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月23日,湘潭市岳塘区湘钢三校教育集团钢三校区安排消毒人员对教学楼、办公室等场所逐一实施消毒。开学在即,岳塘区各学校纷纷邀请专业消毒人员对校园进行全面消毒,为即将返校的师生构筑起安全屏障,“净”待學生归来。
托举乡村孩子的读书梦
从星沙城区出发,汽车在蜿蜒的乡道上行驶了近一个小时,才来到长沙县春华镇最偏远的学校——洞田小学。临近开学,洞田小学校长张沙正带着老师们做开学准备工作。
穿过塑胶跑道,到达一栋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前。很难想象这是一所只有128人的小规模学校。“以前都是危房,改造后条件不比城里学校差。”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书写着学校的变化,坚守了23年的校长张沙看在眼里。
像洞田小学一样发生变化的还有其他57所小规模学校。近年来,长沙县着力推进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努力让乡村小规模学校小而优,更加有力地托举起乡村孩子的读书梦。
改善条件,打造“小而优”的村小
作为一所小规模学校的“老”校长,张沙见证了长沙县农村学校“自然撤并”的全过程。“在这股浪潮中,我们学校很幸运地被保留了下来。”张沙欣喜地说道。
被保留下来的学校大多破败不堪,设施落后,或校舍不足,或没有运动场,一系列问题摆在长沙县教育人的面前。要想创办“小而优”的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是第一步。
走进金井镇横山小学,沥青路面由校外一直延伸至学校操场,一眼望去,色彩明亮的三层综合楼显得特别打眼。“县教育局投入了540余万元,新建了综合楼并翻新了教学楼,家长们对现在的校园环境很满意。”校长王济幼对学校翻天覆地的变化很是欣慰。
从2013年起,长沙县针对小规模学校开展了一次“美颜”行动。“每年,我们的投入达到2000万元。”长沙县教育局规划建设科副科长高长青介绍。
改变不仅如此。从2016年开始,长沙县教育局每年都会组织督导、财务、政工、教育等科室人员组成专门调研组,对这些小规模学校进行摸底,并对照长沙市标准化合格学校建设,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对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信息化、塑胶跑道、音体美设施设备、设置必要的功能室等进行了投入。截止到2019年,58所小规模学校均达到了市级标准化学校的办学标准,获得了20万至50万不等的市级奖补资金。
“不足100人的按100人拨付公用经费,超过100人的学校,按照每生每年800元的标准拨付公用经费。”对乡村小规模学校,长沙县教育人始终“高看一眼,厚爱三分”。
在一次教师座谈会上,黄花镇一位女校长反映:“每到寒暑假,我就成了学校的‘守门人’。”针对该校长反映的情况,长沙县教育局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了调研,发现“该现象在农村学校很是常见”。2015年,长沙县教育局积极争取财政资金,对小规模学校聘请的工勤和门卫两个岗位,按照每月202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为学校竖立了一道安全防护门。
办出特色,留住生源和师资
和其他学校一样,开慧镇双华小学也曾一度陷入学生流失危机。“不过现在好了,5年间,学生人数由107人增长到了191人。”双华小学校长杨专介绍。
农村学生回流,在小规模学校实属罕事。但双华小学创造了“奇迹”。
二年级学生刘瑾萱于去年9月从深圳回乡就读。刘瑾萱家离双华小学仅两分钟路程,刘爸爸看着家门口的这所学校从兴盛到衰败再到蜕变。他告诉记者,“来学校之前,我就向家乡的人做了一番了解,包括办学条件、师资等,这才让妻子带着小孩回乡读书。”
“乡村学校越办越好”,不仅仅是刘瑾萱爸爸的感受,路口镇明德学校家长曾婷辉也感同身受。曾经,她也想过把孩子放到城区读书,每次和一些家长聊天,他们更多的是聊“又把孩子送到哪里培训”,听到的是“现在的孩子太累了”。“不想给孩子那么大的压力,学校离家里也近,小班额教学,孩子成长得挺快的。”曾婷辉说。
除了曾婷辉所说的这些优势外,让她和其他家长称赞的还有学校开设的农耕文化课。
“文化立校,打造自己的品牌。”立足这样的初衷,2014年,明德学校利用闲置的空地创办了“晓耕园”,有菜园、果园、花卉园、茶园等。最近几年,省市一些学校纷纷来这里开展研学活动,让这所过去不起眼的学校有了一次次登台亮相的机会。现在,学校已成为湖南省劳动实践教育基地。
