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动手操作是小学生获得感性材料,学习数学知识,经历数学学习过程,提升数学思维的重要学习方式。教师要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精心组织、科学引导,使得操作过程实用有效,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促进逻辑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动手操作 活动 有效性
纵观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关于图形的认识的教学,学生的操作活动贯彻始终。小学生乐于动手,借助于动手操作使得学习过程有趣而生动;小学生的思维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各种操作活动,才有可能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从而建立表象,并进一步加工提炼,进而形成对图形的理性认识,深刻把握相关概念。但反观我们的课堂,有的老师在引导学生操作时,或流于形式,或浅尝辄止,没有让操作活动变得实用有效。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操作材料要精选
在操作材料的选择上,要做到精益求精。操作所用的材料要有助于我们开展教学活动;有助于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引入教学;有助于孩子们对教学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也就是说,操作材料不但要有助于教师的教学活动,更要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从而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前精心准备教具,也要给学生讲清应该准备什么样的学具。更要强调不要那些花里胡哨的学具,因为这样的学具只会冲淡学生对学具本质功能的认识,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进而影响操作实践的开展。学具应该简单实用,紧密结合操作实践要达到的既定目标。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学具不可过大、不可过小,要尽量朴素耐用。在课前,教师尽可能自己操作一下学生准备的学具,做到心中有数。例如,有的老师在教学《认识平行四边形》时,安排学生提前做一个可以活动的长方形学具。结果在课堂上操作时,有的长方形学具是用胶水或订书机针订起来的,在操作时无法活动,拉不成平行四边形,学生的操作环节只能草草收场。如果教师在课前准备环节能够注意到这些,就能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我在教学五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提前让学生准备了一些小方块。我在前一天了解学生准备的情况时,发现有的学生准备的塑料小方块是不规范的,及时让他们做了更换,使得在第二天的课堂教学上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这一环节顺利进行,没有受到操作材料的干扰。可见,课前操作材料的精选是课堂操作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
二、操作时机要适宜
在小学阶段的学习活动中,孩子们的思维水平是由形象直观的思维,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而小学阶段的几何体知识的学习是以直观的几何体为主。这一内容的学习,直观可操作性较强,让学生充分利用操作材料进行观察、探索,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使其空间思维逐步增强。在对几何体感知时,在对猜测进行验证时,在面对抽象的知识学生思维明显无法展开时,通过科学有序的操作活动往往较容易达到目标。例如,学习正方体相关知识时非常典型的一个问题就是:“至少用几个相同的小正方体能摆成一个较大的正方体?”可以说,这一问题是孩子们直观形象思维向空间逻辑思维的过渡。如能借助于直观的动手操作,更有助于孩子们思维的过渡。在教学中我们也会发现,没有经过动手实践,大部分孩子会下意识地说是4个,即使少数学生能够说出是8个,也很难准确地说出理由。这是因为他们的思维仍然停留在平面思维的层面上。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让学生动手用小方块摆一摆,就特别有必要。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边观察边思考:为什么是8个而不是4个呢?孩子们在动手操作、尝试体验的过程中,懂得了正方体的长宽高都必须相等的道理,从而加深对正方体特征的理解和把握。通过这个例子我们会发现,操作活动的时机要恰当,只有做到操作适时、适度,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切不可搞形式上的操作。
三、操作要科学严谨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是新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重要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到了动手操作这一环节,我们的孩子就会表现得非常兴奋,动作幅度很大,说话的声音也大了不少。反观孩子们的动手操作,往往不是为了探究某一方面的知识去动手操作,而是把操作活动当成了游戏。活泼爱动是孩子们的天性,在教学中只有更有效地发挥孩子们的优点,引导孩子们积极围绕探究的问题动手操作、科学探究,才能取得有效的学习效果;如果不能紧扣问题,规范操作,不但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甚至还会适得其反。因此,我们在操作这一环节时必须严明纪律,做到令行禁止。我在教学时给学生明确提出了几点动手操作的规范要求:(1)收放有序。学具使用之前必须放进袋中(可以是信封,大一点的学具可以放入文件袋中),拿出时动作必须要轻,只准放在自己面前,不准占用他人位置,一件一件取,不准一下子倾倒。收拾时,务必要干净利索。(2)规范操作。按照老师要求或小组合作的要求,规范操作,绝不准拿学具当玩具。(3)动静适宜。按要求科学规范操作,同时在操作时学会观察思考,并记录下观察的结果和自己的想法。记录时要暂时放下学具。未到交流环节,不得随意讲话。在一二年级孩子收拿学具时,可以创造性地设置一些游戏性的口令、口号。这既规范了孩子们的操作动作,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也增添了操作的趣味性,激发了孩子们的操作兴致。只有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科学、严谨、规范地操作,才能为操作活动有效性提供有力的保障。
四、操作活动要行之有效
只有“有效”的操作,才是有价值的探究学习。如何才能促进孩子们的操作行之有效,进而达到既定的学习目的呢?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操作要求要有针对性,操作要求的叙述要简单明了,便于理解。学生在动手操作前,教师一定要提出清晰明了的要求,务必简洁易懂。口头叙述操作要求时,要清晰响亮,可以多次重复。用小黑板或课件出示的,字体要端正大方,语言通俗,叙述简单,一般字数不可太多,不要超过3条。
2.操作时间要充分。操作过程是孩子们结合动手实践进行交流、观察、思考、总结、概括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为孩子们的操作活动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孩子们在摸一摸、摆一摆的过程中去感知,在看一看、想一想的过程中去观察思考,在画一画、说一说的过程中去总结概括。只有通过充分的操作活动,才能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只有亲身经历数学知识探究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逻辑性,才能充分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享受学习成功的愉悦。
