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省区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自然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问题

来源 :经营管理者·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yyoooouuu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省区的经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仍然面临着可持续发展这一重大问题。可持续发展是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论和战略,它对于我国少数民族省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前我国少数民族省区在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自然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问题依然严重。
  关键词:少数民族省区 经济可持续发展 自然资源开发 生态环境问题
  一、少数民族省区的自然资源开发
  中国少数民族省区拥有丰富的物产资源。这些资源不仅有助于经济起步,而且有助于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合理利用不仅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而且要遵循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统一的综合效益。
  1.少数民族省区自然资源概述。中国少数民族省区幅员辽阔、地大物博、蕴藏着丰富的物产资源。其地下是个“聚宝盆”,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纵横交错的江河和星罗棋布的湖泊,蕴藏着大量的水力资源;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形成了一些自然旅游胜地,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这些资源为少数民族省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少数民族省区的土地资源非常丰富。其中土地面积最大的是新疆,总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17.29%。八省区的耕地面积为3075.42万公顷,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2.78%。人均占有耕地0.16公顷,比全国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多0.06公顷,其中内蒙古、宁夏和新疆,人均占有耕地分别为0.37、0.19、和0.18公顷;可利用草地面积23878.66万公顷,占全国可利用草地总面积的72.14%。中国森林很大一部分集中在少数民族省区,共约9036.14万公顷,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43.51%;木材蓄积量64.97亿立方米,大约占全国蓄积量42.92%,并且人均占有林地0.47公顷,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13倍。在水力资源方面,著名的江河如长江、黄河、黑龙江、塔里木河、澜沧江等都发源或流经少数民族地区。据统计,少数民族八省区水力资源蕴藏总量为37866.86亿千瓦时,占全国总量的62.25%。
  少数民族省区矿产资源丰富,品种齐全,矿产资源潜在价值大。同时,少数民族省区主要能源矿产、优势矿产和化工矿产分布也相对集中。八省区能源矿产蕴藏量丰富,全国35.57%的煤矿、22.45%的石油和39.53%的天然气储量都集中在该区。有色金属和贵金属是八省区的优势矿产资源,八省区各种矿产可用储量占全国的比例如下:铜储量占43.20%,铅储量占63.00%,锌储量占65.64%,铝土矿量占62.49%。八省区还是化工原料矿产的重要产地,全国23.69%的硫铁矿和45.04%的磷矿均分布在八省区。
  2.少数民族省区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不仅有助于经济起步,而且有助于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合理利用不仅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并且要遵循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统一的综合效益。土地的开发利用。少数民族省区有着丰富的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现有的耕地、草地、林地要进行科学利用,提高单位面积收入和扩大农、林、牧等品种,同时还要对其余农业用地进行开发利用,比如,开垦荒山植树造林。少数民族八省区每年造林面积约200万公顷。2010年至2014年累计造林面积约1000多万公顷。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从50年代后期开始,国家对少数民族省区的森林资源进行开采利用,每年生产木材1000多万立方米。水利资源的开发利用。少数民族省区已建成或正在建设的水力发电站上千座,1996年八省区水力发电量达到494.23亿千瓦时。“十二五”期间全国开工建设的大型水电站共12个,其中有9个在八省区;“十三五”期间全国开工建设的大型水电站共15个,其中有10个在八省区。矿产资源得到大幅度开发利用。2014年新疆石油产量为2706万吨,位列全国各省市区第五位。2015年新疆天然气产量超305亿立方米,年产量首次突破300亿立方米。至此,新疆成为中国继陕西之后第二个年产天然气量超过300亿立方米的省份。
  二、少数民族省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中国少数民族省区地域辽阔,地质环境特殊,承载能力有限,是我国著名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同时这些省区又是中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有着强烈的发展要求,但是过度的经济活动则会破坏生态系统平衡,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继而影响到自身乃至全国的发展。
