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音乐是高尚、美妙、机智的娱乐。它是人的肉体和精神的教育者和医疗者。音乐教育是通过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对学生进行的审美情感教育。学习音乐,并不一定要做歌唱家、演奏家,音乐带给我们的更多的是身心的愉悦和健康。美好、积极、健康的音乐教育内容对激发学生的心智、丰富学生的情感、舒缓学生的心绪、释放学生的压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音乐教育;心理健康;压力
一、音乐和心理的关系
音乐是跃动着的美和情感的艺术。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人的心智、情绪、情感、行为的集合。音乐创造美、表现美。人的生理在本能上都是趋利避害的,人的心理在本我上都有对美的需要和对美的渴望。
音乐里的美浸润和渗透着和谐悦动的情绪、情感元素。美好的情绪和情感会给人带来愉悦、振奋的心理感受。积极、愉悦的情绪和情感又能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心智。好的音乐能够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积极健康的心理又会使学生学音乐、爱音乐。美的音乐是心理健康的稳定器和催化剂。
二、好的音乐教育能激发学生的心智
我们经常用“耳聪目明”去形容一个人的心智较高。音乐是一门声音的艺术。这门艺术通过多种形式的声音传递,对大脑深层组织细胞进行美妙而有韵律的刺激。大脑细胞由于受到音乐的刺激而加快了发育成熟的进程。大脑细胞因此变得富有张力和活力。
早教工作者从婴幼儿就开始进行音乐教育和熏陶,给婴幼儿播放多种形式的音乐,目的之一就是通过早期的音乐教育对婴幼儿进行心智开发。早期心智开发虽然重要,但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心智的成长、成熟需要终身的培养和历练,贯穿于学生成长的每个阶段。每种方式的音乐教育对启迪学生的心智都很有裨益,每个阶段的音乐教育对激发学生的潜能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好的音乐教育能丰富学生的情感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本身就是情感的教育。一首甜美的歌曲、一曲动人的弹奏,其悦人心扉、撼人心灵的词曲、韵律都会美化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情感。
情感教育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础和保证。懂得感恩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情感缺失的学生难免会出现心理问题。通过音乐教育丰富学生的情感,对培育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音乐教师组织学生辅以手语集体歌唱《感恩的心》《好大一棵树》等歌曲,歌词和歌曲都饱含着感人厚重的情感元素。这些情感元素通过感人的歌词、动情的乐曲作用于学生的心灵深处,情感丰富的学生会流出感人奋进的泪水,情感缺失的学生会因集体演唱这首歌曲而受到强烈的情感震撼。因此,好的音乐教育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巨大的。
不同阶段、不同特征学生的情感需求也是不同的,音乐教育必须适应不同阶段、不同特征学生的情感需要,才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音乐教育如果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有效结合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就会事倍功半、事与愿违。比如,针对青春期的学生,“高、大、上”的音乐效果可能就会适得其反,青春期学生对音乐的审美需求往往是特立独行、追求偶像和时尚,他们渴望从偶像歌手那里寻求自我价值的存在。音乐教育工作者如果不能从青春期学生的特点出发,不能适应青春期学生对音乐的需求,就会引起青春期学生的逆反和阻抗。所以,音乐教育工作者要做到和青春期学生共情,要走进他们的音乐世界,分享和分担他们的喜怒哀乐。这样的音乐教育才会有益于青春期学生的心理健康。针对大学生的音乐教育,一方面要考虑大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一方面要结合大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大学生的身心成长方面相对比较成熟,他们有比较稳定成熟的思想,有比较包容的审美需求,但又存在思维、情感、特长等方面的个性化差异。音乐教育工作者要因势利导,在普遍教育的同时,开展内容、风格不同的个性化教学。否则,就会造成学生的心理障碍,产生“学无力”“学无能”的不良后果。
四、好的音乐教育能舒缓学生的情绪、释放学生的压力
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出现问题,很多都是压力造成的。学生的压力源很多,包括情绪的困扰、情感的困惑、学业的烦恼。压力长期得不到有效的舒缓和释放,就会积聚越来越多的负面能量,这些负面能量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会造成严重的危害。
好的音乐教育是有效缓解学生压力源的金钥匙。音乐教师引导学生吹拉、弹奏舒缓平和的乐曲,如《雨的印记》。学生在这首舒缓唯美的乐曲中,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感受美妙柔和的音律,会有效平复学生躁动的情绪。音乐教师组织学生演唱、弹奏《相信自己》《我相信》等歌曲,学生会在昂扬激荡的乐曲中感受到一种力量的震撼,从而增强战胜挫折的信心,增添克服困难的勇气。
这里需要音乐教育工作者引起高度重视的是:少數音乐从歌词到曲调都有低俗的成分充斥其中。会博取学生的猎奇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是极其有害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地去伪存真,共同净化音乐学习环境,做有益学生心理健康的音乐教育。
参考文献:
李峰.音乐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0(3).
