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员工的素质和活力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激励问题作为人力资源的核心已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通过介绍激励机制的原则及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意义,文章分析了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和防治对策。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问题;对策
激励机制是人力资源管理四大机制中最重要、核心的基础机制,是指企业提供满足员工需要的条件,以实现企业组织目标为前提,通过物质和精神等手段来激发和鼓励员工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功能。哈佛大学的威廉•詹姆土教授发现,部门员工一般发挥出20%~30%的个人能力,就足以保住饭碗而不被解雇;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励,其工作能力能发挥出80%~90%,其中50%~60%的差距是激励的作用所致。一个人能力再高,如果激励水平很低,也必然不会有好的工作效绩;反之,一个人能力一般,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励,发挥出巨大的热情,也必然会有出色的表现。由此可见,激励对工作人员积极性的调动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1 企业实施激励机制应采取的原则
1.1 物质与精神兼顾,实施全面薪酬
“全面薪酬战略”是目前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一种薪酬支付方式,也是基于员工各方面需求而制定的一种比较科学的激励机制。它将薪酬分为外在的和内在的两大类,两者的组合,被称之为“全面薪酬”。外在的激励主要是指为受聘者提供的可量化的货币性价值。比如:基本工资、奖金等短期激励薪酬,股票期权等长期激励薪酬,失业保险金、医疗保险等货币性的福利以及公司支付的其他各种货币性的开支。内在的激励则是指那些员工提供的不能以量化的货币形式表现的各种奖励价值。比如对工作的满意度、为完成工作而提供的各种顺手的工具(比如好的电脑)、培训的机会、提高个人名望的机会、吸引人的公司文化、相互配合的工作环境以及公司对个人的表彰和谢意等等。
1.2 激励形式应具有针对性,能够满足员工的需求
需要引起动机,动机决定行为。员工的需要使员工产生了动机,行为是动机的表现和结果。也就是说,是否对员工产生了激励,取决于激励政策是否满足员工的需要。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了解员工的需求。在需求理论中,最著名的要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运用到管理上,就是要求管理者要考虑员工不同层次的需要,并为每一层的需要设计相应的激励措施。而且管理者还要考虑每个员工特殊的需要,要了解员工现在哪一层次的需要占主导地位,从而相应地为该层次需要的满足提供条件。员工的需求是复杂和多样的,企业的激励方式应该因时而变,因人而异,更有针对性,才能更具有成效。
(三)要考虑个体差异来制定激励机制
企业要根据不同的类型和特点制定激励制度,而且在制定激励机制时一定要考虑到个体差异。例如女性员工相对而言对报酬更为看重,而男性则更注重企业和自身的发展;在年龄方面也在差异,一般20—30岁之间的员工自主意识比较强,因此“跳槽”现象较为严重,而31—45岁之间的员工则因家庭等原因比较安于现状,相对而言比较稳定;在文化方面,有较高学历的人一般更看重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学历相对较低的人则首要注重的是基本需求的满足;在职务方面,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这间的需求也有不同,因此企业在制定激励机制时一定要考虑到企业的特点和员工的个体差异,这样才能收到最大的激励效力。
2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激励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企业要想获得持续的发展,关键的是必须吸引并留住更多企业需要的人才,人力资本最根本的特性是可以激励,但不可以强迫。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上司的赏识、重用、认可和尊重,有学习和发展的机会,获得情感上的释放或满足等。但在企业里,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两个:一方面,大多数企业过于依赖组织中的管理制度和流程来约束员工,造成员工内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在激励手段的运用上,通常只采用加薪的方法,认为只要员工的薪酬提高了就可最大限度发挥其潜能。例如,领导选派两名优秀员工周末去参加培训,员工甲认为:先不管我学到了多少知识,要对上司心存感恩,这说明上司看重自己,才派自己来学习;而员工乙却认为:难道就没有别人去吗?为什么非要我去呢?我还想趁周末出去玩呢!这就说明,上司给予两名员工的培训机会,在员工身上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
2.2“以人为本”理念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薄弱
由于体制、历史和文化等诸多原因,我国仍然没有摆脱传统人事管理观念的影响,没有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传统的人事管理主要是以事为中心,多注重于事的管理而忽略了人的积极因素,它要求因事择人,过分强调人适应工作,而不重视员工潜能的开发和利用,更忽视了人是一种“资源”的战略意义,同时,它只重视物质的奖惩,忽视了對人的重视和尊重,忽视了人是管理之本。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薄弱必然导致一批有才华、有抱负的人才流失。