  1.少数民族省区生态环境特点。少数民族省区的生态环境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地质环境特殊。少数民族省區集中分布着我国主要的山脉、高原、戈壁、沙漠、草原、裸岩、冰川以及雪山等地域,地质地貌复杂而特殊。少数民族省区虽然地广人稀,但是由于地质环境特殊,承载能力也有限。第二,生态脆弱。少数民族省区是我国著名的生态环境脆弱区。我国一共有7大生态环境脆弱区,其中有5个分布在我国西部,分别为:北方半干旱-半湿润区、西北干旱区、西南山地区、西南石灰岩山地区、青藏高原区,这 5个生态脆弱区占生态环境脆弱区总面积的82%。下面以西北干旱脆弱区为例进行说明:我国西北干旱脆弱区的西部呈环形,从天山南麓绕到昆仑山北麓边缘沙漠地带;东部则是长条形,起源于祁连山以北的河西走廊延伸至罗布泊。该生态脆弱区对新疆影响较大。西北干旱脆弱区地处我国西部内陆,气候恶劣,长年干旱缺水,植被覆盖率低,风沙频繁,对水资源条件最为敏感。
  2.少数民族省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人类的经济活动不仅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进行,而且以其中的生态资源作为劳动资料或劳动对象,完成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但是,人们如果任意地、无节制地从生态系统中索取生态资源,则会破坏生态系统平衡,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环境恶化不仅影响到少数民族省区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影响到全国的发展。国家把少数民族省区的生态环境概括为: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趋势未能得到根本遏制,但生态环境恶化的相对速度呈下降趋势。大量事实表明,少数民族省区的过度经济活动已经导致其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第一,自然灾害频发。地质灾害、泥石流和干旱等自然灾害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省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对少数民族省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同时,对于少数民族省区集中连片的贫困区而言,这些自然灾害又增加了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难度,已有的脱贫人口也很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频发而返贫。第二,草原植被和森林植被严重破坏导致大面积的水土流失。我国大部分草地分布在少数民族省区,但是由于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草场和草原退化日益严重,如2007年内蒙古草原退化面积为6.42亿亩,较20世纪80年代的3.76亿亩增加了2.66亿亩;其中轻度退化面积扩大了0.2亿亩,中度退化面积扩大了1.04亿亩,重度退化面积扩大了1.42亿亩。内蒙古由于开垦、沙漠化等,其草原面积20世纪80年代较60年代减少了10.4%、约1.38亿亩,2007年又比80年代减少了0.9亿亩、约8%左右。据第六次全国森林清查显示,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8.2%, 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1.2%,然而少数民族省区森林覆盖率只占了全国的12.5%。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2004 年的“全国生态环境调查报告”指出:森林生态系统呈现数量型增长与质量型下降的趋势,林龄单一、林种单一、林相单一、林分结构简单,森林类型比例向不合理方向演化,导致生态系统调节能力减弱,病虫害加剧。一是天然林面积下降,人工林、经济林面积增加。二是林龄结构不合理。天然植被锐减必然导致大范围的水土流失,造成洪水泛滥、耕地肥力下降、生产效益下滑等一系列生态恶果,使生态系统处于恶性循环状态。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水土流失面积约170万平方公里,其中蒙、新、宁、桂、藏、滇、黔、青等西部省区的水土流失面积竟达139.7万平方公里。第三,水资源分布不均且污染严重。少数民族省区水资源总体上非常丰富,但是分布很不均匀,西南地区雨量充沛,而西北地区干旱少雨,当地年降雨量大都在400毫米以下,有的仅为100毫米,而年平均蒸发量高达1200毫米以上。西北地区90%以上的面积处于干旱地区,降水稀少,蒸发量很大。
  我国大江大河多数发源于少数民族省区,少数民族省区也分布着许多河流、湖泊。然而近年来,由于工业排污和城市废水的排放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该地区水环境的状况相当恶劣,局部地区水存在较严重的污染。
  三、如何解决少数民族省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我国少数民族省区自然资源丰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不仅关系到少数民族省区的经济发展,而且涉及到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因此,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就显得异常重要。而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依靠科学技术并按照生态规律办事则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所在。
  1.强化生态环境观念,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是自然界中的一员,但他并未摆脱自然界的制约,也未从根本上改变对于自然界的依赖和从属地位。因此,人类绝不能把自己凌驾于自然界之上,把自然界作为自己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的场所和工具。人类对自然界的态度只能是协调,而不能是征服;只能是和睦相处,互利互惠,而不能是肆意掠夺、蹂躏和践踏。要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建立在协调、和谐、互惠的基础上。既要改造自然,又要保护自然;既取利于自然,又惠顾于自然;既充当自然界的开发者,又兼任自然界的管理者和保护者。
