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齐后主高纬是历史上至为荒唐的一个帝王。高纬8岁时继位为帝,在他13年的帝王宝座上,先后册立了解律氏、胡氏、穆邪利三个皇后。冯小怜(或作小莲)原是穆邪利身边一名侍女,因为长相风流,多才多艺,“能弹琵琶,工歌舞”,便为高纬所迷恋,两人“坐则同席,出则并马”(《北史》卷14),形影不离。高纬甚至发誓,愿与之“生死一处”,这样,穆邪利反而遭到了冷落。
武平七年(576),北周大军逼近山西临汾境内的平阳,眼看就要包围晋州,高纬却还带着冯小怜在外面悠闲地取乐。晋州守军一日三次差人前来告急,高纬看到一道道急报,也想赶回,怎奈玩兴正浓的冯小怜却要继续打猎,“帝将还,淑妃(即小怜)请更杀一围,帝从其言”。时任右丞相的高阿那肱也竭力迎合小怜,反而狠狠地训斥报急的使者:“大家正作乐,边境小小兵马,自是常事,何急奏闻!”天黑之时,使者又报,平阳已经失陷。
次日,高纬与小怜回到晋州,“及帝至晋州,城已欲没矣”(《北史》卷14)。高纬无奈,忙命兵士“作地道攻之”,兵士奋力挖掘,终于“城陷十余步,将士乘势欲入”,高纬这时却突然下令停止攻城,“帝敕且止,召淑妃共观之”。周军趁冯小怜梳妆打扮之机,很快又将缺口“以木拒塞,城遂不下”。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冯小怜听人说过晋州城西的一块石头上曾有圣人遗迹,便执意要去看看,分不清缓急轻重的高纬也就答应了小怜。由于北周军队扼守着他们必经的一座桥,高纬“恐弩矢及桥”,急命士兵在周军箭矢射不到的地方临时架桥。临时凑合而成的桥无法行走,“帝与淑妃渡桥,桥坏,至夜乃还”。回来后,高纬又荒唐地说是冯小怜“有功勋”,拟立她为左皇后,且找来皇后服让小怜临时换上,准备第二天一早与小怜一起“并骑观战”。
翌日,两军交锋,激战正酣,冯小怜被士气正旺的周军吓坏了,惊慌失措地大叫一声“军败矣”!北齐军士听她这么一喊,真的是兵败如山倒,“帝遂与淑妃奔还”。待他们逃到洪洞营地,冯小怜又极其认真地打扮自己,“淑妃方以粉镜自玩”。就在他们上马继续奔命之时,有人将为冯小怜量做的皇后的新衣送至,“帝为按辔,命淑妃着之”。接着,在众人的呵护下,高纬先一步进入邺城。
“帝奔邺,太后后至,帝不出迎。淑妃将至凿城北门,出十里迎之。”不管太后而又偷偷地出迎冯小怜,可见高纬心里想的是什么。他们在邺城也呆不下去,高纬“复以淑妃奔青州”。跑到半路上,北周大将军尉勤抓住了他们,北齐王朝遂亡。
北周宣政元年(578),高纬被武帝宇文邕杀害,“及帝遇害,以淑妃赐代王达”。冯小怜嫁给宇文达后,又受宠幸。一次弹琵琶,琴弦忽然断了,冯小怜吟诗曰:“虽蒙今日宠,犹忆昔时怜。欲知心断绝,应看胶上弦。”冯小怜人见人爱,嫁谁谁宠,她的多才多艺,仿佛纯然是为她在这个世界上享受人生而服务的。冯小怜为宇文达所宠爱,便又千方百计地整治宇文达的原配妃子李氏,“达妃为淑妃所谮,几至于死”。为争宠而倾轧,在王妃群落里仿佛是天赋的一种本能,无论多么美丽的女性,任谁也摆不脱倾轧的公式。
后来,宇文达“以谋执政被诛”,而冯小怜在北周灭亡后依然活着。隋代北周后,文帝杨坚又将小怜赐给宇文达原配妃子李氏的兄长李询,李询之母对这个曾为皇后、两次嫁人、又整死自己女儿的冯小怜极为痛恨,“询母逼令自杀”。冯小怜凄惨地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200多年后,唐代诗人李商隐写过两首《北齐》诗,其中有这样一句:“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作者将高纬与冯小怜的欢昵情状放在周师入晋阳的危急时刻,是艺术上的着意安排,以此显示荒淫必然导致亡国的客观规律。艺术手法是高明的,历史寓意自然是深远的。作者写的是历史上的旧事,讽喻鞭挞的却是当时的现实,因为晚唐的武宗李炎极好女色,酷爱畋猎,与当年的高纬颇有相近之处。
怎么看待冯小怜呢?帝王后宫佳丽如云,没有惊人的美丽和独到的“媚功”,要让专制皇帝集诸多宠爱于一身,依之顺之,听之随之,肯定是办不到的。冯小怜能从高纬与宇文达处夺得超常的宠幸,当然是色冠天下、艺压群芳了。冯小怜这样的女性,难道就是天造地设要负兴亡责任的“红颜祸水”吗?这就只能用鲁迅先生的话来回答了:“向来男性的作者,大抵将败亡的大罪,推在女性的身上,这真是一钱不值的没出息的男人。”
