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硬膜外腔注射氯胺酮术后镇痛(摘要)
【机 构】
:
湖北巴东县人民医院麻醉科
【出 处】
:
中华麻醉学杂志
【发表日期】
:
1987年07期
其他文献
16例无明显心、肺及贫血疾患的成年患者,行选择性肺叶切除及食管切除术。静脉诱导后均选用双腔支气管插管,安氟醚-氧加肌松剂维持全麻。实验组于单肺通气时持续吹氧至非通气侧,对照组无氧吹入,术中分别于侧卧双肺通气15'、单肺5'、15'、30'、45'再次双肺通气15'时抽取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观察结果发现,单肺通气时PaO2较双肺通气时明显下降,且随单肺通气延长而进行性下降,至30~45'时下降渐趋稳定
期刊
本文探讨了心内直视手术期间红细胞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和血氧亲和力(以P50值表示)变化的临床意义。釆用自身对照方法对18例经历心内直视术患者术前、转流期间及术后2,3-DPG与P50值进行动态观察,发现术前心脏病人2,3-DPG与P50值较正常人为高(P<0.05),体外循环转流后两者显著下降(P<0.01)并呈正相关关系y=19.95+0.39x、。转流结束后2,3-DPG水平
静脉输高渗钠液和等渗钠液治疗兔失血性休克时内分泌的改变。其结果如下:休克时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和血管紧张素Ⅱ (ATⅡ)明显增加,皮质醇无明显改变。在输等渗钠液治疗后,血管紧张素Ⅱ增高,肾上腺素和皮质醇均显著降低。在输高渗钠液治疗后,不仅肾上腺素而且血管紧张素Ⅱ也极显著降低。以8小时存活率计,高渗组全部存活,等渗组只有57%存活。高渗组与等渗组血管紧张素Ⅱ的水平相差2.5倍之多。提
本文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对11名循环紧闭式麻醉的病人进行了血清和尿无机氟的动态观察,并与安氟醚麻醉的病人作了比较。结果表明,异氟醚麻醉后6小时,血清无机氟浓度达峰值,平均5.9±1.56μM, 24小时后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尿无机氟的排泄,在麻醉后24小时内达峰值。安氟醚则在麻醉后3小时血清无机氟浓度达峰值,平均11.79±3,49μM。我们并未发现安氟醚麻醉后血清无机氟比异氟醚高10倍。结论认为
本文以染色体畸变和姊妹染色单体互换(SCE)为指标及小白鼠妊娠致畸试验对氯丙嗪和东莨菪碱进行致突变,致畸作用的研究。氯丙嗪5个剂量组(0.25, 0.5, 1.0, 1.5, 2μg/ml),东莨菪碱6个剂量组(0.5, 1.0, 2.0, 5, 10, 20μg/ml),直接作用于10名健康成人外周静脉血淋巴细胞培养液,并设空白(生理盐水)和阳性(丝裂霉素C)对照组,同时检测染色体畸变和SCE。
本文研究了HFJV和HPPV对全麻病人血流动力学的影响。20例病人,麻醉诱导和气管内插管后,进行HFJV或IPPV,其先后顺序随机确定,每种方式通气20分钟后,分别进行各项循环指标及气道内压力的测定,抽桡动脉血作血气分析。HFJV同IPPV相比,SV(P<0.001)、CO(P<0.001)和CI(P< 0.005)都明显升高;CVP(P<0.001)、TPR(P<0.05)降低;MAP(P> 0
报导五次预激综合征外科治疗的麻醉。五次手术均釆用静吸复合麻醉。麻醉诱导期无一例诱发快速型心律失常。手术过程中所有病例均未因麻醉不当而影响标测效果。作者体会在预激综合征麻醉管理中,必须熟悉本病的电生理学并正确处理以下问题:1.术前病人充分镇静;2.麻醉诱导力求平顺以防止快速型心律失常;3.麻醉深浅适宜,推荐静吸(安氟醚)复合麻醉;4.术中尽力维持循环系统血液动力学稳定,中止快速型心律失常宜用物理方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