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都正在加快与邻近的德阳、眉山和资阳的合作,共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区域带动力的成都都市圈,未来将在1.8万平方公里上建设形成5万亿级以上经济规模的世界级大都市圈。
3月3日下午,成德、德阳、眉山、资阳四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负责人共聚德阳,针对推进四市住房公积金同城化发展展开讨论。最终四市达成合作意向,将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加快推进重点事项,落实机构人员保障,扎实推进住房公积金同城共享。
公积金同城化是继2019年实现公共交通一卡通刷之后,成德眉资四市在公共服务领域又一重大同城化举措。不仅如此,成都与其余三市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共同探索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教育、医疗、卫生等优质服务资源共建共享。
在国家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战略决策下,作为成渝地区西端极核,成都正在加快与邻近的德阳、眉山和资阳的合作,共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区域带动力的成都都市圈,未来将在1.8万平方公里上建设形成5万亿级以上经济规模的世界级大都市圈。
成都与周边城市的同城合作酝酿已久。2018年9月,成都、德阳、眉山和资阳签署加快同城化发展合作协议,以区域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等八个方面为重点推进四市同城化发展。
同城化并不是新鲜概念,不过同城化真正火热起来是最近几年的事情,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到同城化的进程中。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表示,同城化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城市化的高端形态。
《第一财经》杂志梳理统计出全国有20组同城化城市,分别是长株潭、广佛、沈抚、芜马、厦漳泉、乌昌、西咸、郑汴、兰白、汕潮揭、昌九、贵安、成德眉资、内自、宁镇扬、杭甬、昆玉、合六、太晋、长春公主岭等。另外,还有一些城市正在研究酝酿同城化方案。
陈耀表示,同城化有利于中心城市进一步提升功能,把一部分非核心功能转移,强化核心功能,同时带动周边城市发展。通过同城化,形成经济密切联系、功能互补的共同体。同城化带来总体规模扩大,城市能级提升,本身就是一种竞争力的体现。
今年1月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推进会上分析认为,同城化发展,动力源于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的内在需求,关键在于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和资源要素自由流动,目的是提升经济总体效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其最终形态是形成都市圈。
实际上,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以同城化推进的现代化都市圈正在成为城镇化的主要承载地。近年来,都市圈建设也呈现较快发展态势。国家也因势利导出台政策促进现代化都市圈的发展。
2019年2月,国家发改委出台了《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以促进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镇)同城化发展为方向,围绕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建造一小时通勤圈,建设现代化都市圈。
作为西部特大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成都与周边城市加快同城化形成成都都市圈则是必然趋势。在2018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就提到,以重庆、成都为中心,引领成渝城市群发展,带动相关板块融合发展。
不仅如此,1月3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研究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问题。会议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指出,推进成渝地区统筹发展,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强化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助推高质量发展。
因此,成渝双城经济圈上升为国家战略,承载着国家使命。对于四川和成都而言,如何建设成渝双城经济圈?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就成为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先手棋。
1月10日,四川省委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强调,要坚定不移做强成都极核,提升成都发展能级,大力推进成都平原一体化发展和成德眉资同城化建设,进一步把成都及周边地区建设成为成渝地区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增长极和动力源。
其实,同城化和都市圈建设已经成为蓬勃的趋势,国际国内不乏都市圈建设的成功案例。
始于1956年的东京都市圈,经过5轮规划建设,经历了“绿环带 新城”“一极集中”“一极 多点”“组团式网络结构”4个阶段,渐次推动了人口、产业以及城市功能的网络化布局。目前,东京都市圈城镇化率达到90%以上,构建起一个人口达3700万、经济总量达1.7万亿美元的世界级大都市圈,成为日本集聚国际高端要素的主要阵地。
国内的长三角都市圈,经过近40年的努力,已形成以上海为龙头,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宁波都市圈为次极,区域一体发展的城镇体系。其经济总量超过20万亿元人民币,占全国近1/4;承载人口2.2亿,占比接近全国1/6。
对于成都都市圈而言,应该规划怎样的目标?
