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软实力是由约瑟夫·奈提出的一个描述性概念,它与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其他形式实力一并构成国家总体实力。其概念一经面世,就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并被广泛接纳。信息时代下,国际舆论话语权的扩散使各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国家软实力。中国是一个文化软实力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然而在推进软实力战略时遭遇了多元化的阻碍,为适应新时代环境,本文通过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就中国文化软实力进行批判性分析。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国际政治;现实主义
软实力是由约瑟夫·奈提出的一个描述性概念,它与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其他形式实力一并构成国家总体实力。其概念一经面世,就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并被广泛接纳。
“一国的软实力主要依赖于三种基本资源:它的文化、它的政治价值观以及它的对外政策,而三种基本的软实力资源中,文化可能是最重要的权力资源”。“文化”,是群体中传播知识和价值观的社会行为模式。
“现实主义与软实力并不矛盾。软实力并不是某种形式的理想主义或自由主义,它只是权力的一种形式,是一种得到想要的结果的手段。”作为软实力资源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化软实力是构成国家总体软实力的一部分,也可转化为国家权力的一部分,是国家在国际世界的权力角逐中不可忽视的宝贵资源。
在当前的历史进程下,国家主义是一切对外政策的前提。自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昙花一现之后,国际体系发展至今,呈现出以民族主权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单位行为体,以权力界定国家利益是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在国际社会中,对于一国领导人所推行对外政策,若其结果体现为增强国家权力,那这项政策就是符合国家利益的,同时也是符合国家道德的。
于中国而言,文化软实力概念在2007年10月15日,中共十七大上被正式纳入国家战略体系之中。会上,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出,中国共产党必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可见,中国发展文化软实力,旨在扩大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力。是中国基于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引导和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从一个区域性大国向世界性大国迈进的必然之举。
一、文化软实力的资源来源
文化软实力资源贫瘠是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只是,十七大以来中国所推行的软实力战略皆是由政府一手主导,“中国在以政府为获取文化软实力的主要手段上犯了错误”。
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且极具魅力,然而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也不能独守传统文化,中国文化正在靠近和融入全球流行文化领域。中国在世界各地开办了数百所孔子学院,讲授和传播中国语言文化;目前在中国的海外留学生数量达到20万,预计2020年将达到50万;在美国之音将中文广播时间从每天19小时削减为14小时时,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将英文广播时间增至全天候的24小時;2009年,中国政府还斥资数十亿美元开展了一项针对全球的魅力攻势——打造与彭博社和时代华纳齐名的全球媒体巨头,将新华社和央视打造成CNN、BBC的竞争者,等等,一项项举措,接踵而至。然而就调查数据给出的结果反馈,中国的高姿态换来的是低回报率,对于中国形象,仅在非洲和巴基斯坦是正面的,在亚洲和美洲的大部分国家勉强中性,在美国、日本、欧洲等西方世界还是以负面意见为主。
中国希望利用文化和新闻报道构建软实力,扩大国际权力。然而,若软实力仅仅由政府主导产生,而非自下而上来自民间的话,其战略效果并不能达到预期。亦如哈贝马斯在文化理论中将文化分类为大众文化、群体文化和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在构筑国家文化软实力资源时是占据首要地位的。
相比较而言,拥有着无可比拟的文化软实力资源、占据世界文化霸权地位的美国,文化软实力资源大部分就是来自民间社会的——皆来自美国民间的的教育产业、以好莱坞为代表的文化工业产业等等。
