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朱自清、叶圣陶等老一辈教育家提出并实践过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在现代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如今已演变成僵化、落后的阅读教学八股调。其主要特征:一是从文章结构入手解析“范文”并从积累语文知识入手整理范文所提供的内容要点和零碎的语文知识点;二是从“读写结合”入手,把对范文的解析同时扩展为模仿范文的写法来进行作文教学,把课文当成阅读和写作的共同参照物,出现了用文章结构分析来置换、代替阅读信息处理的怪现象。因此《新课程标准》要求必须“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余映潮先生也在《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型创新》一文中明确提出“我们所创造的优秀课型,要能够处理好阅读与诵读、阅读与听说、阅读与编创、阅读与论辩、阅读与质疑、阅读与品析、阅读与积累、阅读与想象、阅读与延伸等各种关系”。由此可见,积极探讨致力于形成和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性阅读教学法,正成为当前语文教改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研究性阅读教学的实施,必须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研究性阅读教学法特别强调的视点是“学生”,即学生处于阅读教学的主体地位。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关系突出了阅读是学生的活动,教学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是作者、作品、读者这三个环节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其中作品是媒介,是联系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作者以文字符号为载体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者则往往从已有的经验出发,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触摸作者的灵魂,与其发生思想共振、情感共鸣。从这个意义上讲,作品的价值与地位是作家的创作意识与读者的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读者原有的知识结构、思想观点、生活经验直接影响到对作品的理解、感悟。当前,西方的接受美学也特别强调读者在作品内容、意义生成中的参与作用。其中一个著名的观点就是,作品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创作的。因而研究性阅读教学首先定性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它强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所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所谓“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所谓“人读人异,人言人殊”,皆为“阅读个性”之显现。因此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阅读既是“欣赏”,也是“创作”。
从阅读思维的轨迹来看,如果说欣赏性阅读是“入书”,是敬重作品的“仰视式”阅读,那么研究性阅读是“出书”,是裁判作品的“俯视式”阅读。研究性阅读既要求读者深入作品,贴近作者;又要求读者跳出作品,与作者保持距离。倘若读者与文本的距离过近,就会身陷当局,为文本所“迷”,正如苏东坡所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研究性阅读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二、研究性阅读教学的开展,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研究性阅读教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自身的阅读体验,以期学生在理解、认同的基础上能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另一方面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成为构建阅读平台的设计师。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目前在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一种现象,那就是学生的表现胜过教师,“不是学生不够好,而是教师不会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表现为能灵活地处理教材,创设情景,组织问题,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步骤和途径,为学生提供阅读的内在支撑条件,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运作状态。因此,研究性阅读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做通才教师,而不是只懂语文;(二)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质疑问难的随机性,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驾驭能力,还要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机智敏捷的反应能力和开放、民主、平等的教学心态;(三)教师不应是知识的仓库、权威和真理的裁判官,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服务员、协助者和合作伙伴;(四)要乐于吸取和研究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乐于学习和运用新的教学设备,乐于把阅读教学与现实社会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研读的环境和氛围,创设引领学生阅读的途径和方法。教师在鼓励学生自由探索的同时,应及时纠正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脱离文本,不切实际的穿凿附会倾向。而当学生的思维处于胶着状态时,作为教学组织者的教师,应以协作的态度参与学生的研究过程,通过巧妙的点、拨、导、引,把学生的思维导向深入。正如宋代教育家朱熹所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研读”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是“导读有方”,“点拨有时”,“评价有度”。实践教学中,教师只有让学生充分地去读,去思考,去揣摩,才能发现哪些问题是纲举目张式的,哪些问题是值得争鸣的,这样探究问题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启学生的智慧,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达到优化整体素质的目的。
