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饭的故事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oria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西第一名山石拱禅寺的“斋饭”很有名,吃一顿“斋饭”,不管大人、小孩夜里走路都不会担惊受怕。但要每月初一、十五常来禅寺烧香的世人,老住持才会留他们在寺中吃“斋饭”。
  老住持是一位盲人和尚,人称“瞑眼和尚”。过去常有世人去请教老住持一些难解的事,老人都一一作答,百问不厌。听完老住持的话,世人来到“斋堂”,堂中齐齐排着两行十六张旧时方桌,每张桌围了四把长凳。简朴的“斋堂”使人心肠变得干净起来。大伙落座以后,,两个主管膳食的和尚,端着红色传盘,一人传饭,一人传菜,一桌一桌地摆过来。饭是松软、香口红米饭,菜肴里却有三道是假荤菜,那热腾腾的香味儿四溢,令人食欲大动。第一道荤菜是木耳芡“泥鳅”,第二道荤菜是竹菇清炖“鸡”,第三道荤菜是米粉蒸“肉”。吃完这样一顿“斋饭”,人们额头已是细汗如珠,满口奇香。
  回味之余,人们自然想到去请教老住持这桌素食的烹饪方法和制作过程。老人便娓娓道来:一、木耳芡“泥鳅”的制作方法:主料番薯粉、新鲜山木耳。别看番薯粉雪白,但加滚水一和,便变成了淡黑色,然后揣揣揉揉,拉拉搓搓却能摆出一条条圆棍棍的“泥鳅”。把“泥鳅”和木耳放进一口锅中,捂紧盖,因炭火猛焖一个时辰,等木耳滑、香味儿渗透进“泥鳅”,便起锅。然后溅茶油,加少许盐,再下一次锅,煮沸放胡椒粉撒上姜丝葱花即成。这道素食端上桌后,气势热烈,要求食者运箸如飞,节奏越快越有滋味。山木耳和番薯粉属纯天然食品,营养十分丰富。二、竹菇清炖“鸡”。先把一张一张豆腐皮放进清水里泡一晚,泡涨后捞起铺开用番薯粉糊浆粘叠至寸许厚,然后用上龙渡人家织的鸡皮皱粗棉布包裹紧,放于一块磨石下压。待揭下粗棉布,一个个鸡皮疙瘩印在了豆腐皮上,再切成鸡肉块状,装碗,加竹菇为配料,清炖即成。若有山里罕见的鸡肉菇为配料就更佳。这道素食汤比菜更具滋味,因汤是从竹菇、豆腐皮中炖出的自然汤,清甜淡逸。吃时需配调羹慢慢吸嘬。年轻女子最爱此菜,吃得笑靥点点。竹菇清凉、豆腐皮滋补,它具有明目、润肺的功能。三,米粉蒸“肉”。用料为糯米粉、柚皮。柚皮要削去外边一层黄色的外皮,然后切成三个指头大小薄薄的块状,放入一盆清水里漂上三天三夜,待用舌头舔不觉苦涩捞起晒干。吃时先经茶油,再趁热放入调好的豆娘酱中沾湿粘上糯米粉,装碗放进蒸笼烧旺火蒸,待笼中飘出柚香味儿,就可出笼上桌。这道素食多为缺牙的老人所喜爱,用筷夹食,老人吃得啧啧有声。吃后会感觉头脑特别清醒,原来它有降低血压提神的功能。
  有道是吃者不如品者,品者不如聽者,听完了老主持介绍三道“荤菜”的烹饪方法和制作过程及功能,人们再回味起来便更添一番滋味。就在人们不停地称赞“斋饭”的时候,有一位中年人却生发出另一番感慨,他说,佛在人心中,不在吃荤吃素上,“斋饭”其实就是苦守清灯的人对禁锢他们与生俱来的正常食荤欲望的一种反抗,这种反抗力是不可抗拒的。老住持不以为然,老人说,这位施主,“斋饭”最早不是寺中人做出来的,它是寺中一位佃户的妻子做出来的。石拱禅寺前有丘田,它是全宜黄县面积最大的“千担丘”。每年春插秋收,寺中和尚便来佃户家帮工,这户佃户的妻子为了让来帮工的和尚吃好,便运用慧心巧手做出了这一桌别具一格的素食,让每个来帮工的和尚吃得眉开眼笑。以前寺前寺后有18户佃农,这位佃农的妻子又把这烹饪手艺教给其他佃农的妻子,那自然是善德之事。后来,又传到了寺中。
  “斋饭”故事,使石拱禅寺在方圆百里更为闻名。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那一年冬天,又到了父亲的生日。父亲还在病中,母亲决定全家热热闹闹地办个生日聚会,借此也冲冲喜。  按照母亲吩咐,我骑着自行车,去买生日蛋糕。把定制好的蛋糕挂在自行车把手上,急匆匆往家里奔来。在距离家门口不到30米的地方,蛋糕盒上的缎带突然松动,蛋糕轰然坠落在地上。我吓蒙了。回家告诉母亲,母亲叹了一口气说:“算了吧。”一个多月后,父亲因病医治无效离开了人世。  父亲兄弟姊妹多,上面有两个哥哥,两个姐
期刊
