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语文教师TPACK能力的培养策略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lang1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是教师将技术有效地融入教学的一种框架。在当前教育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能力已成为语文教师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但当前语文教师的知识集中于学科教学内容,单纯为了在语文学科中使用技术而使用,此做法并不能提高教学效果,语文教师知识结构亟待更新。本研究为了促进语文教育信息化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提出培养语文教师TPACK能力的三大策略,即示范技术的使用、重新架构教师知识框架、开展设计技术学习。
   关键词:TPACK 中小学语文教师 培养策略
  新媒体联盟组织发布的《地平线报告(基础教育版)》中分别指出教师角色塑造是未来驱动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因素。2018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质量,转变培训方式,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的有机融合[1]。2018年2月11日,教育部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提出“互联网 教师教育”创新行动,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教师教育信息化教学服务平台建设和应用,推动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教學方式改革[2]。这些政策的发布表明我国教育已进入教育信息化时代,重塑教师角色、更新教师知识结构刻不容缓。在此背景下,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 TPACK)应运而生。TPACK理论是目前国际认可度较高,用以描述信息化时代教师知识结构的理论模型[3],它描述了教师在使用技术进行有效教学时应具备的知识。语文作为可整合其他学科的基础学科,语文教师更应更新自己的能力,而纵观我国语文教师能力现状,其发展主要有两点问题:1. 中小学语文教师原有的培训不适应当前技术发展的需要,教师往往缺乏足够的运用技术进行教学的经验,往往不了解技术价值与教学的相关性;2. 中小学语文教师自我修养需求低,远未达到国家要求的水平。因此,如何提高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适应语文课程的发展,发展语文教师的TPACK能力,这是本文要解决的重点。
  一.TPACK概述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框架建立在Lee Shulman(1987)对PCK的描述之上,描述了教师对教育技术和PCK两者如何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有效的技术教学。Koehler和Mishra(2005)提出TPCK这一术语,后扩展为TPACK,他们试图制定一个将技术与教师教学实践相整合的框架[4]。TPACK的出现并不是对教学法、技术和学科内容知识三者的直接延伸,而是这三部分整合形成的复杂形势,这就形成了TPACK的理论模型框架。在这个模型中,教学法、技术和学科内容是三个主要的知识要素,对这个模型同样至关重要的是这三者之间的交互,表现为学科教学知识(PCK,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CK, technological content knowledge),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knowledge),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是对学科内容、教学法和技术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解,与这三个各自独立的知识不同,TPACK是整合技术的有效教学的基础,而教师是恰当利用TPACK的中介。教师不仅被要求具备充分的学科基础知识,还要求有学习利用技术的能力,单独教授技术技能并不一定会帮助教师的教学。正由于教学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此几乎没有一般的原理可适用于任何情境[5],这时,境脉的作用便凸显出来。TPACK境脉本质上是教与学的境脉,它是教学情境中最复杂、最缺乏实质性的因素,但充分利用好境脉,并将其以有益的方式融入教学,它将促进教学和知识的获取。
  二.TPACK能力的培养策略
