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创新研究

来源 :职业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g5950910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应用技术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产物,作为高等教育中的新类型,其建设需要创新引领。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创新包含办学理念创新、办学要素创新等方面,落到实处就是创新对应用技术大学与社会、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加入新的办学要素并实现办学要素之间关系的创新。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在学校建设中进行了创新探索,积累了实践经验,同时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反思:探索理念创新的实践落地机制;整合与协调办学新要素以形成合力;积极争取创新建设的外部条件。
  关键词 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理念创新;办学要素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0)25-0058-07
  一、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创新问题的提出
  建设应用技术大学首先源于对实践问题的探索。2003年,安徽省一批新建本科院校提出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并自下而上开展向应用型转变的探索和实践。由此开始,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成为高等教育日益关注的焦点。2014年5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同年,178所地方本科高校发表《驻马店共识》,成为转型发展的首批实践者。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2016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自此,“向应用型转变”成为高等教育的热点,如何实现应用技术大学创新建设成为实践和理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创新是实践发展的需要
  应用技术大学是“由中国高等教育自身发展中的困境所产生的内生动力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转型与社会转型对高等教育发展所产生的外驱动力所共同作用、催生出来的”[1]。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是一种创新,而不是对过往模式的修正,应针对办学观念、人才培养计划、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模式、科研方向、管理模式等多方面进行整改[2]。无论是作为独立的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本科层次,抑或是普通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调整[3],建设应用技术大学都需要突破现有制约发展的因素,探索创新发展的理念、思路和方式。
  1.创新是应用技术大学承载时代使命的必然要求
  从世界范围来看,应用型高校的崛起不仅丰富了高等教育的模式和内涵,更是改变了社会[4]。建设应用技术大学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特别是社会经济发展背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艰巨任务,许多企业开始从低端制造向中高端制造的转型,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大量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失衡,本科高校过于热衷培养学术型人才,而忽视了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在这种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作为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具有重要的社会和时代意义。从各省(市)印发关于普通高校分类管理、分类指导的意见或实施办法来看,应用技术大学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類型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在实践上获得试点推动,由此,可以看出其承载着独特使命。从这一角度分析,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必须进行创新,才能走出一条与传统本科高校发展不同的道路。
  2.因循原有发展模式,难以实现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目标
  与集中在省会城市的研究型大学相比,转型地方本科高校多数处于非省会城市,区域内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如果因循守旧,其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贡献和对促进大学生发展的能力难以提升,学校无法通过高质量的教育科研服务和产品获得社会和家长的认同,也就无法获得自身发展所需要的更多的资源,将在高等教育发展大潮中处于落后的位置,甚至面临被淘汰的危险。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研究和社会服务目标的实现都需要突破传统的地方本科高校发展路径。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中,无论是行业学校、主动探索应用型道路的高校、“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成立以后积极进行应用型转型的高校[5]、在人才培养模式转型上被称为“小岗村”的转型学校(合肥学院)[6],在发展基础和建设目标上皆具有相似性,在应用技术大学建设过程中都离不开创新和探索。
