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鼓曲“四块玉”

来源 :曲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ongrubyl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照片上的这四位,都是饮誉京津乃至全国的知名曲艺家,左起:种玉杰、马玉萍、赵玉明、王玉兰。他们分别从事京韵大鼓、河南坠子、单弦和梅花大鼓演唱,虽然专工不同,但由于这四人名字中都有个“玉”字,被称为北京鼓曲“四块玉”。
  “曲坛常青树”赵玉明
  这四位曲艺家,若按年龄排序,得先说年届九旬的单弦表演艺术家赵玉明。
  赵玉明先生自幼随父亲赵松山学唱京韵、梅花大鼓,十岁就随父亲走街串巷,以卖艺为生。后拜“谭派”单弦创始人谭凤元为师,学唱单弦。1953年,24岁的赵玉明加入中央广播说唱团(即现在的中国广播艺术团)。这个团当年拥有侯宝林、孙书筠、刘宝瑞、马增芬等艺术家,是全国最负盛名的说唱艺术团。凭借着广播的优势,赵玉明和同团的单弦名家马增蕙,并驾齐驱,很快便名扬全国。20世纪50年代,赵玉明、马增蕙大胆创新,向上海的评弹名家学习,用普通话演唱南方的评弹,她们自置乐器,分别学弹琵琶和三弦,因为自弹自唱是弹词演唱必备的条件。1959年,赵玉明、马增蕙第一次把评弹《宝玉探病》搬上舞台,陈云同志听了,鼓励她们说:“这两个青年演员,把南方的曲种移植到北方来,你们这是南曲北唱啊!”
  1984年2月2日,陳云同志特意请侯宝林、骆玉笙、高元钧、袁阔成、刘兰芳、赵玉明、马增蕙等到中南海,与曲艺家共度新春佳节,陈云同志再次勉励说:“曲艺要‘出人出书走正路’”。这次经历,赵玉明至今记忆犹新。
  几年前,赵玉明荣获了“中国金唱片奖”,2018年又获得“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曲艺艺术家”称号。九十高龄的赵玉明先生耳聪目明,还到处授课、讲学,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为庆祝赵先生获奖,2018年12月,在民族宫大剧院举办了京津冀名家荟萃举行曲艺专场,这位“曲坛常青树”还和女儿、外孙女以及小学生们一起登台演唱呢!
  “京口坠子”马玉萍
  提起马玉萍,人们会立刻想到她的成名唱段《十个鸡子儿》,这是20世纪70年代由李增瑞创作、刘永宁谱曲的一段河南坠子,经马玉萍演唱后迅速红遍全国,很多人就是通过《十个鸡子儿》知道了马玉萍。
  其实,马玉萍的成名,比这要早得多。当年,北京曲艺团姚俊英、马玉萍对唱河南坠子,堪称绝配,两个人技艺娴熟,配合默契,是一对难得的“黄金组合”。1962年11月1日,我空军某部在华东地区成功击落美制U-2型无人侦察机,全国人民欢欣鼓舞。事隔三天,“姚马”二位在前门小剧场返场时,演唱了以“打U-2”为题材的小段儿,强烈的剧场效果,至今令人难忘!
  马玉萍的保留曲目是《借髢髢》,这是一段河南坠子传统唱段,原来的唱词很长,为了适应演出需要,马玉萍对这个段子进行了大胆删减,压缩了篇幅,保留了风趣、幽默的精华部分,十分钟的一个唱段,在她老伴——琴师李云祥的精彩配合下,能让观众笑声不断,掌声多达11次!