  1.示范技术的使用。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师主要有五个工作领域,即“口语交际教学”“识字与读写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综合性学习的组织与指导”。当今的语文课堂,教师和学生不仅要求有丰富的基础语文知识,还必须运用各种技术资源和工具,用坚实的知识基础来应对技术带来的改变。而技术确实改变了我们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方式。如今,学生可以从网上获取信息,利用网络手段对主题进行不同的解码。这对语文教师来说就意味着不仅要懂得如何使用技术,还要能够确定技术如何改变教授读写、阅读与写作的方式,因此,语文教师要学会将技术、教学内容和教学法结合起来,学习和掌握TPACK能力。但目前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上并不成熟,他们倾向于使用演示软件、对学习者学习良好的管理工具来增强教学,这些都只是为了使用技术而使用,而不是为了提高语文教学而有效的整合技术。因此,要培养语文教师正确使用技术的能力,确保培养其TPACK能力,在培训课程的设计中不能单纯只设置一些技术课程,其结果会导致教师掌握了技术知识,但在学科领域内运用时,技术与学科内容教学呈现相分离的局势。因此,培养学校应当先对已掌握技术整合教学的其他教职工进行系统培训,成立教师教育教员的支持结构,采用一对一的培养模式,对语文教师进行示范技术使用。只有当他们学习技术并将技术整合到他们的课程中时,才能培养语文教师对TPACK的理解,培养他们将TPACK实践植入他们自身课堂中的能力。
  2.重新架构教师知识框架。TPACK主要有三方面,即内容、教学法和技术。舒尔曼(1986)提出引入教学内容知识(PCK),提出了对教师知识的思考。PCK提出将内容和教学法结合以供教学使用,单单拥有学科知识和一般教学策略不足以成为优秀教师。在舒尔曼提出关注教学内容知识时,似乎围绕技术的问题没有被预见。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技术已经成为教育的前沿。从黑板上的图画到交互式多媒体模拟等,技术都提供了一系列的演示与理解买这些都有助于学习者对主题的接受,不过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接受新技术,原因有很多,包括害怕改变或没有时间,但这些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必然会成为一股潮流,要求教师不仅要学会使用现有的工具,具备充分的基础知识,还必须学习新的技术和技能,技术知识成为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方面。而有趣的是,技术知识常常被认为与教育学知识和内容知识是分开的。也就是说,技术是一组单独的知识和技能,这种技能与教育学和内容知识之间的关系是不存在的。然而,内容、教学法和技术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复杂微妙的,将技术与教学和内容分割开来显然是不恰当的,应当强调内容、教学法和技术之间的联系、交互和制约,对于以往只要求语文教师具备语文教学内容知识、教学方法、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的能力之外,还要求教师能重新架构自身的知识素养,将学科、学习与教学和在学习环境中整合技术四者整合在一起思考,同时用合适的实际经验将不同的课程主题整合起来,使得教学法与实际教学相结合。为了使这个概念转变得以发生,可以进行跨越学科的合作。
  3.开展设计技术学习。当前培养语文教师教学方法、能力、知识的培训都是诸如讲习班或培训课程,而培养技术以提升教师的技术技能,从而使教师形成TPACK思维和能力的培训方式也仍是上述传统方法,一般来讲,对于知识与教学方法,这种培训方式有一定的成效,可将此种传统培训方式用于培养教师的技术能力并不能为教师提供必要的经验,使他们能够在课堂上有效的使用技术。因此提出开展设计技术学习,让中小学语文教师学会以团队小组的方式针对真实教学问题,自主的进行解决方案的设计与研发,并且设计的每一部分都将技术、内容和教学法编织在一起,这样在开展设计技术的学习中,培养了教师关注实践问题,并寻求利用技术来解决问题。因为教师对技术的探索与他们尝试解决教育问题之间息息相关,所以教师们学会了如何“学习”技术和如何“思考”技术。从而教师不再认为自己是技术的被动使用者,而将自己看作为技术的设计者,她们会以创造性和新颖的方式使用现有的技术和设施以求实现教学目标。教师通过开展设计技术学习,使他们学会了整合技术的教学,明白如何将技术运用到教学中,以此提高了教师的TPACK能力和思维。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Z].2018-01-20.
  [2]教育部.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Z]. 2018-02-11.
  [3]张哲,陈晓慧,王以宁.基于TPACK模型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价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7,23(6):66-73.
  [4]P.Mishra, MJ.Koehler.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A Framework for Integrating Technology in Teacher Knowledge[J].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2006,10(6):1017~1054.
