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诸武力:古代国家统一的根本途径

来源 :新传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z4505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上除了极其个别的例子外,任何一次国家统一的完成都离不开武力的运用,这是基本的历史事实。在双方具备军事对峙能力的条件下,以和平的方式来完成国家统一,往往只是理想的追求而很难成为现实的选择。这是为何?
  诉诸武力:古代国家统一的根本途径
  大致而言,中国历史上曾发生过五次最重要的统一事件:第一次是由战国七雄逐鹿走向秦统一;第二次是由三国对峙鼎立到西晋短暂统一;第三次是由两晋南北朝的长期分裂走向隋统一;第四次是由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大分裂走向宋统一;第五次是由宋金对峙到元统一。
  这些统一斗争有一个带共性的实现统一的基本模式:政治相对占有优势、军事力量相对强大、战略决策高明、作战指挥正确的一方,凭借或运用必要的武力,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摧毁对手的抵抗意志,乃是历代实现国家統一的根本(也可以说是唯一)的途径。
  以和平的方式来完成国家统一,在双方具备军事对峙能力的条件下,往往只是理想的追求而很难成为现实的选择。历史上除了极其个别的例子外,任何一次国家统一的完成都离不开武力的运用,这是基本的历史事实。
  必须借助武力手段的内在原因
  必须借助武力手段实现国家统一是有其深刻的内在原因的。历史表明,亡国之君的命运总是极其悲惨的,很少能逃脱受辱横死的下场。即便是以宽仁著名的宋太祖,在对待南唐后主李煜时,也竭尽凌辱、折磨之能事,最终以“牵机药”鸩杀了结。因此,君主们一旦预感到亡国后的悲惨命运,就自然而然要负隅顽抗,苦苦挣扎。于是用武力最终解决统一问题遂成为不可避免的选择了。
  当然,面临被统一的一方仅有抵抗的意志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因素在于其统治者自认为尚具有抵抗的一定资本。这首先是他们还掌握着一支可用于沙场决一雌雄的军队,与敌周旋;其次是他们可以利用江河大湖的险阻,抵挡住敌方的进军;再如某些兵种(舟师)在本土作战,易发挥特殊的优势等。
  这方面的史实是不胜枚举的,比如东吴之所以顽固抵抗西晋的统一压力,就是仗恃着自己拥有长江天险,且舟师实力较为强大;南朝陈国的情况亦相仿,其抗拒王师、维系分裂的主要资本,同样是“恃九江五湖之险”。认为倚仗这些地理上的优势条件可以防守自固,免于灭亡之厄。至于蜀汉、南唐等割据势力,在面临覆灭的形势时,也无不企图凭借地理环境、水师实力等等以作困兽之斗。
  由此可见,在中国历史上通过武力方式实现统一成为最普遍的模式。对此,历代从事统一大业的决策者都有十分清醒的认识,他们虽然常常声称“传檄而定”、“不战而下”,等等,但这仅仅是作为口号用以鼓舞士气、瓦解敌方而已,其真正的注意力始终置放在如何运用武力粉碎敌方抵抗,达到统一目标这一点上。
  如孙子倡导“全胜”,“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但最重视的却是“战胜”。这在历代统一问题上,也不例外,和平统一是旗帜,武力统一才是现实。
  “无限战争”与“有限战争”
  在依凭武力完成国家统一的根本前提下,实施统一的一方还往往根据不同的形势和需要,在战略决策的层面上选择两种武力运用程度有所差异的基本手段,具体指导和推动国家统一的进程。一是所谓的“无限战争”(绝对战争),即以纯粹的战争方式,毫不妥协地发起最坚决的攻击,将敌人予以彻底的消灭,实现统一的目标。在历史上像楚汉战争中,刘邦坚持“穷寇必迫”的战略方针,通过垓下会战,逼使西楚霸王项羽陷入四面楚歌的绝境,不得不自刎乌江;东汉光武帝刘秀派遣大军在成都城下与公孙述军队鏖战多日,尽歼敌之主力,最终平定巴蜀,完成全国的统一;隋王朝起兵50余万,兵分八路,彻底粉碎陈朝方面的抵抗,攻入其都建康(今南京),俘获陈后主,等等,都是这类“无限战争”在统一进程中运用的典型例子。
  二是“有限战争”(可控战争),以强大的武力为后盾,以军事打击为主导,政治招降为辅助,以减少战争的伤亡,达到“兵不顿而利可全”的效果,于是在具体的战略实施过程中,采取文武并用,恩威兼施,先战后和,以战促和的手段,迫使对手放弃绝望的抵抗,胜利完成国家统一的大业。例如西晋灭吴之役中,晋军势如破竹,兵临建业(南京市),迫使吴主孙皓分遣使者奉玺绶向晋军统领王浑、王濬、司马伷乞降,并最后面缚舆榇、亲至王濬军门投降;再如北宋灭南唐之役中,宋军在歼灭南唐军主力,攻占采石等战略要地,渡过长江,对建康形成合围之势后,赵匡胤遂采取迫降手段,命曹彬诸将暂缓攻城,遣归南唐使者李从镒劝说李煜投降。此事虽最终未成,但北宋统治者以战迫和,完成国家统一的思路却是殊为清晰的。
  然而无论是从事“无限战争”也好,开展“有限战争”亦罢,武力及其正确运用在国家统一大业完成过程中,其所起的关键性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经济观察报》2004.5.16等)
其他文献
我们总是说要好好爱孩子。可很多父母却不知不觉中变成了溺爱,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不问原则对错。久而久之,孩子觉得被爱是应该的,父母就该这样对我。而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自然不懂得心疼你,这是你无限度给予的结果。  无微不至照顾女儿的妈妈,却每天要接受孩子的责备与挑剔。我们隔壁的女孩上初三,她妈妈在生她时大出血,在手术台上抢救了好久才活过来。自此以后身体就很不好,他们两口子都很在意孩子的教育问题。  那个
