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技术下现代雕塑的新样式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eyu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雕塑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随着计算机、数码处理、虚拟成像、3D打印等新媒体技术手段不断应用于现代雕塑艺术之中,雕塑艺术的创作形式、传播方式以及审美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分析了新媒体背景下雕塑艺术的特征和发展,从传播的及时性与广泛性、创作的高效化、主体性与参与性等方面阐述了新媒体技术与雕塑艺术存在着内在联系。
  关键词:新媒体、雕塑艺术、3D打印
  在现代雕塑艺术的发展过程中,科技与艺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更是推动了现代雕塑艺术的发展,如新媒体技术中的数字建模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已普遍应用于现代雕塑艺术创作之中。从本质上看,新媒体技术与雕塑艺术都是人们对现实事物的理性总结与反思,二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
  一、新媒体技术与雕塑艺术的内在联系
  狭义上的新媒体指的是新技术体系下出现的新的传播媒介,而广义上的新媒体不但包含了新型的传播形式,还包括数字化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等方面。从类型上来看,新媒体技术分成了硬件和软件两大类,其中的每一类都在现代雕塑艺术中有所应用。如在具体雕塑设计中,雕塑师借助计算机、扫描仪、投影仪、电子屏幕、数码相机等硬件手段,使雕塑艺术创造更具理性化和细致化;雕塑师利用CAD、SKETCHUP、ZBRUSH等软件强大的功能,对部分设计进行修改,或建立虚拟模型检测雕塑艺术直观效果。
  有学者指出,新媒体技术应用于雕塑艺术之中,只是使作品更加细致化、具体化和形象化,与艺术的本质内涵是背道而驰的。此种观点将雕塑艺术与新媒体技术二者完全割裂,没有看到新媒体技术对传统雕塑设计的继承。传统雕塑的基本设计流程包含了绘图、塑型、翻制、上色等步骤,而采用新媒体技术的雕塑设计对此进行了继承创新,通过虚拟模型构建、电子画笔颜色填充、多维度空间效果展示等方式,为雕塑设计的构图、塑型、修改处理等提供更加科学、高效的辅助介质。从本质上来说,新媒体技术并未改变雕塑的艺术内涵,只是对传统雕塑的创作手段做出了创新而已。此外,新媒体技术与现代雕塑设计的立体表现感、时空真实感、维度空间感互相整合,定程度强化了雕塑设计的艺术表现力,为未来的雕塑设计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参考。
  二、新媒体背景下雕塑艺术呈现出的特征
  (一)雕塑艺术作品传播的及时性与广泛性
  艺术创作的价值最终要靠广泛传播才能实现。新媒体本身就具有非常强大的交互功能,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参与者在媒体信息编辑、传播、控制的主体地位。传统的雕塑艺术作品传播主要依靠雕塑展览、纸质书籍介绍、电视影像呈现等方式,传播的时间和空间都受到很大限制。而雕塑艺术作品借助新媒体手段传播,不但传播速度会大大增加,传播领域和范围也将大幅度拓展。例如,艺术工作者和艺术爱好者借助计算机互动平台,一方面可以采用浏览雕塑艺术网站、检索雕塑艺术信息、观看雕塑艺术视频等方式,主动的获取各类雕塑艺术信息;另一方面也可以将自身的雕塑心得或作品发布到网络交流平台之中,与其他人进行交流互动。借助于网络、智能手机等新媒体手段,参与者改变了传统媒介下被动接受雕塑信息的状况,从之前的单向接受转变成双向的互动,同时借助于人体感官和视觉功能,实现了人与艺术之间的无障碍交流。随着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不断完善以及新媒体手段的不断应用,雕塑艺术作品的传播空间将更加广阔。雕塑艺术将不再是“艺术家的艺术”,大众通过点击视频、情景体验等方式,身临其境的体验雕塑艺术的美,主动融入其中。从而拉近了与雕塑艺术的距离,增加了雕塑作品传播的广泛性。
  (二)雕塑艺术作品制作的高效化