  1999年和2001年,北京曲艺团两次应邀去台湾演出,由于马玉萍演唱的《借髢髢》太出彩儿了,以至于二次访台时,主办者不让换节目,说上一次没听够,很多观众在买票时就强烈要求:请马玉萍还唱《借髢髢》!当地报纸这么评价马玉萍,说她是60岁的身材,40岁的长相,30岁的嗓音。
  河南坠子虽是地方曲艺形式,却是受众面相当广博的大曲种,在马玉萍之前,早有乔清秀、程玉兰、董桂枝、郭文秋等名家各领风骚。马玉萍在学艺的过程中,博采众家之长,形成“北京字儿、河南味儿”的“京口坠子”,并以“甘、甜、脆、美、俏”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可以说,马玉萍是“京坠子”的创始人。
  “中国第一男京韵”种玉杰
  种玉杰是良小楼、孙书筠两位艺术大师培养的中年京韵表演艺术家,2001年,即以一曲《千秋业》荣获了中国曲艺“牡丹奖”;2001年和2009年,种玉杰两次举办个人鼓曲专场演唱会,都取得了巨大成功,“中国第一男京韵”的誉称也因此不胫而走。
  种玉杰是一位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鼓曲演员,一个段子拿到手里,他总是先做案头工作,对词曲中的每个字和每小节的音符都要“心领神会”,方才开始排练,这样的节目拿到舞台上,自然是既叫好又叫座儿了。
  1983年,在排练传统曲目《坐楼杀惜》时,种玉杰由原来对曲艺表演的懵懂状态逐渐转为清晰,对唱腔的运用、人物的塑造以及对作品内容的理解都有了质的变化。为演好这个段子和更好把握宋江、阎婆惜这两个反差很大的人物形象,种玉杰还特意去观摩了当时正在北京演出的上海京剧院童芷苓的表演,从京剧名家的一招一式及声腔念白中得到启发,使自己的京韵大鼓从唱腔到表演都有了大幅度提高。
  今年二月,种玉杰退休了,虽已年届花甲,却正年富力强,唯一的变化就是比原来多了几分成熟和老到。现在,身为中国曲协副主席的种玉杰退而不休,还时常到前门步行街参加“杨菲青春鼓曲社”的演出,喜爱鼓曲的朋友,可前往一饱耳福。
  “梅花才女”王玉兰
  王玉兰1972年考入北京市艺术学校,和种玉杰是同学,毕业后到北京曲艺团,受到良小楼、韩德福、尹福来、曹宝禄等多位前辈名家的指导,还曾专程去天津向骆玉笙(小彩舞)求教,几年时间,她先后掌握了京韵大鼓、梅花大鼓、单弦的演唱技巧,后专攻梅花大鼓,并拜在著名曲艺家白奉霖先生门下继续深造。
  1986年,姜昆组织成立了“民俗艺社”,王玉兰在老先生的指导下,把“含灯大鼓”这一失传多年的曲艺绝活重新搬上舞台。
  1995年,王玉兰参加第二届中国曲艺节,演唱京韵大鼓《天桥咏叹调》,荣获中国曲艺“牡丹奖”;1999年,澳门回归前,天安门广场东侧设了一个巨大的倒计时牌,一行数字越变越小,在围观者高声的读秒中,仿佛澳门正一步步走来,为此,笔者创作了梅花大鼓《读秒盼回归》(发表于1999年12月19日《北京晚报》),经王玉兰演唱后,由于应时新颖,现场效果相当不错。
  2004年,“梅花才女——王玉兰”个人鼓曲演唱会在长安大戏院成功举办并深获好评。
  值得一提的是,王玉兰曾和种玉杰合作,继承了北京曲艺团曹宝禄、刘淑慧两位老先生的男女对唱的传统节目。种玉杰、王玉兰先后演唱过双唱京韵大鼓《闹江州》、双唱梅花大鼓《湘子上寿》等,可惜这种形式他俩也多年不唱了,希望这种具有高水准艺术含量的好节目能后继有人,可千万别失传。
  (责任编辑/邓科)
其他文献
“课题组”在中国大学的科研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是当今中国大学特有的一种基层组织形式.本文以实证调研为基础,通过分析“课题组”的形成演变、基本形态、功能内涵、决策机
会议
1983-1985年作者在全苏瓦维洛夫植物栽培科学研究所莫斯科分所对在镰刀菌属和长蠕孢菌属的两种诱发环境下来自世界品种资源的133个大麦品种进行了研究.按??(1976年)指示的方
甘薯新品种冀薯4号,原名冀18—1。是以农家种鸡蛋黄为母本,美国宝石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适宜食用和食品加工的新品种。早熟、生育期短、适宜夏播。一般夏薯比徐薯18增产10%
会议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聚焦曲艺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在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背景下审视和了解曲艺文化产业.我们从制度设计、市场要素建设、文化单位转
期刊
曲艺艺术是伟大祖国艺术宝库的一颗璀璨明珠,曲艺工作者是我国文艺大军的一支重要方面军,曲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支重要力量,曲协组织和曲协工作是党的宣传思想战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地位不可或缺,作用不可替代,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处于新时代的广大曲艺家和曲艺工作者必须牢牢把握正确导向,自觉担当使命任务,锐意进取,奋力书写曲艺新篇章。  坚持正确导向,保证新时代曲协工作和曲艺事业前进的正确方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