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特点及研究

来源 :农业与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xiny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我国在生态修复的技术和理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水土保持关系到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在环境压力和能源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加快水土保持中生态修复技术和理论的研究,加快生态修复速度,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研究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启动后,各地因地制宜,采取措施,加强配套,积极开展封山禁牧、轮封轮牧,努力探索和总结生态修复的技术和经验。
  1 水土保持的生态修复
  是指借助外界作用力使某个受损的特定对象部分或全部恢复到原初的状态过程。环境生态修复起源环境修复,生态恢复又受环境生态修复的影响。生态修复主要对被污染的环境或由于水土流失而破坏的环境而采取措施,使得风化的区域或是裸露地表或是水土流失破的环境慢慢恢复到被破坏之前的状态,使污染物的浓度降低到末污染前的状态,从而整体中提高水土流失保护水平,提高环境的综合治理。
  2 国内外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土保持中生态修复理论主要集中在对森林、草地、灌丛、水体等生态系统在采矿、道路建设、机场建设、放牧、采伐、山地灾害、工业大气及重金属污染等干扰体系的影响下退化和自然恢复的机制和生态学过程,涉及植被、土壤、气候、微生物、动物等多方面,研究具有积累性好、综合性和连续性强的特点。
  目前,我国在处理水土流失中生态修复问题时,主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共生的指导理念。人和自然从来都不是对立的,人是自然环境中的一部分,遵守各种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人对自然的改造必须符合自然法则和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律,充分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在人与自然互惠共生的基础上,以最小的消耗,最低的成本,最新最先进合理的技术来促进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加快生态系统自我恢复的周期。我国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更倾向于利用自然的恢复能力,修复自我,再辅助人类的相关技术和管理,加快自然自身恢复速度。
  3 我国生态环境恶劣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
  3.1 自然原因
  3.1.1 独特的地形地质地貌的影响
  我国地形复杂,地貌多变,从整体来看,是个以山地为主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山地面积占据了整个国土面积的2/3,山区地势高,坡度大,雨水来临时候容易受到冲刷,水土的滑动容易。同时,我国又是一个多地形地貌并存的国家,山地高原、丘陵盆地交错而生,卡斯特地貌等多种地貌共生,许多地区土质疏松,风化严重,加上我国年降水量不平均,降水量多集中在春夏两季,雨水高峰来临,多暴雨,容易对疏松的黄土或松散的风化地区形成很大的冲击侵蚀。因此,地质的疏松,地形的复杂,暴雨集中的降水气候条件,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3.1.2 绿色植被覆盖率偏低
  经过几十年的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我国的环境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到2011年为止,我国的绿色植被覆盖率达到了70%。中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5%,草、灌木等低矮植被的覆盖率为45%,另外还有约15%的农业庄家覆盖率,还有5%左右的居住交通等用地,剩下的10%为没有植被覆盖的沙漠戈壁雪山。绿色植被的覆盖率对改善地表径流,减缓水土流失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1.3 全球气候变化异常,水旱灾害变多
  随着全球温室效应的不断攀升,我国的气候越来越明显,整体气温不断升高,降水减少,连续持久的高温干旱造成地表的植被枯死,土地沙化,当季节性暴雨集中来临之际,很容易对地表形成冲击和剥蚀,带走更多的土壤,水土流失更加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3.2 人为原因
  3.2.1 过度开垦,乱砍乱伐,过度放牧
  我国人口基数大,对粮食、燃料、能源的需求量大,种类多,在我国生产力上不够发达的情况下,粮食的增产,能源的索取,多是一种不科学不合理的开采模式,不断加大开垦的面积,不断砍伐各种树木以满足规模日益扩大的人口基数和各种生产生存需求,对土地实行掠夺性开垦,过度养殖,过度放牧,片面强调粮食产量,盲目扩大种植开垦面积,不能做到因地制宜。大量开垦陡坡,以至陡坡越开越贫,越贫越垦,生态系统恶性循环;滥砍滥伐森林,甚至乱挖树根、草坪,树木锐减,使地表裸露,这些都加重了水土流失。
  3.2.2 交通道路规划设计建造不合理