  2.依靠科学技术,改善生态环境。科学技术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防治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主要工具。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揭示出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既为我们正确认识生物圈的动态平衡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我们有效地调节生物圈的动态平衡,综合防治环境污染提供了必要的手段。我们可以根据科学技术同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制定正确的科技发展战略,建立使工业过程适合自然过程的新的技术基础;帮助我们研究并预测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和由此而来的污染对地球生态的影响,以及周围环境将发生的规律性变化,帮助我们设计理想的工艺流程,实现物质和能量的闭路循环,基本上不向环境排入废物;或者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化废为宝;或者提供无污染的新能源、新工艺和新设备,以及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新产品;还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对生物圈内生物资源的利用、保护和生产的合理方式,控制和规划人类自身的发展,保护生物种群的恰当比例和合理结构;向我们提供抗污树种、草种、通过生物所特有的吸附、富集等功能净化污染物,以保持和改善环境质量。
  3.尊重自然,按照生态规律办事。自然界总是遵循着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发展变化。因此,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尊重自然,按照生态规律办事。否则,就会造成生态失调,破坏生态系统,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和惩罚。
  首先,合理开发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开发自然资源必须以保持生态平衡为前提。为此,我们必须充分顾及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相互协调。只有结构与功能相互协调,才能使自然生态系统适应外界的变化,不断发展,并避免因结构或功能的过度损害而导致整个系统退化的连锁反应。如采伐树木必须在保持森林生态系统平衡的条件下进行,河流上游地势陡峭的地方和水源林不宜采伐。一般的草原不宜辟为农田,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其次,掌握生态平衡理论,科学地利用自然资源。生态平衡是维持和发展生态系统的重要基础,而生态平衡理论则是我们利用自然资源的科学依据。按照生态平衡的原理,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必须做到:利用生物资源时,必须保持供需平衡。再生是生物资源的重要特点之一,而再生的基础则在于保留其一定水平的生物生产力。因此,我们在利用生物资源时,既要保持生态系统中的供应能力与人类需求之间的平衡,又要顾及生态系统中生物物种对物质和能量的需求及周围环境满足这种需求的供应能力的平衡,以保证生物资源的不断恢复和增殖;其次是保持生物体的一定数量以及适宜的群体结构。其三是注意适时和适龄。各个阶段的生物生活能力也有差异,生产力的经济价值也不同。最后要注意生物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这种关系是生态系统保持其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破坏这种制约关系,生态平衡也会遭到破坏。因此,人们利用自然资源时,必须注意生物链的畅通,以保持生态平衡。最后,大力开展综合利用,实现自然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输入系统的物质可以通过物质循环反复利用。在少数民族省区的经濟建设中运用这个规律,可以综合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将生产过程排除的“三废”物质资源化、能源化和无害化。这样一来既减少污染,又节省自然资源,从而把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同发展保护结合起来,实现自然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总之,人类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只要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依靠科学技术并按照生态规律办事,就一定能保持并恢复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5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2]李竹青、那日.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3]刘永佶.中国少数民族经济[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
  [4]王关区.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07(44).
  [5]陈祖海.西部可持续农业与生态环境建设的路径选择[J].环境保护,2003(1).
  [6]李清源.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恶化态势及影响分析[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版),2004(2).
  [7]新疆能源年度报告(2014年).
  [8]新疆能源年度报告(2015年).
  [9]全国水力资源复查成果(2005年).
  [10]内蒙古统计年鉴(2014年).
  [11]广西统计年鉴(2014年).
  [12]贵州统计年鉴(2014年).
  [13]云南统计年鉴(2014年).
  [14]西藏统计年鉴(2014年).
  [15]宁夏统计年鉴(2014年).
  [16]青海统计年鉴(2014年).
  [17]新疆统计年鉴(2014年).