2.3 激励手段单一,结构不合理
随着国际间的合作,国内企业薪资开始与国际接轨,但是,企业在执行激励的时候,缺乏更多的有效手段,更多的时候加薪似乎成为唯一选择。工资构成的比例不合理。有些企业经营者认为只有提高工资才能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导致一些企业管理者并不总是考虑员工的内心需要,在激励时不分层次,不分形象,不分时期,都给予物质激励,形式单一,造成激励的边际效应逐年递减,造成企业费事费财,激励效果也不尽如人意。事实上人类不但有物质上的需要,更有精神方面的需要,因此,在激励时必须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进行有机的结合,必须在形式上多样化,这样才能保证实现激励效应的最大化。
2.4 绩效考评机制和快速的反馈渠道尚不完善
绩效考评是保证能力发挥作用的重要环节,是科学评价员工劳动成果,激发员工潜能的必要条件。绩效考评中有一个反馈性,即考评主管应在考评结果出来后与每一个考评对象进行反馈面谈,不但指出被考评者的优点与不足并达成一致,更重要的是把改进计划落实到实处,以杜绝不良绩效的再次发生。但很多企业的管理者一方面缺乏沟通技巧, 使得反馈质量难以保证;例如,公司有意奖赏某员工,在没有征求事先他意见的前提下,便决定奖给他一部手机。不料,一周前该员工刚好买了一部手机,这使他感觉非常不舒服。公司如果事先透过适当人选征询该员工的看法,或许他正需要一台电动刮胡刀,那么公司依照他的希望给予奖励,必然能对该员工起到很好的激励效果。
3 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机制问题的防治对策
3.1 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励制度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指出,个体要求公正评价、公正对待。在企业内部,员工感到组织给予的工资、奖金、提升等报酬是根据其自身的努力、个人能力和知识经验等投入的情况而合理分配的,员工不仅受其绝对报酬/ 投入比的影响,而且受到相对报酬/ 投入比的影响,当发现自己的绝对报酬/ 投入比低于他人时,就会有强烈的不公平感,员工的工作情绪就会受到极大影响,甚至影响到其他员工。依据公平理论我们可以看出,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当中,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励制度是必须的。这也就要求企业在激励员工时,必须做到一视同仁,将分配和决策的过程公开化,增加程序的公平性,即使员工在感到不满意的时候,也能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当然在保证公平合理的同时,也要反对平均主义,实行绩效工资的考核机制,去掉干好干坏都一样的不良风气。
3.2 加大人力资本开发投资的力度
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而技术进步离不开人力资源质量的提高。人力资源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人力资源开发可以优化企业的产业结构,促进企业的管理水平,而且人力资源可以使企业的资源达到最优化的配置。对于企业来说,加大人力资本开发投资的力度,能够有效的形成人才的梯级制度,促进企业的不断壮大发展。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企业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采取有组织有目的的招聘方式,保证企业拥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专门人才,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第二,对企业的员工进行有计划的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和业务水平;第三,对每一个员工做好职业发展规划,发现人才,合理使用人才,使每个员工都能发挥自身的最大优势,对企业做出最大的贡献。
3.3 综合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有效结合
企业在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时应坚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二者既缺一不可,又不能互相代替。管理者在合理运用物质激励的同时,要从满足员工精神需要,特別是个人发展和个人实现的需要出发,尊重、理解和关心员工。在强化对员工的考核、解聘、续聘制度、提高员工对企业责任心的基础上,为员工提供各种岗位轮换、工作流动的机会,使员工在角色变换中,定位个人价值的最大化,使其人力资本更好地与其劳动贡献相结合。此外,升迁的机会、有趣的工作、公司的赏识、开放的管理、更大的权力、正面的回馈和必要的培训等等,都可以成为激发员工动机的有力手段,关键在于如何将这些手段融会贯通,综合运用。一句话,激励员工的方法就是给予员工想要的东西。
3.4 建立奖励与绩效挂钩的制度体系
对于组织而言,运用激励机制的终极目标就是提高组织绩效。如果员工个体需要与组织目标不一致,个体可能会产生与组织利益背道而驰的行为。建立奖励与绩效挂钩的完善制度体系,即建立与激励机制相适应的约束机制,是保证激励有效性的重要前提。激励与约束如同一个磁铁的南极和北极,二者互相转化、互为依存。企业必须把加薪、晋升等主要的奖励及时适当地授予那些达到了特定目标的员工,而对表现平平、绩效不高、甚至违反组织纪律的员工给予及时适当的处罚。同时,还必须有严格的绩效考评机制,即在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都有可以把握、可以衡量的尺度,无论是业务人员还是非业务人员的考核,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奖得清楚、罚得明白。这样一来,员工的行为就会自觉主动地从组织的利益出发,从而实现二者高度统一。
4 结束语
