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0tmd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如何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一项值得广大物理教师进行探究的课题.本文谨以初中物理(苏科版)教学为例,从三个方面来谈谈笔者的实践与思考.
  1 做好演示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主观原因,良好的学习兴趣品质是学习活动的自觉动力.演示实验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知识、发展能力,而且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对于引入新概念的演示实验,教师应抓住演示实验真实性、趣味性和启发性的特点,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提出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所形成的习惯想法相矛盾的问题,激发其求知的欲望,然后通过引导、启发、点拨,把由对现象的兴趣引导到对问题的探究上来.例如,在“大气压”的教学中,教师宜演示与学生习惯想法相矛盾的“覆杯”实验引入新课,激发兴趣,促使学生质疑:“薄薄的一张纸,何以托住杯中这么多水呢?”引发悬念,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得知:“必然有其他物体对纸片施加了向上的作用”,再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质疑:“这种作用到底是谁施加的呢?”这样,通过教师巧设情境和导语,既“激兴” 又“生疑”,引而不宣,让学生自己思考“升华”.
  对于概念形成过程的演示实验,因为它常是教学中的关键、重点和难点,教师应注重处理方式,尽量减小知识加深的梯度.宜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与原有知识相结合,进行正向迁移,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概念的构建.例如,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是一个教学重难点,如何利用实验突破这一重、难点呢?可以先回顾演示“奥斯特实验”——通电直导线周围存在磁场,然后设疑:“若将该通电直导线悬挂在另一个磁场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直导线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两个磁场相遇产生磁力).在学生进行推理回答后,再由师生共同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得出结论.用这种方法来构建概念,化抽象为形象,索然有味,学生易于理解掌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有问题解决的方法和策略.
  2 优化分组实验,提高科学素养
  2.1 放眼全篇,通盘筹划
  要提高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首先要求教师必须高屋建瓴,熟知初中(甚至高中)阶段的课本具体知识体系及大纲规定的实验内容,做到瞻前顾后,运筹帷幄,统筹兼顾.例如,初中教材电学部分共有分组实验23个,其中“活动13.1观察手电筒”是做好“活动13.2怎样使一个小电灯亮起来”的基础,而“活动13.2”又是做好“活动13.3怎样使两个小电灯亮起来”的基础,然后从“活动13.4”一直到“活动14.4学习使用滑动变阻器”,层层推进,逐渐深入,前一个实验为后一个实验作准备,这些实验均为“准备性实验”或“过渡性实验”,它们为后面的核心实验“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铺平了道路.对于准备性和过渡性实验,其训练目的比较明确,使用的器材也比较少,但它们是核心实验的基石,是训练、培养学生各项能力的重要阵地,所以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教师必须做到周密设计、精心准备,使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及基本器材的操作规范.
  2.2 周密设计,精心准备
  2.2.1 重视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培养创新思维的多向选择性
  “照方抓药”、“机械搬运”式的实验能提高学生的熟练操作程度,但不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上的探究性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切不可为了赶进度或使课上的“顺”、上的“快”,而将探究性实验改为验证性实验,或名为学生自主探究,实为教师包办代替.例如,对于“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这一实验的处理,教师应该相信学生,在他们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的前提下,放手让学生去设计、去做、去争论,此时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参与者,当学生对一些问题的争论僵持不下时,教师才进行适当的点拨.如在上述实验中,“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如何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学生会提出两种方案:一是串联滑动变阻器;二是使用电压可调的电源.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操作的科学性、准确性、便捷性来进行权衡.但需要注意的是,放手不等于听之任之,教师在课前必须进行周密的预设、精心的准备,预设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且在课堂上也要精心地处理好生成与预设的关系,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思维结论超出教师所预设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能用粗暴的方式来中断学生的思维进程,要鼓励学生对自己或教材上的结论大胆质疑,学会自我否定,学会证明和反驳,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有所发展.
  2.2.2 注意完善、修改实验步骤
  整个初中教材的众多分组实验中,没有一个实验有“整理仪器”这一步骤,而该步骤又是任何一个实验不可或缺的,教师必须作出必要的补充,这对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及对他们日后的工作、生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在用弹簧测力计及用电流表、电压表等器材的实验中,应增加“观察并调零”这一步.这也是培养学生严谨科学态度的一条重要途径.
  2.2.3 注意增加必要的实验内容
  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有更加深刻、透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为了培养其分析、综合能力,增加一些实验内容是完全必要的.例如,在“活动13.4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比较”的实验中,可增加一根导线,让串联在其中的一个灯泡被短路,观察和解释看到的现象.这不但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而且也为今后深入认识电路积累了知识、经验.再如,在“活动14.4学习使用滑动变阻器”中,可以增加一只电压表,在原电路的基础上,分别使它和电灯、滑动变阻器并联,观察移动滑片时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变化情况,并设计表格记录实验数据与现象,探究其中的规律.
  2.3 加强巡视,捕捉生成
  学生在分组实验中,往往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疑难、故障,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加强巡视,用敏锐的目光及时发现、捕捉这些信息,并“对症下药”予以解决.这些疑难、故障是一种很好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教师不宜直接代为排除和作答,应积极引导本实验小组的同学共同观察、检查、分析讨论,诱导他们自己思考,使他们“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却发现“在灯火阑珊处”.对生成的有价值的或典型的问题,教师可以向全班学生提出,进行专题讨论.例如,在“活动14.7测量小电灯的电阻”的实验中,一些实验组就会出现“连好电路闭合开关灯不亮、电流表几乎无示数、电压表示数较大”的故障.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可遇而不可求”,学生出现这种问题,教师求之不得,这正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能力的最佳时机,万万不可草率处之.