其他文献
摘 要:當前,随着以信息技术驱动的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公司以渠道整合的方式参与电子商务的竞争之中,并纷纷走向了不同程度的渠道整合之路。而这其中,尤以线上渠道整合的方式表现得更为明显。对于这些公司渠道整合后的绩效表现,自然就成了渠道战略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解答。在绩效指标上,既有传统的市场指标、财务指标亦有股价指标。而已有对于企业渠道整合后的绩效表现的研究则
期刊
摘 要: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已经确立,市场竞争越演越烈,企业如何适用形势,稳定发展,提高经济效益越来越受到关注。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主要关注财务收支是否真实、合规,已经渐渐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经济效益审计旨在全面提高企业管理的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和合规性应运而生。将从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性以及在企业管理中如何开展两个方面探析经济效益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经济性 效果性
期刊
摘 要:针对公路桥梁施工建设期间的会计成本核算以及管理问题,以桥梁施工物资成本核算为例,对会计成本核算管理现状进行了论述分析,并且提出了桥梁施工建设期间成本管理策略。桥梁施工建设成本管理的重点是物资,加强对物资成本的管控,极大程度上能够确保项目工程造价的管控效率。  关键词:公路桥梁工程 施工建设 成本核算 成本管理  工程会计成本核算管理对建设单位有着重要的经济意义,成本核算管理工作不仅需要做好
期刊
招标是应用技术经济的评价方法和市场经济竞争机制的作用,通过有组织地开展,择优成交的一种相对成熟、高级和规范化的交易方式。它是招标人在依法进行某项适宜于竞争性活动过程中,事先公布招标条件,投标人经行投标活动,招标人从中择优选定中标人,以实现投资综合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一种经济行为。招标既然是为了实现招标人的经济利益最大化,也就是通俗的最省钱的方式,不可避免的就会出现各种问题。同时公开招标的对象即供货方
期刊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就进入到一个飞速上升的阶段,在这种大环境之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出现了多样化的经济结构体系,其中经济集群化的发展模式作为经济发展当中最为突出的一种经济模式,在当下全球经济多元化的模式下,推动产业经济集群化的发展能够使得经济的发展获得更为迅速的发展,本文就针对产业经济当中的集群化发展的路径作出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产业 经济集群化 发展 探究分析  一、引言  
期刊
摘 要:中小微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促进力量,在提高社会就业率、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顺应当前时代的要求,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蓬勃发展,主要对苏州中小微企业“专精特新”导向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苏州 中小微企业 专精特新  苏州拥有各类中小微企业二十多万家,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当前时代背景下,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如雨后春笋,
期刊
摘 要: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知识经济已占主导地位,对于企业来说,人才就是财富与资本,留住人才,就是留住企业的财富,留住了核心竞争力。现阶段,我国施工企业中,由于施工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的特殊性,优秀人才流失严重,跳槽现象普遍,怎样才能够更好的留住企业人才?通过对施工企业现状分析,提出了施工企业避免人才流失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企业 人才流失 措施  一、目前本企业的人员分配与流失情况分析  
期刊
摘 要:根据现代公司治理理论的观点,外部监督机制和内部治理机制对公司治理的好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内部控制不仅会对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监督机制的协同起到桥梁的作用,还可以有效的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因此,高效的内部控制会对大到公司治理小到经营管理都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内部控制 有效性 内控要素  一、引言  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经济取得了“傲人的成绩”
期刊
摘 要:优化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对于有效地进行财务管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现代企业制度也在逐步建立,企业间兼并、重组、租赁等筹资方式也渐渐的多元化。因此,采取一定的措施,优化企业资本结构,已经成为了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同时对于解决当前我国国有企业筹资效益低下、筹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国有企业 资本结构 问题及原因 优化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体
期刊
摘 要:面临激烈市场竞争,大多数企业往往无法左右产品的市场价格,为保证一定的产品毛利以满足企业持续经营和发展的需要,产品成本的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传统成本加成法已经难以适应快速的市场变化对成本管控的要求。目标成本管理是一种以市场为基础,在保证产品质量、功能符合要求和企业获取目标利润的前提下,通过一系列方法对产品成本进行预测、决策、核算、控制、考核进而使成本达到最低的一项综合性成本管理系统。引入目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