管理是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人的艺术,是运用最科学的手段,更灵活的制度调动人的情感和积极性的艺术,无论什么样的企业要发展都离不开人的创造力和积极性,所以一个单位、一个企业要重视对职工的激励,建立起适应本单位特色和职工需求的激励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问题;对策
激励机制是人力资源管理四大机制中最重要、核心的基础机制,是指企业提供满足员工需要的条件,以实现企业组织目标为前提,通过物质和精神等手段来激发和鼓励员工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功能。哈佛大学的威廉•詹姆土教授发现,部门员工一般发挥出20%~30%的个人能力,就足以保住饭碗而不被解雇;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励,其工作能力能发挥出80%~90%,其中50%~60%的差距是激励的作用所致。一个人能力再高,如果激励水平很低,也必然不会有好的工作效绩;反之,一个人能力一般,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励,发挥出巨大的热情,也必然会有出色的表现。由此可见,激励对工作人员积极性的调动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1 企业实施激励机制应采取的原则
1.1 物质与精神兼顾,实施全面薪酬
“全面薪酬战略”是目前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一种薪酬支付方式,也是基于员工各方面需求而制定的一种比较科学的激励机制。它将薪酬分为外在的和内在的两大类,两者的组合,被称之为“全面薪酬”。外在的激励主要是指为受聘者提供的可量化的货币性价值。比如:基本工资、奖金等短期激励薪酬,股票期权等长期激励薪酬,失业保险金、医疗保险等货币性的福利以及公司支付的其他各种货币性的开支。内在的激励则是指那些员工提供的不能以量化的货币形式表现的各种奖励价值。比如对工作的满意度、为完成工作而提供的各种顺手的工具(比如好的电脑)、培训的机会、提高个人名望的机会、吸引人的公司文化、相互配合的工作环境以及公司对个人的表彰和谢意等等。
1.2 激励形式应具有针对性,能够满足员工的需求
需要引起动机,动机决定行为。员工的需要使员工产生了动机,行为是动机的表现和结果。也就是说,是否对员工产生了激励,取决于激励政策是否满足员工的需要。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了解员工的需求。在需求理论中,最著名的要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运用到管理上,就是要求管理者要考虑员工不同层次的需要,并为每一层的需要设计相应的激励措施。而且管理者还要考虑每个员工特殊的需要,要了解员工现在哪一层次的需要占主导地位,从而相应地为该层次需要的满足提供条件。员工的需求是复杂和多样的,企业的激励方式应该因时而变,因人而异,更有针对性,才能更具有成效。
(三)要考虑个体差异来制定激励机制
企业要根据不同的类型和特点制定激励制度,而且在制定激励机制时一定要考虑到个体差异。例如女性员工相对而言对报酬更为看重,而男性则更注重企业和自身的发展;在年龄方面也在差异,一般20—30岁之间的员工自主意识比较强,因此“跳槽”现象较为严重,而31—45岁之间的员工则因家庭等原因比较安于现状,相对而言比较稳定;在文化方面,有较高学历的人一般更看重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学历相对较低的人则首要注重的是基本需求的满足;在职务方面,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这间的需求也有不同,因此企业在制定激励机制时一定要考虑到企业的特点和员工的个体差异,这样才能收到最大的激励效力。
2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激励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企业要想获得持续的发展,关键的是必须吸引并留住更多企业需要的人才,人力资本最根本的特性是可以激励,但不可以强迫。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上司的赏识、重用、认可和尊重,有学习和发展的机会,获得情感上的释放或满足等。但在企业里,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两个:一方面,大多数企业过于依赖组织中的管理制度和流程来约束员工,造成员工内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在激励手段的运用上,通常只采用加薪的方法,认为只要员工的薪酬提高了就可最大限度发挥其潜能。例如,领导选派两名优秀员工周末去参加培训,员工甲认为:先不管我学到了多少知识,要对上司心存感恩,这说明上司看重自己,才派自己来学习;而员工乙却认为:难道就没有别人去吗?为什么非要我去呢?我还想趁周末出去玩呢!这就说明,上司给予两名员工的培训机会,在员工身上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
2.2“以人为本”理念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薄弱
由于体制、历史和文化等诸多原因,我国仍然没有摆脱传统人事管理观念的影响,没有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传统的人事管理主要是以事为中心,多注重于事的管理而忽略了人的积极因素,它要求因事择人,过分强调人适应工作,而不重视员工潜能的开发和利用,更忽视了人是一种“资源”的战略意义,同时,它只重视物质的奖惩,忽视了對人的重视和尊重,忽视了人是管理之本。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薄弱必然导致一批有才华、有抱负的人才流失。
2.3 激励手段单一,结构不合理