直接或间接的经济利益都是美国文化软实力资源在民间产生的动因,科技的发展也使文化越来越完美地被融入商业,逐渐赋予了文化商品属性,形成文化消费主义——美国电影《阿凡达》横扫全球影院,斩获30亿美元的票房,一举打破全球记录,掀起了3D电影的浪潮;每年全球赴美留学人数高达百万以上,且研究显示,交换生回国后对曾留学的国家和曾接触的外国人看法会更积极,在民主国家接受过教育的留学生也会更加倾向于接受民主的价值观,甚至在本国传播和促进民主;融入美国文化的流行音乐、广告、潮牌服装、生活用品等以欧洲、日本、韩国作为其“民主桥头堡”被兜售至世界各地。
文化消费主义并不可怕,它使民间文化生产动力,且源源不断。
二、文化软实力的输出渠道
汉斯·摩根索认为国家间寻求权力的对外政策可以是旨在维护现有权力分配的“现状政策”,也可以是改变国际体系权力分配的“帝国主义政策”。软实力作为权力形式的一种,如果使用不当,同样可能受到他国的警惕,反而造成削弱。那么如何才能避免中国文化软实力战略被妖魔化为“帝国主义政策”?控制国际舆论就显得至关重要来。
现实的外部环境显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曾经被政府垄断的话语权渐渐民粹化——控制舆论的权力在发生扩散,所有国家的政府都面临着这一重大考验。因此,中国在推行文化软实力战略时,要充分发挥权威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通过国内体制特性,严厉管控言论不负责任的民营媒体。
在国际政治博弈中,国家政治利益是高于一切的。中国尚处在全球战略的起步阶段,任何来自国内的不当言论都可能对中国的国际形象构建产生负面影响,甚至损害国家利;任何出于经济利益而博取眼球的民营媒体,一旦放大敌对姿态和狭隘言论,都极有可能对文化软实力战略推进起到反作用。但即便如此,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在微信、微博、博客等国内互联网平台上,煽动民族仇恨、种族主义、视野粗浅、将当下国际关系视作旧时代江湖恩怨的文章言论比比皆是。
西方一些观察家已经对中国日益增长的软实力发出了警告,文化软实力资源是否能转化为软权力,取决于中国政府对于权力运用方式的阐述。软实力与硬实力是不同的,软实力不一定是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它也可以是正和互动的,如果中国被国际社会认为是利用文化软实力操纵国际政治,以达到排挤他国的目的,那这样的战略必将引发冲突。基于此,为了让中国文化软实力顺利发挥作用,讲好中国故事固然重要,避免“乱讲中国故事”同样不容忽视。 三、文化软实力的合理配置
人类文化是多层面的,少部分层面是普世的,有些层面是民族的,而另外有些则是少数特定阶层或群体所持有的。同样的文化输出到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和反馈。一部描绘妇女独立解放事业的好莱坞电影可能在欧洲和日本获得好评,但在部分阿拉伯或伊斯兰国家,如沙特、伊朗,就会引发批评和抗议。
特定的文化软实力资源能否发挥正面作用,取决于被作用者自身的特性。
文化软实力资源可以诞生自民间,但是工业化时代的文化产品永远是经济利益导向,而非政治利益导向的,所以,民间文化生产者考虑的不会是国家政治利益,而是会最大限度地追逐个人利润。因此,关于如何准确捕捉不同国家的文化特质,并将产生自国内的文化软实力资源合理配置到相应国家或地区受众,是中国政府的责任。
以中国影视文化产业为例,2017年7月27日上映的中国动作大片《战狼2》在全球斩获近60亿票房,但对于该片的评价呈现出典型的二元性。以中国大陆中老年观众和部分亚非国家为主的观众表示,《战狼2》弘扬了正义与勇气的价值观,是一部有血有肉的优秀作品;而在中国大陆的青年群体中以及在西方世界,《戰狼2》被视为鼓吹狭隘民族主义、政治说教、缺乏电影艺术性、迎合政治主旋律的投机烂片。除此之外,国外媒体的评价中,新加坡联合早报称:“这部电影迎合了许多对中国崛起充满信心和倍感自豪的民众,但不应以纯粹的爱国主义去赚国民的钱……所宣传的以血还血的复仇理念也不值得提倡”。
然而我们知道,该电影的缔造者吴京并非专业电影导演出身,《战狼2》的火爆与中国国内政治推力有直接联系。可一部电影在商业上的成功,似乎无法弥补中国形象在国际社会中所痛失的成本,这也值得我们思考。
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需要渐进式的过程,其经济、政治、历史和外部环境等因素都是起决定性影响的变量。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经济腾飞的国内条件和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外部环境下提出文化软实力战略,追求的根本目标无外乎是现实主义理论中所强调的“国家权力”。中国在文化软实力层面的不断壮大,极有可能与美国陷入文化上的“修昔底德陷阱”,最终的结果也许是共生,也许是一方被淘汰。
国际政治是一门驯养的艺术,如何高效地扩充软实力、精巧地包装软实力、不动声色地输出软实力,在资源稀缺的无政府国际社会下赢得权力的零和博弈,比拼的是一个民族国家中领袖的智慧,还有人民的潜能。
参考文献
[1](美)约瑟夫·奈.软实力[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2](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3](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美)肯尼思·沃尔兹.现实主义与国际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美)约瑟夫·奈.论权力[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6](美)约瑟夫·奈.美国世纪结束了吗?[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
