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程序结构

来源 :艺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pop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德彪西《游戏》的材料进程及相互关系进行分析与论述,来探究德彪西如何在音乐结构的生长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以及对各段落的连贯性与逻辑性如何进行合理的安排与布局。
  关键词:主题材料 运动关系 组合形态 结构功能
  音乐结构是一个动力性概念,它是音乐材料在时间中延展的运动。而这一运动方式即为结构的生成。从古到今,音乐作品的结构生成方式多种多样,其生成的结果也是形态各异。“在共性写作时期,大规模的调性运动是曲式设计的基础。调性功能的缺失,使大规模的曲式设计失去了一种传统的支持,而且,当功能和声进行(转调、和声模进等等)也缺失时,曲式生成的展开技术也就失去了它的基本成分。那么,在讨论后调性音乐的曲式和曲式进程时,我们将不得不观察作曲家是如何处理这些曲式生成技术的。”{1}
   德彪西反对直白而机械的套用现成的曲式模式或结构方式,他认为结构的框架并非是显现的,而是隐藏在情绪和情景之中自然流漏出来的。纵览德彪西的全部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其没有一首作品是套用现成的奏鸣曲式或变奏曲式等等,哪怕是其作品的体裁也是与传统的形式和内涵大相径庭。自交响素描《大海》开始,德彪西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开放型的曲式,在舞蹈交响诗《游戏》以及晚期的一些钢琴作品中,这一结构生成观念得以充分的发展。
  一、材料运动关系
  探究德彪西作品《游戏》一曲的结构,不能按照传统的曲式结构原则的限定去解释,由于这部作品是依据一个既定的包含有具体情节的戏剧性场景来结构的音乐,因此其用来建构结构力的基本方式与方法已被改变,而发展成不受传统规范化曲式结构所束缚的一种曲体样态。譬如在主题动机的呈示与发展方面与传统的展开性写法不同的是,该作品中的主题动机形态是重复、并列式的,并没有进行分裂、重组式的展开。
  1.材料的连续性
  材料的连续性对于传统“主题-动机”式发展的乐曲而言是相当重要的,并且也是其首要结构特征。离开了材料的连续性,动机就失去了展开的方向与动力,结构亦失去内在逻辑性。德彪西的音乐亦不例外,但其材料的连续性不似传统音乐中连贯无缝式的发展出来,而是经常通过各种不同材料的拼贴与对比之后再呈现出来,其音乐材料的再现亦不似传统音乐中将旋律、节奏、调式调性、织体以及音色等方面作为一个主题的整体来进行重复。而是某一因素(多表现为特征性旋律片段)的重现,其在音乐结构中通常表现为有两种方式:一种为以插入的形式出现在某一新的主题之后,甚至插入到主题结构的内部,将主题一分为二;第二种方式为拼贴到新的主题内部,与新的材料一同呈现。这两种方式呈现出来的主题材料的连续性,对比中呈现统一,统一中存在对比。“德彪西的曲式思维和结构形态与传统音乐的显著不同,在于离弃从古典主义以来就一直作为结构发展主要方法的‘主题—展开’这种模式,而代之以类似‘流体运行’和‘块状拼贴’的方式。‘流体运行’强调主题和段落如流体般的无间隙的,顺畅、圆滑的延展。”{2}这一结构思维的运用使作品产生连续性以及段落界限模糊化的结构形态。
  具体而言,一方面,《游戏》的所有主题均建立在统一的音程内涵基础之上{3}。另一方面,在《游戏》第49小节开始处使用的动机化旋律结构在全曲九次重复。其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动机化音型的结构力,以此来取得结构的统一。这一具有主题意义的旋律形态所形成的结构力始自柏辽兹在其《幻想交响曲》中采用“固定乐思”的形式表现同一音乐形象来结构乐曲,之后李斯特在其交响诗中采用“主题变形”的手法以及瓦格纳在其乐剧中采用“主导动机”手法来统一全曲,形成主题材料上的音高逻辑布局。
  谱例1:《游戏》钢琴缩谱第47-50小节
  2.材料的转换性
  《游戏》中的音高动机材料可谓数不胜数,一个接一个,并且通常表现为单一型陈述方式,其并不进行展开,而是呈碎片状呈现后瞬间淡化、消失,在片刻之后又呈现另一新的动机材料。因此,这部作品中的音高动机采用并列式贯穿结构形式而存在,而非古典、浪漫乐派音乐中常见的展开型写法。并且作为动机的构成基础,其并不一定仅以音高的形态来呈现,较多见的是节奏形态的动机。
