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高校学生管理与培养工作中,研究生群体集体荣誉感的养成至关重要。文章从学院层面探讨了培养研究生集体主义精神而构建起“一主线、两队伍、三平台”思想教育模式,寻求研究生集体荣誉感的养成方法。并对于研究生个人的发展、研究团队的共同进步以及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进行均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集体主义精神;研究生;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19-0172-04
Abstract: In the management and training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cultivation of the collective sense of honor of graduate students is very importan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mode of "one main line, two teams and three platforms" by cultivating the spirit of collectivism for postgraduates, and seeks the cultivation method of the collective sense of honor for postgraduates. It is of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the individual development of postgraduates, the common progress of research teams and the effective condu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ostgraduates.
Keywords: collectivism spirit; graduate students; explore
近年来,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针对当前研究生存在的问题,以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为核心,以培养研究生集体主义精神为重点,通过构建“一主线、两队伍、三平台”(以下简称“一二三”)思想教育模式,不断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将“化、进、新”融入研究生思想教育的日常工作中,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对于研究生个人发展以及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进行均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一、当前学院研究生思想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自我意识强
当前研究生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表现为自我意识比较强,他们更加追求内在价值的自我实现,追求自我完善。学院研究生年龄多在 22-30岁之间,部分有一定的工作经历,其个性发展基本成熟。当他们在生活或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大部分会选择自己想办法克服困难,少数会选择向辅导员和朋友求助[1]。
(二)价值取向功利化
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多种角度往往使人们采取多重选择,从而造成价值观念上的复杂化。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他们在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上主张公私利益兼顾,奉献与索取并重。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偏重物质利益,关心自我实现。特别是一些消极的社会现象、社会思潮影响了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理解,削弱了集体主义的凝聚力,更关注切身利益,讲究“实用”。
(三)集体意识淡化
研究生工作的二级学院管理以及研究生生源的多样性、培养方式的多样化使研究生的活动、教学、科研的主要组织形式呈分散性特点,使得他们的学习生活自由分散。再加上他们逐渐增强的成人意识,对集体的依赖性减弱。研究生的组织性、纪律性较为松弛,班级观念淡化,集体活动难以开展[2]。
(四)影响因素分析
研究生自身的心理、思想上的特点,决定了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不是仅仅依靠通过惯例性的政治理论、政策等方面的灌输或行为规范等道德修养方面的教育就能达到目的。因此,在研究生的日常教育管理中,必须坚持整体指导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规范性与导向性相结合的原则,思想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原则。通过研究生在实践中的体验,规范的约束和政策的导向,导师高尚的人格魅力、献身科学精神的感染,环境氛围力量的熏陶,集体主义活动的凝聚,以及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目标相互配合和强烈追求[3]。
二、研究生“一二三”思想教育模式建构的背景和意义
近年来,高校始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想教育的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拓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随着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人数不断增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因此加强研究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尤为必要。
而研究生群体特点以及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特点,也存在部分研究生过分关注自我、集体观念不强、组织纪律性较差、学习科研动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如何探索和创新研究生思想教育的模式,不断提升研究生思想教育的途径和育人的实效性是高等院校在研究生教育教学方面一直关注的问题,也是增强育人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集体主义思想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 “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4]这里所说的共同体,就是我们常说的集体[5]。2006年以来,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在长期实践论证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以培养研究生集体主义精神为重点,通过构建“一二三”思想教育模式,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对接,与学校学院的要求相对接,与学科特色、专业特点相对接,与青年学生的成長需求和价值实现相对接,不断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将“化、进、新”融入研究生思想教育的日常工作中,牢固树立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科研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研究生“一二三”思想教育模式的构建