“办好乡村学校,资金投入、设施设备完善固然重要,但是加强一线教师队伍建设更为关键。”杨专毫不避讳地表示。长沙县根据农村学校实际按照1:1.5的班师比配备老师,并将招聘到的教师分配到了各个农村学校。同时,长沙县开展了网络联校、结对帮扶、“手拉手”等活动,为教师成长助力的同时,更为农村课堂带去了活力。
“现在,我们都在铆足了劲儿要把学校办好,办出特色。”张沙说,“我们固然会一直坚守,但只有把学校办好、留住生源、留住教师才有意义。”
留住生源、留住教师,正是长沙县58所小规模学校校长一直在做的事情。长沙县教育人正追梦奔跑,为了同一个目标——让农村孩子享受优质的教育。
瑶山深处有位“傻”校长
江华瑶族自治县凌江完全小学校园不大,四面环山,一条蜿蜒的水泥路通往大山外。
早一个礼拜,55岁的赵元胜便回到了这里,开始了开学前的准备工作。26年里,他早已对这里产生了浓厚的感情,以至于调到县城附近的学校工作才一年又回来了。
很多人都说他“傻”。但就是这样一位“傻”校长,让一个个学生走出了大山。
三年级学生赵越家住杉木冲组,距离凌江完全小学10多公里。因家里贫困,他无法在学校住宿,每天上学早出晚归。了解情况后,赵元胜每天早、晚骑摩托车接送他,直到他六年级到学校寄宿。
“赵老师对我的付出,一直激励着我认真学习,让我得以考上大学。”现就读于湖南科技大学的赵越对当年赵元胜接送他的事记忆犹新。
任教多年,让赵元胜引以自豪的就是他的学生,蒋连秀、赵芳、罗群、朱亚娟……“有20多位成为公职人员,他们走出了大山,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说起学生,赵元胜眼里泛着光。
因工作突出,2017年,赵元胜调到了县城附近的界牌中心小学任教。不过,才工作一年,他又被村支书请回去了。2018年8月,凌江完全小学所在地凌江村的村支书甘玉英找到赵元胜,请求他再回学校,“学校缺老师,学生们需要您,大家都希望您可以回去”。
赵元胜决定再次回到凌江完全小学。那年开学,赵元胜和妻子用了整整3天时间,除杂草、打扫卫生、插彩旗,用新的环境迎接师生们返校。
凌江完全小学的学生接触外面的机会少,赵元胜推进“朗朗的读书声” “快乐的欢呼声” “嘹亮的歌声”“悠扬的琴声”的“四声”校园建设,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019年“庆六一”歌舞晚会上,全校60余名学生全员参加演出,学生们在简陋的舞台上表演了18个节目,赢得了家长和村民们的阵阵喝彩。“有赵校长在,校园就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一家长说。
30多年来,赵元胜宛如一棵青松,坚守在大瑶山里。“我爱瑶山,我无怨无悔!”赵元胜动情地说。
托举乡村孩子的读书梦
从星沙城区出发,汽车在蜿蜒的乡道上行驶了近一个小时,才来到长沙县春华镇最偏远的学校——洞田小学。临近开学,洞田小学校长张沙正带着老师们做开学准备工作。
穿过塑胶跑道,到达一栋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前。很难想象这是一所只有128人的小规模学校。“以前都是危房,改造后条件不比城里学校差。”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书写着学校的变化,坚守了23年的校长张沙看在眼里。
像洞田小学一样发生变化的还有其他57所小规模学校。近年来,长沙县着力推进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努力让乡村小规模学校小而优,更加有力地托举起乡村孩子的读书梦。
改善条件,打造“小而优”的村小
作为一所小规模学校的“老”校长,张沙见证了长沙县农村学校“自然撤并”的全过程。“在这股浪潮中,我们学校很幸运地被保留了下来。”张沙欣喜地说道。
被保留下来的学校大多破败不堪,设施落后,或校舍不足,或没有运动场,一系列问题摆在长沙县教育人的面前。要想创办“小而优”的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是第一步。
走进金井镇横山小学,沥青路面由校外一直延伸至学校操场,一眼望去,色彩明亮的三层综合楼显得特别打眼。“县教育局投入了540余万元,新建了综合楼并翻新了教学楼,家长们对现在的校园环境很满意。”校长王济幼对学校翻天覆地的变化很是欣慰。
从2013年起,长沙县针对小规模学校开展了一次“美颜”行动。“每年,我们的投入达到2000万元。”长沙县教育局规划建设科副科长高长青介绍。
改变不仅如此。从2016年开始,长沙县教育局每年都会组织督导、财务、政工、教育等科室人员组成专门调研组,对这些小规模学校进行摸底,并对照长沙市标准化合格学校建设,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对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信息化、塑胶跑道、音体美设施设备、设置必要的功能室等进行了投入。截止到2019年,58所小规模学校均达到了市级标准化学校的办学标准,获得了20万至50万不等的市级奖补资金。