随着国际间的合作,国内企业薪资开始与国际接轨,但是,企业在执行激励的时候,缺乏更多的有效手段,更多的时候加薪似乎成为唯一选择。工资构成的比例不合理。有些企业经营者认为只有提高工资才能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导致一些企业管理者并不总是考虑员工的内心需要,在激励时不分层次,不分形象,不分时期,都给予物质激励,形式单一,造成激励的边际效应逐年递减,造成企业费事费财,激励效果也不尽如人意。事实上人类不但有物质上的需要,更有精神方面的需要,因此,在激励时必须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进行有机的结合,必须在形式上多样化,这样才能保证实现激励效应的最大化。
2.4 绩效考评机制和快速的反馈渠道尚不完善
绩效考评是保证能力发挥作用的重要环节,是科学评价员工劳动成果,激发员工潜能的必要条件。绩效考评中有一个反馈性,即考评主管应在考评结果出来后与每一个考评对象进行反馈面谈,不但指出被考评者的优点与不足并达成一致,更重要的是把改进计划落实到实处,以杜绝不良绩效的再次发生。但很多企业的管理者一方面缺乏沟通技巧, 使得反馈质量难以保证;例如,公司有意奖赏某员工,在没有征求事先他意见的前提下,便决定奖给他一部手机。不料,一周前该员工刚好买了一部手机,这使他感觉非常不舒服。公司如果事先透过适当人选征询该员工的看法,或许他正需要一台电动刮胡刀,那么公司依照他的希望给予奖励,必然能对该员工起到很好的激励效果。
3 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机制问题的防治对策
3.1 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励制度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指出,个体要求公正评价、公正对待。在企业内部,员工感到组织给予的工资、奖金、提升等报酬是根据其自身的努力、个人能力和知识经验等投入的情况而合理分配的,员工不仅受其绝对报酬/ 投入比的影响,而且受到相对报酬/ 投入比的影响,当发现自己的绝对报酬/ 投入比低于他人时,就会有强烈的不公平感,员工的工作情绪就会受到极大影响,甚至影响到其他员工。依据公平理论我们可以看出,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当中,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励制度是必须的。这也就要求企业在激励员工时,必须做到一视同仁,将分配和决策的过程公开化,增加程序的公平性,即使员工在感到不满意的时候,也能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当然在保证公平合理的同时,也要反对平均主义,实行绩效工资的考核机制,去掉干好干坏都一样的不良风气。
3.2 加大人力资本开发投资的力度
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而技术进步离不开人力资源质量的提高。人力资源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人力资源开发可以优化企业的产业结构,促进企业的管理水平,而且人力资源可以使企业的资源达到最优化的配置。对于企业来说,加大人力资本开发投资的力度,能够有效的形成人才的梯级制度,促进企业的不断壮大发展。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企业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采取有组织有目的的招聘方式,保证企业拥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专门人才,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第二,对企业的员工进行有计划的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和业务水平;第三,对每一个员工做好职业发展规划,发现人才,合理使用人才,使每个员工都能发挥自身的最大优势,对企业做出最大的贡献。
3.3 综合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有效结合
企业在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时应坚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二者既缺一不可,又不能互相代替。管理者在合理运用物质激励的同时,要从满足员工精神需要,特別是个人发展和个人实现的需要出发,尊重、理解和关心员工。在强化对员工的考核、解聘、续聘制度、提高员工对企业责任心的基础上,为员工提供各种岗位轮换、工作流动的机会,使员工在角色变换中,定位个人价值的最大化,使其人力资本更好地与其劳动贡献相结合。此外,升迁的机会、有趣的工作、公司的赏识、开放的管理、更大的权力、正面的回馈和必要的培训等等,都可以成为激发员工动机的有力手段,关键在于如何将这些手段融会贯通,综合运用。一句话,激励员工的方法就是给予员工想要的东西。
3.4 建立奖励与绩效挂钩的制度体系
对于组织而言,运用激励机制的终极目标就是提高组织绩效。如果员工个体需要与组织目标不一致,个体可能会产生与组织利益背道而驰的行为。建立奖励与绩效挂钩的完善制度体系,即建立与激励机制相适应的约束机制,是保证激励有效性的重要前提。激励与约束如同一个磁铁的南极和北极,二者互相转化、互为依存。企业必须把加薪、晋升等主要的奖励及时适当地授予那些达到了特定目标的员工,而对表现平平、绩效不高、甚至违反组织纪律的员工给予及时适当的处罚。同时,还必须有严格的绩效考评机制,即在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都有可以把握、可以衡量的尺度,无论是业务人员还是非业务人员的考核,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奖得清楚、罚得明白。这样一来,员工的行为就会自觉主动地从组织的利益出发,从而实现二者高度统一。
4 结束语
管理是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人的艺术,是运用最科学的手段,更灵活的制度调动人的情感和积极性的艺术,无论什么样的企业要发展都离不开人的创造力和积极性,所以一个单位、一个企业要重视对职工的激励,建立起适应本单位特色和职工需求的激励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