一直以来,学院在大型学生活动中取得了一些成绩,特别是在大型体育赛事上,研究生蝉联十三届校运会冠军。这背后是学院在学生工作中一直大力挖掘、塑造和倡导的“地科精神”,即团结一心的意志、务实担当的作风、吃苦耐劳的品质、奋勇争先的追求、生生不息的传承,其中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是“地科精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创新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各种活动中感受到健康思想和优秀文化的正能量。这既是学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研究探索,也是教育和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文化自信、积淀精神追求的生动实践,起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一)塑造了一种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地科精神”
在工作实践中,广大师生对“地科精神”已经形成共识,我们将“地科精神”作为贯穿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主线,以“地科精神”凝聚青年学子,用“地科精神”引领青春人生。学院也获评学校文化建设先进单位。
(二)打造了两支素质过硬的导师与管理队伍
研究生的教育培养离不开研究生导师与研究生教育管理服务两支队伍,学院努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服务队伍。
一是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核心”作用。首先,学院始终把导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摆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重要位置,在具体工作中表现在“四严”方面。即严把“入口关”。在常规补充中,除了已有的党委书记、行政副院长、教学督导委员会谈话环节外,增设对拟录取人员“政治审查”环节,全面了解该同志的政治背景与立场。严把“课堂关”。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通过院领导听课、教学督导委员会监督和学生信息员反馈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课堂教学情况,强化课堂教学管理。严把“培养关”。发挥教工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作用,实行教工党支部书记联系教师工作制度,“一对一”“一帮一”有针对性地做好教师的思想引领。组织教师参观交大“西迁精神”纪念馆、学校教育博物馆,激发广大教师扎根西部、服务教育的家国情怀。严把“考核关”。按照《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师德建设实施办法》,在年终考核、职称评审、评奖评优及人员补充中,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其次,学院在提升导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上下功夫,增强导师专业自信。在课堂教学方面,落实领导班子听课制度,班子成员深入课堂听取全部教师的专业课程。为青年教师成为师德高尚、专业突出的导师进行“一对一”传帮带,用榜样的力量引领青年教师成长。通过定期举办学院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等,不断提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
在科学研究方面,学院目前根据已有优势学科凝练了六个特色学术团队,借助优势学科的学术引领作用和学科带头人的示范带动作用,助力教师的学术成长。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20项,居学校前列,创学院历史最好水平。同时学院积极承办大型学术会议,帮助教师拓宽视野,提升科研水平及影响力。这些措施让教师专业自信不断增强,在教学科研工作中营造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二是建设一支作风踏实、热情服务、学生满意度高的研究生教育管理队伍。学院大力倡导团结、务实、担当、奉献的精神,加强对辅导员、研究生秘书、科研秘书等管理干部的业务培训,身教胜于言教,引导研究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注意帮助解决研究生的实际困难,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做好以理服人又以情动人,培养研究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仅2018年,1人获得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入围奖,3人获得校级优秀辅导员。
(三)建设好三个学生思想教育与实践平台
一是抓党建,培养集体主义观念。党组织具有强有力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研究生党员的比例一般都在研究生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因此学院始终以研究生党建工作为龙头,发挥党员和党支部的带动辐射作用,培养研究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1. 选好配强支部书记,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研究生以学科、专业方向设党支部,选好配强党支部书记;完善工作量制度,研究生党支部书记记20个工作量,支部委员记10个工作量。
2. 以党建项目为抓手,促进支部工作科学化。积极组织支部和党员参加“两学一做”支部风采展示、优秀党支部和优秀党员的评选等活动,在活动中树立品牌,形成相互学习、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进一步彰显。
3. 党建带团建,发挥支部辐射带动作用。构建“党支部、团支部、班委会”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开展特色党团活动,组织青年学生赴瑞金、延安等地进行参观学习;鼓励支部开展创新活动,如研究生第6党支部的“五型支部”建设,研究生第2党支部与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研究生党支部的结对共建活动;研究生第1党支部“5W1H”支部工作方法等,领头雁引领效应不断彰显,广大同学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二是抓大型团学活动。要培养广大研究生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就要以文化人,以情动人,抓好集体活动这个有效载体,在活动中凝聚集体主义精神,在无声中增强育人实效。
集体活动是研究生学习之外的重要活动形式,集体活动不仅有利于增强集体的凝聚力,而且有利于研究生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的提升。根据研究生的特点,研究生的集体荣誉感比较薄弱,通过组织研究生参加学校的研究生运动会、研究生合唱比赛、2018年中国地理学大会志愿服务等大型活动,在参与过程中,广大研究生同学齐心协力、奋勇争先,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培养了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学院研究生也取得了学校研究生运动会团体总分的十三连冠、研究生合唱比赛第一名等佳绩。通过活动的历练,不仅增进了团体凝聚力,而且使研究生在活动的参与过程中,打动和感染他人。
