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日本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演变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cha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战后日本中小企业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促进下,迅速成长为日本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这与其在不同时期采用的技术创新模式密切相关。日本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可概括为:“技术的引进—消化与吸收—自主创新—知识创新”,这可为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与启示。
  【关键词】战后 日本 技术创新模式 演变
  技术创新模式是指革新主体在一定时期内采用的相对稳定的、一般改革创新行为的倾向和机制。一个国家的技术创新模式是随着社会环境、经济、技术的发展水平而不断进行调整的过程。企业的发展模式或技术创新模式并不是孤立的,它是在国家发展战略的指导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促进下不断进行的调整与更新。
  长期以来,日本中小企业的高技术实力备受世界各国关注。汽车和数码家电等高级装配产业被公认为是竞争实力超强的产业,在生态市场领域也保持着很高的市场占有率。日本中小企业之所以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与其拥有的高技术实力及技术创新有很大关系。日本的中小企业在国家战略的指导下,适时选择了“先模仿、再改革、后创新”的技术创新模式。
  战后日本中小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采取了不同的技术创新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各有其特征。
  第一阶段:技术的引进、消化与吸收
  战后初期,为了让国家经济从战后的废墟中迅速恢复起来,日本提出了“贸易立国”战略。1949年9月日本公布的《经济复兴五年计划》中指出:“将来经济规模乃至生活水平的高低,最终取决于我国的出口规模。”由于大企业深受战争的破坏,很难迅速恢复过来,所以出口产品以轻工业产品为主。而出口的轻工业产品大多是由中小企业生产的,因此战后初期日本的中小企业作为新兴的经济体显现出它的活力。不过,当时的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生产规模和技术上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国家通过成立一些公共机构,对中小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及经营建议。
  这一时期的基本模式主要是准确把握国外技术信息,进行信息的引进、消化与吸收。技术信息大多以文献资料、海外考察、技术引进等方式被介绍到到日本。技术引进最重要的渠道之一是先进机械设备、新产品及新生产工序的引进。这一时期,日本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大量进口先进机械设备,不断学习国外先进的生产管理方法,很快实现了现代化,成功赶上了欧美先进国家。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日本中小企业在轻工业领域的国际竞争力达到顶峰。1968年日本的GDP上升到世界第二,1969年日本的国际收支由出超转为入超。靠引进技术使日本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技术能力的飞速提高,促成了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
  尽管战后的日本从国外引进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实现了本国技术的快速提升,但政府意识到引进国外技术不是简单的使用和模仿,要想使中小企业有真正的发展,必须建立自己的技术体系,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和吸收。政府进一步深化同行业间的技术引进及技术普及机制,依法制定了中小企业各行业的现代化计划,并认真研究分析其中的技术差距及应对方法。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开始,日本的中小企业着重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与吸收。对于引进的技术,中小企业表现出了强烈的创新精神,他们对于国外技术不是简单地模仿和使用,而是在消化的基础上予以改良和创新,建立起自己的技术体系。
  第二阶段:技术自主创新模式
  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企业的技术水平已达到欧美先进国家的水准,日本的产业和技术结构都发生了质变。工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过渡到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在技术水平上,日本在43个主要技术领域已经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这也标志着日本从国外引进技术阶段的结束。日本和国外的技术差距已不是体现在生产技术层面上,而是在技术的自主开发能力方面。1971年,日本经历了“尼克松冲击”,日元升值,汇率由固定汇率制变为浮动汇率制,导致日本轻工业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急速下滑,又由于当时对发展中国家实行特惠关税制度,这样不仅国际市场,连国内市场也受到发展中国家产品的冲击。所以,中小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保持产品的竞争实力就显得越发重要。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1973年和1978年)导致石油价格上涨,日本经济从高速增长期过渡到稳定增长期。产业结构开始从消耗能源的重化学工业向节省能源的高级加工组装业转变,这一转变给零部件产业的中小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1975年中小企业厅成立研发型企业培养中心,鼓励中小企业进行创新。对于中小企业来说,70年代是开始由赶超他国企业期进入自主创新期的转折点。
  1980年日本各省厅召开联席会议,把该年定位为“科技立国”之年。通产省制定了《80年代通商产业政策的设想》,经国会批准确立了“科学技术立国”的新战略。该战略强调由赶超向领先、由模仿向创新的转变,将过去主要依靠技术引进来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被动性模式,变为依靠创造性的自主开发技术来促进经济、科学、文化多元建设的主动性、多样性模式。进入80年代,政府越来越重视对中小企业技术研发的扶持,鼓励中小企业开拓新的技术和市场领域。1983年,由中小企业厅主导的“地方新领域技术开发事业”开始启动,由各都道府县选出一个行业,选定一个研究课题,中小企业和公共实验研究机构、大学进行合作,开发新产品。这一制度不仅仅是帮助现有企业进行技术革新、事业拓展,更重要的是鼓励创业。1985年,政府制定了《中小企业技术开发促进临时措施法》,这是和中小企业技术相关的首部法律,它规定对勇于创新的中小企业进行扶持,鼓励这些中小企业致力于技术创新。
  于是,众多中小企业在国家战略的指引下,有效利用地方资源、合理利用产业集群、积极地同不同领域技术相互融合、同其它行业相互交流,进行共同研发。其中,在中小企业聚集的地区,一些中小企业通过和公共实验研究机构的合作,努力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开拓新的领域。此外,通过和大学等科研机构的合作进行技术革新和事业拓展。   第三阶段:知识创新驱动模式
  以往日本的自主创新更多地体现为引进消化基础之上的再创新,其创新动力主要来源于市场需求和企业之间激烈的市场竞争,它是以自身的技术条件和技术信息进行系统集成、自行完成的技术创新。所以,日本的中小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活动更多地与市场需求直接相关,是一种市场驱动型研究与开发模式。虽然在“科技立国”战略的推动下,日本中小企业的技术研究开发能力有了较大增强,甚至超过了欧美等发达国家,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原来稳固的市场由于新兴国家的参与而变得难以确保,使得以市场需求为主的中小企业的自主开发模式遇到了发展障碍。因此,必须从争夺市场向开发新的市场领域方向转变,必须研发新产品,开拓新产业,这就要求日本技术的创新模式由传统的市场驱动模式转变为依靠新知识使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的知识创新驱动型的转变。