三、研究性阅读教学的组织,必须含有专题性的阅读活动
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指出:“缺少阅读,对于语文教学是釜底抽薪;缺少阅读,对学生能力的养成是致命的一击。”的确,语文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举一反三的过程,我们必须重视开拓学生的阅读途径,指导学生坚持课外阅读。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师要加强指导,把它纳入自己的阅读教学计划中来,而不能放任自流。
叶圣陶先生认为,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要给予“版本指导、序目指导、参考书籍指导、阅读方法指导、问题指导”。研究性阅读对文本的教学设计是灵活多样的,尤其是开设综合性的专题阅读对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专题性阅读教学有助于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观念,使教与学的重点从单纯的获取知识,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和技能,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究性学习,最终实现知识、能力、觉悟三者有机统一的目的。专题性阅读教学的基本环节是:1.提出专题,确立阅读目标 由学生在预习阅读及课外自由阅读中,发现可行性的研究专题,确立研究性阅读目标;或由教师提出有一定涵盖性、综合性的专题,为研究性阅读定向。确立专题后,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好一份具体的专题研究计划。2.收集资料,筛选目标信息 专题性阅读必须在资料信息方面有一定量的积累之后才能进行。资料信息的来源可以是教材,可以是报刊杂志,也可以从网络上获取有关信息。学生可以自主独立地进行相关信息的采集、分析,也可在小组合作中提炼和重组。3.交流评价,提高阅读效能 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反馈学生阅读质量,由学生主体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反驳、完善。教师参与评价,对学生在研究中未能发现的问题进行适当的点拨,对学生研究中有失偏颇或偏激的地方进行适当的纠正。教师在评价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要让学生感受到发现的快乐,尝到研究的甜头。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专题性阅读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兴趣爱好为基础而开发和实施的,它借助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形式展示研究性成果,如三分钟演讲、知识竞赛、古诗文诵读赛、讲成语故事比赛,课本剧表演、辩论会、自办文学社等。在专题性的阅读过程中,学生的研究能力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开展研究性阅读已成为现代语文教学的一种趋势。在研究性阅读教学中,意义不是被机械的复制,而是真正的建构。意义的丰富与思维的无限使阅读具有生成性和多元性的特征。在这个意义上,“阅读”的过程也可视为一种“研究”的过程。在这个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必须为学生的阅读构建良好的学习平台,使学生明白阅读的结论总是暂时的。因此,教师只有科学合理地利用教材,关注学生个体,关注周围生活,紧跟素质教育的步伐,才能使学生有效地获取知识,成为适应新世纪的“会读书”的有用之才。
(叶香美,浙江省金华市第五中学)
一、研究性阅读教学的实施,必须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研究性阅读教学法特别强调的视点是“学生”,即学生处于阅读教学的主体地位。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关系突出了阅读是学生的活动,教学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是作者、作品、读者这三个环节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其中作品是媒介,是联系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作者以文字符号为载体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者则往往从已有的经验出发,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触摸作者的灵魂,与其发生思想共振、情感共鸣。从这个意义上讲,作品的价值与地位是作家的创作意识与读者的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读者原有的知识结构、思想观点、生活经验直接影响到对作品的理解、感悟。当前,西方的接受美学也特别强调读者在作品内容、意义生成中的参与作用。其中一个著名的观点就是,作品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创作的。因而研究性阅读教学首先定性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它强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所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所谓“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所谓“人读人异,人言人殊”,皆为“阅读个性”之显现。因此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阅读既是“欣赏”,也是“创作”。