  对于主题之间的转换性,德彪西曾如此说道:“我很想看到创造出——我自己将要做到——一种没有各种主题、动机、而是单靠一个个连绵不断的旋律构成的音乐。这个连绵不断的旋律没有任何东西打断它,而且永远不回到它的本来面目。”{4}
  主题内部的转换性体现为主题旋律即由材料的转换建构而成。在第9至42小节,其主题旋律即由诸多短小的动机连续的绵延而构成,而非传统旋律的以句法为单位的结构形态。这一部分将“音高旋律”转变为“音色旋律”,实现了“以音高结构旋律”为中心转向“以音色结构旋律”为中心的探索,使音色达到一种线性的、流动的效果。
  图表1:《游戏》材料组合关系示意图(第9-42小节){5}
  上图所示,在前奏之后呈现的短短34小节段落结构中,a、b这两种带有明显特征的动机形态的交替与变形构成了这一部分的材料基础,其贯穿性与连续性确立了该部分作为主题(或主体)结构段落的地位。材料a为顿音形态的节奏动机,表现为断奏的同音反复。材料b为二度装饰的波浪状下行半音动机(#C-#B-#B),其经由回转音型装饰之后呈现出两个自然音阶旋律片段进行(#C-#D-#B-#C/#B-#C)。同时,在两种材料更迭的过程中插入x、y、z三种短小的因素作为对比与混合,使音乐材料更具丰富性、结构形态更为多样化。材料x为大二度叠置的点状和声,材料y为大二度叠置的上行半音阶,材料z为小二度叠置的下行半音阶。第9-34小节在第二组大提琴与低音提琴长音进行的背景衬托下,中提琴、大管、第一组大提琴、打擊乐(铃鼓、钹与木琴)、竖琴、小提琴和单簧管各声部依次呈现固定节奏动机a与旋律片段b,并不时插入x、y、z三种材料,这种将某一旋律分割成多个声部由多件乐器(多种音色)呈示的做法类似韦伯恩式“点描手法”的效果。   这种以短小动机材料的连续组合而成的句段结构,体现了作曲家采用不同音色手法来营造不同时空的结构写作思维。由这种结构手法建构的音乐,其曲式结构的运动性即表现为动机增长的节奏性。
  应该注意的是,德彪西在主题之间的转换性方面并非采用纯粹的对比式或拼贴式的转换,而是采用对比中有统一,拼贴中有循环,转换中有交替的连续性方式来形成作品的结构力。对于这一既表现为音乐结构之间的连续性,又体现为转换性的一系列姿态的研究,乃探寻德彪西的音乐思维与形式化之间对应关系的基础。
  二、材料组合形态
  自古典主义以来,偶数小节作为乐句结构的平衡已经成为公认的美学追求,不仅作曲家如此创作,听众的接受心理预期也希望如此。恰恰相反的是,任何打破这种平衡原则的做法都或多或少的带来了一种新颖的、造成心理落空的特殊的风格与效果。而德彪西作品中乐段结构多见为非对称与不均衡,其乐句长度表现为奇偶相间,或者呈现为两小节或一小节(甚至一拍)的短句、碎片结构。其整个音乐结构建立在短小的动机之上,主题动机往往以两小节长度居多,或者是两个一小节动机重复而成。主题结构通常由某个简单的模式构成,但经过和弦织体的变化形式或改变万花筒式的管弦乐音色组合等手法来体现出丰富的表现效果。旋律性主题的淡化,动机化、短句式主题的结构方式等等特点构成了德彪西作品中句段结构的特征。正如彼得·斯·汉森所言:“音乐的和声句法的解体,代表了20世纪音乐的特点,在这方面德彪西给与了最强有力的推动。”{6}在德彪西的音乐(尤其是《游戏》)中,节奏、音高、音色、力度、材料方面(重复或对比)、音区、终止、和声,旋律等音乐要素都起了句逗分割的标志。
  《游戏》中主题结构的句段规模一般不大,部分呈现为乐句、乐段型,但更为常见的是由数个短句、片段拼贴而成的非方整或散体结构形态。这种结构通常无明显的分句,表现为一体化特征。具有清晰而明确句段关系的乐句或乐段型主题在《游戏》中并不多见,这种乐句分割较明显的乐段多由重复型(或变化重复)两乐句或三乐句构成。如第84-107小节弦乐主奏的舞蹈主题,其由小提琴、中提琴与竖琴高音声部主奏富于动力的颤音旋律与由木管、铜管以及中提琴构成的内声部与大提琴作为低音声部组合而成的多声形态。该主题为三乐句构成的乐段,结构之间为平行关系,材料体现为第一、二乐句之间近似完全重复(仅结束音前者为长笛演奏,后者为第一小提琴演奏),第三乐句改变了音色配置与织体形态,由长笛与弦乐共同主奏的旋律,与前两句为变化重复关系。总长24小节(8+8+8)的主题本应表现为三乐句均分型结构形态,但由于最后两小节与后一乐段的主题头重叠。因此,这一段落最终呈现为总长为22小节(8+8+6)的不均衡的三乐句重复型非方整性乐段。
  另外一种形态的主题结构规模较大,但无法用传统的句段组合关系来衡量。其是由一个主题乐句的陈述之后,随即将这个主题旋律进行肢解,碎片化的形态在不同的乐器声部以两小节左右的长度进行主题形态的模仿,从而构成由一个四小节或八小节长度主题旋律引申出一个庞大的可按织体形态分割为数个部分的乐段。