  (二)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创新是高等教育研究深入的必然
  在实践不断深入的同时,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研究文献数量不断增长,已有研究为探索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创新提供了基础。这些研究主要关注三个方面:一是转型意义的研究。研究者从高等教育本身的结构问题、人才培养问题,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国外应用技术大学经验借鉴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如陈锋认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企业转型、产业升级对应用技术人才需求的措施[7]。二是应用技术大学职能研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相关研究主要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后人才培养的目标、类型、层次、规格等方面进行讨论,强调应用性和体系建设,如刘彦军等认为,要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需要进行人才培养要素的转型[8]。在科学研究上,学者们提出应用技术大学要开展应用研究,开展应用型科研的评价和管理的探索。在社会服务方面,研究者普遍认为,培养区域发展亟需人才、开展应用技术攻关等是应用技术大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和特色所在,如陈建国认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要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化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最大限度发挥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优势,为地方经济发展作贡献[9]。三是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路径或对策研究。这类研究者如曲殿彬等[10]、张应强等[11]、乐志强等[12]、吴章荣关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应用研究和管理模式,分析探讨改革中各方面利益的平衡[13]。应用技术大学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以及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完善的产物。有学者指出,应用技术大学是一种跨界的高等教育机构,开放特征鲜明,其办学实践与社会经济、行业企业密切相关,既要在组织机构上实现学校教育和产业企业紧密协作,又要在运行机制上践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及工学结合[14]。   “跨界”“开放”等成为很多研究者给予应用技术大学的标签,“向应用型转变不是单向的、局部的改革,其是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进入到攻坚期、深水期的新形势下,从全局、整体、系统的角度设计、实施和推动的,从观念到模式的全方位、综合性改革”[15]。创新必然成为应用技术大学建设过程中的要求,如何实现创新建设成为亟待解答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综上,如何以创新引领应用技术大学建设成为当前面临的关键问题,但目前的研究难以回答这个问题,进行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创新的理论探讨显得十分迫切。
  二、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创新的内涵
  所谓创新通常是指人们为了发展需要,运用已知的信息和条件,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创新源于人们在哲学上的认识,之后被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广泛运用,人们聚焦最多的是科技、文化、艺术、商业方面的创新。大学建设创新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在洪堡指导下创新建设的柏林大学将研究职能纳入大学,开启了大学新的发展里程碑;范海斯将社会服务融入到威斯康辛大学的建设发展中,带动了高等教育走入社会中心。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同样承担着新使命、新任务,迫切需要创新。因此,本文中的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创新是指大学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深刻变革,是学校从无形的办学理念到有形的办学行为的深刻变化,从内在来看是办学理念的创新,从外在来看则体现为办学要素的创新。
  (一)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理念创新
  办学理念是人们对大学使命功能、本质特征的认识,是学校建设的顶层设计,是对学校建设发展的总体定位。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创新的本质是大学办学理念(思维)创新的外化、物化和形式化,最终体现在学校的办学定位上,包括总体目标定位、学校类型层次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服务面向定位等。要形成新的办学定位,必须审视大学(高等教育)与其他行业、政府、社会、市场的关系以及大学(高等教育)内部组织机构之间的关系[16],实现与政府、社会、市场和行业关系的重新建构。因此,办学理念上的创新就是更新大学与政府、社会、市场和行业关系的认识[17]。