编辑 薄跃华
关键词:音乐教育;心理健康;压力
一、音乐和心理的关系
音乐是跃动着的美和情感的艺术。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人的心智、情绪、情感、行为的集合。音乐创造美、表现美。人的生理在本能上都是趋利避害的,人的心理在本我上都有对美的需要和对美的渴望。
音乐里的美浸润和渗透着和谐悦动的情绪、情感元素。美好的情绪和情感会给人带来愉悦、振奋的心理感受。积极、愉悦的情绪和情感又能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心智。好的音乐能够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积极健康的心理又会使学生学音乐、爱音乐。美的音乐是心理健康的稳定器和催化剂。
二、好的音乐教育能激发学生的心智
我们经常用“耳聪目明”去形容一个人的心智较高。音乐是一门声音的艺术。这门艺术通过多种形式的声音传递,对大脑深层组织细胞进行美妙而有韵律的刺激。大脑细胞由于受到音乐的刺激而加快了发育成熟的进程。大脑细胞因此变得富有张力和活力。
早教工作者从婴幼儿就开始进行音乐教育和熏陶,给婴幼儿播放多种形式的音乐,目的之一就是通过早期的音乐教育对婴幼儿进行心智开发。早期心智开发虽然重要,但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心智的成长、成熟需要终身的培养和历练,贯穿于学生成长的每个阶段。每种方式的音乐教育对启迪学生的心智都很有裨益,每个阶段的音乐教育对激发学生的潜能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好的音乐教育能丰富学生的情感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本身就是情感的教育。一首甜美的歌曲、一曲动人的弹奏,其悦人心扉、撼人心灵的词曲、韵律都会美化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情感。
情感教育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础和保证。懂得感恩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情感缺失的学生难免会出现心理问题。通过音乐教育丰富学生的情感,对培育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音乐教师组织学生辅以手语集体歌唱《感恩的心》《好大一棵树》等歌曲,歌词和歌曲都饱含着感人厚重的情感元素。这些情感元素通过感人的歌词、动情的乐曲作用于学生的心灵深处,情感丰富的学生会流出感人奋进的泪水,情感缺失的学生会因集体演唱这首歌曲而受到强烈的情感震撼。因此,好的音乐教育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巨大的。
不同阶段、不同特征学生的情感需求也是不同的,音乐教育必须适应不同阶段、不同特征学生的情感需要,才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音乐教育如果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有效结合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就会事倍功半、事与愿违。比如,针对青春期的学生,“高、大、上”的音乐效果可能就会适得其反,青春期学生对音乐的审美需求往往是特立独行、追求偶像和时尚,他们渴望从偶像歌手那里寻求自我价值的存在。音乐教育工作者如果不能从青春期学生的特点出发,不能适应青春期学生对音乐的需求,就会引起青春期学生的逆反和阻抗。所以,音乐教育工作者要做到和青春期学生共情,要走进他们的音乐世界,分享和分担他们的喜怒哀乐。这样的音乐教育才会有益于青春期学生的心理健康。针对大学生的音乐教育,一方面要考虑大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一方面要结合大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大学生的身心成长方面相对比较成熟,他们有比较稳定成熟的思想,有比较包容的审美需求,但又存在思维、情感、特长等方面的个性化差异。音乐教育工作者要因势利导,在普遍教育的同时,开展内容、风格不同的个性化教学。否则,就会造成学生的心理障碍,产生“学无力”“学无能”的不良后果。
四、好的音乐教育能舒缓学生的情绪、释放学生的压力
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出现问题,很多都是压力造成的。学生的压力源很多,包括情绪的困扰、情感的困惑、学业的烦恼。压力长期得不到有效的舒缓和释放,就会积聚越来越多的负面能量,这些负面能量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会造成严重的危害。
好的音乐教育是有效缓解学生压力源的金钥匙。音乐教师引导学生吹拉、弹奏舒缓平和的乐曲,如《雨的印记》。学生在这首舒缓唯美的乐曲中,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感受美妙柔和的音律,会有效平复学生躁动的情绪。音乐教师组织学生演唱、弹奏《相信自己》《我相信》等歌曲,学生会在昂扬激荡的乐曲中感受到一种力量的震撼,从而增强战胜挫折的信心,增添克服困难的勇气。
这里需要音乐教育工作者引起高度重视的是:少數音乐从歌词到曲调都有低俗的成分充斥其中。会博取学生的猎奇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是极其有害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地去伪存真,共同净化音乐学习环境,做有益学生心理健康的音乐教育。
参考文献:
李峰.音乐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0(3).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