  再者,散体结构形态的句段关系可见第9至42小节这一由一个小节的动机在不同音色的拼接中所构成的旋律句法结构。而第47至69小节这一由新旧材料融为一体的段落,由于其没有任何分句的特征,呈现为句段组合的整体性特征。
  三、材料结构功能
  结构功能是指在音乐作品的生成以及延展过程中各级结构所产生的作用,或者说某一结构或某一结构层在整体结构中的地位与意义。德彪西倾向于在传统调性的结构框架内设计一种对称式的句法结构,当然这与古典时期的对称式结构旋律已大有区别,其调性基础是模糊的,结构样态则是现代的。由于其作品(尤其是晚期作品)常表现为连绵不断的乐思拼贴式陈述方式,故少见有传统的“动机与变形”式的展开型功能。
  1.呈示型功能
  在传统音乐中,呈示型功能段落内多呈现稳定而均衡的结构态势,常见的旋律结构关系表现为重复、模进、平行以及变奏等形态,结构句法多见二句体或四句体,二句体结构常为上、下句的两句式对称型,而四句体常为“起、承、转、合”结构形态。少见有三句或四句以上的旋律句法结构,其讲究一种规整、平衡以及对称感。匀称而具有清晰、对称的旋律性的结构模式在德彪西的旋律中很难见到。在德彪西的旋律中常常发现一掠而过的表征形态,乐句分节变得模糊不清,呈现出马赛克式镶嵌形态。
  在《游戏》中,音乐的陈述功能主要体现为呈示型,多达二十左右种具有核心动机或类似主题意义的材料在传统音乐结构的任何范型中均难以呈现,唯有采用类似拼贴式以呈示型功能为主的结构方式才能将其逐一陈述。因此,材料的多样性决定了呈示型功能的主体性。
  在呈示型的结构中,其往往承载音乐作品主要乐思——即主题的陈述,这一结构通常相对完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内部各次级结构的分句(片)较为明显,其外部形态呈现出与前后段落之间具有较为明显的分割性。在呈示型功能的句段结构中,其材料、速度、音色以及结构等方面均体现出一定的统一性而非对比性。因此,呈示型结构功能自然要求旋律具有主题特征,而传统的主题形态多呈现为重复关系的平行乐段。但德彪西对瓦格纳采用贝多芬式“为重复而重复”的主题动机表示出不屑,德彪西式的重复通常是根据内容或情绪采用微变的重复,表面看来材料上似乎一致,但从音区、力度、音色、演奏法等方面结合而言,其音响相去甚远。
  德彪西作品中呈示性的主题旋律在生成与结构方面往往有其独特的个性。他常常将一个完整的旋律拆分,并分配到多个不同声部(或多件不同乐器)来演奏,即为音色空间化。这一旋律结构方式的特征与勋伯格的“音色旋律”如出一辙。
  2.连接型功能
  在音乐作品中,连接型结构往往指介于数个呈示型句段结构之间的规模较为短小的结构组织。这一结构形态表现为两种:引入与连接。其通常表现为结构不完整,结构单位呈碎片化,乐句之间分割不清晰,句段之间多见为非对称与非均衡,音樂材料较为零散,调性不稳定,常在材料、调性、音色、织体、速度、力度以及由此所表达的内容、情绪等方面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换而言之,即为数个呈示型功能段落的材料与调性等方面起桥接的作用,使音乐情绪与音响结构顺畅地进行转变。
其他文献
摘 要: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我国高校2007-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立项状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立项课题数量呈持续稳定增长趋势;课题类型和地区分布不均衡且集中化,地区科研水平差异明显;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和艺术院校形成了我国高等教育机构艺术科学研究力量的“三驾马车”;科研项目合作程度普通较低;核心主持人缺乏;艺术学已渐成基础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并重,传统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共同发展的良
期刊
摘 要:本文将荷兰画派作品与托马斯·哈代小说《德伯家的苔丝》进行类比研究,分析哈代在小说中的描写内容和描绘手法与荷兰画派作品的相似性,探索文学与绘画具有的艺术共通性以及类比两种艺术形式产生的互文性,研究小说作者哈代及荷兰画派画家对当时社会生活的现实主义表现及他们所具有的人文主义情怀。本文从荷兰画派与小说中的肖像画及风俗画两个方面来研究小说及画作中的表现手法,通过对比文字及绘画对现实生活的表现方式,
期刊