  而如何创新大学与政府、市场(社会)关系的认识呢?在伯顿·克拉克的高等教育“三角协调模式”中,我国高等教育属于集权体制,大学受到政府较为严格的管理。随着高等教育“放管服”政策的逐步落实,大学与政府关系不再是简单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在多方参与治理的背景下,应用技术大学可以从政府和市场中寻找更多的支持条件以获取发展的资源,而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增强对政府和市场的服务能力,从而进一步强化资源获取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进入发展的良性循环。而对于大学与市场的关系而言,大学与市场之间不是单一的劳动者供给关系。在普通高等教育已经超越了“学术与职业”的简单二元对立的背景下,应用技术大学需要进一步认识到自身使命与市场密不可分,即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决定其必须充分依靠市场的作用,人才培养的类型、规格、结构以及应用技术研究的目標、方向和形式都需要与市场充分对接。同时,政府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有推动企业转型发展、行业进步、产业升级的强烈需求,应用技术大学通过自身职能的发挥来推动以上目标的实现,在本质上是服务政府治理、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也是政府积极倡导和需要的。应用技术大学通过产业人才培养和产业技术研发为当地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同时也从产业转型升级中获得自身发展的资源,从而与区域内产业发展的关系变得更为密切,逐渐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与区域发展实现同频共振。基于此,应用技术大学在办学理念创新方面要突出学校与地方政府及行业企业等的密切联系,突出学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和引领作用。在三者的关系上,应用技术大学要充分发掘政府和市场的资源,将其视为大学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同时要认识到服务政府与市场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即大学服务市场推动产业发展也是政府所期望的目标,从而实现与政府、市场之间需求关系、服务关系、资源交换关系、合作关系的创新。
  (二)应用技术大学办学要素创新
  创新是新要素的变化、调整,包含新要素的加入及要素之间关系的变化。办学要素创新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新要素的加入,二是要素之间关系的创新。新要素的加入能推动应用技术大学获取更丰富的发展资源;要素之间关系的创新则可以帮助应用技术大学更好地整合资源、实现发展。
  1.办学新要素的加入
  创新驱动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的内部结构将实现从科层制到后工业化的转型,更加开放、合作、公平、互动,大学与外部组织之间的合作范围将更广,程度也会更深[18]。应用技术大学与政府、企业、社会联系更加密切,其中某些要素加入就成为必然。新要素加入的基本途径就体现在办学体制上,即形成大学的多元化办学体制。
  多元化办学体制首先体现在企业的加入。企业有对技术和人才的需求,拥有培养应用型人才所需的真实工作场景;应用技术大学的专业一般具有较强的行业特色,选择行业内发展前景好、有共同愿景、实力强劲的企业进行合作办学,凝聚服务产业发展的共识,可以找到办学的共赢点。如果企业能够获得发展效益,就愿意以经费、实习实训条件等加入办学,同时,校企之间的深层合作办学可以在课程、专业、学院和学校等层面实现。
  政府是多元化办学体制中的重要力量。支持应用技术大学建设是扶持行业企业发展和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政府投入有较大的积极性。政府积极投入办学是应用技术大学实现多元化办学的重要措施。政府投入可以体现在经费、土地、相关政策倾斜等多方面,能实现应用技术大学办学资源的有效扩展。此外,应用技术大学还可以与科研院所、研究型大学合作,在不同层次探索合作办学,激发更多的要素和资源参与到学校建设中。
  2.办学要素之间关系的创新
  要充分发挥办学新要素对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发展的作用,就必须通过要素关系创新实现要素之间的整合,形成发展合力。应用技术大学办学要素关系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大学与外部主体关系的协同创新。知识生产从一维走向多元的过程中,大学与产业部门、独立研究机构、政府之间的竞争、合作、交易、依附、学习等多重关系构成了创新驱动过程中大学自身结构变革的动态常量[19]。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创新是打破过去大学与外部组织之间封闭、单向和疏离的关系,实现政产学研的密切结合和协同创新。当前,创新组织(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内部科研团队“单打独斗”的科研模式仍然普遍存在;中观层面上,国家创新系统内的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独立运行,彼此之间相互隔离[20]。因此,应用技术大学要实现创新,与外部主体之间实现协同创新极为重要。比如,在校企合作育人方面,企业不仅要投入办学经费,还要在人才培养、收益分配等方面与应用技术大学达成合理完善的协议,应用技术大学在专业申报、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就业评价等方面都要吸纳企业全过程参与,在此过程中建立与企业权责明确的合作关系,实现双方效益最大化。
  二是内部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应用技术大学通过办学要素创新,形成多元化的办学体制,原本外部的办学相关要素转变成为办学工作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必然带来内部组织关系的创新重构。内部组织关系的创新重构需要通过内部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来实现。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创新中需要建立适应办学定位、办学理念的制度规范,这一套内部管理体制机制主要是调节新要素的融入带来的变化,并调节要素之间的关系。为此,应用技术大学要建立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研究,包括保障应用人才培养质量的人才培养制度;要建立校内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社会兼职教师,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组织开展人才培养、应用研究、社会服务等工作的责权利分配机制,如应用成果产生和转化的政策、相关的知识产权制度、以价值创造而非以量化考核为主的科研评价与教师职称晋升制度等,从而实现新要素融入办学后能推动学校发展。應用技术大学建设创新见图1。
