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报道:高校校报“走转改”的实践及价值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qiang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验式报道”一直被视为记者认识和反映客观事物的重要方法。《重庆工商大学报》通过组织大规模的“体验式报道”采访活动,实现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基本要求,蕴含着宝贵的德育教育价值,同时也为新闻实践教学注入了新的内容。
  “体验式报道”契合了“走转改”的基本要求
  “体验式报道”是指记者亲身体验采访对象、新闻事件、新闻现场,并把这种亲身体验直接写进新闻作品。它包括参与、感受和再现三个环节。
  参与是体验的客观基础,是“体验式报道”的首要环节。这就需要记者必须转变作风,深入基层,并拿出足够多的时间与精力去“亲历亲为”。这种深入体验与采写新闻时的亲临现场是有本质区别的。记者深入现场,把看到的、听到的形象生动地描述出来,这只是现场短新闻,而“体验式报道”则要求记者不仅停留于现场观察,而且要投身到事件之中,要求记者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感受是体验的深入观察,是“体验式报道”的重要环节。记者的体验式感受是“融入了作为主体的记者本身集身份、角色、任务于一体的站在较高层次上的理性感受”。这种感受,不是表层的,而是深层的;不是片面的,而是全面的;不是无病呻吟的,而是发自内心的。有了这种感受,报道就有了深度和感染力。因此,记者为获得理性、全面而真实的感受,必须进一步转变态度和作风。
  再现是体验的核心体现,是“体验式报道”的最终环节。再现,就是记者把自身体验到的东西,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工作,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后,本质地还原并形成文字,最终传播出去。由于经历了认真的参与和感受环节,再现出的新闻作品,其事实与情感水乳交融,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因此文风也自然而然地大为改观。
  “体验式报道”的具体实践
  报道要上去,记者要下去。作为“全国高校优秀校报”之一,《重庆工商大学报》(下称校报)组织实施了大规模契合“走转改”基本要求的“体验式报道”采访活动。要求校报所有师生记者必须深入基层,一年内完成一次高质量的“体验式报道”。具体操作如下:
  体验对象——弱势群体。校报将首次大规模“体验式报道”策划为“他们”系列报道。“他们”即是时常被高校师生称为“他们”的高校基层服务群体,包括安保人员、保洁人员、食堂员工、宿舍管理人员等。由于高校校报长期注重党建、教学和科研的报道,很少关注这些同样为学校改革发展作出贡献的群体,校报希望通过一组系列报道引起广大师生关注时刻在身边又时常被忽视的“他们”。
  体验方式——共同劳动。由于“他们”系列报道的初衷是想发现“他们”工作和生活中的闪光点,并洞察“他们”的内心世界,这就要求记者必须全面介入,而不只是停留于一次采访报道。经与学校分管部门协调,少数学生记者实现了与体验对象“同吃同住同劳动”。
  体验时间——为期一周。短时间的体验难以获得真实、客观的素材和感受,有片面之嫌,于是校报将体验时间定为一周。记者在这一周里的具体体验时间安排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不耽误教学计划内的学习任务;二是尽可能覆盖所有时间段。在这样的要求下,“清晨五点打扫校园”“深夜一点巡视校园”等,成为了体验记者的“必修课”。
  作品要求——体验式通讯。结合选题实际和体验对象,校报将最终作品界定为感受报道,而非调查报道。
  按照这样的要求,首批共4个报道小组在2个月内顺利完成了4个群体的“体验式报道”,体验时间总计近600个小时,形成了多篇体验式通讯刊登在校报上,另有10余篇“体验式采访札记”作为扩展阅读内容在校报网站或记者博客刊发。
  “体验式报道”实现了“走转改”的基本要求
  “体验式报道”实现了校报最初设想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目标。以“走基层”为例,“体验式报道”这种“新颖”的采访报道方式激发了青年学生记者的极大兴趣,激活了他们深入基层采访报道的动力。一些参与其中的记者表示,“以前写通讯苦于没有好的素材,经过这次体验,丰富的素材足以写出几篇通讯来”;“一深入基层才发现,不怕没新闻,只怕没版面”;“一周体验虽然很辛苦,但收获很大,改变了我对采访的狭隘理解”……而且继“他们”系列采访报道后,学生记者们又提出应该转过头来关注“我们”——高校师生尤其是那些在一线的典型的教学和科研人物,应当把他们纳入第二批体验的范畴。因此,“体验式报道”的对象被进一步扩大,“共同劳动一周”也演变成了“打工一周”“跟班一周”“听课一周”,由此获得更多的感受和更为真实的素材。
