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一个研究起点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rdw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陆续出了一些介绍外国现当代文学的专集,有的作家有选集问世,但只有作品,没有文论。另有一些评论集,又只收别人对某个作家的评论,没有他本人的作品。各执一隅,难窥全豹。如果有一种书能提供一个作家的全貌,兼收作品、文论、评论、背景材料、生平资料,既可供阅读、鉴赏之用,又能作为研究的起点,对于普通读者和专业人员都是功德无量的好事。
  柳鸣九、罗新璋同志想到这一点。他们着手编了一套《法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丛刊》。为给研究者提供资料作出了努力,这套丛刊着眼于现代当代,也正是因为这方面的资料国内介绍甚少,尤感缺乏。《丛刊》的第一集即是《萨特研究》。
  肯定他也好,否定他也罢,萨特在当代思想史和文学史上是一个庞然大物,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思想,开创了一个文学潮流。这套《丛刊》以《萨特研究》打头阵,该是有深意的。本书第一部分《萨特文论选》收有《为什么写作?》、《答加缪书》和《七十岁自画像》等三篇文章。萨特在其文学理论专著《什么是文学?》中,提出他的“介入文学”(或译作“倾向性文学”)理论,《为什么写作?》正是该书最关键的一章。作者从存在主义哲学原理出发,论证了创作的根本动机、作者与读者、创作与欣赏的辩证关系,认为作品是作者的自由向读者的自由发出的召唤,因而作家只能有一个题材:自由,因而作家必须用他的笔杆子去维护自由。《答加缪书》是萨特另一篇有代表性的文论。他在这封长信里,解释他的政治态度,揭示他和加缪这位几乎与他同样举足轻重的大作家的关系,披露法国当代文学史上一次重要论争的某些重要的内情。《七十岁自画像》无疑是萨特若干自述文字中最重要的一篇,它有助于人们了解他的思想的各个方面及其演变过程。他以答记者问的形式,以朋友之间无拘无束地谈话的口吻,与其说是回顾了自己一生的经历,不如说总结了他作为思想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的实践。
  除了文论,本书还提供了萨特的文学创作的概貌。读者可以在这里找到萨特某些重要作品的全文或节录,其他作品的内容提要。提要当然不能代替作品,但在当前不可能翻译、出版一个作家的全部作品的情况下,详尽的、忠于原著的提要还是有价值的。
  由于萨特的作品往往表达一种哲理,本书收入两位著名作家:安德烈·莫洛亚和罗杰·加洛蒂对萨特的评论,为理解作品的哲理提供了一些启示。这两篇评论与作品内容提要参看,相得益彰。书里还有若干背景资料,如法国战后戏剧概况、与萨特有密切关系的加缪和波伏瓦这两位作家的生平及创作介绍等等,有助于把萨特的创作放在当代法国文学的总体里来考察。专集后面,还刊有法国近期文艺动态;这一栏倘能持续下去,并且编写得好的话,当能为读者提供一份比较完整的法国文坛大事记。
  总之,本书的内容颇为丰富,在体例上有新意,当然,严格要求起来,也有美中不足之处。萨特的自传《文词》在文体上极其讲究,对于了解他的创作思想又是极宝贵的第一手材料,本书却付缺如。另外,虽然编者作了声明,我们还是遗憾本书没有为读者提供萨特文学创作的哲学背景。研究萨特的文学创作绝不能回避他的存在主义哲学。萨特几本大部头哲学著作,深奥艰涩,但《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这本小册子影响很大,通俗易懂,篇幅不比一个剧本长,却未见收录。诸如此类,不能不使人觉得不足。
  
  (《萨特研究》,柳鸣九编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九八一年十月第一版,2.15元)
其他文献
《外国美术名作欣赏》(朱伯雄编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在述及欧洲近代历史时,有几处史实错误。  在介绍法国画家达维特一七九三年创作不朽名作《马拉之死》时,该书写道:“一年后,拿破仑发动热月政变,推翻了雅各宾专政。”(第139页)实际上,发动一七九四年热月政变的不是拿破仑,而是热月党人,他们是由各个反对雅各宾专政的政治派别组成,主要有平原派、丹东派和埃贝尔派。热月政变时,拿破仑作为一个军官正在前线准