  三、建设创新的案例分析——以滇西应用技术大学为例
  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是2015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建设的全国首批应用技术大学,是教育部滇西六大精准帮扶项目之一。学校为新型的普通公办本科高校,主要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应用型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作为一所新组建的学校,其还承担着探索应用技术大学建设标准的使命。从建设创新的视角来看,学校主要开展了以下方面的探索。
  (一)办学理念创新
  要想在民族边疆和贫困地区办好应用技术大学,理念创新是关键。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创新办学思路中提出,将现代大学的建设发展与滇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坚持面向和服务地方优势特色产业,通过同国内外高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合作交流,提升办学水平,探索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与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有机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在人才培养定位上,提出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急需的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本科以上层次应用型人才,推动滇西边境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学校办学思路和定位深刻反映出学校将自身建设与政府社会治理任务(文化建设、经济建设等多方面)及市场(产业转型升级、行业进步等)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对自身与其他外部主体之间关系的创新认识。
  第一,学校办学理念突出与区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强调自身服务和引领作用的发挥。学校牢牢把握人力资源开发扶贫的责任,在设置二级学院和专业时,抓住区域优势特色产业,通过“扶优、扶特、扶强”,带动产业发展,注重以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效来激活市州政府的办学积极性。学校和二级学院转变依赖政府扶持的“等靠要”思想,以服务和引领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能力获得政府的支持,其中学校提出的学院设置原则“创办一个学院、振兴一个产业、造福一方百姓、传承一方文化”就是这一理念的鲜明体现。
  第二,学校办学理念突出与企业建立互利共赢的关系。办学中,学校认识到流于表面的浅层次校企合作低效且难于持久,只有真正深入企业,关注解决企业行业的痛点,互利共赢的合作才能长久和取得实效。学校设立产教联盟,致力于构建“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充分体现了对校企之间密切关系的认知。学校要求二级学院吸纳企业参与专业建设各环节,促使企业在合作中不断修订用人标准,使得学校能够培养满足市场需要的人才;对于工艺流程和技术等问题,学校指导二级学院创建应用技术研究院(中心),协调对口帮扶的部委所属高校、合作办学的科研院所进行联合攻关,提升了学校科研创新能力,也为企业创造了价值。
  (二)办学要素创新
  1.新要素加入
  新要素参与是创新的物质基础。学校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滇西办学,联合了政府、企业、行业、其他科研院所、国外应用技术大学等多方参与。大学总部为公办性质,特色学院(特色学院是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对二级学院的称谓)采取合作办学形式,并根据主要办学方向确定为公办、民办、中外合作办学性质,也可采取集团投资、股份制合作和混合所有制的方式[21]。多元化办学体制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政府投入。地方政府逐渐认识到应用技术大学对地方发展将产生多方面效益,积极与学校共建二级学院,办学主体相对独立。学校总部为省级财政投入,与州市政府合作举办的特色学院则由州市负责经费和人员投入,举办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专业。一所大学内,出现两级财政投入、分别负责不同部门院系的经费是学校办学体制的重要创新。大理州、西双版纳州、普洱市、保山市及腾冲市政府与学校合作,举办了管理学院、傣医药学院、普洱茶学院、珠宝学院等特色学院。
  二是企业办学。学校瞄准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瞄准政府、行业企业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办学机制灵活,对产业资源、科技资源、人才资源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有利于加快滇西特色优势产业振兴步伐,因此,学校良好的愿景、清晰的理念激发了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滇西一些行业龙头企业纷纷提出举办特色学院的申请,学校与相关企业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   三是多元主体合作。滇西应用技术大学为确保高起点办学,本着借力和开放办学的原则,所有学院办学均采取组团方式进行,以此实现较短时间内本科层次以上办学且有较高的质量和水平。每个特色学院均有一所以上的国外高校(特别是应用技术大学)、部委所属和东部地方高校、在昆高校、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和地方政府实行合作办学,多元主体参与共同推动学校建设。
  2.要素关系的创新
  新要素加入后,必然形成要素之间的新关系。学校办学要素关系创新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要素关系创新体现在学校与市州政府、企业的关系上。学校改变了过去大学设置二级学院的传统方式。二级学院的设置主要是由市州政府、企业向学校提出需求,按照大学的设置标准筹备并提供相关学院的办学条件,从而保障每一个学院和专业的设置真正符合地方需要。大学与企业、政府通过学院的设置和退出机制建立了责权利明确的合作关系。而在学院建设过程中,学校也建立了与政府之间校地协商合作的联席会议制度,共同商议解决学院办学的具体问题,探索与企业之间合作举办特色学院的协作机制。
