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现状及趋势分析

来源 :山东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wchy3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现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提。本研究采用社会调研的方法,对山东省中部一个村庄进行了农村劳动力调查,通过走访农户和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数据采集并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影响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的因素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最终提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化的建议。
  关键词:劳动力非农化;发展趋势;新型城镇化;劳动力转移
  中图分类号:F323.6(25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6)04-0145-03
  农村劳动力非农化是指农民日益从农业转移到二、三产业的过程,其中一部分农民完全脱离农业和农村,转移到城市二、三产业,逐渐演化为非农民;另一部分农民兼营着农业和二、三产业,成为兼业农民。农村劳动力非农化不单单是农民就业问题,它与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国际化进程紧密相连并将贯穿于这一进程的始终,推动了并必将继续推动我国整个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和巨大变迁。
  本研究通过实证调研的方式获取了真实数据,找出了影响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的因素,并总结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1 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现状分析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业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自2001年以来,我国土地非农化趋势不但没有得到控制,反而耕地总面积在不断减少,这种人地关系矛盾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非农化的形成和发展。
  由表1看出,山东省农村劳动力正逐渐由农业转移到非农业领域,城市二、三产业下乡和农民进城的要素双向流动已经越来越明显。统计数字表明,目前山东省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超过50%,农民收入中非农产业收入比重超过50%。2011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50.9%,比2007年提高了4.15个百分点。山东省农村劳动力非农化比重大,而且农民从事非农化产业所获得的收入明显高于农业收入。
  价值观念、心理文化层面的非农化是农村劳动非农化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层面。农民不再仅仅满足于农业生产带来的经济效益,在精神文化层面有了更高的追求。
  2 实证调研分析
  为了解山东省农村劳动力现状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选取诸城市林家村镇下庄村200个农村家庭作为样本数展开详细剖析。
  2.1 非农化人员兼营产业类型
  从图1可以看出,在200个农村家庭中,非农化人员在各产业中的布局平衡,其中21%从事建筑业,25%从事于服务业,34%从事加工业,剩余20%从事其他非农产业。
  2.2 非农化人员去向
  在调研的200个农村家庭中,有43%的非农化人员选择去大城市;23%选择去中小城市;29%选择了离家较近的乡镇企业,既解决了农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问题,也实现了农民增收。
  2.3 非农化人员收入
  在调研的200个农村家庭中仅有15%从事兼业产业,且从图2可以看出,4%非农人员年收入在1 000元以下,12%收入水平在1 000~5 000元,36%在5 000~10 000,10 000~30 000和30 000以上的分别占21%和27%。
  3 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影响因素分析
  3.1 劳动力个人影响因素
  实证调研分析表明,年龄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化有负面影响,年龄越大,农村劳动力非农转化率越低;性别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程度有显著影响,男性的非农化程度比女性高;婚姻状况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化有负面影响,未婚农民的非农化程度高于已婚农民;接受教育时间长短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化有正面影响,接受教育的时间越长,其非农化程度越高;技术水平与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呈正相关,有技术特长的农民非农化程度高;是否接受职业培训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具有正面影响,接受过职业培训的农民非农化程度高。
  3.2 劳动力家庭影响因素
  实证调研分析表明,家庭劳动人口数量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程度基本没有影响;家庭劳动力负担系数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具有负面影响;家庭耕地总面积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的影响甚小;家庭人均耕地面积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具有正面影响;家庭身份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具有负面影响。
  4 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的未来趋势
  根据配第克拉克的劳动力转移理论,由于城乡收入差距的存在,必然使得劳动力不断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进行转移,这种趋势在未来将不断持续下去。
  从区域分布上,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多,而边远地区劳动力转移数量较少。
  从行业布局上看,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产业(表2)。