从现状来看,成都于2018年首次在全球城市体系中跃升至71位,进入百强行列,在全国特大城市中常住人口居第5位,经济总量第6位。2019年成德眉资四市经济总量为2.15万亿元人民币。无论与国内城市的横向对比和自身发展的纵向对比,都显示出强势崛起的态势。
成都也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计划。2020年至2035年,要全面建成泛欧泛亚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从2035年至本世纪中叶,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创建世界文创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国际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的招牌。
城市志向之外,还有国家战略加持。《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到2030年,实现由国家级城市群向世界级城市群的历史性跨越。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大战略将会更加促进成都都市圈的发展。
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首席研究员汤继强表示,从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城市群,成渝地区出现集中跃升的态势,现在来看规划的进程会提前。这也为将成渝城市群建造成为世界级城市群,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找到了出路,提供了可实现的支撑。
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首席研究员汤继强表示,从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城市群,成渝地区出现集中跃升的态势,现在来看规划的进程会提前。这也为将成渝城市群建造成为世界级城市群,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找到了出路,提供了可实现的支撑。
实际上,成德眉资四市也具备比较好的基础条件。其中,成都构建起“5 5 1”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在14个产业生态圈内布局了66个产业功能区,德阳重大装备制造业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眉山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农产品及食品加工初具规模,资阳汽车产业、轨道交通,口腔装备材料等产业具备一定基础。
因此,“通过推动同城化发展,将其建设成为代表中国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最有潜力的合作区域。”根据规划,成都都市圈将力争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都市圈,在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参与全球竞争合作中发挥引领作用。
确立了战略目标,那么,应该如何推进同城化?
其实各地已经累积不少经验。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宾表示,在1990年代,长株潭同城化提出来的“交通同环、电力同网、金融同城、信息同享、环境同治”五同思路被后来者借鉴。
而成德眉资同城化确定了在加快推动同城化立体交通体系建设、协同推进产业生态圈建设、有序推进公共服务共享、大力推进功能平台相互开放、协力推进生态环境联防共治五个方面着力突破。
其中,推进交通同城化为优先方向。成德眉资同城化当前着力打通交界地带“断头路”。中期构建空港物流、轨道交通、高快速路的“三张网”,建设“半小时经济圈”。远期要实现交通网络的同城化。
在所有同城化案例中,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往往成为最先推进的项目,各地纷纷加快以高铁、地铁、轻轨、城际铁路、高速路网为标志的快速交通体系建设。戴宾说,通过交通便捷联通,缩短时空距离,方便人员交往,促进同城化发展。
以地铁为牵引,广佛快速融合。自2009年签署《广佛同城化建设合作框架协议》至今,从两地人员流动来看,广佛地铁2017年客流量1亿人次,预计2019年客流量约2亿人次。从经济体量来看,2018年广佛GDP合计3.3万亿元人民币,超过城市排名第一位的上海。
戴宾表示,同城化包括交通、产业、市场和信息等融为一体,以一体化为基础,解决空间毗邻地区因行政边界产生的屏蔽效应。首先空间一体和制度一体,消除空间障碍,打破边界,形成空间体系统一的城镇布局。
在交通基础设施之外,产业合作则是另外一个关键。成德眉资强调建立主导产业明确、错位分工的协同发展产业体系,还确定了当前要以“三区三带”空间规划为引领,在若干交界地区和若干公共服务领域率先建设示范区,以点带面逐步推动同城化。
具体而言,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带,将发挥国际铁路港经济开发区引领作用,共建智能制造和现代物流产业生态圈,以亚蓉欧班列为依托,共同发展适铁适欧出口型加工制造业集群,吸引外资,发展对外贸易等。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带,将依托天府新区,以“双流-新津-彭山-眉山”发展轴与天府大道发展轴引领带动两市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将依托天府国际机场,重点围绕成都空港新城与资阳临空经济区,共筑龙泉山东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陈耀表示,很多地方在推进同城化,做得比较成功的因素在于,一是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距离比较近,一般合理距离在30至50公里;二是城市化发展的自然进程,相互需求越来越多,周边城市依附性越来越大,大城市又需要辐射,促成经济紧密联系。
2月26日,成都联合德阳、眉山、资阳,共同发布了《成德眉资同城化城市机会清单(一)》,据此跨区域整合释放四城发展需求,有利于促进成德眉资发展战略“深度融合”,推进城市规划、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领域同心同向、分工协作、共建共享。
不仅如此,成德眉资四市秉承“四市一座城、规划一张图、交通一张网、产业一条链、出行一卡通”的同城化理念,于2019年实现了四市公共交通一卡通刷,这意味着四市的公共交通同城化达到京津冀、广佛和长三角等城市群互通互惠水平。
成都还与三市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共同探索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教育、医疗、卫生等优质服务资源共建共享。比如,在教育领域制定了《加快成德眉资教育同城化发展实施方案》,成都教育“八大共享平台”延伸服务三市,石室祥云、七中网校等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德眉资三市,惠及118个班级、5551名学生,成都30余所学校与三市学校开展“校对校”结对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