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课程内容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以科学探究为课改的突破口,而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江苏省在2007年底实施了“四配套”工程,这为我们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原来许多不能开展的实验得以顺利进行。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实验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
一、实验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直接影响到学生听课的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注意在学生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课堂上,学生必须十分注意教师的讲课,如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等。如何将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活动中来,心理学研究者提出了不少建议,其中一条就是实验。化学实验现象本身具有生动、新奇、鲜明的特点,对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实验兴趣,从而产生较高的注意力。笔者自身对此也有很深的体会。如在教学绪言课《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时,课前准备的“清水变牛奶”、“魔棒点灯”、“魔水变色”等趣味小实验,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每当有实验课时,学生甚至都会高兴得欢呼起来。这无疑对课堂教学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实验能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观察是人们认知世界的一个重要学习方式。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主要是通过化学实验来培养的。
教师要结合教学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让学生逐步掌握观察的原则和方法,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观察条件,让学生明确观察目的,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如按“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次序进行。在观察中,要求学生思考问题,做好观察记录,要求学生能用化学术语等来描述物质变化。教师要努力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和习惯。如在教学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时,引导学生观察蜡烛在点燃前、点燃时和熄灭后三个阶段的情况,重点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及描述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要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使学生初步掌握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
三、实验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思维能力是人们运用思维方法,间接概括客观事物的能力。它是智力结构的核心。思维总是从问题产生的,人的智慧就是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的。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可结合实验过程提出一些问题: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怎样解释?某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实验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实验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等等。然后对所提出的问题求得解决,这样,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就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例如,在学习CO2的性质时,我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CO2的密度大于空气,学生通过分析,有的学生设计了用天平来测量的方法(向托盘天平的烧杯中倾倒CO2气体,天平倾斜);有的学生设计了用吹气球的方法(吹气后的气球会落到地上);有的学生想到用CO2灭火器来灭火,这也能说明CO2的密度大于空气,这样学习不仅能让学生理解并记住CO2密度大于空气这一事实,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理念指出,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对学生的学习是很重要的。只有创新才有发展。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技能和方法后,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就会得到发展,便不满足于所学所做,要求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实验和观察活动,而学生对这些实验所表现出来的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巨大动力,教师应及时根据学生的兴趣,积极加以引导,采取多种形式,满足学生心理需要,如开放实验室,让他们做一些课外实验等。在教学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一实验时,可让学生设计实验验证汽水中含有CO2气体,学生经过思考后,就自主设计方案,有的学生打开瓶盖,用带导管的塞子塞上,将气体导入澄清石灰水中;有的学生采用注射器,直接将针头插入瓶中,收集气体后再通入石灰水中;还有一个学生想出了直接将澄清石灰水放入注射器中,再将针头插入汽水瓶中,向瓶中注入澄清石灰水。在此过程中学生知道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培养和发展了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实验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着重要的地位。当然,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这些能力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它们是互相联系的,如学生的注意力中也包含观察能力;学生在思维时,也有创新能力的发展;另外,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口头表达等能力也得以发展。教师在教学时,要积极引导,努力创设条件,让学生多观察、多动手、多思考,让实验教学真正发挥其重要作用,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
(责任编辑 易志毅)
一、实验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直接影响到学生听课的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注意在学生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课堂上,学生必须十分注意教师的讲课,如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等。如何将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活动中来,心理学研究者提出了不少建议,其中一条就是实验。化学实验现象本身具有生动、新奇、鲜明的特点,对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实验兴趣,从而产生较高的注意力。笔者自身对此也有很深的体会。如在教学绪言课《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时,课前准备的“清水变牛奶”、“魔棒点灯”、“魔水变色”等趣味小实验,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每当有实验课时,学生甚至都会高兴得欢呼起来。这无疑对课堂教学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实验能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观察是人们认知世界的一个重要学习方式。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主要是通过化学实验来培养的。
教师要结合教学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让学生逐步掌握观察的原则和方法,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观察条件,让学生明确观察目的,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如按“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次序进行。在观察中,要求学生思考问题,做好观察记录,要求学生能用化学术语等来描述物质变化。教师要努力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和习惯。如在教学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时,引导学生观察蜡烛在点燃前、点燃时和熄灭后三个阶段的情况,重点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及描述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要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使学生初步掌握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
三、实验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思维能力是人们运用思维方法,间接概括客观事物的能力。它是智力结构的核心。思维总是从问题产生的,人的智慧就是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的。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可结合实验过程提出一些问题: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怎样解释?某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实验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实验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等等。然后对所提出的问题求得解决,这样,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就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例如,在学习CO2的性质时,我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CO2的密度大于空气,学生通过分析,有的学生设计了用天平来测量的方法(向托盘天平的烧杯中倾倒CO2气体,天平倾斜);有的学生设计了用吹气球的方法(吹气后的气球会落到地上);有的学生想到用CO2灭火器来灭火,这也能说明CO2的密度大于空气,这样学习不仅能让学生理解并记住CO2密度大于空气这一事实,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理念指出,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对学生的学习是很重要的。只有创新才有发展。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技能和方法后,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就会得到发展,便不满足于所学所做,要求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实验和观察活动,而学生对这些实验所表现出来的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巨大动力,教师应及时根据学生的兴趣,积极加以引导,采取多种形式,满足学生心理需要,如开放实验室,让他们做一些课外实验等。在教学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一实验时,可让学生设计实验验证汽水中含有CO2气体,学生经过思考后,就自主设计方案,有的学生打开瓶盖,用带导管的塞子塞上,将气体导入澄清石灰水中;有的学生采用注射器,直接将针头插入瓶中,收集气体后再通入石灰水中;还有一个学生想出了直接将澄清石灰水放入注射器中,再将针头插入汽水瓶中,向瓶中注入澄清石灰水。在此过程中学生知道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培养和发展了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实验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着重要的地位。当然,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这些能力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它们是互相联系的,如学生的注意力中也包含观察能力;学生在思维时,也有创新能力的发展;另外,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口头表达等能力也得以发展。教师在教学时,要积极引导,努力创设条件,让学生多观察、多动手、多思考,让实验教学真正发挥其重要作用,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
(责任编辑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