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融合地方文化以增强地域身份认同

来源 :教师博览·科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mf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学思政课程的教学是引导学生积淀人文素养、塑造正确“三观”的关键时期;地方优秀文化是思政课程理论教学的资源补充,也是增强地域身份认同的重要教育资源;增强学生地域身份认同,是中学思政课程的重要任务。将地方优秀文化融入中学思政课程教学中,推进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模式创新以及教学理念的提升,对新时代教学改革的推进与实践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地方优秀文化;中学思政课程;地域身份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十九大报告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略为改进中加强思政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地方优秀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将地方优秀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尤其是中学思政课程教学,是新时代人才培养、增强学生地域身份认同的必然选择。
  一、地方文化融入思政课是增强学生地域身份认同的必然
  随着信息化教学手段在中学的广泛普及,中学生的“三观”引导、地域身份认同的增强已成为中学思政课程教学的重大挑战。推进中学思政课程的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将地方文化与思政课程教学相结合,增强学生地域身份认同,是新时代中学思政课程教学的必然选择。
  (一)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对中学传统思政课程教学产生冲击
  信息化教学手段已在中学课程教学中广泛应用,学生基本人手一台智能平板进行辅助教学。教师所要讲述的理论知识已经不再是教师的独有资源,学生可以轻而易举地在网络上查询所需求的知识点,传统的理论讲述配合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但学生在通过信息化手段获取大量社会资讯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对当地优秀文化的了解与认识,也就难以形成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更不用说地域身份的认同了。
  (二)地方优秀文化是培养中学生地域身份认同的重要资源
  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侧重于功利性引导,尤其是在中学阶段的教学中,以考取高等学府、走进大城市为利益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殊不知,这种教育方式既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同时也在中学生内心深植了应以大城市作为今后发展主战场的思维定式,这也就在无形之中助推了地区人才大量流失。中学阶段是地域身份认同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将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化到思政课堂教学中,加深中学生对地域文化的认识,运用这种无形的、但又深重的教育资源推进学生形成对地区的认同感、信服感以及依恋感,才能在留得住人才的基础上推进地区传统文化传播和影响,从而吸引更多人才。
  (三)将地方优秀文化与中学思政课程教学相结合是新时代背景下增强学生身份认同的必然选择
  自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以来,高校内传统文化与课程相结合的教学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开展,“玩转课堂”“红色文化进课堂”等新名词纷纷出现。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推进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3月27日,教育部在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座谈研讨会上强调要准确把握新时代加强学校思政课建设的任务和要求,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教育传统融入到思政课程教学中来,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和红色基因。中学阶段是学生地域身份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充分发挥思政课程“三观”引导的基础上,将傳统文化与中学思政课程教学相结合推进中学生地域身份认同的重要性不断凸显。
  二、思政课程中地域身份教育面临困境
  中学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地区性教育资源开发不足、学生发展理念的错误引导以及教育工作者地域身份认同缺失等原因,使得中学思政课程缺乏对学生的地域身份教育,也就在无形中为中学生的地域身份认同增添了许多阻碍。
  (一)地区性教育资源开发不足,使中学地域身份教育成为“无本之木”