三是抓专业实践。依托学院教师的6个科研团队,搭建集体野外实践平台,从2016年开始,每年组织全体研究生赴洛川黑木沟国家黄土地质公园、延安新城、延川梁家河水土保持治理示范區、中瑞师生联系野外实践等团队集体的专业考察实践,在实践中凝聚团队的科研意识,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增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增强研究生对学院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四、研究生“一二三”思想教育模式实施成效
社会实践“项目化”运作模式实施以来,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创新精神,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实践能力,“项目化”运作模式在促进学生专业学习、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成为了深化教学体制改革,活化第二课堂教育形式,有效提升了大学生第二课堂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一)密切师生关系,师生关系融洽
通过建设高素质的研究生导师与研究生教育管理服务两支队伍,在研究生思想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各个环节中,教师都参与其中,与学生一起参加合唱比赛、运动会、专业考察等活动,确立起师生双方的主体地位,改变了传统的“权威-依存”式师生關系,在师生的平等互动、共创共享、互惠互利的师生交往中实现关系和谐;在导师能“导”,导师乐“导”,研究生能“研究”并愿意“研究”的氛围中实现双方在教学、学术和情感领域的和谐统一。
(二)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
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极大地促进了科研成果的产出,导师们积极引导学生在立足专业实践的基础上深入进行理论思考,将理论学习、实践调研等经验转化为学术理论成果,在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中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近年来有4名学生的论文获得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近5年来研究生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0余篇,研究生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陕西省“互联网+”、“创青春”创新创业大赛、陕西省研究生科技博览会获得优秀作品奖励10余项;研究生黄清燕、高杨等同学的作品入围学校科技博览会项目,其中研究生的4件作品向原陕西省委书记娄勤俭、西安市委书记王永康等领导同志作汇报。
(三)研究成果助力社会经济发展
在导师的带领下,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学院研究生积极参与教师们的科研项目和调研课题,在专业实践中不仅提升了自身的能力,而且积极服务社会发展,学生在参与社会服务中培养了与人民群众朴素的情感,增强了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产出的有关成果得到了当地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肯定和采纳,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和建议。《陕西日报》刊发延军平教授文章《加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是陕西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西安发布》推送岳大鹏教授秦岭保护专题采访,李君轶教授在“陕西公务员大讲堂”作秦岭保护专题讲座;围绕国家扶贫项目,由教授王晓峰负责的岚皋县全域旅游规划项目获得通过;由副院长严艳承担的云南普洱景谷县旅游扶贫开发项目正在进行中。
(四)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通过“一二三”思想教育的实施模式,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不断凝聚,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2018年学院承办了“中国地理学大会”,这是中国地理学会学术年会历史上参会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盛会。超过300名学院师生参与其中,为大会的顺利召开提供服务保障。此次大会的成功举办也为学校、学院赢得了良好声誉,向业界展示出师大地科人的精神面貌。学院研究生连续13年获得学校研究生运动会团体第一名的好成绩,研究生一次性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2%以上。
(五)反响良好,起到了有效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自研究生“一二三”思想教育模式实施以来,学院的研究生思想教育多次获得学校的表彰,连续多年被学校评为研究生学术科技文化节优秀组织单位、研究生迎新暨入学教育优秀组织单位、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先进集体、研究生优秀学术分论坛、学校纪念建党90周年合唱比赛一等奖等多项荣誉。2018年获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项目3项,学院也被评为陕西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陕西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多项荣誉。2018年7月学院被评为陕西师范大学先进党委,2019年4月全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做了《以弘扬集体主义精神为抓手推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交流发言,教育模式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示范效应。近年来,学院还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新疆大学、黄冈师范学院、陕西理工大学、山西大学等兄弟高校进行学习交流,模式得到了进一步推广。
基于集体主义精神塑造的研究生“一二三”思想教育模式,不仅是提升研究生集体主义精神,促进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提升,深化研究生教学体制改革,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在新阶段积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更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成果的重要体现。学院将进一步深化模式的运作机制,注重内涵,创新模式,深化成果,扩大影响,围绕高水平大学建设和学校育人目标,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建飞.依托师生成长共同体,助推新时代集体主义教育[J].中国德育,2020(9):59-61.
[2]黄永安.加强研究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教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2(2):19.
[3]李义丰.新时期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困境及出路[J].高教探索,2010(6):131-134.
[4][德]卡尔·马克思,[德]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毕强.当代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的成因及对策[J].经济师,2012(5):74-75.