期刊
纵观国内外,关于老寿星长寿秘诀的报道很多。他们中不乏一生坎坷、生活艰难者,但有一个共同点是:他们都是乐天派。  乐观的性格确实对健康长寿有益处,良性精神刺激可能改變癌细胞的代谢,同时影响免疫系统。中医理论认为,保持平和的好心态,既不过忧,也不过喜,是长寿基础;从心理学视角来看,乐天派总能更好地处理挫折。  变成乐天派,让长寿不再是梦想,其实很简单。第一,多跟乐观的人在一起。积极的情绪能够“传染”;
期刊
真正厉害的人遇到大事,往往会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先分析心态,再分析事态。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果断、正确、明智地去处理事情。因此,做大事的人应该时刻保持以下的心态:  学会沉默 有时候,你被人误解,你不想争辩,所以选择沉默。本来就不需要所有的人都了解你,因此你也没必要对全世界解释。做真实的自己就好。  保持平静 在你跌入人生谷底的时候,你身边所有的人都告诉你:要坚强,而且要快乐。坚强是绝对需要的
期刊
复兴的中国是一只有正义感、有担当的“功夫熊猫”。“熊猫”决定了中国善良的本质,即“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而“功夫”赋予了这只“熊猫”捍卫主权、正当权益的决心与能力——中国决不可欺。  大国外交:“新型大国关系”超越“修昔底德陷阱”  中共十八大后,中国探索性地提出“中国特色大國外交”理念,其核心内容是中国要在国际上更积极地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并体现中国特色。经过近两年
期刊
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最具活力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奋斗史上最深刻的文化记忆,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根”和“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使得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強发展。  谁最先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有着密切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的,并在中国各民族共同发展中不断巩固、发展、壮大。  早在西周时期,
期刊
“第一个活捉日本俘虏的抗战八路军就是我父亲。”开国上将陈士榘之子陈人康说,“当时,我父亲在门外与他对话的时候一脚踹开了大门,那日本军人的枪就直对着大门,还没等日本人反应过来,我父亲就顺手夺下了他手中的枪。”  陈士榘,1909年生于湖北武昌黄陂。1927年9月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后来随部队到达井冈山,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6月,陈士榘奉命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第一期学习。同年12月
期刊
朱元璋是一代传奇开国皇帝,其立国规模极为恢宏,统治风格极具个人色彩。其中,白话圣旨就是朱氏风格的典型。一直以来,不少人对朱元璋通俗的白话圣旨很感兴趣,并演绎出不少误导性的认识。  朱元璋真实的文化水平  需要明确的是,朱元璋颁发的圣旨(又称诏书、诏令)的确有通俗的大白话,但并非满篇都是。  朱元璋《御制文集》所收280条左右的诏令,只有1篇白话诏令,其余都是文言或半文言体。  一些文章還认为,朱元
期刊
1989年5月15日至18日,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戈尔巴乔夫对我国进行了正式访问。邓小平与他举行的会见,宣告了中苏关系正常化的最终实现,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事件之一。外交官李景贤追忆了这场历史性的会见。  外长互访为高级会见做准备  1988年秋天,随着牵制中苏关系正常化的“三大障碍”逐步得到消除,作为这一“正常化”标志的中苏高级会见自然就被双方摆到了议事日程上来。  中苏双
期刊
1142年1月,宋高宗下令“岳飞特赐死”,宋金之间迎来了20年的和平时光。1163年,宋孝宗北伐以失败告终。他不得以与金朝签订“隆兴和议”,称金朝皇帝为叔。如果岳飞不管12道金牌决意收复汴京,历史会是什么样的结局?  岳飞:十年之功,毁于一旦  1134年春,岳飞率军第一次北伐,剑指江汉,连克郢州、随州、襄阳、邓州、唐州、信阳军等六郡,极大地打击了自北宋灭亡以来金朝及其傀儡伪齐政权的气焰。岳飞因功
期刊
被广东省公安厅列为“9901专案”的“长胜”轮案,是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海上抢劫杀人案,它也是广东省审判史上被告和死刑犯最多的一起案件。2000年1月28日,当由我国最高法院签署的《刑事裁决书》生效时,在该案的38名被告中,有13名被立即押赴刑场执行了枪决,被媒体誉为“世纪大审判”。  “长胜”轮23名船员遇害后被抛尸大海  “长胜”轮案是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海上抢劫杀人案,也是广东省审判史上被告和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