  中学思政课堂是地域身份教育的主阵地,而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地域身份教育的重要资源。当下,许多地区试图通过挖掘文化资源推进地区经济发展,但这种商业发展模式下的资源开发往往忽略了传统文化中精神内核的内化与继承、发展,只是借开发地区传统文化资源的噱头推进模式化硬件资源的建设与利用。同时,也造成了中学生对地区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不能通过分析传统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核产生信服感,进而形成地域身份的认同。最主要的,中学思政课程的教学仍停留于传统的理论讲授,寄希望于学生通过教材中抽象的理论学习自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寄希望于学生通过自身的了解和分析加深对地区传统文化的认识并辅助课堂的理论教学,这样既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同时也使学生对思政课程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认识观念,这种错误的认识观念一旦形成又是很难扭转的。地区传统文化与中学思政课程的分离,使得中学思政课堂中地域身份教育缺乏教育资源,也就使得大多数的中学生缺乏地域身份认同感。
  (二)传统的学生发展理念教育,错误引导了学生地域身份的认识
  传统的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学生就业观念的教学和引导中,学生往往接受了固化的个人发展理念,即通过自身不断努力跻身一线城市实现自我发展才是最成功的人生发展轨迹。这种偏颇的观念引导往往使中学生错误地认为自身所在的城市是落后的代名词,进而使得所在地区成为人才净输出地区,为个人今后地域角色混乱埋下了隐患。这种不合时宜的个人发展理念的教育在中学生“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只有及时加以纠正,让学生通过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认识,加深对所在地区的了解,进而形成地域身份认同,才能充分发挥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才能实现中学思政课程的真正价值。
  (三)中学思政教师对地区传统文化认识的缺乏,是制约地域身份教育的重要因素   随着全国范围内人才引进政策的出台,中学内的思政课程教师往往并不全是本地区成长起来的,所以对所在地区的文化资源了解和认知缺乏,这也就限制了思政课程教学中教师运用地区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程教学相结合的具体实践。而中学生的学习资源大多通过课堂教师讲授来获得,同时缺乏自主寻求学习资源的渠道和意识,最终学生所得即教材所述,在加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和认识难度的基础上,也限制了学生的视野。要想让学生有所得,首先教师应有所学,所以,推进中学思政课程与地方传统文化的结合,首先应该从思政教师的资源学习方面入手,增强思政教师的地域文化和身份认同,从而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地方传统文化,进而在加深学生对地域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增强地域身份认同。
  (四)中学对思政课程作用的忽视,使得思政课程难以发挥地域身份认识的引导作用
  在中学的教学工作中,选修思政课程是学生应对高考的无奈选择。教师以及学生普遍认为学习思政课程非常枯燥乏味,唯有在理科成绩都不突出的前提下才会选择选考思政课程,甚至出现一些学校不允许学生选考思政课程的情况。这种对思政课程的忽视以及错误认识,也就使得学生对思政课程的认识出现偏差。中学思政课程难以真正有节奏地开展具体教学,也就极大地限制了中学思政课程的作用发挥,就更不用说通过地方传统文化的教学引导学生对地域身份的认识了。
  三、运用思政课增强学生地域身份认同
  从教学理念的提升、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资源的整合以及师资技能提升等方面出发,推进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学思政课程相融合,加强学生对地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加深学生对地域文化的信服感和认同感,从而增强学生的地域身份认同。
  (一)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定位思政课程的重要性
  首先,各中小学校要把思政课建设摆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切实推动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中小学落地生根。要真正认识到中学阶段是人一生成长中正确价值理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推进思政课程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强调思政课程的教育重要性,切勿顾此失彼,失了本源。其次,正确把握好、协调好考试与课程教学的关系。要准确认识到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专业技能,并非高考,切勿颠倒了这一关系,使得中学思政课程教学作用难以真正发挥。再次,充分认识到思政课程在中学教育阶段的领导地位。思政课程是其他各门课程的主心骨,思政课程中所要讲述的理念可以带入到其他各门课程中,但思政课程的重要性又难以被其他课程所取代。中学思政课程是学生爱国主义、理想信念、职业精神等基本理念的主要来源和渠道,唯有用思政理论课程的具体讲述,学生才能更加清楚地理解和认识党和国家的政策与主张,才能将基本的思政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一作用的发挥是其他任何一门课程都难以发挥的。
  (二)正确认识地域身份认同在新时代地区性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将地区性人才培养的重心前移,注重中学生地域身份认同的提升,通过加强中学思政课程中地区传统文化的教育,带领学生加强对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地域身份认同感,自觉自主地在今后的高校生活中宣传家乡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增强地区吸引力和影响力。第二,地域身份认同是地区培养人才回流的重要因素。各地区为吸引人才纷纷出台人才引进以及优惠政策,希望借助人才优势带动地区经济发展,这些城市往往都是人才输出大市。为何本地培养的大量学生中选择回乡就业和创业的人才有限呢?这与对本地的地域身份认同缺失存在着必然联系。重视中学生地域身份认同感的培养,进而吸引大量学生回流,才是解决地区人才资源短缺的可持续发展路径。第三,个人应塑造好地域身份认同观念,避免地域身份混乱。从乡镇走到大城市就读并选择留下工作的学生面临地域角色混乱的情况,即面临难以脱离家乡又难以融入城市生活的矛盾之中,这无形中为自身增添了精神负担,制约自身发展。正确处理好、协调好自身能力与职业发展希望之间的关系,找寻地域归属和认同感,准确定位好自身地域身份,实现自我价值的充分发挥。
