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草原更绿的是心灵

来源 :绿色中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gjun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是一望无际的草原,天际漂浮着如羊群般的白云,天蓝得好像大海、样能映照面庞,巍峨的雪山,是藏民族最神圣的家园。
  我坐在电影学院放映厅里,感受着青年导演万玛才旦带给我的宽阔世界。
  草原,游牧民族赖以生存的,上苍馈赠的一份礼物,那里原本是一个崇尚自然、淳朴的一尘不染的世间,一年四季,随着繁茂的青草,不断地迁徙,培育了藏民族坚韧的与天与地合一的宗教信仰。放生,意味着对来世的一种期盼,作为一种朴素的信仰朝拜,今生,多行善一定可以了无痛苦。
  然而即便是传统的信仰,也不一定会在年轻一代心里种下美丽的种子。现实的生活可以把人性的光辉映照的无法灿烂,一个简简单单的小事,有时也可以改变对人的认识。
  那就学会宽容吧,宽容别人对你犯下的所有的错,也是一种美德。
  第一次听到万玛才旦的名字,是在电影学院的老师家。我们谈起最近的作品,老师拿出一盘家庭录影带,嘱咐我回去看看。那时未见其人,已看了其人作品。
  真的见到万玛时,我已忘了具体的时间。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优雅的笑容。
  万玛爱笑,言语间,透着浅浅的笑。语速不快,有些生硬的汉语,很容易让人猜到他的身份,作为第一个可以独立拍摄西藏题材电影的藏族人,也许有些责任重大。万玛很少提出问题,更多的是我们有问题,请他来作答,温和,简洁,一如他的作品,在平缓的节奏中,你总能感受到一种力量,那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万玛曾经是以作家的身份,获奖无数,可我感觉他更像一个行吟的歌者。
  《草原》是一部纯绿色的作品,不仅是纯洁的自然风光,更多的是人心灵的绿色,在作品里,导演以一只牦牛被盗来表现牧民的胸怀,进而表现出入与天地,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终极幸福。
  感谢万玛,可以用摄影机,记录当下西藏真正的民间生活,客观,真实,充满生活趣味,那是我们期待的一种比草原更宽广的心灵和视角。
  (责编:曹杰明)
其他文献
《请教都江堰》由近来比较热门的修建水坝的争论而破题,视域又远远超出了水坝以及环境保护。文章多层面揭示都江堰所蕴涵的中国传统智慧,比照流行的现代化理念和时下倡导的科学发展观,多有人所未言,发人思考。  《请教都江堰》是0问题研究小组提交的研究报告,简称“0小组报告”。0问题研究小组为若干参究国学关注国情人士的集合。本刊将独家次第首刊0小组的“绿色中国之路系列研究报告”。    三品都江堰:灌区两千年
期刊
浩然长江,从格拉丹冬雪域高原出发,跋涉6300公里,投入东海的怀抱。它向大海贡献了数千亿吨水量,还挟来数亿吨泥沙,在江口一带激荡汹涌、沉淀成陆,形成了数万平方公里的沙洲、土壤、沼泽、森林,为人类,也为鸟类、鱼类、两栖类、软体类、哺乳类等等动物,提供了栖息、觅食、繁衍的广袤场所。  由于长江母亲的恩赐,长江三角洲得以跻身伟大祖国人口最昌盛、经济最繁荣、科技文化最发达地区之列。而长江口,至今仍是我国湿
期刊
2005年初的印度洋海啸,不仅引发了印度洋的滔天大浪,也激起了人类对自身力量和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重新认识。2005年1月,何祚庥院士以海啸为引子发表名为《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的文章,一石激起千层浪,环保界与各界民众也纷纷投书表达不同的意见。一场关子“敬畏自然”与“反科学”的辩论,由此展开。  唐锡阳先生也借此机会提出一家之言,畅谈我们为什么要尊重自然,什么是“以人为本”。  本文即将收入再版的《唐锡
期刊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发展中大国,资源供给不足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已是当务之急。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发展中大国,资源供给不足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已是当务之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
期刊
进入21世纪,竞争愈来愈剧烈;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得要有创新;要为社会服务和创新,还得要有健康的身体。本文从水的结构谈到小康人的喝水和养生。但愿人人都有健康的身体,为社会多做贡献。  北方冬天,天气一冷,会出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银装素裹、一片洁净的世界。诗人为主豪情大发,穷人为主愁结衷肠。  《红楼梦》中贾宝玉曾说过:“女人是水做的。”,其实男人也是水做的,因为中年男人或女人,身体中约70%
期刊
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文件)出台之后,我注意到在这份被誉为“21世纪中国林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尽管“生态”是其中出现派生词组最多(达30多个)的一个词,却没有再出现以往同类文件中常有的“生态环境”一词。我还注意到,自该文件出台一年多来,“生态环境”一词出现在各种书籍、报刊、文件、领导讲话的频率大大减少。包括新近出版的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姜春云同志主编的《
期刊
2005年初的印度洋海啸,不仅引发了印度洋的滔天大浪,也激起了人类对自身力量和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重新认识。2005年1月,何祚庥院士以海啸为引子发表名为《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的文章,一石激起千层浪,环保界与各界民众也纷纷投书表达不同的意见。一场关于“敬畏自然”与“反科学”的辩论,由此展开。  唐锡阳先生也借此机会提出一家之言,畅谈我们为什么要尊重自然?  本文即将收入再版的《唐锡阳绿色沉思与百家评点
期刊
“绿色中国行”是由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注森林活动执行委员会、中国绿化基金会主办,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宣传中心、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绿色中国杂志社联合承办的大型系列主题公益活动,活动宗旨是:弘扬生态文明,传播绿色理念,建设美丽中国。  2020年10月27日,绿色中国行,暨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10周年主题公益活动来到了风景秀丽的龙游六春湖。  整个活动从挥旗仪式开始。一杆绿色旗帜骤
期刊
人类的自大傲慢削弱了回应生态危机的警觉性。南亚印度洋海啸的灾难是大自然发出的一个黄牌警告,提醒我们要注意自身生存环境的脆弱性,更需要反思现代人性的“脆弱性”。  大自然怒了?地球不耐烦了?印度洋的海啸有什么启示?除了计算生命财产损失和捐款救济之外,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    印度洋海啸:大自然发出的黄牌警告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2002年的《全球环境展望3》的报告中指出:人类的活动,例如爆炸、
期刊
十几年来,凭借自己的坦诚和睿智,以及勇往直前的魄力和永不放弃的毅力,林红在商海里纵横捭阖,游刃有余,成就了一个从一根山野蕨菜走向国际市场并将打造中国现代农业物流体系的商界佳话。  2005月1月21日晚,人民大会堂灯火辉煌,加拿大总理保罗·马丁宴请我国家领导人,陪同参加晚宴的都是社会各界卓有建树的知名人土。其中一位神采奕奕的女性格外引人注目,她就是温州亨哈食品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林红。作为浙江省内开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