基金项目:陕西省2018年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课题“‘全员育人格局下’班主任+辅导员‘双轮驱动协同育人的实践与思考’”(编号:2018FKT10);陕西师范大学2019年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时代集体主义精神凝聚为核心的文化育人的实践探索研究”(编号:GERP-19-72)
作者简介:王蓓蓓(1982-),女,汉族,山西运城人,文学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学生教育管理;郝高建(1979-),男,汉族,陕西西安人,自然地理学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刘舒天(1993-),女,汉族,陕西榆林人,英国曼彻斯特大学项目管理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学生教育管理。
关键词:集体主义精神;研究生;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19-0172-04
Abstract: In the management and training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cultivation of the collective sense of honor of graduate students is very importan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mode of "one main line, two teams and three platforms" by cultivating the spirit of collectivism for postgraduates, and seeks the cultivation method of the collective sense of honor for postgraduates. It is of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the individual development of postgraduates, the common progress of research teams and the effective condu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ostgraduates.
Keywords: collectivism spirit; graduate students; explore
近年来,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针对当前研究生存在的问题,以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为核心,以培养研究生集体主义精神为重点,通过构建“一主线、两队伍、三平台”(以下简称“一二三”)思想教育模式,不断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将“化、进、新”融入研究生思想教育的日常工作中,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对于研究生个人发展以及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进行均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一、当前学院研究生思想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自我意识强
当前研究生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表现为自我意识比较强,他们更加追求内在价值的自我实现,追求自我完善。学院研究生年龄多在 22-30岁之间,部分有一定的工作经历,其个性发展基本成熟。当他们在生活或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大部分会选择自己想办法克服困难,少数会选择向辅导员和朋友求助[1]。
(二)价值取向功利化
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多种角度往往使人们采取多重选择,从而造成价值观念上的复杂化。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他们在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上主张公私利益兼顾,奉献与索取并重。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偏重物质利益,关心自我实现。特别是一些消极的社会现象、社会思潮影响了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理解,削弱了集体主义的凝聚力,更关注切身利益,讲究“实用”。
(三)集体意识淡化
研究生工作的二级学院管理以及研究生生源的多样性、培养方式的多样化使研究生的活动、教学、科研的主要组织形式呈分散性特点,使得他们的学习生活自由分散。再加上他们逐渐增强的成人意识,对集体的依赖性减弱。研究生的组织性、纪律性较为松弛,班级观念淡化,集体活动难以开展[2]。
(四)影响因素分析
研究生自身的心理、思想上的特点,决定了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不是仅仅依靠通过惯例性的政治理论、政策等方面的灌输或行为规范等道德修养方面的教育就能达到目的。因此,在研究生的日常教育管理中,必须坚持整体指导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规范性与导向性相结合的原则,思想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原则。通过研究生在实践中的体验,规范的约束和政策的导向,导师高尚的人格魅力、献身科学精神的感染,环境氛围力量的熏陶,集体主义活动的凝聚,以及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目标相互配合和强烈追求[3]。
二、研究生“一二三”思想教育模式建构的背景和意义
近年来,高校始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想教育的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拓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随着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人数不断增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因此加强研究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尤为必要。
而研究生群体特点以及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特点,也存在部分研究生过分关注自我、集体观念不强、组织纪律性较差、学习科研动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如何探索和创新研究生思想教育的模式,不断提升研究生思想教育的途径和育人的实效性是高等院校在研究生教育教学方面一直关注的问题,也是增强育人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集体主义思想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 “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4]这里所说的共同体,就是我们常说的集体[5]。2006年以来,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在长期实践论证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以培养研究生集体主义精神为重点,通过构建“一二三”思想教育模式,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对接,与学校学院的要求相对接,与学科特色、专业特点相对接,与青年学生的成長需求和价值实现相对接,不断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将“化、进、新”融入研究生思想教育的日常工作中,牢固树立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科研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研究生“一二三”思想教育模式的构建
