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
[关键词]初中地理 课堂教学 质疑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5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10114
宋代学者朱熹认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建立在观察和思考基础上的质疑能力是决定学生地理学习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基礎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指出:“……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充分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播下一颗“质疑”的种子,去收获学生地理学习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累累硕果。
一、营造包容的氛围,提供质疑能力萌芽的土壤
作为地理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教师要充分地相信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抱有发展潜能的坚定期待。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允许和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对于一些“旁逸斜出”甚至是莫名其妙的问题,都要能及时地找到其中的闪光点,“蹲下身来”以学生的视角去考虑他们的所思所疑,包容他们在质疑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或错误,帮助学生消除在质疑过程中不必要的顾虑,努力营造出宽松、和谐的地理课堂氛围。
如在教学“海陆的变迁”这一部分内容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板块运动,教师用多媒体动画形象地演示了挤压运动和张裂运动过程,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并归纳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了解两大火山地震带,思考它们的分布与板块运动之间的联系。此时有学生突然提出:能不能用这些知识来分析一下我国近年来发生的地震如5·12汶川地震和4·14玉树地震?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提问,教师如果因担心影响授课进度而忽略学生的问题,会打击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教师可首先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并当堂通过校园网络收集两个地区的相关地理图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让他们感受到地理知识的价值,树立防震减灾的意识。
二、拓展信息的渠道,提供质疑能力生长的雨露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宽,这就为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保障。受传统课堂的影响,很多学生都“唯书是从”或“唯师是从”,这种迷信权威的思想是培养质疑能力的巨大障碍。为了帮助学生破除这一桎梏,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最新的地理类报刊、电台、电视或者网络平台等,去获取更新更多的地理知识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挑刺”,推动学生质疑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如在教学“西亚”部分知识内容时,教师在课前布置学生通过报刊、电视或互联网等渠道,有针对性地收集关于西亚地区的时事评论等资料,以《我印象中的西亚》为题在课堂上进行一分钟的小演讲。教师也通过搜集整理,为学生准备关于西亚的一些影像资料。通过这些信息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得学生不由自主地产生疑问:“西亚为什么会战争不断?这个地区为什么会成为长期的热点地区呢?”从而为后续的探究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动机基础。有了充分的背景知识的支撑,教师在后续教学中帮助学生进行梳理和归纳,如“运河之争”、“宗教之争”、“石油之争”、“领土之争”等,使学生获得完整、明晰的知识脉络。
三、挖掘细节的内涵,提供质疑能力拔节的支架
细节是解读教材、深化认识的金钥匙,同样也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支架”。细节其实就像青笋,每“剥”一层就有一段“鲜活”展露出来。教师若能一层一层“剥”下去,学生的质疑能力就会随之不断得到锻炼和发展。细节影响品质,地理学习的竞争其实就是细节上的竞争。通过引领学生挖掘地理教材中的细节,围绕一些细节展开讨论和分析,寻找其中的疑点,必然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于地理知识内容的准确把握,给学生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如在教学“黄河”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围绕着教材中的一处细节“在黄河水的灌溉下,宁夏平原变成了‘塞上江南’”展开质疑,启发学生思考:我们都知道黄河水浊沙多,有“一碗水半碗沙”之称,如果以黄河水灌溉的话不就把庄稼给埋了吗?这一故意设疑引发了学生更多的思考。通过对这一细节的挖掘,使得学生明确了黄河的泥沙是从黄土高坡上冲刷而来,而黄土高坡以上则都是清澈的雪山水,“塞上江南”的由来让学生对于黄河流域的分布更加清楚,同时也为学生把握细节自主质疑做了极好的示范引领。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彩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通过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益于质疑,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质疑的种子终会成长为郁郁葱葱的知识大树!
(责任编辑 周侯辰)
[关键词]初中地理 课堂教学 质疑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5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10114
宋代学者朱熹认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建立在观察和思考基础上的质疑能力是决定学生地理学习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基礎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指出:“……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充分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播下一颗“质疑”的种子,去收获学生地理学习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累累硕果。
一、营造包容的氛围,提供质疑能力萌芽的土壤
作为地理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教师要充分地相信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抱有发展潜能的坚定期待。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允许和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对于一些“旁逸斜出”甚至是莫名其妙的问题,都要能及时地找到其中的闪光点,“蹲下身来”以学生的视角去考虑他们的所思所疑,包容他们在质疑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或错误,帮助学生消除在质疑过程中不必要的顾虑,努力营造出宽松、和谐的地理课堂氛围。
如在教学“海陆的变迁”这一部分内容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板块运动,教师用多媒体动画形象地演示了挤压运动和张裂运动过程,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并归纳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了解两大火山地震带,思考它们的分布与板块运动之间的联系。此时有学生突然提出:能不能用这些知识来分析一下我国近年来发生的地震如5·12汶川地震和4·14玉树地震?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提问,教师如果因担心影响授课进度而忽略学生的问题,会打击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教师可首先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并当堂通过校园网络收集两个地区的相关地理图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让他们感受到地理知识的价值,树立防震减灾的意识。
二、拓展信息的渠道,提供质疑能力生长的雨露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宽,这就为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保障。受传统课堂的影响,很多学生都“唯书是从”或“唯师是从”,这种迷信权威的思想是培养质疑能力的巨大障碍。为了帮助学生破除这一桎梏,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最新的地理类报刊、电台、电视或者网络平台等,去获取更新更多的地理知识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挑刺”,推动学生质疑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如在教学“西亚”部分知识内容时,教师在课前布置学生通过报刊、电视或互联网等渠道,有针对性地收集关于西亚地区的时事评论等资料,以《我印象中的西亚》为题在课堂上进行一分钟的小演讲。教师也通过搜集整理,为学生准备关于西亚的一些影像资料。通过这些信息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得学生不由自主地产生疑问:“西亚为什么会战争不断?这个地区为什么会成为长期的热点地区呢?”从而为后续的探究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动机基础。有了充分的背景知识的支撑,教师在后续教学中帮助学生进行梳理和归纳,如“运河之争”、“宗教之争”、“石油之争”、“领土之争”等,使学生获得完整、明晰的知识脉络。
三、挖掘细节的内涵,提供质疑能力拔节的支架
细节是解读教材、深化认识的金钥匙,同样也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支架”。细节其实就像青笋,每“剥”一层就有一段“鲜活”展露出来。教师若能一层一层“剥”下去,学生的质疑能力就会随之不断得到锻炼和发展。细节影响品质,地理学习的竞争其实就是细节上的竞争。通过引领学生挖掘地理教材中的细节,围绕一些细节展开讨论和分析,寻找其中的疑点,必然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于地理知识内容的准确把握,给学生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如在教学“黄河”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围绕着教材中的一处细节“在黄河水的灌溉下,宁夏平原变成了‘塞上江南’”展开质疑,启发学生思考:我们都知道黄河水浊沙多,有“一碗水半碗沙”之称,如果以黄河水灌溉的话不就把庄稼给埋了吗?这一故意设疑引发了学生更多的思考。通过对这一细节的挖掘,使得学生明确了黄河的泥沙是从黄土高坡上冲刷而来,而黄土高坡以上则都是清澈的雪山水,“塞上江南”的由来让学生对于黄河流域的分布更加清楚,同时也为学生把握细节自主质疑做了极好的示范引领。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彩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通过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益于质疑,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质疑的种子终会成长为郁郁葱葱的知识大树!
(责任编辑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