  3 注重课外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实验能引起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在学得有关物理知识后,都希望亲自动手操作,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往往还不能满足他们的动手求知的欲望;所以,教师可以想方设法把实验教学延伸到课外,指导学生就地取材,在课外动手做一些小实验.这样,既可以巩固知识、训练操作技能、培养实践能力,又可以激发创新意识、训练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了“小孔成像”之后,可以让学生利用易拉罐、塑料薄膜、小铁钉等器材制作“针孔照相机”;在学习了“磁场对电流的作用”之后,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磁体、漆包线、铁丝等器材制作“直流电动机”.实践证明,即使是后进生也乐此不疲,这些制作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他们对理论知识得以进一步的理解,操作技能得以进一步提高,分析、综合、抽象等思维方法得到运用,使他们体验成功、体验物理学的无穷魅力,更能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等方面培养学生,持之以恒,他們的创造能力也必然会得到提高.
  总之,我们在平时的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学习、研究、实践、反思,不断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其他文献
数学一直是物理发展重要支撑之一,正是因为数学理论和物理思维相互结合,很多物理问题才得以解决.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数学能力较差.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对如何优化我们的物理教学有以下几点思考.  1 物理教学设计前,了解学生的数学知识储备  物理课程在进行改革的同时,学生初高中阶段的数学所学也在发生着调整,物理教师要经常性地了解学生真实的数学基础,明确学生在物理学习必备的数
在美国儿童博物馆馆口有一句有名的格言:英语原文是 I hear and I forget,I see and I remember,I do and I understand.其实这段格言是老外从中国学到的,出自荀子的《儒效篇》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看来古今中外都比较重视实践体验、学以致用.现在的初中教学也提倡体验式学习,眼过千遍不如手
1 悖论的概念  悖论(在物理学中也称为佯谬)是逻辑学名词,希腊文的意思是“无路可走”,转意为“四处碰壁,无法解决”.它在各种语言中都是一个多义词.广而言之,凡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的论点,与通常见解相对立的论证,思维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疑难,乃至普通的自相矛盾的话语,都曾被人们称为“悖论”.现在它的公认的定义是:如果某一理论的公理和推理,原则上是合理的,但在这个理论中却推出了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或者证
1 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现状  1.1 缺少全才型的科学教师  科学学科是集理、化、生、地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而我们现在许多老师当时学的专业只是其中的一门,对非本专业知识的掌握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在实验操作技能掌握方面不足,这样势必会造成老师对非专业实验有陌生感,以至于产生害怕、厌烦等情绪,就算做了效果也不是很理想,所以干脆就不做了.  1.2 演示实验大多被多媒体课件所替代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
《火星救援》是近期播放的美国科幻片,影片讲述了六位宇航员在火星上执行任务时,由于火星上的一场沙尘暴灾难,迫使宇航员逃离火星,乘上赫尔墨斯号飞船(简称飞船),踏上返回地球之路,而男主角马可因故与团队失联,孤身一人被置身于火星,在孤独绝望、食物匮乏的状态下,马可运用各种物理、化学、数学、植物学等知识,在火星上整整生活了561天,最终获救.影片中的整个救援过程充满了科学性,这是令我最感兴趣的地方,下文将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充分做好物理演示实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在实践操作中掌握更多的物理知识,提高自身的操作能力和科学素质,促进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1 合理改进教材中的演示实验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改进教材中的演示实验,让学
小朋友最不爱听的话,排在前三甲的,肯定有这句:“爸妈这是为你好!”家中如此,校中也常如此,老师常对学生说:“我这是为你好!”校长常对老师说:“我这是为你好!”且不知,被强
期刊
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往往看到,有些同学善于联想,思路灵活,在学习效果上常常是事半功倍,而一些同学想像力差,思考问题片面、呆板、包括对物理公式及知识的应用死搬硬套,学得吃力费劲,在学习效果上恰恰是事倍功半.本文就对学生联想能力的培养问题浅谈几点看法.  1 运用想像,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  在物理学中有许多的基本概念,可以说它们是物理学的最基本的语言,理解物理概念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基础.但是在学习中
生本教育的理念已经深入广大教师的心中,在初中物理的学习中,很多物理知识与规律的建构都是依托于探究活动来完成的,而探究活动的本质目标不仅仅为了知识与规律的建构,还为了促使学生在建构过程中的思维深入,因此,探究过程中如何达成这一点,需要一线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的不断实践和反思总结.  《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规定了20个必做学生实验,而这必做的20个实验探究实验就有13个之多,
高中力学部分是物理学的基础,是物理学的重点,力的概念较为抽象,不好理解,而且在做计算时往往无从下手,有些公式只是机械的应用却找不出理论依据,由于寻找不到源头,不敢合理外推,加以扩展.对于公式没有从根本上理解它的来龙去脉,在应用时往往力不从心,本文针对这种情况,把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来供大家参考,作用是抛砖引玉,不对之处希望大家不吝指教.  1 力是矢量,矢,就是箭  成语“有的放矢”就是有目标射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