3.操作过程要调控。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参与,培养孩子们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也要注意操作实践不是哪几个学生的独角戏,而是学生的全员参与。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不作为,教师要放下身段和学生一起动手操作,参与到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来。尽可能地对动手能力弱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或选择合作意识差的小组进行协调。老师在参与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从而及时地对课堂教学进行调控。
五、操作结果要升华
操作過程获得的知识不能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上,要注意把操作获得的体验和结论进行数学实质化。由动态操作自主提升到静态的数学思考,由讨论交流来反思操作过程,由观看别人的操作过程评价自己的操作活动。我在教学《圆的面积》这一内容时,在学生动手操作16等份的拼法,观察电脑演示32等份、64等份、128等份拼法后,引导学生发现拼成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圆有什么关系,经过充分交流得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我并没有就此结束教学任务,而是引导孩子们进一步深入思考:刚才的操作过程给你带来怎样的数学体验?学生在激辩后深刻感受到化曲为直、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同时领会到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带给数学学习和研究的革命性变化。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亲身体验,通过讨论交流、思维碰撞,使得学习逐步深入,认识逐步深刻,思维逐步升华。
动手操作是小学生获得感性材料、学习数学知识、经历数学学习过程、提升数学思维的重要学习方式,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紧密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精心组织、科学引导,才能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作为教师,我们要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从“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不同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出发,采用科学的方法、严谨的态度,让课堂操作活动高质高效,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尝试操作、动手实践的机会,都有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的渠道;使每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增强,动手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帮助每一位学生在行之有效的操作实践中,思维水平由形象直观的感知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层面,进而促进孩子们逻辑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动手操作 活动 有效性
纵观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关于图形的认识的教学,学生的操作活动贯彻始终。小学生乐于动手,借助于动手操作使得学习过程有趣而生动;小学生的思维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各种操作活动,才有可能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从而建立表象,并进一步加工提炼,进而形成对图形的理性认识,深刻把握相关概念。但反观我们的课堂,有的老师在引导学生操作时,或流于形式,或浅尝辄止,没有让操作活动变得实用有效。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操作材料要精选
在操作材料的选择上,要做到精益求精。操作所用的材料要有助于我们开展教学活动;有助于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引入教学;有助于孩子们对教学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也就是说,操作材料不但要有助于教师的教学活动,更要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从而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前精心准备教具,也要给学生讲清应该准备什么样的学具。更要强调不要那些花里胡哨的学具,因为这样的学具只会冲淡学生对学具本质功能的认识,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进而影响操作实践的开展。学具应该简单实用,紧密结合操作实践要达到的既定目标。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学具不可过大、不可过小,要尽量朴素耐用。在课前,教师尽可能自己操作一下学生准备的学具,做到心中有数。例如,有的老师在教学《认识平行四边形》时,安排学生提前做一个可以活动的长方形学具。结果在课堂上操作时,有的长方形学具是用胶水或订书机针订起来的,在操作时无法活动,拉不成平行四边形,学生的操作环节只能草草收场。如果教师在课前准备环节能够注意到这些,就能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我在教学五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提前让学生准备了一些小方块。我在前一天了解学生准备的情况时,发现有的学生准备的塑料小方块是不规范的,及时让他们做了更换,使得在第二天的课堂教学上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这一环节顺利进行,没有受到操作材料的干扰。可见,课前操作材料的精选是课堂操作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
二、操作时机要适宜
