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应用分子对接技术及分子动力学模拟,探讨隐孔菌中倍半萜类成分抗肿瘤作用对应靶基因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基于该类成分化学结构,利用在线反向找靶网站Pharm Mapper、SEA、Target Hunter及相关文献研究对可能的抗肿瘤靶标进行初步预测.运用Discovery Studio 4.0(Libdock功能)和Maestro12.3将隐孔菌中倍半萜分子与潜在可能靶标进行分子对接,根据打分情况,推测可能结合靶标;通过2D相互作用图对倍半萜分子与靶标相互作用情况进行分析;结合实验测得活性数据,推测
【机 构】
:
皖南医学院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安徽省皖南地区植物药活性物质筛选与再评价工程实验室,安徽芜湖 241002;皖南医学院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 昆明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应用分子对接技术及分子动力学模拟,探讨隐孔菌中倍半萜类成分抗肿瘤作用对应靶基因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基于该类成分化学结构,利用在线反向找靶网站Pharm Mapper、SEA、Target Hunter及相关文献研究对可能的抗肿瘤靶标进行初步预测.运用Discovery Studio 4.0(Libdock功能)和Maestro12.3将隐孔菌中倍半萜分子与潜在可能靶标进行分子对接,根据打分情况,推测可能结合靶标;通过2D相互作用图对倍半萜分子与靶标相互作用情况进行分析;结合实验测得活性数据,推测不同倍半萜骨架对于活性的影响因素;选取体外细胞毒活性最好的化合物4结合的最佳构象与靶标形成复合物,与纯靶标蛋白序列一起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均方根偏差(RMSD)值和均方根浮动(RMSF)值,探讨化合物与靶标结合的稳定性.结果 隐孔菌类倍半萜类化合物与Akt(蛋白激酶B)前端蛋白序列(1UNQ)结合最优.2D相互作用图显示氢键和静电力是两者产生相互作用的最主要方式.通过分析不同倍半萜骨架分子的结合最优3D构象,认为分子骨架的微小改变产生了位阻效应,引起各分子活性差异.通过对化合物4的最佳构象与1UNQ形成复合物进行10 ns的动力学模拟,其RMSD值小于靶标纯蛋白序列的RMSD值,表明化合物4与1UNQ结合稳定.结合文献报道的1UNQ活性位点,推测隐孔菌中倍半萜类分子抗肿瘤的作用机制是该类分子能够引起Lys-14位乙酰化,导致Akt无法与下游PIP3结合,从而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结论 隐孔菌中倍半萜类化合物潜在作用靶点为蛋白激酶B前端蛋白序列1UNQ,通过对靶标Lys-14位乙酰化的方式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该研究为隐孔菌中倍半萜类成分作用机制的研究和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窦性心律Lorenz散点图图形评估心率变异性的量化指标参考值.方法 选择2018年11月至2019年5月在重庆三峡中心医院就诊和体检的成年人群中动态心电图检查Lorenz散点图为棒球拍形状者作为研究对象.筛选出无心血管疾病伴动态心电图无异常及心率变异性分析在正常范围的245例作为图形量化指标检测组,同时选择心率变异性异常的56例作为异常组.分别测量两组患者Lorenz散点图的长轴、短轴,并计算其面积及短轴/长轴4个图形量化指标.根据检测组测值,计算各指标的参考值范围,对比判断异常组超出参考值情况
室早是临床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病年龄跨度大,既可发生在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中,也可出现于无器质性心脏病者.特发性室早(即临床检查、静息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或冠状动脉造影都没有明确异常)以起源于右室流出道的最常见,更倾向于良性过程.而起源于右室调节束(moderator band)的特发性室早合并室速和室颤的概率很高,更需要引起人们重视.本文将简述右心室解剖特点以及右室调节束室早的心电图特点.