  其中,学校与外部主体关系创新的一个独特体现在学院空间布局结构上,不同所有制的二级学院分布在不同地域。学校建立了“1 N M”(“1”是指总部,“N”是指若干个特色学院,“M”是指若干个应用技术研究院)的开放式办学构架和与之相适应的更加适应产业发展要求的空间布局。学校总部设在大理,在滇西优势特色产业区域建设了若干所特色学院。学院建设空间布局与滇西不同州市优势特色产业的特点和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在培养学生专业技术技能时能获得最为便利的实习实训条件,在人才培养上充分发挥时间和空间上的优势。学生就近培养、就近就业,直接服务地方产业升级发展,为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提高了市州政府举办特色学院的积极性。一方面,空间布局创新适应了新要素加入办学的管理需要;另一方面,适应了应用技术大学落实服务地方优势特色产业的目标,实现了对教育资源的集约化管理。
  其次,要素关系创新体现在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上。这主要体现在形成激活学院办学积极性的校院管理体制。在新的管理体制机制中,大学和学院之间实行两级分层办学,特色学院在大学统一领导下相对自主办学,大学总部发挥管控、协调、服务、创新职能。校院管理体制包括教育教学分层管理、职称分层管理、财务分层管理、资产分层管理,特色学院在总部与地方政府(或企业)双重领导下良性运行,相对自主办学[22]。总部主要职能包括确定办学定位、制订发展规划、设计办学制度、制定办学标准、审批重大事项等。特色学院成为大学内设的教育教学主体,在大学章程的框架内制订学院章程、发展规划和内部管理制度,结合自身特点和区域产业发展实际需要,自主办学、协同合作、差异竞争、特色发展。总部及特色学院按照“统一规划、相对自主、资源共享、特色发展”的原则运行,特色学院具有更大的办学自主权和更强的办学活力。
  四、应用技术大学创新实践的反思
  从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创新的角度来看,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在理念上对大学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在实践上融入了新要素并在办学中创新了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的实践有着深刻的区域背景和特色,在推进创新中还有内容需要挖掘,也需要进行深入的理论反思。
  (一)探索理念创新的实践落地机制是关键
  应用技术大学创新办学理念的根本是更新大学与政府、社会、市场和行业关系的认识,充分发掘和满足政府对产业发展的需求,从应用技术和人才的角度满足行业企业和政府的需求。应用技术大学在发掘政府和市场资源、与其建立起更为密切的联系过程中,需要形成具体的制约机制,从而避免因为人事变动等情况带来的不稳定因素。形成有效的校地(校企)对话和协商机制是新理念最终落地的可行途径。一方面,这种机制可以更好地了解政府的产业发展需求变化趋势,从而调整学校人才培养的类型和规格;另一方面,学校通过对话协商,向地方政府提出自身需求和服务信息,获得办学所需要的土地、资金、人才等多方面支持和服务,向企业提出实践教学设备、指导教师等方面的需求,形成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从而真正实现理念的落地和实践共赢。
  (二)要整合与协调办学新要素形成合力
  创新最终要为实现学校办学目标服务,这就需要办学要素之间形成有助于学校发展和应用人才培养的合力。新要素的加入意味着大学利益相关者在学校办学方面有了更大的发言权,一方面,可以扩大学校领导和管理者的视野,使学校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好的条件支持;另一方面,利益相关者的加入也将深刻影响学校的办学。应用技术大学要实现建设目标,就要清晰地认识到新要素加入后的影响和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差异,在建设之初就应建立起制度和机制框架,合理规范这些诉求。学校层面与企业合作办学的形式和程度制约着学校是公办抑或民办的性质,进行混合所有制办学需要在办学体制上进行深入的探索并获得省级以上政府的政策支持。在学院层次的合作办学,不同的合作办学主体有不同的需求,需要制定合理的制度进行规范。与地方政府合作举办二级学院,除了在人才培养、教学工作上合理确定学校与学院的权、责、利之外,还要在干部和人员配备,甚至党员关系归属管理上建立合理的管理机制。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合作举办二级学院,既要充分利用企业在应用人才培养中的资源条件,又要解决企业办学中对资产保值增值的诉求和二级学院办学中招生计划分配的机制问题,其关键是推动企业深入全面认识应用人才培养的多方面作用和效益,形成合作、互利的力量整合机制。
  (三)要积极争取创新建设的外部条件
  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创新需要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推进,离开必要的外部条件,创新建设就可能成为学校的单方面诉求而难以实现。创新的本质是变革,是要打破或者改变现有模式并形成新的稳定的模式,这对任何大学而言都不容易做到。一部分应用技术大学建在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或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区域内文化和教育发展水平较低,应用技术大学创新建设所需的人才,特别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需的技术技能人才、技能大师、企业管理骨干等师资队伍相对缺乏,办学上面临较大困难。这些区域地方政府举办高等教育的经济条件有限,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行业企业技术尚处于相對落后状态。在这种条件下,大学要创新与市场、政府关系的认识,融入新的办学要素并形成新的关系面临着更大困难。这些地区的应用技术大学要实现创新建设,学校需要在理念创新、要素创新等方面进行更大胆的尝试和更坚实的努力,更需要有省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更大的政策支持,才能获得创新建设的空间和必要条件。   參 考 文 献
  [1]董立平.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与建设应用技术大学[J].教育研究,2014(8):67-74.
