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一支长蒿,于语文中慢溯

来源 :高校招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q198701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的培根曾说:“没有正确的方法,就如在黑夜中行走。”语文,高考单科总分达到150,这无疑会引起众多考生的关注。语文考试,作为打响高考开考的第一炮,更是对考生的心态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为一位高考过来人,我很荣幸能在此与大家分享关于语文的点点滴滴,众位深陷在语文泥淖中的同志,你们想在语文试卷中“谈笑鸿儒”么?你们想在试题中“羽扇纶巾”应运自如么?那就请follow me吧!
  
  挥斥方道——基础知识不要丢
  
  在语文高考试卷中,基础知识几乎起到了一题定胜负的作用。同学们往往把精力都放到“重头戏”——阅读与作文上,等到考试将近才“临时抱佛脚”地复习基础知识。这样,往往会让自己的分数大打折扣,同时也使自己陷入抛弃基础所谓丢卒保车的恶性循环。
  在基础知识方面,我一直赞成“老师为主,学习作辅”的方法。一轮复习中,老师往往会逐题分项地进行归纳概括,使知识系统化。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总星系”中挑选属于自己的小行星系统。比如一篇音形复习资料中,也许有很多字你都不认识,但我们不需要因此而懊恼。因为一部分生僻字是高考中的小概率事件,它游离于“河外星系”中,同学们完全不用担心。我们只需掌握像“木讷”“裨将”“罄竹难书”“入不敷出”“拾人牙慧”等老师重点勾画的常见字词,而后其他地方再看到相同词语时进行二次记忆,不断重复这个过程,最后必将游刃有余地应付字音字形题。
  成语运用和修改病句题,是大多数同学最头痛的“障碍赛”。许多人往往沉溺于铺天盖地、泥沙俱下的资料“瀑布”中,却仍不知道该如何瓢取。落水三千皆收于囊,以至于这两类题的普遍失分率很高。我个人看来,彻底攻破这种题目真正有效的方法就是注重精炼,这也是思维定势的养成技巧。我们要形成从“褴褛”到“筚路蓝缕”词义的转化;从“骇人听闻”到。耸人听闻。程度的对比;由“万人空巷”到“宵衣旰食”的触类旁通……切忌望文生义,慢慢从成语运用题中培养自己的语感,当然,它也将在日后跨越病句的障碍上助你一臂之力。
  很多老师都要求学生在做病句题时必须要说出病句类型。但就我个人的学习经验来看,这种定义式做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同学们的发散性思考,给大家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同时也浪费了考试时间。比如“一些房产中介表示了同样的担心,他们认为购房者一定要考虑房屋的地理位置和房源条件,不可盲目跟风。”这句话,一些同学会觉得“房屋的房源条件”读起来不顺,而一味地把这句话的病句类型归为“搭配不当”,那他就会在这个条框中绕圈圈,而不会再去思考它是否还有“歧义”“语序”“成分残缺”等其他问题。这就很可能导致他即使在这道题上花费了很大的功夫,结果还是会丢掉分数。
  所以,面对基础知识的庞大体系。同学们只需分而治之,将知识“隔离”进自己的“收纳盒”。同时,端正自己的心态,跑完一场完美的“耐力赛”,切勿操之过急,以免事倍功半。
  
  指点江山——搞定阅读一线牵
  
  想必凡是经历过高三的同学都知道这两本骨灰级资料:《38套题》和《五年高考,三年模拟》。许多人在一些学长学姐的“指点”下用这两本书搞题海战术。以攻克阅读大关。在我看来,这无疑是阻碍我们思维发展的桎梏。我不否认,大阅读中的某些题目的确存在着一定的套路性,有规律可循。但这种规律不是从大量题海的“拿来主义”所得到的,而是在阅读文章时思想的举一反三中总结出来的。我们都知道在回答文中句子鉴赏题时要考虑修辞、表达方式、语言特点等等;在回答比喻时要写上生动形象;在想到排比后必然跟上增强语气。正因为此,也造就了一批与所谓“阅读公式”“绑定”在一起的同学。但我想说的是,高考语文考查的是思考能力,并不是硬性默写。所以如果我们仅仅是照搬全抄,那之后的部分呢?难道在灵活运用上也要加上死板的套话?那未免使得答案显得文不对题,滑稽可笑了。
  其实不论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文阅读,最重要的还是你本身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对上下文的贯穿理解。所以下面我想以现代文阅读为例,重点说下上下文的贯穿问题。
  所谓贯穿全文的主线,无疑是文章的线索,而这条线索也恰恰与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如果在开始就找准文章的基调,确定主题,带着对全文宏观的把握去看题目,便会大大增加做题的准确性。如2008年天津的高考试题《敦煌》,许多同学都抱怨这篇文章比较抽象,加之又在幽灵般寂静的考场上,自己的理解与标准答案差距甚远。但是,如果你从一开始就带着纵观全文的视角去“一览众山小”,结果便不一样。文章从开篇写历史敦煌的奇妙景致,到洞窟中刻画的美丽“飞天”,时刻地融情入景无一不在向读者传达渴望自由的美好向往。那飘悠的舞姿、舞过千年的灵魂之带,飞扬的是一个民族鲜活的历史,挥洒的是张扬的生命力。如果我们能够顺着作者的“一线牵”在阅读中纵览全文,带着一种既定的思想感情去贯穿上下文,那么对于后面的文章再现题、理解题以及句子赏析、文章中心思想提炼题等也就迎刃而解了。
  再比如像一篇用余光中的文章改的一篇阅读题,文章晦涩难懂。但当我们看到余光中的名字,显然是比较熟悉的。因此在阅读文章前,我们理所当然地应该“知人论世”,先思考下余光中的主要作品基调以及他所生活年代的感情寄托,而后带着对作者的理解再去通读全篇,使更容易找出文章的主线,更好地把握主题。这样,无论后面是多么形式复杂的题目,大体的答案轮廓也就已经出来了。
  