历史,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公正的;该死去的,即使活着,也等于死了,不该死去的,即使是死了,历史也会让他复活。在我国的文学艺术的春天来临的时候,我们看见朱湘在我们的文艺的百花园中复活了!让我们为这位曾经是那样苦命的诗人庆幸吧!愿他能警醒我们新一代的诗人与文人;不要忘记了我国的诗人与文人曾有过那般的苦命!  钱光培:《现代诗人朱湘研究》    倘使一个人,不论男女,不论农夫、工人,或知识分子,不幸在有为
每当谈论《独立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人们立刻就会想起耳熟能详的名言:“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些名言常常和美国建国及制定美国宪法所秉持的政治原则联系在一起,成为塑造美国政治想象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们不要忘记,这不是“建国宣言”,而是“独立宣言”。在这段名言之前,也就是《宣言》的第一段,明
沈振黄是三十年代上海出版界的一位活跃的青年美术工作者。一九三○年左右,他考入上海中法工学院就读。一九三○年,开明书店创办了一种学生杂志,名叫《中学生》,由夏尊、叶圣陶、章锡琛、丰子恺、顾均正组成编委会,叶圣老主编。沈振黄就经常向《中学生》投稿,其中以漫画居多。这样,振黄就开始同出版界发生了关系。  一九三三年,振黄进上海开明书店编辑部工作,那时我已经在开明了。两个青年,从共同做《中学生》的投稿者,
知识,以及兼容并包的  西方传统加东方智慧——  这是任何进步  不可或缺的条件;  世界史和世界哲学  如今刚刚喷薄欲出;  人类不论还要遭受多少苦难,  悲观是错误的。    苏格兰诗人麦克迪尔米德一九五五年在《悼念詹姆斯·乔伊斯》中写的这一段诗,生动地说明在全世界说来,文化交流还只是一个方兴未艾的新生事物,同时,也热情地歌颂了它的伟大意义。王佐良教授的英文著作《论契合》给读者的最主要的信息,
《读书》今年第一期137页王欢《不妨一试》文,曾说三十余年未见哪家出版社有过出售“作者签名本”之举,并建议一试。据我的寡见,此种仪式还是有的。近年来较有影响的可推温元凯所著《中国的大趋势》的发行仪式,其时是一九八四年八月二十九日上午,在上海黄浦体育馆,有三千多名读者参加了仪式。温元凯作了两个小时的演讲,尔后半小时便售书近四千本,温为部分书签了名。另,湖南长沙诗歌书屋常年有诗人签名本诗集出售,并兼售
李允铄所著《华夏意匠》,是一部有独特见解的书。它不是纵向的、以时代为经的“史”,而是建筑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剖面,通过对这些剖面的细致分析,来探讨蕴含其中的艺术匠心。  木结构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根本特点。中国人是怎样作出这一选择的?本书明确地指出:“一本西方的建筑史其实就是一本神庙和教堂的建筑史,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这是中国建筑的发展和西方建筑的发展有原则性分别的基本原因。它涉及到古代一个民族对建筑
在五彩纷呈的批评模式面前,我们无意于作这样的论断:李庆西的文学批评在当今论坛地位如何如何,李庆西其人将会成为什么什么……这等蠢话最好永远不要说。李庆西就是李庆西,又写小说,又搞评论,忽古忽今,不中不西,自认“野狐禅”。对文学评论,起初似乎无甚大兴趣,却为争一口“做学问”的闲气,钻到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的领域之中去了。而后,领悟到“文学评论也是一种人生态度”,便在这上面使出力气来。原想心平气和地谈谈艺术
一九八○至八一年间,设在夏威夷的、由美国国会在一九六0年创办的东西方中心(TheEast-WestCenter),组织了一项以“建立太平洋共同体”为题的演说活动,纪念该中心成立二十周年。这项活动的组织者之一、夏威夷大学教授保罗·胡珀把这次活动中的一些演说和论文汇编成集,仍以《建立太平洋共同体》为题,由东西方中心在八二年出版了。  胡珀在导言中回顾了“建立太平洋共同体”这一区域主义运动的发展过程。他
一本《历代游记选》来到案头,是湖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年三月版。翻到《游钟山记》,在作者宋濂简介里,赫然几行字跳进眼帘:“宋濂……明朝开国后官至翰林学士承旨,担任修元史的总裁。后因事牵连贬四川茂州,死在那里。”  宋濂晚年贬茂州(今四川茂县),这是事实,但是不是“死在那里”呢?  据《明史》本传,宋濂于洪武十三年,因“长孙慎坐胡惟庸党,帝欲置濂死。皇后太子力救,乃安置茂州。十四年卒于夔(今四川奉节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