摘 要:五指更奏,卷手一挃,西洋乐器单簧管,在演奏与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从内心驱使一种结构化的重建,欲构架一个理想化的西洋与民族之间的契合,试图将横亘在单簧管演奏西洋化与民族风长期对立的研究发展障碍中,寻求破局之道。对弈意味着大格局下的一种文化重拾,罘葸之势,破局有道。《帕米尔之音》的出现,将单簧管演奏西洋化与民族风的对立开解出一条破局之路。这部作品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国内专业人士的极大关注。研究者从
期刊
摘 要:羌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上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羌族儿女自古能歌善舞,《羊角花开》是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家团队尊重羌族原生态民歌、舞蹈等民族元素和艺术规律创作出来的一部原创民族歌剧作品。以流畅的文学叙事手法,丰富的戏剧语言,特色鲜明的人物形象,注重历史性、价值观、民族观、导向性,展现了羌族儿女灾难面前人性的光辉和不屈的精神,呈现了质朴动人的悲壮和正向力量,反映着时代主题,突出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期刊
摘 要:甘南地区以绚丽多姿的草原风貌、藏族民俗风情、藏传佛教文化而闻名全世界,也是众多艺术家长期创作和写生的“艺术圣地”。合作市原名“黑措”,意为羚羊出没的地方,合作市人文景观二十多处,自然景观雄伟壮丽,民俗特点浓郁,有天然辽阔的草原文明、独居特色的太子山、神秘的岗岔溶洞石窟雕像,是集草原、河流、雪山、藏民俗、探险为一体的写生资源艺术圣地,通过考察对合作市写生资源素材进行分类研究,归纳出写生类型、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以民族志电影《大河唱》为例展开研究,从《大河唱》蕴含的媒介形式出发,通过“在场”与“空间”的视角探讨不同媒介形式下仪式传播的哲思,探究民族志电影承载的文化记忆,并浅析其在短视频与直播平台的接续实践。  关键词:媒介 文化记忆 民族志电影 大河唱   社会记忆往往依托于具体的媒介形式进行建构、传播与延续,媒介作为承载记忆的介质,为文化记忆的生成、传播与互动提供了特定的场域。民族志电
期刊
摘 要:通过音乐治疗的原理与技术并结合实际考察哈尔滨地区不同學龄段学生家长群体的生活状态所得出的结果设计一套问卷,通过分析结果以更多的了解重大公共时期下此部分人群的应激源、焦虑程度与对音乐治疗的接受度,为后续的音乐治疗方案的可行性分析提供理论指导。旨在有效地通过音乐治疗技术与方法对症下药,并对将来可能发生的重大公共事件下的群众应激情绪做好充足的应对手段与理论基础,提升其生活幸福感。  关键词:音乐
期刊
摘 要:刘文金先生的一生挚爱着他的民族音乐创作事业,即便在他晚年“退居一线”后也不例外。他的晚年作品音乐语言不断开拓,为中国民族音乐创作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本文以他晚年创作的三部代表性作品《雪山魂塑》《虹》《酒歌》为例,从曲式结构、和声处理、节奏安排、演奏技巧、伴奏编配以及音乐内涵等方面深入剖析,解读刘文金先生晚年为中国民族音乐创作做出的貢献。  关键词:刘文金 民族音乐 创作贡献   “昨天音
期刊
摘 要:从上世纪40年代心理治疗成为正式学科,作为一个年轻的学科,音乐治疗学给治疗领域带来新的方法,音乐治疗这一学科短时间内成为世界知名且瞩目的新型学科。大庆音乐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在近年来不断地从各个领域中展现出来,不仅仅从艺术文化中体现出大庆的不断进步,步入了新时代,更注重“软硬结合”的发展态势,音乐这一艺术类学科,从审美回到实用,从音乐艺术走向音乐治疗,这是人们对于新学科发展的探索,更是对特殊
期刊
摘 要:《红楼梦》主题声乐作品以原著小说为蓝本,通过主题曲、插曲和片尾曲等形式,在1987版《红楼梦》影视剧中为公众所熟知和喜爱。主题系列作品借用了曹雪芹的诗赋与判词,经作曲家王立平的精心雕琢,终成不朽经典。12首声乐作品无一例外地表现出凄婉、郁结、怜悯、悲切的美学内涵,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潜藏的“尚悲”美学倾向进行了音乐化的表达。不仅显见于母题生成和创作动机的推敲中,也贯穿在音乐创作的歌词提炼、调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