在小学阶段的学习活动中,孩子们的思维水平是由形象直观的思维,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而小学阶段的几何体知识的学习是以直观的几何体为主。这一内容的学习,直观可操作性较强,让学生充分利用操作材料进行观察、探索,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使其空间思维逐步增强。在对几何体感知时,在对猜测进行验证时,在面对抽象的知识学生思维明显无法展开时,通过科学有序的操作活动往往较容易达到目标。例如,学习正方体相关知识时非常典型的一个问题就是:“至少用几个相同的小正方体能摆成一个较大的正方体?”可以说,这一问题是孩子们直观形象思维向空间逻辑思维的过渡。如能借助于直观的动手操作,更有助于孩子们思维的过渡。在教学中我们也会发现,没有经过动手实践,大部分孩子会下意识地说是4个,即使少数学生能够说出是8个,也很难准确地说出理由。这是因为他们的思维仍然停留在平面思维的层面上。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让学生动手用小方块摆一摆,就特别有必要。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边观察边思考:为什么是8个而不是4个呢?孩子们在动手操作、尝试体验的过程中,懂得了正方体的长宽高都必须相等的道理,从而加深对正方体特征的理解和把握。通过这个例子我们会发现,操作活动的时机要恰当,只有做到操作适时、适度,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切不可搞形式上的操作。
三、操作要科学严谨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是新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重要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到了动手操作这一环节,我们的孩子就会表现得非常兴奋,动作幅度很大,说话的声音也大了不少。反观孩子们的动手操作,往往不是为了探究某一方面的知识去动手操作,而是把操作活动当成了游戏。活泼爱动是孩子们的天性,在教学中只有更有效地发挥孩子们的优点,引导孩子们积极围绕探究的问题动手操作、科学探究,才能取得有效的学习效果;如果不能紧扣问题,规范操作,不但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甚至还会适得其反。因此,我们在操作这一环节时必须严明纪律,做到令行禁止。我在教学时给学生明确提出了几点动手操作的规范要求:(1)收放有序。学具使用之前必须放进袋中(可以是信封,大一点的学具可以放入文件袋中),拿出时动作必须要轻,只准放在自己面前,不准占用他人位置,一件一件取,不准一下子倾倒。收拾时,务必要干净利索。(2)规范操作。按照老师要求或小组合作的要求,规范操作,绝不准拿学具当玩具。(3)动静适宜。按要求科学规范操作,同时在操作时学会观察思考,并记录下观察的结果和自己的想法。记录时要暂时放下学具。未到交流环节,不得随意讲话。在一二年级孩子收拿学具时,可以创造性地设置一些游戏性的口令、口号。这既规范了孩子们的操作动作,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也增添了操作的趣味性,激发了孩子们的操作兴致。只有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科学、严谨、规范地操作,才能为操作活动有效性提供有力的保障。
四、操作活动要行之有效
只有“有效”的操作,才是有价值的探究学习。如何才能促进孩子们的操作行之有效,进而达到既定的学习目的呢?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操作要求要有针对性,操作要求的叙述要简单明了,便于理解。学生在动手操作前,教师一定要提出清晰明了的要求,务必简洁易懂。口头叙述操作要求时,要清晰响亮,可以多次重复。用小黑板或课件出示的,字体要端正大方,语言通俗,叙述简单,一般字数不可太多,不要超过3条。
2.操作时间要充分。操作过程是孩子们结合动手实践进行交流、观察、思考、总结、概括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为孩子们的操作活动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孩子们在摸一摸、摆一摆的过程中去感知,在看一看、想一想的过程中去观察思考,在画一画、说一说的过程中去总结概括。只有通过充分的操作活动,才能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只有亲身经历数学知识探究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逻辑性,才能充分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享受学习成功的愉悦。
3.操作过程要调控。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参与,培养孩子们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也要注意操作实践不是哪几个学生的独角戏,而是学生的全员参与。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不作为,教师要放下身段和学生一起动手操作,参与到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来。尽可能地对动手能力弱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或选择合作意识差的小组进行协调。老师在参与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从而及时地对课堂教学进行调控。
五、操作结果要升华
操作過程获得的知识不能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上,要注意把操作获得的体验和结论进行数学实质化。由动态操作自主提升到静态的数学思考,由讨论交流来反思操作过程,由观看别人的操作过程评价自己的操作活动。我在教学《圆的面积》这一内容时,在学生动手操作16等份的拼法,观察电脑演示32等份、64等份、128等份拼法后,引导学生发现拼成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圆有什么关系,经过充分交流得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我并没有就此结束教学任务,而是引导孩子们进一步深入思考:刚才的操作过程给你带来怎样的数学体验?学生在激辩后深刻感受到化曲为直、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同时领会到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带给数学学习和研究的革命性变化。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亲身体验,通过讨论交流、思维碰撞,使得学习逐步深入,认识逐步深刻,思维逐步升华。
动手操作是小学生获得感性材料、学习数学知识、经历数学学习过程、提升数学思维的重要学习方式,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紧密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精心组织、科学引导,才能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作为教师,我们要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从“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不同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出发,采用科学的方法、严谨的态度,让课堂操作活动高质高效,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尝试操作、动手实践的机会,都有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的渠道;使每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增强,动手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帮助每一位学生在行之有效的操作实践中,思维水平由形象直观的感知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层面,进而促进孩子们逻辑思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