“不足100人的按100人拨付公用经费,超过100人的学校,按照每生每年800元的标准拨付公用经费。”对乡村小规模学校,长沙县教育人始终“高看一眼,厚爱三分”。
在一次教师座谈会上,黄花镇一位女校长反映:“每到寒暑假,我就成了学校的‘守门人’。”针对该校长反映的情况,长沙县教育局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了调研,发现“该现象在农村学校很是常见”。2015年,长沙县教育局积极争取财政资金,对小规模学校聘请的工勤和门卫两个岗位,按照每月202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为学校竖立了一道安全防护门。
办出特色,留住生源和师资
和其他学校一样,开慧镇双华小学也曾一度陷入学生流失危机。“不过现在好了,5年间,学生人数由107人增长到了191人。”双华小学校长杨专介绍。
农村学生回流,在小规模学校实属罕事。但双华小学创造了“奇迹”。
二年级学生刘瑾萱于去年9月从深圳回乡就读。刘瑾萱家离双华小学仅两分钟路程,刘爸爸看着家门口的这所学校从兴盛到衰败再到蜕变。他告诉记者,“来学校之前,我就向家乡的人做了一番了解,包括办学条件、师资等,这才让妻子带着小孩回乡读书。”
“乡村学校越办越好”,不仅仅是刘瑾萱爸爸的感受,路口镇明德学校家长曾婷辉也感同身受。曾经,她也想过把孩子放到城区读书,每次和一些家长聊天,他们更多的是聊“又把孩子送到哪里培训”,听到的是“现在的孩子太累了”。“不想给孩子那么大的压力,学校离家里也近,小班额教学,孩子成长得挺快的。”曾婷辉说。
除了曾婷辉所说的这些优势外,让她和其他家长称赞的还有学校开设的农耕文化课。
“文化立校,打造自己的品牌。”立足这样的初衷,2014年,明德学校利用闲置的空地创办了“晓耕园”,有菜园、果园、花卉园、茶园等。最近几年,省市一些学校纷纷来这里开展研学活动,让这所过去不起眼的学校有了一次次登台亮相的机会。现在,学校已成为湖南省劳动实践教育基地。
“办好乡村学校,资金投入、设施设备完善固然重要,但是加强一线教师队伍建设更为关键。”杨专毫不避讳地表示。长沙县根据农村学校实际按照1:1.5的班师比配备老师,并将招聘到的教师分配到了各个农村学校。同时,长沙县开展了网络联校、结对帮扶、“手拉手”等活动,为教师成长助力的同时,更为农村课堂带去了活力。
“现在,我们都在铆足了劲儿要把学校办好,办出特色。”张沙说,“我们固然会一直坚守,但只有把学校办好、留住生源、留住教师才有意义。”
留住生源、留住教师,正是长沙县58所小规模学校校长一直在做的事情。长沙县教育人正追梦奔跑,为了同一个目标——让农村孩子享受优质的教育。
瑶山深处有位“傻”校长
江华瑶族自治县凌江完全小学校园不大,四面环山,一条蜿蜒的水泥路通往大山外。
早一个礼拜,55岁的赵元胜便回到了这里,开始了开学前的准备工作。26年里,他早已对这里产生了浓厚的感情,以至于调到县城附近的学校工作才一年又回来了。
很多人都说他“傻”。但就是这样一位“傻”校长,让一个个学生走出了大山。
三年级学生赵越家住杉木冲组,距离凌江完全小学10多公里。因家里贫困,他无法在学校住宿,每天上学早出晚归。了解情况后,赵元胜每天早、晚骑摩托车接送他,直到他六年级到学校寄宿。
“赵老师对我的付出,一直激励着我认真学习,让我得以考上大学。”现就读于湖南科技大学的赵越对当年赵元胜接送他的事记忆犹新。
任教多年,让赵元胜引以自豪的就是他的学生,蒋连秀、赵芳、罗群、朱亚娟……“有20多位成为公职人员,他们走出了大山,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说起学生,赵元胜眼里泛着光。
因工作突出,2017年,赵元胜调到了县城附近的界牌中心小学任教。不过,才工作一年,他又被村支书请回去了。2018年8月,凌江完全小学所在地凌江村的村支书甘玉英找到赵元胜,请求他再回学校,“学校缺老师,学生们需要您,大家都希望您可以回去”。
赵元胜决定再次回到凌江完全小学。那年开学,赵元胜和妻子用了整整3天时间,除杂草、打扫卫生、插彩旗,用新的环境迎接师生们返校。
凌江完全小学的学生接触外面的机会少,赵元胜推进“朗朗的读书声” “快乐的欢呼声” “嘹亮的歌声”“悠扬的琴声”的“四声”校园建设,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019年“庆六一”歌舞晚会上,全校60余名学生全员参加演出,学生们在简陋的舞台上表演了18个节目,赢得了家长和村民们的阵阵喝彩。“有赵校长在,校园就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一家长说。
30多年来,赵元胜宛如一棵青松,坚守在大瑶山里。“我爱瑶山,我无怨无悔!”赵元胜动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