一直以来,学院在大型学生活动中取得了一些成绩,特别是在大型体育赛事上,研究生蝉联十三届校运会冠军。这背后是学院在学生工作中一直大力挖掘、塑造和倡导的“地科精神”,即团结一心的意志、务实担当的作风、吃苦耐劳的品质、奋勇争先的追求、生生不息的传承,其中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是“地科精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创新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各种活动中感受到健康思想和优秀文化的正能量。这既是学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研究探索,也是教育和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文化自信、积淀精神追求的生动实践,起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一)塑造了一种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地科精神”
在工作实践中,广大师生对“地科精神”已经形成共识,我们将“地科精神”作为贯穿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主线,以“地科精神”凝聚青年学子,用“地科精神”引领青春人生。学院也获评学校文化建设先进单位。
(二)打造了两支素质过硬的导师与管理队伍
研究生的教育培养离不开研究生导师与研究生教育管理服务两支队伍,学院努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服务队伍。
一是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核心”作用。首先,学院始终把导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摆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重要位置,在具体工作中表现在“四严”方面。即严把“入口关”。在常规补充中,除了已有的党委书记、行政副院长、教学督导委员会谈话环节外,增设对拟录取人员“政治审查”环节,全面了解该同志的政治背景与立场。严把“课堂关”。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通过院领导听课、教学督导委员会监督和学生信息员反馈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课堂教学情况,强化课堂教学管理。严把“培养关”。发挥教工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作用,实行教工党支部书记联系教师工作制度,“一对一”“一帮一”有针对性地做好教师的思想引领。组织教师参观交大“西迁精神”纪念馆、学校教育博物馆,激发广大教师扎根西部、服务教育的家国情怀。严把“考核关”。按照《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师德建设实施办法》,在年终考核、职称评审、评奖评优及人员补充中,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其次,学院在提升导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上下功夫,增强导师专业自信。在课堂教学方面,落实领导班子听课制度,班子成员深入课堂听取全部教师的专业课程。为青年教师成为师德高尚、专业突出的导师进行“一对一”传帮带,用榜样的力量引领青年教师成长。通过定期举办学院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等,不断提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
在科学研究方面,学院目前根据已有优势学科凝练了六个特色学术团队,借助优势学科的学术引领作用和学科带头人的示范带动作用,助力教师的学术成长。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20项,居学校前列,创学院历史最好水平。同时学院积极承办大型学术会议,帮助教师拓宽视野,提升科研水平及影响力。这些措施让教师专业自信不断增强,在教学科研工作中营造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二是建设一支作风踏实、热情服务、学生满意度高的研究生教育管理队伍。学院大力倡导团结、务实、担当、奉献的精神,加强对辅导员、研究生秘书、科研秘书等管理干部的业务培训,身教胜于言教,引导研究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注意帮助解决研究生的实际困难,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做好以理服人又以情动人,培养研究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仅2018年,1人获得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入围奖,3人获得校级优秀辅导员。
(三)建设好三个学生思想教育与实践平台
一是抓党建,培养集体主义观念。党组织具有强有力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研究生党员的比例一般都在研究生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因此学院始终以研究生党建工作为龙头,发挥党员和党支部的带动辐射作用,培养研究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1. 选好配强支部书记,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研究生以学科、专业方向设党支部,选好配强党支部书记;完善工作量制度,研究生党支部书记记20个工作量,支部委员记10个工作量。
2. 以党建项目为抓手,促进支部工作科学化。积极组织支部和党员参加“两学一做”支部风采展示、优秀党支部和优秀党员的评选等活动,在活动中树立品牌,形成相互学习、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进一步彰显。
3. 党建带团建,发挥支部辐射带动作用。构建“党支部、团支部、班委会”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开展特色党团活动,组织青年学生赴瑞金、延安等地进行参观学习;鼓励支部开展创新活动,如研究生第6党支部的“五型支部”建设,研究生第2党支部与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研究生党支部的结对共建活动;研究生第1党支部“5W1H”支部工作方法等,领头雁引领效应不断彰显,广大同学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二是抓大型团学活动。要培养广大研究生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就要以文化人,以情动人,抓好集体活动这个有效载体,在活动中凝聚集体主义精神,在无声中增强育人实效。
集体活动是研究生学习之外的重要活动形式,集体活动不仅有利于增强集体的凝聚力,而且有利于研究生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的提升。根据研究生的特点,研究生的集体荣誉感比较薄弱,通过组织研究生参加学校的研究生运动会、研究生合唱比赛、2018年中国地理学大会志愿服务等大型活动,在参与过程中,广大研究生同学齐心协力、奋勇争先,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培养了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学院研究生也取得了学校研究生运动会团体总分的十三连冠、研究生合唱比赛第一名等佳绩。通过活动的历练,不仅增进了团体凝聚力,而且使研究生在活动的参与过程中,打动和感染他人。
三是抓专业实践。依托学院教师的6个科研团队,搭建集体野外实践平台,从2016年开始,每年组织全体研究生赴洛川黑木沟国家黄土地质公园、延安新城、延川梁家河水土保持治理示范區、中瑞师生联系野外实践等团队集体的专业考察实践,在实践中凝聚团队的科研意识,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增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增强研究生对学院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四、研究生“一二三”思想教育模式实施成效
