐蚀,而重力侵蚀则是由于土体滑塌等原因导致。
二、影响因素与形成原因
1.影响因素
洛川县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季变化大,年内分布不均,容易发生干旱、霜冻以及雨涝、冰雹等危害。
洛川县的自然土壤,是在黄土母质的基础上,在长期各自然地理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特殊的地带性黑垆土。全县土壤共分9个土类,黄颙土分布最广,约占总面积的48.23%,其次是黑垆土约占23.16%,灰褐土占21.3%,其它土种占7.31%。
洛川县植被类型多样,植被覆盖差异较大,全县林草总覆盖率为73.5%。
我国黄土高原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较为有名的是陕西的洛川塬和甘肃的董志塬,洛川塬主要地貌形态由黄土沟、峁、梁状丘陵和黄土塬构成。由于经常受到雨水侵蚀,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塬面支离破碎、沟壑纵横。
坡度、坡长、坡形是导致水土流失现象的重要原因。黄土地区的坡度在3~5度地面开始产生面蚀和细沟侵蚀,北洛河洛川段的黄土塬,塬面多为3~8度,侵蚀轻微。
2.形成原因:一是自然因素加剧了水土流失。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558.8mm,7-9月份占年降水量的60%,降水年内分配严重不均。二是地形地貌加大了治理难度。受塬区地形地貌的限制,居民区高度集中,增加了集水因素,同时又减弱了蓄水能力。三是综合治理措施难以配置。要保塬必须水不下塬,实施综合治理,但塬面尽是农田和果园,不能固定种树种草,不能建蓄排工程,没有形成综合防护。四是水力侵蚀集中。塬面村庄和道路多建于高处,雨后易形成径流,面蚀产生的悬移质和推移质顺流而下,侵蚀力不断增强,最终导致沟蚀。
三、水土流失的灾害
1.森林、樹木的破坏,烧荒毁草对土地造成侵蚀。
由于森林、树木的破坏,致使土地荒漠,从根本上降低了土壤的保水能力,加之土壤侵蚀造成河道淤积,导致大面积的洪水泛滥,加剧了洪涝的影响和危害。
2.涝池毁坏严重,集水沟头延伸加快。
过去,除村村建有涝池和水窖外,大的村庄如城关西街、旧县侯井、杨舒东青牛在集水沟头建有3个以上涝池。旧县镇洛生村解放前建有的1座涝池,占地2亩,深15m,容积6670m3,至今维护保存完好。院夫村1980年所建涝池,占地1.5亩,深10m,容积3335m3,2003年被冲垮至2006年间,沟头延伸了15.5m,年均5.2m,直接冲走土方2560m3。
3.城乡建设、道路开发,破坏了地面植被。
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村镇、城建、道路、住宅等非生产用地也在惊人的扩大。据旧县镇院夫、侯井、洛生和九郎头四个行政村调查数据显示,1970年代,上述四村宅基占地分别为98、120、60和62亩,目前分别达到310、480、150和340亩,同比分别增加了3.2、4、2.5和5.4倍。农田的减少与非生产用地的增加,破坏了原有的蓄排平衡,是水土流失加剧的主要因素之一。
4.蓄排型水保工程设施建设滞后。
蓄排型水保工程设施建设滞后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不仅加大了流失量,还容易导致叠加危害问题的出现。首先,近些年来洛川县村庄不断扩延、数量增多,却没有水利保护工程的更新和迭代,导致无法抵御恶劣环境的危险。其次,各乡镇所在地或中心村在加快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也没有配套排水型水保设施,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第三,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导致城市建设更加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发展,导致改变了原本的地貌。
5.农田失修,地表径流拦蓄能力差。
虽然洛川县加大力度进行农田维持和建设,但是缺乏对基本农田保护措施的制定和完善,一旦遇到雨量增加等恶劣天气,就很容易导致农田水毁,从而导致水土流失现象的加剧。
四、治理措施与建设对策
1.以固沟保塬综合治理为主导,在洛川县环境较差的村低洼集水沟头处新建涝池。根据人口数量、村庄面积以及洪水出现频次等,来确定好洪水总量,从而对修筑占地和容积进行整体规划。
2. 在洛川县环境相对较好的村进行排蓄结合设施建设。即在这些地方的主要集流面修建排水工程,把径流、生活污水引入沟底消力后排放,排水工程涉及不到的次要集流面新建涝池作为补充。同时,在沟道打坝拦蓄,蓄浑排清。
3.积极号召生产建设单位和个人,都参与到水土保持方案的编纂工作中去,号召大家献计献策,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来参与到水土工作中,从而来更好地提升水土保持工作的实效性。
4.及时修复水毁基本农田。在塬面沟边修筑沟边埂和集雨水区修建小型蓄水设施(涝池)、排洪渠道工程、沟头防护工程,做到水不下塬,就地拦蓄;坡面荒地栽植水保防护林,采取封育治理措施,拦蓄来自于坡面的径流,减少坡面冲刷;对沟头垮塌的豁口进行回填,坡脚用编织袋挡墙及柳桩进行拦挡,抬高侵蚀基点,沟底建设谷坊、淤地坝工程等,沟滩营造防冲林,争取泥不出沟。
参考文献
洛川县史料记载
王龙,男,汉族,1977年11月生,陕西洛川人,中共党员,洛川县水务局水利工作队工程师。本科学历。长期从事水利水土保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