  激扬文字——意象诗词两不误
  
  自2008年沸沸扬扬的《赤兔之死》,高考作文的诗词风盛行一时。从“愿景”到“我说90后”;从“踮起脚尖”到“品味时尚”……无论主题和体裁。无论是话题作文还是命题作文,考生无所不能地与我们耳熟能详的李白、杜甫、陶渊明联系起来,使我们看到“行云流水”般的诗词贯穿全文。诚然,作文中加入恰当的诗词会提升整篇作文的文学气息,从而达到“更上一类文”的神奇效果,但许多考生为了加入诗词而刻意为之。于是,作文中出现了“宋代著名诗人韩愈、‘曹操’写的《念奴娇一赤壁怀古》;屈原则屈死在松花江抑或洞庭湖”等让人啼笑皆非的语句。不同类型的生搬硬套现象在近年作文中逐渐增多,很多人都患上了“诗词混乱综合症”。
  就我的经验来看,如果同学们既想在文章中表现出自己有足够的文学素养,又能时刻防止出现上述低级错误,不妨用意象联想法来“设置”诗词。所谓意象,是诗人首先在客观之物上加上主观之意而创造出来的,而在日后的发展中,有些事物所包含的主观感情被逐渐固化下来,用以表现特定的场景和寓意,最终形成固定的意象。因此,当我们想在文章中运用某些诗词来润色时,不妨先想下此刻文章的基调适合用哪种意象来表示,再由意象向外搜索与之相关联的诗句。运用这种方法,便会大大降低诗词的生搬硬套情况,使句子看起来顺畅自然,感情流畅细腻。比如我们在作文中想要赞颂奉献精神,不妨运用梅花这种意象。而古代诗人描写梅花的诗句可谓不胜枚举,像陆游的《卜算子·咏梅》等。这样,一句婉转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便恰如其分地表达出了我们想要的效果,使文章情感鲜明,主题深化。
  当然,对于语文的复习方法,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上所提到的也只是自己在复习中的一些方法,希望对学弟学妹们有所帮助。最后,祝愿大家新春快乐,在勤奋中架起自己的彩虹,让绚丽铺满2010年6月的天空!
  
  (编校 刘 馨)
其他文献
参与不思则罔不学则殆桂文伟(深交所公司管理部)真没想到,自己的第一次竞聘来的那么快。对于像我这样进交易所才一年的准新人,竞聘过程显然比竞聘结果更有意义。回想从报名和
学位
公务员权利行政救济制度是指公务员对国家机关及其领导人员侵害其合法权益向有关机关提出申诉或控告,依法要求特定国家机关撤销或变更违法和不当行政处理决定,并获得赔偿的法律
音乐拥有缓解压力,调整心情的魔力。比如莫扎特的音乐可以帮助提高我们的数学思维能力,但不见得每个人都能体验到这种魔力。很多同学手中都有一台mp3或者mp3播放器,但不见得每个人都能利用好这个小东西。你或许会反驳:“mp3嘛,不就是存一点喜欢的歌曲,随时随地拿出来听听嘛?”那么请问,什么时候听音乐是禁忌?听什么音乐折射出怎么样的性格?怎么用音乐来调节心情,缓解压力?这些问题并不好回答。因此,我觉得一台
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校的扩招,教育规模的扩大,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高职课堂教学质量却呈现下降趋势。本文正是以如何使高职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做
巩固脱贫攻坚成效,提升抗风险与自我发展能力对连片特困区而言意义深远。经济韧性作为反映区域经济应对冲击时抵抗、恢复、调整及转型能力的指标,能够有效评估连片特困区的抗冲击能力和返贫风险。基于中国12个连片特困区的地市级数据,通过构建综合指标体系及核心评估变量对其经济韧性进行了测度与对比,并运用多种回归模型识别主要影响因素,结果发现:①连片特困区经济韧性小于非连片特困区,二者虽均呈逐年递增趋势,但非连片
本文以心理契约理论和中国文化观念为视角,研究当代民营企业家的助人行动。  本研究运用质性研究的方法,采用半结构式的深入访谈收集资料,访谈了在上海生活、经商的12位民营企
出生性别比是人口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广州市自五普以来,性别比一直居高不下,如果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不加以重视,势必导致部分年龄组,乃至整个人口的性别结构的失衡,从而给社
期刊
小城镇已经成为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主力军,它的方位也开始从人们的视野边缘向视野中心转移。最近的统计显示,小城镇不仅在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人均GDP的增长速度方面快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