社会实践“项目化”运作模式实施以来,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创新精神,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实践能力,“项目化”运作模式在促进学生专业学习、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成为了深化教学体制改革,活化第二课堂教育形式,有效提升了大学生第二课堂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一)密切师生关系,师生关系融洽
通过建设高素质的研究生导师与研究生教育管理服务两支队伍,在研究生思想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各个环节中,教师都参与其中,与学生一起参加合唱比赛、运动会、专业考察等活动,确立起师生双方的主体地位,改变了传统的“权威-依存”式师生關系,在师生的平等互动、共创共享、互惠互利的师生交往中实现关系和谐;在导师能“导”,导师乐“导”,研究生能“研究”并愿意“研究”的氛围中实现双方在教学、学术和情感领域的和谐统一。
(二)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
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极大地促进了科研成果的产出,导师们积极引导学生在立足专业实践的基础上深入进行理论思考,将理论学习、实践调研等经验转化为学术理论成果,在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中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近年来有4名学生的论文获得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近5年来研究生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0余篇,研究生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陕西省“互联网+”、“创青春”创新创业大赛、陕西省研究生科技博览会获得优秀作品奖励10余项;研究生黄清燕、高杨等同学的作品入围学校科技博览会项目,其中研究生的4件作品向原陕西省委书记娄勤俭、西安市委书记王永康等领导同志作汇报。
(三)研究成果助力社会经济发展
在导师的带领下,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学院研究生积极参与教师们的科研项目和调研课题,在专业实践中不仅提升了自身的能力,而且积极服务社会发展,学生在参与社会服务中培养了与人民群众朴素的情感,增强了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产出的有关成果得到了当地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肯定和采纳,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和建议。《陕西日报》刊发延军平教授文章《加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是陕西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西安发布》推送岳大鹏教授秦岭保护专题采访,李君轶教授在“陕西公务员大讲堂”作秦岭保护专题讲座;围绕国家扶贫项目,由教授王晓峰负责的岚皋县全域旅游规划项目获得通过;由副院长严艳承担的云南普洱景谷县旅游扶贫开发项目正在进行中。
(四)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通过“一二三”思想教育的实施模式,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不断凝聚,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2018年学院承办了“中国地理学大会”,这是中国地理学会学术年会历史上参会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盛会。超过300名学院师生参与其中,为大会的顺利召开提供服务保障。此次大会的成功举办也为学校、学院赢得了良好声誉,向业界展示出师大地科人的精神面貌。学院研究生连续13年获得学校研究生运动会团体第一名的好成绩,研究生一次性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2%以上。
(五)反响良好,起到了有效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自研究生“一二三”思想教育模式实施以来,学院的研究生思想教育多次获得学校的表彰,连续多年被学校评为研究生学术科技文化节优秀组织单位、研究生迎新暨入学教育优秀组织单位、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先进集体、研究生优秀学术分论坛、学校纪念建党90周年合唱比赛一等奖等多项荣誉。2018年获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项目3项,学院也被评为陕西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陕西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多项荣誉。2018年7月学院被评为陕西师范大学先进党委,2019年4月全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做了《以弘扬集体主义精神为抓手推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交流发言,教育模式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示范效应。近年来,学院还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新疆大学、黄冈师范学院、陕西理工大学、山西大学等兄弟高校进行学习交流,模式得到了进一步推广。
基于集体主义精神塑造的研究生“一二三”思想教育模式,不仅是提升研究生集体主义精神,促进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提升,深化研究生教学体制改革,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在新阶段积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更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成果的重要体现。学院将进一步深化模式的运作机制,注重内涵,创新模式,深化成果,扩大影响,围绕高水平大学建设和学校育人目标,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建飞.依托师生成长共同体,助推新时代集体主义教育[J].中国德育,2020(9):59-61.
[2]黄永安.加强研究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教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2(2):19.
[3]李义丰.新时期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困境及出路[J].高教探索,2010(6):131-134.
[4][德]卡尔·马克思,[德]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毕强.当代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的成因及对策[J].经济师,2012(5):74-75.
基金项目:陕西省2018年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课题“‘全员育人格局下’班主任+辅导员‘双轮驱动协同育人的实践与思考’”(编号:2018FKT10);陕西师范大学2019年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时代集体主义精神凝聚为核心的文化育人的实践探索研究”(编号:GERP-19-72)
作者简介:王蓓蓓(1982-),女,汉族,山西运城人,文学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学生教育管理;郝高建(1979-),男,汉族,陕西西安人,自然地理学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刘舒天(1993-),女,汉族,陕西榆林人,英国曼彻斯特大学项目管理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学生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