  经济的飞速发展,加大了我国对高速运输方式的需求,原有的交通网络已经不能再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因此,伴随着经济进入繁荣阶段,我国的各地交通道路建设迅速的开展起来,但由于受到相关技术水平、投资规模、管理方式等多种因素的限制,我国的道路建设缺乏统一科学的设计,很多交通路线的修筑难以符合当地的水土流失保护的实际情况,不合理修筑公路、建厂、挖煤、采石等,破坏了植被,使边坡稳定性降低,引起滑坡、塌方、泥石流等更严重的地质灾害,加重了整个区域的水土流失速度。
  3.2.3 执法力度不强,有法不依,执法不力
  虽然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已经建立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从中央到政府都呼吁加大环境保护,减少水土流失,但现实中,更多的是空有多部完善的法律法规,破坏环境的人和事时有发生,有法不依,执法力度不严格,法律失去了其威慑监督的作用,在水土保护的法律贯彻落实状况尚待提高。
  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水土流失的管理保护提高到战略地位,将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生态技术、生态环境管理理念同生态系统自身的修复功能相结合,用先进生物手段,科学环保技术,促进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速度,使我国的生态建设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和谐,服务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作者简介:文宝玉(1969-),女,汉族,水土保持工程师。研究方向:水土保持。
其他文献
摘要:林业工作站作为林业管理部门的基层,承担着农业工作的政策宣传,技术引导的具体工作;作为林业工作的基础,承担着联系群众,造福农民的重任;作为林业主管部门的窗口,履行林业主管部门赋予的职能,为林农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如何发挥林业站作用  中图分类号:F326.2文献标识码:A  基层林业站是林业系统中实施具体工作的基层单位,承担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各项任务,同时接受当地镇党委、政府的领导
摘 要:伐区生产阶段的采伐作业,一般包括下列工序:伐木、打技、造林、剥皮(很少进行)、归堆、伐区清理、原木检尺和验收。但是随着集材方式的不同,上述工序也相应改变。如果实行原木集材时,则采伐作业包括上述工序;原条集材时,上述工序简化为伐木、打技、伐区清理,而造材等工序就转移到伐区椤场或贮木场去进行;伐倒木集材时,在山上只需完成伐木工序,而将打技、造材等工序一并转移到伐区椤场或贮木场去进行。基于此,文
摘要:近年来,陕北地区不断的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尤其是煤、油、气的开发建设,给森林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影响和限制了农业的发展。为此,加大对陕北地区农业生产的研究,因地制谊发展陕北农业生产,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更是国内众多专家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陕北地区农业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的分析,提出了加快陕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期待对陕北农业发展有所帮助。 
发展低碳经济、改变能源结构、降低低碳排放是新时期低碳农业发展的核心,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重要的途径,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通过节能减排发展低
辽西凌源地区素有"十年九旱"之称,"七山一水二分田"是其地貌特征,从2001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建设,然而,受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区域内的森林资源严重先天不足,退耕还林工作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从区域位置出发,阐述了气候、河流、林业资源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运用扫描电镜能谱微区测试对不同沉积环境成因煤的有机显微组分进行有机硫含量的系统测定,结果表明在不同类型的煤中某一类显微组分的有机硫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同一煤中不同亚显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保证人民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和灰色聚类法的不足,应用神经网络理论与方法建立了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B-P网络模型,并用该模型对某地区的地下水环境质量作了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运用简便、精
储量评价是矿床地质可靠性评价的核心内容,也是采矿工程中的关键环节。地质统计学方法用于储量评价有很大的优越性。本文叙述了运用地质统计学方法进行储量评价的步骤,并对胜利
桑树害虫的普遍发生和严重危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地蚕业生产的发展,采用人工合成的桑虫性信息素制剂诱杀害虫是桑虫预测预报和防治的重要措施。文章通过对桑园性诱芯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