  [2]曲殿彬,赵玉石.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应对[J].中国高等教育,2014(12):25-28.
  [3]郭建如.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的核心问题探析[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7(1):1-11.
  [4]马陆亭.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4(10):10-14.
  [5]黄达人,等.大学的转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3.
  [6]陈光磊,张婕.地方本科院校建设应用型高校的转型路径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7(3):66-72.
  [7]唐景莉.创新驱动:人才培养格局促变阵——访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陈锋[N].中国教育报,2014-10-20(9).
  [8]刘彦军,刘海峰.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与人才培养[J].决策探索,2014(2):61-62.
  [9]陈建国.立足区域优势,服务地方发展建设有特色的地方本科高校[J].中国高等教育,2012(6):22-24.
  [10]曲殿彬,赵玉石.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应对[J].中国高等教育,2014(12):25-28.
  [11]张应强,蒋华林.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14(6):1-8.
  [12]乐志强,尹科.我国地方本科高校转型问题的研究述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3):19-25.
  [13]吴章荣.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路径分析[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5(2):91-94.
  [14]邵建东.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建设:挑战与推进策略[J].教育研究,2018(2):75-79 94.
  [15]储常连.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七问[N].中国教育报,2016-04-12(001).
  [16]谢少华.高等教育重新定位与大学管理制度创新[J].教育研究,2015(11):33-35.
  [17]周谷平,张雁.我国创新型大学建设中的理念引领——兼论经典大学理念与现代大学理念间的张力[J].教育研究,2006(11):29-34.
  [18]王志强,黄兆信,李菲.“创新驱动”战略下大学变革的内涵、维度与路径[J].全球教育展望,2015(11):3-15.
  [19]黄志成.大学变革的理念、结构与制度——评《“创新驱动”战略下高等教育与社会互动机制研究——基于大学变革的视角》[J].世界教育信息,2017(9):18-22.
  [20]刘海峰,白玉,刘彦军.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与科研工作的转型[J].中国高教研究,2015(7):69-74.
  [21]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云南省教育厅.滇西应用技术大学试点方案[Z].2015-11-24.