  90年代的世界发生了巨变,世界经济逐步进入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也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更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日本大力推行“科学技术立国”战略,力争改变日本“大技术,小科学”的状态,积极提倡开展独创性的研究活动。随着信息革命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产生了一大批以大学为核心的风险企业,这批风险企业将大学等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事业化,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知识创新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使得日本积极投入到风险投资热潮中。截至2007年3月末,风险企业数量达到1590所,直接经济成果达到2800亿日元,雇佣人数18000人;间接经济成果达到了5200亿日元,雇佣总人数达37000人;公司类型方面,生物技术占39.5%,IT软件占30.2%,机械制造占18%。
  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世界知识产权战略的全球化态势也在不断加速。21世纪初,为了增强高技术领域的竞争力,保护知识产权,将知识产权作为国家或企业的竞争力的源泉,日本政府提出了“知识产权立国”战略。在此战略的指引下,日本中小企业积极进行技术开发,加大基础领域的研究,向自主专利过渡,增强高新技术领域的竞争力。
  结语
  纵观日本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是循序渐进的,从最初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到后来的技术创新,再到当今的知识创新,这是一种由市场型驱动模式到内部发现型模式的转变,也是日本从注重实用研究向基础研究不断转化的过程。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并且各地区经济实力也参差不齐,具体该采用何种模式,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作者为河北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本文系2012年度河北省软科学研究与发展计划自筹经费项目“日本中小企业技术革新研究及对河北省的启示”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457663)
  责编/边文锋
其他文献
政府作为区域创新活动的制定者、建设者与完善者,可以通过有效地发挥职能帮助中小企业突破发展瓶颈,增强其创新能力.文章基于区域创新视角阐述了中小企业的发展瓶颈,在明确了
社会环境、家庭和学校教育对大学生的职业社会化产生影响,也是造成其障碍的主要因素。大学生自身的某些弱点或缺陷,是造成其职业社会化障碍的首要原因,具体表现在大学生心理特征
在一个国家的内部政治中,权力的持有者主要是政府与民众,两者的权力分布变化影响着该政治体系的政治发展走向.在中国古代,政府与民众的冲突主要来自于拥有极大权力的政府不断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河南农村人力资源在产业、行业、区域间的分布情况,认为河南农村人力资源正在向第二、第三产业和非农行业转移,但人力资源结构不尽合理,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有关部门应做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这一基础工作,使其成为中原经济区可持续建设的战略支撑点。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源结构 中原经济区 可持续建设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是科技中的核心因素,对经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也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
【摘要】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势头良好,文化市场的规则日益完善,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文化产业的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等方面。国家将文化产业作为重点扶植对象,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基地,这给文化产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会。文章认为,有必要进行文化产业管理体制的优化建设,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文化产业 管理体制 体制优化  早在二十世纪初,文化产业就已被西方国家作为重点发展的项目,而中国
【摘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在适应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成长的,因此,中国政治制度的成长与社会结构的变化有着一种互强的关系。文章从宪法制度随着利益结构的变迁逐渐进步、政党制度随着阶层结构的变化逐渐完善、基层民主制度随着组织结构的变化而成长等方面,对中国特色政治制度成长的适应性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政治制度 适应性 社会结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具备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而且更对政治形态进
哈萨克族习惯法是哈萨克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大量史料,文章分别从社会组织、刑事、民事等方面对清代哈萨克族习惯法作了详尽介绍,并指出:作为哈萨克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
【摘要】网络在给人们的学习、交流和沟通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我国的社会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为此,应加大网络社区建设的科技投入,加强对网络社区内涵、结构、功能和实际运营状况的研究,加强网络监管,强化网络时代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凝聚和不断提高网民的社会认同感和政治认同感。  【关键词】网络时代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网络社区 教育  网络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面临新挑战  我国已进入
我国发展中的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原因在于还存在着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偏差.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必须从方法论上认清错误发展观的本质,破除妨碍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以马
近年来,民间组织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民间组织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社会发展中重要的新兴力量。与此同时,民间组织的发展也面临着制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