  雕塑艺术的创作离不开日常生活的积累,传统创作模式下,雕塑师主要靠纸和笔来记录创作元素、描绘创作构思等,不但记录容量有限,而且效率非常低下。而在新媒体技术下借助于数码相机、计算机等数字媒体技术,雕塑师能实现对创作元素的快速存储、记录和整理,进而降低了雕塑创作准备阶段的时间。例如,在工艺美术装饰雕塑作品的设计中,传统的雕塑设计要求雕塑师先手绘雕塑图案,继而根据图案制作相应的雕塑模型,这过程对雕塑图案和模型的要求非常严格,因为任何一个细微部分出现失误,都可导致后期雕塑制作的失败,因而占用了雕塑师非常多时间和精力。而借助于数字建模技术,只需将相关的数据输入到计算机程序之中就可得到精确的雕塑模型。此外,在传统的工艺雕塑制作领域应用新媒体技术也可以有效地节省时间。传统雕刻技术遵循严格的“大处着手,小处斟酌”的原则,往往同一个部位要反复雕琢几次,旦出现失误,整个雕塑创作随即终止。而借助于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模拟出不同雕刻手法下的雕塑艺术的立体综合效果,进而消除了雕塑师“下刀”的顾虑。同时,科技的发展带来了艺术创造的技术革新,利用现代新媒体技术对雕塑作品进行加工处理,实现了雕塑艺术制作的的直接性和高效化。例如,雕塑设计者将雕塑制作规格、尺寸等方面的数据输入到计算机之中,与CNC雕刻机终端相连接,只需轻轻操作鼠标和键盘,雕刻机内置激光切割机就会执行相关指令,对相应的材料进行加工,进而雕刻出雕塑设计者想要的作品。与人工制作方式相比,这种方式下制作的“雕塑产品”有着更高的精密性。近年来,一些新的科技技术不断诞生和推广,为雕塑艺术制作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以3D打印技术为例,它集成了数字化设计技术、数字化制作技术、数字化控制技术以及精密锻造技术等,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打印出复杂而庞大的雕刻作品。显然3D打印技术将引起雕塑艺术创作的革命,从而实现雕塑艺术作品的“科技化”生产。总之在雕塑设计的过程中应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可以节省大量的设计和制作时间。
  三、新媒体背景下雕塑艺术的发展
  (一)新媒体技术背景下雕塑艺术的表现形式
  随着新媒体技术与雕塑技术整合速度的不断加快,未來的雕塑艺术将在表现形式、认知方式等方面颠覆传统雕塑。利用新媒体技术,模拟雕塑图像,通过对图像进行拉伸、置换、缩小等操作,使雕塑艺术作品的呈现更加细致化、动态化和多样化。例如,城市景观雕塑制作工程浩大、程序繁琐,且肉眼难以观测雕塑的直观效果。利用新媒体技术建立虚拟景观场景,方便了雕塑师从不同视角、不同距离下观测雕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并且在这一过程中,雕塑师还可以随时对雕塑的位置做出移动,直至找到最佳视觉呈现效果为止;又如在进行微雕塑设计时,要求作品细微部分能够完美呈现。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对其进行放大处理,为设计师对作品细节做出修改提供了辅助。   从维度空间划分上看,平面设计、绘画属于二维空间艺术,而雕塑则属于三维空间造型艺术。因此在观察二维空间作品时,只需选择一个固定的观察角度即可。但想要欣赏雕塑艺术的美,需要参观者与雕塑进行多个角度、多种形式的互动。现实生活中,众多雕塑是静态放置的,且雕塑语言单一,自然与参观者缺少互动。而利用新媒体技术中的景观造型软件,可使雕塑移动和方位置换变成现实;借助新媒体技术中的智能存储设备在现代雕塑的各部位安置声音播放器,可实现参观者与雕塑艺术趣味性的互动;利用电脑终端控制系统并辅助现代化的灯光设备,可随时为雕塑更换“肤色”或设计个性化的“衣服”。总之,新媒体技术的介入,实现了雕塑景观与人的动态化、趣味化的互动,一定程度上也塑造了种全新的雕塑艺术认知方式。
  (二)新媒体背景下雕塑艺术文化内涵的拓展
  雕塑是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其艺术价值能否最大的发挥,除了与作品本身的雕刻技艺有关之外,还与当地的民俗文化环境、历史文化环境有很大的关联。借助于新媒体技术可以实现雕塑艺术与周围环境的最大限度融合,提升其文化内涵。重庆市两江中学的校园文化雕塑《两江潮》就是利用新媒体技术提升雕塑文化内涵的典型案例。考虑到本地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雕塑使用者的特定性(学校),在具体雕塑艺术具体设计时,设计师利用新媒体软件模拟出多种环境下的雕塑景观,同时借助于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综合分析各种环境与雕塑景观的兼容性,选择出最优的组合;最后利用扫描仪把雕塑素描导入到计算机之中,并辅助利用多媒体呈现的方式与SKETCHUP设计软件虚拟出的真实雕塑情景进行比对,使雕塑语言能更加自然鲜明的呈现出来,力求做到雕塑设计与校园文化内涵形成有机的统。
  (三)新媒体背景下雕塑艺术载体与形式的发展
  传统雕塑艺术的载体主要有木块、石头、玻璃、钢铁等,新媒体背景下的雕塑艺术突破了传统载体的限制。传统雕塑艺术设计时不可能利用的一些材料,如声音、光电、雾气、水、新型合成材料等,在新媒体技术应用的背景下成为了新的艺术载体形式。新媒体技术与高科技技术相互结合,一方面能使雕塑设计的艺术形式得以丰富化,如利用新型艺术载体制作悬挂式雕塑、拉伸式雕塑、软雕塑等。另一方面也创新了雕塑艺术形式,如芝加哥青年广场中的兩座喷泉雕塑就是典型的例子。这两座雕塑分别高15米,南北各放置一座,形成呼应态势。具体设计时,设计师在雕塑主体部位设置了LED显示器,并把真人脸谱输入其中,而脸谱中的嘴巴位置则成了喷泉的出水口,通过调节脸谱内的喷泉控制设备和变换脸谱造型,使雕塑的表现语言更加丰富化。从实质上看,此类雕塑实现了艺术载体从有形到无形、从具体到抽象的转化,是一种新型的雕塑艺术形式。