  [22]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滇西应用技术大学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5)[Z].2017-11-07.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al Innovation of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Taking the Construction of West Yunnan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as an Example
  Xu Yanyu, Yang Lihong
  Abstract
其他文献
6月13日,福特在公开场合向投资者发布报告称,预计到2015年之前,小型豪华轿车及跨界车将快速增长,并在美国豪华车细分市场中的小型豪华车领域为林肯品牌保留了未标明的车型,指出今年底特律展出的MKC紧凑跨界验证车代表了未来林肯产品的发展方向。福特还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豪华车市场,2014年下半年开始,林肯品牌将正式挺进中国市场,在华建立经销商网络。
新世纪文学已走过20年。这20年间,文学从题材到风格,到与读者、市场的关系,到与技术、媒介的关系等等,都经历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远不是几个关键词就能概括,也远不是几个结论就能定义。我作为文学中人,见证了这些变化,却不足以在整体的意义上去梳理和描绘这些变化。也因此,我试着从小说、类型文学、诗歌、戏剧创作、非虚构文学五个方面写下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只当是对正在进行中的新世纪文学做一些“明知不可为而为
摘 要:本文结合涡轮增压柴油机的的特点,介绍了EGR阀的分类,分析了不同EGR率对排放的影响。在排放法规日益严格的情况下,分析了EGR阀的发展趋势。研究表明,汽车在中等负荷时EGR率最大,在高、低负荷时EGR率逐渐减小;直流电机EGR阀为以后的主要发展趋势。  关键词:涡轮增压;柴油机;EGR阀;负荷  中图分类号:TH-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550(2015)04-0012
摘 要 当今中国博物馆事业飞速发展,国际交流展成为博物馆业务工作的重要方面。由于地域和文化的差异,国际交流展所涉及的沟通协调问题远比国内交流展更加复杂。以“来自肖邦故乡的珍宝:15至20世纪的波兰艺术”展为例,中波双方在协议签署、内容设计、形式设计以及施工制作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一些需要沟通协调的问题。此次展览的经验表明,国际交流展的沟通协调需要遵循以下原则:建立有效、畅通的交流渠道;“知己知彼,有的
一  站在大街上,需要有一种耐心,看人们奔走。默念“绿灯走,红灯停”,几遍之后,就会心不在焉念成“绿灯停,红灯走”。人们匆匆走。我难以记住那些面孔,常常只是把人们当作区别于车辆、道路、房屋以及其它动物植物的类属,也不去想人们的命运。现在,我到医院去,希望在最短的时间里修复身体某些疼痛疲惫的地方。杂乱的声音在我身边汹涌,我很快理解了有句描写的妙处:不知道那声音是自己身体跑出来的,还是从外面压进自己身
本期栏目聚焦作家格非。格非成名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便以先锋小说实验广为瞩目;90年代初期格非延续先锋写作而有《敌人》《唿哨》《边缘》等作品,另一面又有所转型,拿出透视高校知识分子精神内面的《欲望的旗帜》;进入21世纪之后,格非更是以坚韧的心力和繁复的叙事推出“江南三部曲”(《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并最终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格非的写作始终敏感于时代的转型,并向内召唤凝聚叙事的新
主持人语:  经典化是近年当代文学界经常谈到的话题。事实上,经典是持续经典化的结果,检验经典的一种重要方式,莫过于看它是否得到不同阶层、不同专业背景的读者广泛地阅读。因此,本期起,我们特在《四川文学》上新开“经典的十二种凝视”栏目,意在将专业阅读和社会性、民间性阅读进行立体呈现。本期凝视的经典作家是阿来,阿来拥有持久的文学创造力,他对当代文学的贡献自不待言。新近又逢《尘埃落定》出版20周年,本期特
摘 要 农业信息化发展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当前湖南农业信息化发展面临资源整合难、信息推广难、企业化运营难等困境,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同样存在农民思想认识较低、规模经营尚未成型、投入力度不大、接受培训形式落后等问题。解决这些困境和问题,需要出台加快农业信息化发展与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相关政策,积极开展农业信息化技术培训,提高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素质,加大对结合农业信息化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教
摘 要 博物馆展览可以体现其蕴含的多种能量,将这些健康的能量传播到公众中去,正是博物馆从窗口属性转化和提升为社会进步的发动机的努力之一。通过研究展览能量的发掘、汇聚和传播创建模式和途径,与博物馆同行进行探讨。  关键词 展览的能量 传播模式和途径 社会进步的发动机  1 展览所蕴含的能量  在某种意义上,文明是社会真正的正能量,也是一个国家真正的软实力。一个民族文化的复兴,需要高度的文明。在实现中
摘 要 本文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昆明动物博物馆的动物主题探究研学课程为例,利用PBL教学理念,开展以自主探究学习为主要形式的研学旅行活动,以期为日后研学课程的探索与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 PBL模式 研学课程 探索与实践  0 引言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所谓“研学”,“研”,即研究,“学”,即学习,合在一起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