武平七年(576),北周大军逼近山西临汾境内的平阳,眼看就要包围晋州,高纬却还带着冯小怜在外面悠闲地取乐。晋州守军一日三次差人前来告急,高纬看到一道道急报,也想赶回,怎奈玩兴正浓的冯小怜却要继续打猎,“帝将还,淑妃(即小怜)请更杀一围,帝从其言”。时任右丞相的高阿那肱也竭力迎合小怜,反而狠狠地训斥报急的使者:“大家正作乐,边境小小兵马,自是常事,何急奏闻!”天黑之时,使者又报,平阳已经失陷。
次日,高纬与小怜回到晋州,“及帝至晋州,城已欲没矣”(《北史》卷14)。高纬无奈,忙命兵士“作地道攻之”,兵士奋力挖掘,终于“城陷十余步,将士乘势欲入”,高纬这时却突然下令停止攻城,“帝敕且止,召淑妃共观之”。周军趁冯小怜梳妆打扮之机,很快又将缺口“以木拒塞,城遂不下”。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冯小怜听人说过晋州城西的一块石头上曾有圣人遗迹,便执意要去看看,分不清缓急轻重的高纬也就答应了小怜。由于北周军队扼守着他们必经的一座桥,高纬“恐弩矢及桥”,急命士兵在周军箭矢射不到的地方临时架桥。临时凑合而成的桥无法行走,“帝与淑妃渡桥,桥坏,至夜乃还”。回来后,高纬又荒唐地说是冯小怜“有功勋”,拟立她为左皇后,且找来皇后服让小怜临时换上,准备第二天一早与小怜一起“并骑观战”。
翌日,两军交锋,激战正酣,冯小怜被士气正旺的周军吓坏了,惊慌失措地大叫一声“军败矣”!北齐军士听她这么一喊,真的是兵败如山倒,“帝遂与淑妃奔还”。待他们逃到洪洞营地,冯小怜又极其认真地打扮自己,“淑妃方以粉镜自玩”。就在他们上马继续奔命之时,有人将为冯小怜量做的皇后的新衣送至,“帝为按辔,命淑妃着之”。接着,在众人的呵护下,高纬先一步进入邺城。
“帝奔邺,太后后至,帝不出迎。淑妃将至凿城北门,出十里迎之。”不管太后而又偷偷地出迎冯小怜,可见高纬心里想的是什么。他们在邺城也呆不下去,高纬“复以淑妃奔青州”。跑到半路上,北周大将军尉勤抓住了他们,北齐王朝遂亡。
北周宣政元年(578),高纬被武帝宇文邕杀害,“及帝遇害,以淑妃赐代王达”。冯小怜嫁给宇文达后,又受宠幸。一次弹琵琶,琴弦忽然断了,冯小怜吟诗曰:“虽蒙今日宠,犹忆昔时怜。欲知心断绝,应看胶上弦。”冯小怜人见人爱,嫁谁谁宠,她的多才多艺,仿佛纯然是为她在这个世界上享受人生而服务的。冯小怜为宇文达所宠爱,便又千方百计地整治宇文达的原配妃子李氏,“达妃为淑妃所谮,几至于死”。为争宠而倾轧,在王妃群落里仿佛是天赋的一种本能,无论多么美丽的女性,任谁也摆不脱倾轧的公式。
后来,宇文达“以谋执政被诛”,而冯小怜在北周灭亡后依然活着。隋代北周后,文帝杨坚又将小怜赐给宇文达原配妃子李氏的兄长李询,李询之母对这个曾为皇后、两次嫁人、又整死自己女儿的冯小怜极为痛恨,“询母逼令自杀”。冯小怜凄惨地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200多年后,唐代诗人李商隐写过两首《北齐》诗,其中有这样一句:“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作者将高纬与冯小怜的欢昵情状放在周师入晋阳的危急时刻,是艺术上的着意安排,以此显示荒淫必然导致亡国的客观规律。艺术手法是高明的,历史寓意自然是深远的。作者写的是历史上的旧事,讽喻鞭挞的却是当时的现实,因为晚唐的武宗李炎极好女色,酷爱畋猎,与当年的高纬颇有相近之处。
怎么看待冯小怜呢?帝王后宫佳丽如云,没有惊人的美丽和独到的“媚功”,要让专制皇帝集诸多宠爱于一身,依之顺之,听之随之,肯定是办不到的。冯小怜能从高纬与宇文达处夺得超常的宠幸,当然是色冠天下、艺压群芳了。冯小怜这样的女性,难道就是天造地设要负兴亡责任的“红颜祸水”吗?这就只能用鲁迅先生的话来回答了:“向来男性的作者,大抵将败亡的大罪,推在女性的身上,这真是一钱不值的没出息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