  5 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的对策和建议
  5.1 开发人力资本。全面提高农民素质
  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使低学历农民掌握一、两门技术。举办各种再就业职业技术培训,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有利的就业资本。
  5.2 对乡镇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支持乡镇企业稳定快速发展的最有效途径。各级政府要抓住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机遇,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5.3 改革户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深化体制改革,进一步取消城乡户籍制度,加强劳动立法,取消各种限制政策,让农民享受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如教育、卫生等,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5.4 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
  进一步消除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简化农民跨地区就业和进城就业的各种手续,保障进城就业农民的合法权益,使农民可以通过从事非农产业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其他文献
摘要: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3年生油桃品种‘鲁星’和5年生蟠桃品种‘瑞蟠17号’为试材,研究在果实膨大期施用黄腐酸钾、山梨醇、复硝酚钠和硫氢化钠及其组合对桃叶片光合特性、果实品质及桃园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各处理均可显著提高桃叶片养分含量和叶绿素含量。其中,‘鲁星’桃以每株用黄腐酸钾750 g、山梨醇750 g、复硝酚钠0.5 g、硫氢化钠0.5 g混合冲施效果最为明显,叶片全氮、
期刊
摘要:  为建立鲁南地区水稻土壤养分丰缺和推荐指标施肥体系,2006-2015年在临沂市设置水稻“3414”试验52个,利用土壤养分测定值和相对产量的关系建立水稻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体系。根据肥料效应确定最佳施肥量和土壤养分的关系,建立氮、磷、钾肥推荐施肥模型,初步构建了鲁南地区水稻推荐施肥指标体系。结果表明,当土壤碱解氮含量处于极高(>150.0 mg/kg)、高(>130.0~150.0 mg/k
期刊
摘要:在实验室条件下对苹果绵蚜日光蜂的寄生行为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发现其寄生过程分为寄主寻找、蜂体调整、产卵位点试探、产卵、产卵结束和蜡质绵毛清理6个步骤,寄生过程受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苹果绵蚜体表的蜡质绵毛在日光蜂寻找寄主过程中有促进作用,清理粘在身上的蜡质绵毛是该蜂寄生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日光蜂;苹果绵蚜;寄生过程  中图分类号:S436.611.2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
期刊
摘要:采用影印培养法,以浓度为1/2MIC的五味子水煎液、五味子醇提物、百部水煎液、百部醇提物对耐环丙沙星大肠杆菌作用24 h,观察作用前后大肠杆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性变化。结果表明:五味子水煎液、五味子醇提物、百部水煎液、百部醇提物对临床分离耐药菌株均无明显耐药性消除作用,五味子水煎液、五味子醇提物对人工诱导耐药菌株有一定的耐药消除作用。  关键词:大肠杆菌;五味子;百部;耐药消除;环丙沙星  中
期刊
摘要:  为研究天然草原青干草对农区洼地绵羊血液生化指标和羊肉矿物质、脂肪酸含量的影响,选取四月龄洼地绵羊公羊27只,随机分为3组,试验Ⅰ组饲喂天然草原青干草,试验Ⅱ组饲喂青贮玉米秸和花生秧,试验Ⅲ组饲喂青贮玉米秸和苜蓿,饲养试验期105 d,其中预试期15 d,正试期90 d。结果表明:CHOL含量试验Ⅰ组比试验Ⅲ组显著降低21.10%(P<0.05),其它血液生化指标三个试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
期刊
摘要:采用海砂、校园土混合作为快滤介质构建人工土快滤系统用以处理生活污水,考察快滤系统对污染物特别是氮素的去除效果,并进一步优化设计快滤池结构,提高系统对总氮的去除效率。结果表明,系统具有良好的有机物、氨氮处理效果,去除率分别达到78%、92%,但总氮去除效率不理想,仅有33.4%;有机物和氨氮的去除主要发生在系统上部40 cm土层中,总氮的去除和反硝化作用主要发生在系统下部60 cm土层中;土层
期刊
摘要:本试验从济麦22幼叶中克隆得到三个小麦防御素基因TaPDF(Triticum aestivum defensin),分别命名为TaPDF32、TaPDF33和TaPDF34(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BT009185、BT009167和BT009022)。序列分析发现,三个防御素基因各自含有一个长度为243、249 bp和225 bp的开放阅读框 (open reading frame, O
期刊
摘要:采用不同剂量60Co-γ射线对嘎拉苹果休眠枝条进行辐照处理,研究其对苹果枝条嫁接成活率及诱变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随60Co-γ辐照剂量的增加,嫁接成活率呈下降趋势;60Gy剂量处理的枝条嫁接60d的成活率为47.50%,确定为本研究的半致死剂量(LDso);60Co-γ处理使枝条生长量减少,叶面积降低,叶片出现畸形,二叉枝和多叉枝数量增加。  关键词:60Co-γ;苹果枝条;变异  中图分
期刊
摘要:对板栗拟茎点霉菌Phomopsis castaneae-mollissimae协同致病菌Ophiognomonia castanea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O.castanea菌丝在马铃薯一板栗叶培养基上生长最好,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5~28℃,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为6;最适宜碳源为甘露醇,氮源蛋白胨和牛肉浸膏能促进菌丝生长。  关键词:Ophiognomonia cast
期刊
摘要:于甘薯扦插前使用除草剂对土壤进行处理可以有效控制杂草对甘薯生长的危害。在不同覆膜处理下,田间杂草发生量和群落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为探讨商薯19化学除草和地膜覆盖配套栽培效应,测定了覆盖黑色不透明地膜、透明地膜和不覆膜下除草处理的株防效、鲜重防效和甘薯产量。结果表明,透明地膜+33%二甲戊乐灵4 500 mL/hm2对甘薯田间杂草防效最理想,株防效为91.29%,鲜重防效93.54%,甘薯产量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