(作者单位:国际关系学院)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国际政治;现实主义
软实力是由约瑟夫·奈提出的一个描述性概念,它与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其他形式实力一并构成国家总体实力。其概念一经面世,就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并被广泛接纳。
“一国的软实力主要依赖于三种基本资源:它的文化、它的政治价值观以及它的对外政策,而三种基本的软实力资源中,文化可能是最重要的权力资源”。“文化”,是群体中传播知识和价值观的社会行为模式。
“现实主义与软实力并不矛盾。软实力并不是某种形式的理想主义或自由主义,它只是权力的一种形式,是一种得到想要的结果的手段。”作为软实力资源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化软实力是构成国家总体软实力的一部分,也可转化为国家权力的一部分,是国家在国际世界的权力角逐中不可忽视的宝贵资源。
在当前的历史进程下,国家主义是一切对外政策的前提。自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昙花一现之后,国际体系发展至今,呈现出以民族主权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单位行为体,以权力界定国家利益是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在国际社会中,对于一国领导人所推行对外政策,若其结果体现为增强国家权力,那这项政策就是符合国家利益的,同时也是符合国家道德的。
于中国而言,文化软实力概念在2007年10月15日,中共十七大上被正式纳入国家战略体系之中。会上,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出,中国共产党必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可见,中国发展文化软实力,旨在扩大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力。是中国基于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引导和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从一个区域性大国向世界性大国迈进的必然之举。
一、文化软实力的资源来源
文化软实力资源贫瘠是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只是,十七大以来中国所推行的软实力战略皆是由政府一手主导,“中国在以政府为获取文化软实力的主要手段上犯了错误”。
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且极具魅力,然而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也不能独守传统文化,中国文化正在靠近和融入全球流行文化领域。中国在世界各地开办了数百所孔子学院,讲授和传播中国语言文化;目前在中国的海外留学生数量达到20万,预计2020年将达到50万;在美国之音将中文广播时间从每天19小时削减为14小时时,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将英文广播时间增至全天候的24小時;2009年,中国政府还斥资数十亿美元开展了一项针对全球的魅力攻势——打造与彭博社和时代华纳齐名的全球媒体巨头,将新华社和央视打造成CNN、BBC的竞争者,等等,一项项举措,接踵而至。然而就调查数据给出的结果反馈,中国的高姿态换来的是低回报率,对于中国形象,仅在非洲和巴基斯坦是正面的,在亚洲和美洲的大部分国家勉强中性,在美国、日本、欧洲等西方世界还是以负面意见为主。
中国希望利用文化和新闻报道构建软实力,扩大国际权力。然而,若软实力仅仅由政府主导产生,而非自下而上来自民间的话,其战略效果并不能达到预期。亦如哈贝马斯在文化理论中将文化分类为大众文化、群体文化和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在构筑国家文化软实力资源时是占据首要地位的。
相比较而言,拥有着无可比拟的文化软实力资源、占据世界文化霸权地位的美国,文化软实力资源大部分就是来自民间社会的——皆来自美国民间的的教育产业、以好莱坞为代表的文化工业产业等等。
直接或间接的经济利益都是美国文化软实力资源在民间产生的动因,科技的发展也使文化越来越完美地被融入商业,逐渐赋予了文化商品属性,形成文化消费主义——美国电影《阿凡达》横扫全球影院,斩获30亿美元的票房,一举打破全球记录,掀起了3D电影的浪潮;每年全球赴美留学人数高达百万以上,且研究显示,交换生回国后对曾留学的国家和曾接触的外国人看法会更积极,在民主国家接受过教育的留学生也会更加倾向于接受民主的价值观,甚至在本国传播和促进民主;融入美国文化的流行音乐、广告、潮牌服装、生活用品等以欧洲、日本、韩国作为其“民主桥头堡”被兜售至世界各地。