一  我的书香梦缘起于姑苏老家,奶奶红木大床的后面。  认真算起来,我也算是出身书香门第,但到我这一辈,家里早就没了满壁的书架,也没有书房。钮家巷三进院的老屋住进了各色人等,有门通向另一条巷子的第三进与前面二进院隔开封死了,我对它完全没有印象。但就前面这两进院究竟住了多少人、多少家,我也始终算不清楚,虽然肯定没有七十二家房客,但其纷杂与热闹也是差不多的。  二进院的正屋,在小小的我的印象中,是很大
期刊
生产队养着三头牛,负责一年的春耕和秋耕(秋收冬种)。一头牛算一个劳动力,养牛的任务自然就落在队里缺劳动力、生活又困难的农户。  我家因有“文革”的冤案,“文革”结束后冤案虽得到平反,但母亲的身体极其虚弱,我才十岁,姐弟仨都在村小学的同一个教室里念着三个年级的书,五口人就父亲一个劳动力,艰辛可想而知。  在父亲的努力下,队里将其中一头牛转给我家养。多了一个劳动力,自然就多了一份收入,但这个劳动力每天
期刊
到了,就是这里。  我站在十字街头,向北望去,长长的老街还是那么亲切,我熟悉老街的每一爿门市,我踩过老街的每一寸土地,我摸过老街的每一块砖石,我还深深地闻过老街的每一种气味。  老街有多老?我也不知道。我只听说打民国那时起,老街就是县城的招牌,周边几个县的百姓都来这里逛街、做买卖。  我最为迷恋的,是十字街头东南把角的那个专售烟酒茶糖的国营门市部。门市部门口的女儿墙上喷涂着“为人民服务”。“烟酒茶
期刊
我曾经在一场暴风雨中找一头牛。  那是一个春末夏初的午后,我把牛系在田埂旁的一块大石头上。那时候的阳光很好,地里还没有种上庄稼,一些野草和野花在这里疯长。脚踩下去,土地松软松软的,草可以没过我的鞋子。  我把牛系好,任它在那儿吃草。这是一头安静的大黑牛,我看着它从一只毛色稀疏的小牛犊长成现在这个样子。在这期间的每个春种和秋收,它负责帮我们耕地和拉粮,人们的呵斥和鞭打让牛越来越沉默。现在,它也老啦,
期刊
“起来起来,快快起来!”我和哥哥揉着惺忪的小眼睛,都有些不情不愿的。“今天早上泡饭过油条,油条冷了就不好吃了,快快起来。”母亲作势来掀小被子,我闻到了油条的香气,一骨碌竖起身子,深吸了一口气,啊,油油的香味。母亲顺势又推开了窗,飘进一丝丝清香,母亲自言自语,“哦,木槿花也开了。”  母亲说,门口的木槿花是生我的那一年种的,现在已经比我高了。那时候,家家户户都爱种些花花草草,秋天的菊花啊春天的迎春花
期刊
我女儿在念高中的时候,跟大多数同年龄段的孩子一样,成了英国作家J·K·罗琳的忠实的粉丝,狂热地爱上了魔幻文学系列小说《哈利·波特》。每一集新书刚出版,她就叫我给她买。  有一天,我亲眼看见有同村的一個也在念高中的女同学来到我家,向女儿借最新的哈6,没想到女儿竟然一口回绝:“不借!”等那个女同学走后,我责问女儿:“这本书你不是看完了吗?同学向你借,你怎么可以不借给她呢?”  “我又不认识她,干嘛要借
期刊
夜色幽藍,月光朦胧,纺织娘的歌声柔美动听。  今夜,深锁千年的重门次第开启,沉默如石的灵魂轻轻吟唱。沙滩太长了,该不该留下足迹?书本太厚了,该不该翻开扉页?玫瑰太娇弱了,该不该绽放在风雨之中?  千年有约。守候的目光被时光的金线牵引到哪一方注定要魂牵梦绕的家园?千年一瞬。是谁的灵魂之箭洞穿千年的风尘刺痛我坚守的心扉?风尘的碎片纷纷坠落,如雨后的花瓣灿烂一瞬。丘比特之神箭啊,那锃亮的箭头上,真实的疼
期刊
一切日子都远去了,我要告别——  那些飘飞的蝴蝶啊,你们那穿越时空而来永不停歇的婀娜,在水波之上,七彩斑斓,熠熠生辉。你那永远不息的蹁跹,扑闪而出的灵动,如同无比绚丽的仙子,飞啊飞,高回低就,盘旋起掠,忽近忽远,忽明忽暗,在一席山水画的倒影中若隐若现。我惊喜得差不多都要跳起来,可是我却要告别这条河流,告别你,从此远去,浪迹天涯。  那些憨直的蜻蜓哦,你们那晶莹的羽翅,突突地来,突突地去,或是蓦然来
期刊
父亲去世那年,我只有14岁,弟弟小我三岁。那是我第一次看见母亲如此痛哭,是那种泣不成声的悲伤。弟弟一脸凄惶,扯着母亲的衣角呜咽。刚刚放学的我失魂落魄地站在门口,完全不敢相信眼前这一切是真的。  尽管父亲卧病已快十年了,但我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他会彻底离开我们。死亡对于我和弟弟,还是一个很遥远而模糊的概念。听到别人家有人死了,只是意识到那是一个老人必然的归宿,却没有想到,它会突然之间蛮不讲理地闯入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