希氏束-浦肯野系统起搏夺获心脏的正常传导系统,被认为是最具生理性的起搏方式.与希氏束起搏(HBP)相比,左束支起搏(LBBP)的阈值更低,心室感知更好,操作成功率更高,且有左室间隔部作为备份起搏点,更具有优势.随着对LBBP的深入研究,其操作规范性、应用适应症、并发症防治等逐步完善.本文就左束支起搏的特点,操作步骤,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等进行综述.
随着起搏器植入数量的剧增,起搏器特殊功能的不断涌现,起搏心电图已成为临床心电图的一项重要内容,并成为很多心电图医生的一个难点.为使起搏心电图更易阅读与诊断,20世纪80年代,动态心电图检查就增加了一个专门记录起搏脉冲信号的通道,而体表心电图另设起搏脉冲记录通道的技术是新近开始的一项尝试.
1987年,Mark D.B.通过分析Duke大学医学中心2842例患者平板运动试验的资料,总结并提出预测患者是否患有冠心病及其严重程度的复合指数,称为“Duke Treadmill Score”,简称Duke评分.rn[定义]Duke评分采用评分量化表的形式,分析平板运动试验中患者的运动时间、ST段的偏移和运动中出现心绞痛症状等因素,结合冠脉造影的结果计算评分,主要用于评估患者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及预后.
目的 构建偶联CD133核酸适体载紫杉醇的聚乳酸-乙醇酸-聚乙二醇(PLGA-PEG)纳米载体(N-Pac-CD133)拟清除肺癌干细胞.方法 采用乳液/溶剂蒸发的方法制备N-Pac-CD133,同时对N-Pac-CD133进行表征,利用磁珠分离法分离出CD133+肺癌干细胞后并对该群体的肺癌干细胞特异性进行检测,同时对肺癌细胞的靶向性和杀伤活性进行检测.小鼠体内接种A549肿瘤后,肿瘤治疗分组:生理盐水,空纳米载体链接CD133核酸适体(N-CD133),紫杉醇,负载紫杉醇的纳米载体(N-Pac)和N-
目的 探究棕榈酸(PA)对心肌细胞自噬功能的影响及潜在机制.方法 提取大鼠乳鼠心肌细胞(NRCMs)并体外培养24 h,分别加入10%BSA以及不同浓度的PA(0、0.1、0.3、0.5、0.7 mmol/L)共培养24 h.Western blotting检测NRCMs中自噬指标(PINK1、Parkin、p62、LC3Ⅱ/LC3Ⅰ)以及cGAS、STING、p-IRF3/IRF3的蛋白表达水平.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筛选0.7 mmol/L PA用于后续实验.进一步将cGAS siRNA转染入NRC
目的 应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发现治疗心肌梗死(MI)效果较优的中药,并进一步探讨其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TCMSP数据库,根据指定的标准,筛选含有治疗MI的活性成分较多的中药.利用Genecards、OMIM、PharmGkb、PharmMapper数据库获取中药与MI的相关靶标,采用Venny2.1.0软件建立药物靶标与疾病靶标的共同靶标网络.通过R语言对共同靶标进行GO及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通过STRING数据库对共同靶标进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构建;通过Cytoscape3.7
目的 探究补肾化痰方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主要活性成分、靶点、通路等药理学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筛选出补肾化痰方中药物的主要活性成分,使用PubChem和Swiss Target Prediction预测活性成分相关作用靶点;应用GeneCards、OMIM筛选治疗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作用靶点;将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通过Uniprot校正后,取交集靶点;结合STRING构建蛋白-蛋白互作(PPI)网络,并利用Cytoscape3.7.2中的CytoNCA插件对交集靶点
目的 探讨TRIM21基因在肝癌侵袭表型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利用siRNA敲低肝癌细胞MHCC 97H,HCC LM3中的TRIM21、β-catenin基因,将肝癌细胞分为对照组:转染对照siRNA;TRIM21敲低组:转染siTRIM21 RNA;CTNNB1敲低组:转染siCTNNB1 RNA;双敲低组:共转染siTRIM21 RNA及siCTNNB1 RNA.利用Western blotting验证敲除效率及相关通路的激活或抑制情况.通过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肿瘤细胞的侵袭性.通过尾静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