  [5]任友群, 詹艺.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教育者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3-15.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教育学院)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类比形式动词“对A进行B”结构与“唯A是B”结构,推测形式动词可能具有焦点标记功能;其次结合形式动词特征,得出形式动词确实具有焦点标记功能;最后尝试从语体语用角度探讨形式动词的形成机制。   关键词:形式动词 焦点标记 语体 语用  形式动词一直都是汉语本体研究的重难点,根据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前人就形式动词的研究主要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方面着手。本研究从句法层面,通过类比古汉
内容摘要: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他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剧本,虽然《终成眷属》是其中颇不受关注的一部,但这部作品情节精妙,人物生动,颇具现代魅力。同时,这部剧的字里行间,都展现着英国十六、十七世纪资本主义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和观念带来的影响。本文将从《终成眷属》中体现的经济思想入手,借助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剩余价值等经济学术语解读剧中的贞操观和婚姻观。分析当时历史条件下女性的社会地位和
我若说,要到龙坪去看海,肯定会有人嘲讽我,骂我脑袋要么是被门夹坏了,要么是被驴踢傻了,要么干脆是进水了。到龙坪去看海?开什么国际玩笑?简直就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嘛。方圆几百里,谁人不知道被誉为“襄阳屋脊,保康西藏”的龙坪是地地道道的山区,是货真价实的山区,是正儿八经的山区呢?哪个不晓得龙坪别说没有海,就连小河小溪也几乎难得一见呢?  犹记得孩提时,随亲人进城走亲戚串门,有个城里的小孩取笑我是山里人,并
期刊
内容摘要:冯德英的《迎春花》是一部被历史河流淹没的作品,但其冲破了当时的历史局限,给我们塑造了很多性格丰满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设置等地方依然值得我们去关注。本文通过对被遮蔽的红色经典《迎春花》中另类人物的描写、成功塑造人物和故事情节的生动性等几个方面的研究和分析,揭示其自身所隐藏的独特审美蕴藉。   关键词:《迎春花》 另类人物 故事情节  《迎春花》是冯德英继《苦菜花》后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写完
高山文学笔会的第一天下午,车从龙坪的南顶草原蜿蜒而下,行驶数里,忽然拐进右侧一条刚修不久的土石路。车身如摇曳的小舟,忽左忽右,甚是颠簸。一路乌溜溜柏油路带来那种舒适感觉,荡然无存,车轮压在石土路上发出咯嘣咯嘣的脆响,我们也一阵手慌脚乱。坐在我身边的郝姐,一手紧抓着前排座椅背靠,另一手紧抱着睡熟的小杨杨,他才七八个月大,还好,小杨杨好像什么事儿都没有发生一样,微微闭着双眼,小脸蛋红红的。  车慢如牛
期刊
内容摘要:语文要素是统编教材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是教师进行解读教材、设计技术课堂教育教学、开展考试系统评价的重要理论依据。针对目前语文元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旨在正确把握统一教材的编写意图,使语文元素在课堂教学中扎根。   关键词:语文要素 教学问题 教学对策  要素是构成事物的必备要素,语文要素是形成语文素养的重要因素。为了能够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统编教材以语文学习要素为主
公路以里,是老李家的小院。屋后青山,院儿里绿树,一座老式民舍几乎“化”在了里面。难怪无数次往返此路,丝毫不知有这样一个所在。  端午前夕,著名作家晓苏一行受邀,要和保康本乡本地的作家们会面,谈谈创作,也到乡村走走看看,一拨人就从四下聚集到了“襄阳屋脊”——龙坪。  到龙坪,那棵据考足有1300年树龄的巨大榉树是要看的,保康境内保存最完整的大水原始森林是要看的,聚龙山八方波涛般远山奇景是要看的,南顶
期刊
一  龙坪是个好地方,这是毫无疑问的。但龙坪这个地方的好,很大程度上却又是因“反”而好。到龙坪次数多了,情况了解得比较全面了,便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反”是龙坪一大特色,一大亮点,这里角角落落都体现着“反”,方方面面都充满着“反”。“反”字简直如水,如乳,无孔不入地渗透滋润着龙坪,使其具备了一种其他地方无法拥有的独特韵味。可以这么说,没有“反”,龙坪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没有“反”,龙坪就不可
期刊
内容摘要:20世纪40年代,钱歌川海外归国,从都市中“出走”,流寓西南6年,身份的交织,一方面激起他沉睡的文人济世灵魂,另一面从个人气质中定位的“闲人”约束着他成为完全的革命者,多重苦闷纠缠于身,也成就了钱氏西南流寓创作的灵肉撕裂,意外成为中国现代文人创作的亮点。   关键词:钱歌川 文人济世 闲人 灵肉撕裂  依据中国现代文学史,大概能够给现代知识分子画像:“五四”时期的启蒙者、20世纪30年代
内容摘要: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一书中将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比作一道弯曲的河流,认为它的变迁是“言志派”与“载道派”两种潮流的不断起伏。这种将中国文学的发展当作是非此即彼的带有世代主义观念的文学史观,同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提到的世代主义的文学史观不谋而合。结合韦勒克对于世代主义的批评,从文学理论的角度出发认识这种观念,对于我们进一步探讨文学内部的理论问题、文学批评的标准和认识文学史仍有启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