从阅读思维的轨迹来看,如果说欣赏性阅读是“入书”,是敬重作品的“仰视式”阅读,那么研究性阅读是“出书”,是裁判作品的“俯视式”阅读。研究性阅读既要求读者深入作品,贴近作者;又要求读者跳出作品,与作者保持距离。倘若读者与文本的距离过近,就会身陷当局,为文本所“迷”,正如苏东坡所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研究性阅读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二、研究性阅读教学的开展,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研究性阅读教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自身的阅读体验,以期学生在理解、认同的基础上能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另一方面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成为构建阅读平台的设计师。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目前在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一种现象,那就是学生的表现胜过教师,“不是学生不够好,而是教师不会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表现为能灵活地处理教材,创设情景,组织问题,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步骤和途径,为学生提供阅读的内在支撑条件,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运作状态。因此,研究性阅读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做通才教师,而不是只懂语文;(二)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质疑问难的随机性,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驾驭能力,还要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机智敏捷的反应能力和开放、民主、平等的教学心态;(三)教师不应是知识的仓库、权威和真理的裁判官,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服务员、协助者和合作伙伴;(四)要乐于吸取和研究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乐于学习和运用新的教学设备,乐于把阅读教学与现实社会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研读的环境和氛围,创设引领学生阅读的途径和方法。教师在鼓励学生自由探索的同时,应及时纠正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脱离文本,不切实际的穿凿附会倾向。而当学生的思维处于胶着状态时,作为教学组织者的教师,应以协作的态度参与学生的研究过程,通过巧妙的点、拨、导、引,把学生的思维导向深入。正如宋代教育家朱熹所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研读”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是“导读有方”,“点拨有时”,“评价有度”。实践教学中,教师只有让学生充分地去读,去思考,去揣摩,才能发现哪些问题是纲举目张式的,哪些问题是值得争鸣的,这样探究问题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启学生的智慧,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达到优化整体素质的目的。
三、研究性阅读教学的组织,必须含有专题性的阅读活动
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指出:“缺少阅读,对于语文教学是釜底抽薪;缺少阅读,对学生能力的养成是致命的一击。”的确,语文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举一反三的过程,我们必须重视开拓学生的阅读途径,指导学生坚持课外阅读。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师要加强指导,把它纳入自己的阅读教学计划中来,而不能放任自流。
叶圣陶先生认为,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要给予“版本指导、序目指导、参考书籍指导、阅读方法指导、问题指导”。研究性阅读对文本的教学设计是灵活多样的,尤其是开设综合性的专题阅读对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专题性阅读教学有助于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观念,使教与学的重点从单纯的获取知识,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和技能,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究性学习,最终实现知识、能力、觉悟三者有机统一的目的。专题性阅读教学的基本环节是:1.提出专题,确立阅读目标 由学生在预习阅读及课外自由阅读中,发现可行性的研究专题,确立研究性阅读目标;或由教师提出有一定涵盖性、综合性的专题,为研究性阅读定向。确立专题后,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好一份具体的专题研究计划。2.收集资料,筛选目标信息 专题性阅读必须在资料信息方面有一定量的积累之后才能进行。资料信息的来源可以是教材,可以是报刊杂志,也可以从网络上获取有关信息。学生可以自主独立地进行相关信息的采集、分析,也可在小组合作中提炼和重组。3.交流评价,提高阅读效能 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反馈学生阅读质量,由学生主体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反驳、完善。教师参与评价,对学生在研究中未能发现的问题进行适当的点拨,对学生研究中有失偏颇或偏激的地方进行适当的纠正。教师在评价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要让学生感受到发现的快乐,尝到研究的甜头。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专题性阅读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兴趣爱好为基础而开发和实施的,它借助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形式展示研究性成果,如三分钟演讲、知识竞赛、古诗文诵读赛、讲成语故事比赛,课本剧表演、辩论会、自办文学社等。在专题性的阅读过程中,学生的研究能力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开展研究性阅读已成为现代语文教学的一种趋势。在研究性阅读教学中,意义不是被机械的复制,而是真正的建构。意义的丰富与思维的无限使阅读具有生成性和多元性的特征。在这个意义上,“阅读”的过程也可视为一种“研究”的过程。在这个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必须为学生的阅读构建良好的学习平台,使学生明白阅读的结论总是暂时的。因此,教师只有科学合理地利用教材,关注学生个体,关注周围生活,紧跟素质教育的步伐,才能使学生有效地获取知识,成为适应新世纪的“会读书”的有用之才。
(叶香美,浙江省金华市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