  总之,科学技术的创新为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与挑战。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持续应用,雕塑艺术也出现了新的特征与发展趋势。作为新时期的雕塑工作者,一方面要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另一方要不断探索新媒体技术在雕塑中的应用,这样才能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促进雕塑行业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方强华广场景观形式设计对人活动行为的影响分析【J】装饰,2014(6):129-130
  【2】周海峰拟像·合成·互动——新媒体艺术的美学思考【J】电影文学,2008(16):21
  【引刘文清从现代雕塑美学理念看造型艺术美学的发展【J】装饰,2004(10):20-21
  【4】张盛数字到雕塑的核心是其新的语言方式而非3D打印【J】雕塑,2015(6):59-61
  【5】李敏现代雕塑和共享空间【J】雕塑,2004(4):32-33
其他文献
第二届中国湿地文化节暨亚洲湿地论坛10月11日在江苏省无锡市举行。开幕式上为我国新增的4块国际重要湿地授牌。这4块湿地是:黑龙江省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翁河国家级自
内容摘要:几个世纪以来,艺术品特别是雕塑作为“扮演记忆舞台的一个角色”这样的功能体系已经相当成熟。一般来说作品承载了作者的记忆。但是,当今的艺术创作却经常显现出主体性(以作者为中心)缺失的问题。“作者之死”原是一个文学理论概念。1967年,法国批评家罗兰·巴特发布文章,或者说是一篇随笔——《作者之死(英语:The Death of The Autho;法语:Le Morte d’Arthur)》。
亨利·摩尔(1898-1986)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雕塑家之一,其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所创作的众多富有表现力的艺术作品,为现代雕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母与子”系列雕塑贯
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和建筑环境产业的蓬勃发展.人们从对单纯的建筑空间需求,转向建筑空间与建筑环境艺术和谐共生的高标准要求,这对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品质的提升变得更加多
目的:通过对中药复方大承气汤治疗急性胰腺炎及中药不同给药途径的临床疗效观察,为治疗急性胰腺炎找到一种更常规有效、毒副作用小的治疗手段,并为中医药治疗本病作用机制及临
构造了在线学习资源管理系统的本体和元数据.首先,在分析系统用例图的基础上,给出了网络在线学习资源和用户的顶层本体、RDF模式描述和类图,并从功能和运行2个方面对给出的学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勤劳智慧的人民在历史发展的各个时代、各个领域、都有所创造、有所发明、有所建树,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文化,使中华民族引以为豪,也为世界所瞩目. “文
晋遗85-2谷子幼苗绿色,无分蘖,主茎高150厘米,穗长30厘米,穗纺锤形,穗码中紧,短刚毛,籽粒黄色,米黄色,出谷率83.8%,千粒重3.2克。籽 Jin 85-2 Millet seedlings green, with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的脊柱多发病,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此病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并且出现了低龄化的趋势。据统计,腰椎间盘突出症患
内容摘要:古今中外的无数案例证明,优秀的雕塑艺术能带给人们文化的紧密归属与心理上的巨大慰藉,形成深刻鲜明的永久记忆。本文分析了我国古代的图腾雕塑、陵墓雕塑、佛教造像以及伴随新时期兴起的纪念雕塑给人们心灵慰藉的不同功能,并以北京奥运雕塑、汶川地震雕塑、2020“抗疫”雕塑为例,分析了雕塑艺术在不同情境下对受众心灵作用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心灵慰藉、 “抗疫”雕塑、图腾雕塑、陵墓雕塑、佛教造像、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