  “眼界向上,眼光向下”一时成为校报编辑和记者的共识,记者团队的作风也大为改变,以前坐等学院和部门来稿、坐在办公室里写新闻的现象逐渐减少,“无采访不新闻”“无体验不深度”等常识进一步回归。甚至在讨论中,学生记者自发提出:消息和通讯应该具体到多少个采访对象才算合格;调查类报道应该引入调查、统计和分析等。这些举措直接让记者团队由原来的“静态工作”转为了“动态工作”,逐渐走出办公室、课堂,深入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这一场“体验式报道”活动也自然而然地实现了文风的转变。《小工作,大文章——楼栋管理人员工作体验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食堂员工工作体验纪实》《皆闻昨夜秋风起,谁知校园满落叶》等几篇体验式通讯刊发后,读者们惊奇地发现,那些细致地表现普通劳动者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的文字直抵人心,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并且流露出强烈的人文关怀。在这些来自生活的鲜活的文字影响下,校报的可读性和亲和力大为提升。一场“体验式报道”活动不仅影响了一个团队的作风,而且影响了一张报纸的风格。
  “体验式报道”的价值分析
  《重庆工商大学报》开展的这一次“体验式报道”,不仅贯彻落实了“走转改”的基本要求,而且基于高校校报这一特殊的报道媒介以及校报记者这一特殊的群体,这一活动的价值远不限于此。
  “体验式报道”蕴含着宝贵的德育教育价值。“体验式报道”活动让学生较长时间地接触了一线工作人员,为他们提供了“体察民情、体恤民苦”的机会,教会了大学生尊重普通劳动者和懂得感恩。一位参与学生记者在体验札记里写道,“我和食堂员工一起,凌晨五点上班,十点吃早饭……对他们而言,这一切都是‘习惯’,并不觉得苦和累;而我们呢,也有习惯,习惯睡懒觉、习惯旷课……”学生记者们通过观察和体验,不断反思自己,反思当今大学生的作为,在思想上获得了新的认识。
  “体验式报道”为新闻实践教学注入了新的内容。“体验式报道”活动较好地实现了培养学生记者综合能力的要求。学生记者们在报道前商讨活动策划,从选定体验对象到确定体验计划,斟酌考量而非盲目介入,新闻策划能力获得了明显提升。此外,一周的体验将获得大量的素材,感受也颇多,如何从纷繁的素材中发现新闻点,写成一篇“大主题小角度”的精致作品,也直接考验着学生记者对素材的驾驭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体验式报道”培育了学生记者追求客观真实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一位参与体验的学生记者在札记中写道,“同学们广泛质疑食堂的卫生,我在体验中暗中关注了一周,发现食堂的卫生制度的确得到了严格执行。我又查阅了消毒记录,的确没有伪造,程序也很规范。此外,消毒液的品牌和来源也在我的调查之中……”可见,这位“准记者”已不满足感受和体验,而是从师生的根本利益出发自觉地开展了调查。更多的参与者表示,要确保新闻的客观真实,多角度大面积地采访尤为必要,“追问逼近真相”的“追问”并不限于传统的采访,“体验”是寻找真相更为立体的方式。
  作者系《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编辑部副主任
其他文献
期刊
文章认为,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期刊经历了1985年之前的文学外部功能取向上的"读者本位回归"和之后的文学艺术技巧取向上的"艺术本位回归"两大阶段,这两次"回归"对文学期刊自身的命
本文主要以3DS MAX技术来对孝感学院进行建模、制作纹理贴图、烘焙带有灯光信息贴图,然后将模型导入Quest3D中,制作特效,设置交互,从而实现了孝感学院虚拟现实桌面系统。
本文主要研究了如何把已有的基于C/S结构的数据库应用迁移到基于Web的B/S结构的方法和技术,给出了详细的迁移步骤,并对迁移后打印功能失效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介绍了应用面向对象技术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思想、对象——关系数据库模型的原理和建立方法,人事信息系统的组成结构,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分布式人事信息系统的功能设计和
近日,国家铁路局发布《铁路工程建设标准英文版翻译词典》。
本文简单介绍了案例教学法的基本概念,探讨了java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应用案例教学法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及案例教学的实施步骤。在课程教学中,利用案例教学法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
文章着重论述了校园一卡通运行、维护、管理中所遇到的问题故障等,提出了相应可行的解决处理方法,对校园一卡通系统稳定运行起了较好的保障作用。
国家铁路局批准发布以下5项铁道行业标准,现予以公布。
本文在引出间谍软件与广告软件的概念后,接着介绍间谍软件与广告软件的区别,然后重点论述间谍软件入侵原理和行为分析,最后给出防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