  (三)轉变传统教学模式,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资源开展具体的思政课程教学
  第一,充分整合中学思政课程教学的学习资源,将中学思政课程教学内容通过爱国情怀、职业精神、美德传承等模块整合教育资源,将地区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学思政理论教学内容相融合,打破传统的分领域划分教学知识的观念,针对一个典型案例进行全面分析。在加深对地区传统文化资源认识的基础上,加深对课程理论教学内容理解和分析。第二,最关键的还是要加强对思政教师的地域文化的培训,通过传统文化讲座、实地参观、走访调查等形式,提升自身对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搜集和整理地区传统文化资源并与课程理论相结合,形成系统的、理论的课程学习资源并形成校本教材加以辅助教学,实现中学思政课程教学的升级和提升。进而在具体的思政课程讲授中能有所讲,讲到点上,让学生真正产生信服感。第三,制订较为科学、可持续的人才培养计划。推进地区思政课程教学的变革与地区发展相适应、相协调,将当前教育与地区长期发展规划以及学生长期发展计划相结合,通过加快中学思政课程教学的变革脚步,推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和自身发展的定位,实现中学思政课程教学水平的现代化迈进,同时也实现教学的变革带动地区长远发展的目的,让培养出的学生高校毕业后愿意、乐于回乡就业、创业,推进地区经济持续、全面、协调发展。第四,创新教学手段和课堂讲授方式,尽量多采用直观、生动的地区传统文化和人物事迹作为课程教学的重点案例加以分析,必要时以现场参观、走访形式拓展思政课堂空间,实现思政课堂知识讲授的具象化,在提升课程趣味性、生动性的基础上提升学生对地区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提升学生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自身地域身份认同。
  参考文献:
  [1] 刘庆,冯兰.流动儿童身份认同的结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J].人文地理,2014,(5).
  [2] 张文宏,雷开春.城市新移民社会认同的结构模型[J].社会学研究,2009,(4).
  [3] 张新杰,刘笑菊.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2).
  [4] 吴云.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4).
  [5] 曲菁,钟国云.民族地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供给侧改革[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9,(1).
  [6]李奕,徐刘杰.面向学生未来发展的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7,(11).
  责任编辑 吴晶晶
其他文献
<正> 奥斯特是丹麦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生于1774年8月14日丹麦兰格兰的鲁克宾(Rudkjobing)。他的父亲是个药剂师,因此,他很早就对物理、化学发生了兴趣。奥斯特小时候曾
目次一、导言二、三个案例研究(一)EDB与环保署(二)核反应堆事故的紧急处置(三)除霜害的实验:三机构的回应三、风险评估的特征和科学家的角色(一)评估的范围通常是狭窄的(二)
青斑样血管病是一种非炎性、真皮内血管阻塞性皮肤病,以双下肢远端反复出现疼痛性溃疡、网状青斑以及瓷白色萎缩性瘢痕为主要临床表现。青瘢样血管病的病因不明,可能的致病因
【正】一、引言自2001年底中国加入WTO随之开始的"蜜月期"以来,很多WTO成员在争端解决机制下对中国提出申诉,声称中国违反了WTO规则。其中一些争端已由评审团和上诉机构解决,
目次一、介绍二、以股权为基础的薪酬激励机制和金融危机(一)以股权为基础的薪酬激励机制的合理性(二)为什么薪酬激励机制率先成为立法规制对象?(三)美国金融机构高管薪酬规
<正> 今年是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诞生五百一十周年,也是他的《天体运行论》一书出版四百四十周年。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的导言中,论述自然科学发展史时,对哥白尼及其《
[摘 要] 中学历史教师因社会对历史学科育人功能认知的偏差、权威话语导致中学历史教师个人话语的失声、教育理想与个人现实需求的冲突等因素导致身份认同危机。为此,国家应从政策制度方面为教师身份重构提供保障,学校应建设积极的学校文化增强历史教师学科归属感,社会应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增进对历史教师的理解和信任,教师应坚定教育理想和信念强化自身内在发展,从而形成合力促进中学历史教师的身份认同重构,更好地发挥中学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是一种累及肺循环系统的病理生理综合征,主要特征是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升高,最终导致患者右心衰竭而死亡。随着相关基础及临
赵明宇主任医师提出特色鲜明的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体系,该体系以筋为先、以衡为用,强调筋骨失衡在疾病发展中的重要性,并针对病因病机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以手法为主的综合
<正> 引力异常现象有月球的长期加速,恩克彗星的周期衰减等等。自1953年法国巴黎大学的阿勒教授用锥摆进行实验,发现一系列的引力异常效应,用现有的理论都不能作出解释,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