文化消费主义并不可怕,它使民间文化生产动力,且源源不断。
二、文化软实力的输出渠道
汉斯·摩根索认为国家间寻求权力的对外政策可以是旨在维护现有权力分配的“现状政策”,也可以是改变国际体系权力分配的“帝国主义政策”。软实力作为权力形式的一种,如果使用不当,同样可能受到他国的警惕,反而造成削弱。那么如何才能避免中国文化软实力战略被妖魔化为“帝国主义政策”?控制国际舆论就显得至关重要来。
现实的外部环境显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曾经被政府垄断的话语权渐渐民粹化——控制舆论的权力在发生扩散,所有国家的政府都面临着这一重大考验。因此,中国在推行文化软实力战略时,要充分发挥权威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通过国内体制特性,严厉管控言论不负责任的民营媒体。
在国际政治博弈中,国家政治利益是高于一切的。中国尚处在全球战略的起步阶段,任何来自国内的不当言论都可能对中国的国际形象构建产生负面影响,甚至损害国家利;任何出于经济利益而博取眼球的民营媒体,一旦放大敌对姿态和狭隘言论,都极有可能对文化软实力战略推进起到反作用。但即便如此,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在微信、微博、博客等国内互联网平台上,煽动民族仇恨、种族主义、视野粗浅、将当下国际关系视作旧时代江湖恩怨的文章言论比比皆是。
西方一些观察家已经对中国日益增长的软实力发出了警告,文化软实力资源是否能转化为软权力,取决于中国政府对于权力运用方式的阐述。软实力与硬实力是不同的,软实力不一定是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它也可以是正和互动的,如果中国被国际社会认为是利用文化软实力操纵国际政治,以达到排挤他国的目的,那这样的战略必将引发冲突。基于此,为了让中国文化软实力顺利发挥作用,讲好中国故事固然重要,避免“乱讲中国故事”同样不容忽视。 三、文化软实力的合理配置
人类文化是多层面的,少部分层面是普世的,有些层面是民族的,而另外有些则是少数特定阶层或群体所持有的。同样的文化输出到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和反馈。一部描绘妇女独立解放事业的好莱坞电影可能在欧洲和日本获得好评,但在部分阿拉伯或伊斯兰国家,如沙特、伊朗,就会引发批评和抗议。
特定的文化软实力资源能否发挥正面作用,取决于被作用者自身的特性。
文化软实力资源可以诞生自民间,但是工业化时代的文化产品永远是经济利益导向,而非政治利益导向的,所以,民间文化生产者考虑的不会是国家政治利益,而是会最大限度地追逐个人利润。因此,关于如何准确捕捉不同国家的文化特质,并将产生自国内的文化软实力资源合理配置到相应国家或地区受众,是中国政府的责任。
以中国影视文化产业为例,2017年7月27日上映的中国动作大片《战狼2》在全球斩获近60亿票房,但对于该片的评价呈现出典型的二元性。以中国大陆中老年观众和部分亚非国家为主的观众表示,《战狼2》弘扬了正义与勇气的价值观,是一部有血有肉的优秀作品;而在中国大陆的青年群体中以及在西方世界,《戰狼2》被视为鼓吹狭隘民族主义、政治说教、缺乏电影艺术性、迎合政治主旋律的投机烂片。除此之外,国外媒体的评价中,新加坡联合早报称:“这部电影迎合了许多对中国崛起充满信心和倍感自豪的民众,但不应以纯粹的爱国主义去赚国民的钱……所宣传的以血还血的复仇理念也不值得提倡”。
然而我们知道,该电影的缔造者吴京并非专业电影导演出身,《战狼2》的火爆与中国国内政治推力有直接联系。可一部电影在商业上的成功,似乎无法弥补中国形象在国际社会中所痛失的成本,这也值得我们思考。
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需要渐进式的过程,其经济、政治、历史和外部环境等因素都是起决定性影响的变量。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经济腾飞的国内条件和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外部环境下提出文化软实力战略,追求的根本目标无外乎是现实主义理论中所强调的“国家权力”。中国在文化软实力层面的不断壮大,极有可能与美国陷入文化上的“修昔底德陷阱”,最终的结果也许是共生,也许是一方被淘汰。
国际政治是一门驯养的艺术,如何高效地扩充软实力、精巧地包装软实力、不动声色地输出软实力,在资源稀缺的无政府国际社会下赢得权力的零和博弈,比拼的是一个民族国家中领袖的智慧,还有人民的潜能。
参考文献
[1](美)约瑟夫·奈.软实力[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2](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3](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美)肯尼思·沃尔兹.现实主义与国际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美)约瑟夫·奈.论权力[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6](美)约瑟夫·奈.美国世纪结束了吗?[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
(作者单位:国际关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