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次小剂量甲氨喋呤口服是一种治疗皮肌炎皮肤症状的有效的皮质类固醇替代剂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FAM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皮肌炎常用泼尼松和其他一些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等治疗,但对皮肤症状的改善常不令人满意。且由于其长期用药的毒副作用,而不易被接受。抗疟药治疗仅对部分患者的皮肤症状有效。甲氨喋呤(MTX)是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作用于免疫活性细胞,为减少皮质类固醇的应用提供了条件。报告13例皮肤症状对其它治疗抵抗的女性皮肌炎患者,每周应用小剂量MTX治疗的结果。

其他文献
作者观察了9例(女2,男7)活动性眼、口、生殖器三联症患者的T淋巴细胞功能状态。免疫学检查包括:应用花瓣形成技术测定患者血中T和B淋巴细胞的比率,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病情缓解、复发时测定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C3)含量。其结果:T细胞百分数,自然花瓣形成试验为20~76%,平均46.5%(正常平均值60%);B细胞百分数,补体受体花瓣形成试验为5~20%,平均13.9%(正常平均值25%)。
系统性硬化病(SSc)局限型即CREST综合征患者的血清学特征是存在抗着丝点蛋白(CENPs)的自身抗体。
期刊
人类P基因与小鼠的红眼缺失基因同源,定位于15q11-q13,与人类的色素生成有关,人类该基因的缺失或点突变可导致多种色素障碍性疾病如Ⅱ型白化病等,对人类P基因结构、核苷酸序列、多态性、突变和缺失以及编码蛋白的研究,有利于阐明色素障碍性皮肤病的分子发病机制,为临床基因治疗提供依据.
红霉素是治疗寻常痤疮的有效药物,抗菌治疗要求药物能穿透到皮脂腺的皮脂中.在既往的多层细胞膜模型中显示由红霉素和磺化十八烷(ERY/OS)组成的亲脂性离子配对红霉素制剂的穿透性要比单纯的红霉素高两倍,问题是这一离子配对制剂中的红霉素对皮脂腺的穿透性是否也明显地增高,该文应用离体的体内模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
针对银屑病的免疫学紊乱,一系列特异性抗体通过中和、封闭某些免疫活性物质而在该病的治疗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特别是近年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迅猛发展,许多人源化或完全人源性的抗体已经制备成功,抗体疗法从实验研究逐渐向临床应用过渡,具有广阔的研究和开发前景。
除皮肤霉菌病外,霉菌感染很少是原发性的。体质和各种外在因素均不同程度地参予感染的发生,而抗菌素为最常见的因素。抗菌素可单独起作用,或与一种或几种有助于霉菌感染的因素一起发挥作用。各种抗菌素对不同霉菌的影响各异,霉菌的侵入途径和临床表现也不相同。预防抗菌素治疗过程中霉菌感染的产生,一方面是要认识这些感染的临床表现,另一方面是在感染发展以前发现和根除侵入的霉菌。
期刊
黑素瘤是一种重要的人类恶性肿瘤,其病因学是诸多研究的焦点。近年来学者们定位和分离了一种与家族性黑素瘤相关的基因――MLM,它可以编码细胞周期调节子P16,并在黑素瘤以外的许多散发性人类肿瘤中存在突变。鉴定与黑素瘤形成有关的P16和其他基因是认识、诊断和治疗恶性黑素瘤的一个重要步骤。
沙眼衣原体感染除常见于无症状妇女外,也可见于无症状男性。鉴于无症状患者尿标本中的含菌量少,高度敏感的检测方法尤为必要。
世界卫生组织制订了一个关于麻风免疫学(IMMLEP)的国际性研究方案。这个方案有三个目的:1)研究鉴定危险人群(按:指有发病可能的人)的新方法;2)研制一种抗麻风菌苗;3)研究麻风的免疫病理学并借此探索治疗方法的可能性,例如免疫疗法。作者应国际麻风杂志编辑的邀请,对方案中有关研制菌苗的问题进行一些讨论。麻风防治措施的效果由于防治方法以及人力物力等问题的限制而受到阻碍。最近又面临了一个新的难题,就是
期刊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简称TEN)[1][2],亦名烫伤样皮肤综合征,自1956年由Lyell等首先介绍以来,有关报告相继不断,从各方面进行了探讨。TEN的临床表现异常显著,起病急骤,全身泛发红斑,皮肤触痛,大片表皮剥裸,或起松弛大疱,表皮分离征阳性,形如大面积烫伤。组织改变显示表皮细胞变性、坏死,表皮不同深度的离解和水疱形成,真皮炎症反应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