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立冬的这天,我们沐着初冬的阳光,怀着敬仰的心情踏上了枝仔村这片神奇的赤土。映入眼帘的是赏心悦目的风光,一幢幢造型别致的楼房,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村巷,在蓝天绿树的映衬下,一幅幅现代新型农村的美丽图景跃然而现。
革命火种在这里传播
抚今思昔,谁能想象,这里曾经枪林弹雨硝烟弥漫?枝仔村的先辈们,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为抗日解放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和牺牲。
1944年,黄智祥、黄礼循等进步青年,将革命的思想火种带回村里悄悄传播,启蒙了一批进步青年投身革命队伍。当时枝仔村人口仅有79人,就有林昌尧、林昌国、林昌全、黄智杰、李光升、赵国荣等四十多人先后参加了革命。他们有的是父子,兄弟姐妹,可以说全村都是革命者,村庄成为了革命者们的坚强后盾和保垒!在革命斗争中,为了支持革命队伍发展壮大,枝仔村群众倾襄相助,不惜变卖金银手饰,典田卖地,这之中流传着许多感人的故事。当年前山、下洋的伪公所把枝仔村定为“赤匪村”。
1946年6月,为适应斗争需要,中共徐闻特委决定在枝仔村建立徐闻交通联络情报总站,总站下设十多个基层站点,包括边坡、内村圆、下港、西尾湖、净坡园、桐挖、曾家等,初具规模地建起了情报网络圈。
下洋革命武装起义失败后,陈德盈、郑质光、谭国强、林马仁、林飞雄等同志秘密撒回枝仔村,以“林氏公祠”为据点继续开展革命工作。情报总站的活动,早已被当时的下洋、前山伪公所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1948年7月24日晩,大雨倾盆,彻夜不停。国民党警察一中队纠集前山、下洋还乡团包围了林氏祠堂,凌晨三时发起进攻。敌强我弱,寡不敌众,我方只好从祠堂后窗撤退。张宗红同志为了掩护同志,不幸被捕壮烈牺牲,国民党残忍地割下他的头颅悬挂在县城登云塔上示众,企图威吓群众。接着,国民党为了毁灭枝仔村,用汽油烧光了该村近百间房屋,实行烧光,劫光,抢光政策。大火连续燃烧了两天两夜,惨不忍睹。
但枝仔村的人是坚强的,房屋没了,重新再建,家业没了,重新再兴。他们无所畏惧,继续支持革命,为民族解放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篇章。
枝仔村的后代,继承先辈的光荣传统,在新时期振兴新农村建设中继续创造新辉煌。
村长带领群众脱贫奔小康
过去的枝仔村是贫穷落后的,全村没有一条像样的路,通向外界的只有一条坎坷的泥土路,群众居住的90%都是低矮破旧的砖瓦房和茅宅,村内坑坑洼洼,垃圾遍地。
改革开放和党的对农政策给了枝仔村实现致富梦想的舞台。2002年11月,39岁的林家庆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赢得乡亲们的信任,被推选为村长。
作为革命老区村的村长,要带领群众脱贫奔小康,林家庆觉得肩上的担子无比沉重。但压力就是动力,他身上有着革命先辈的红色基因,绝不能被困难吓倒。他意识到要推动枝仔村的发展,首先要改善交通。
2012年,在林家庆的带领下,枝仔村通接县城的第一条硬底化道路开始施工。当时,村里没有资金,林家庆就发动全村筹集,每个人口500元,很快共筹了资金约30万元。经过6个多月的艰苦奋斗,一条宽4.5米,长2800米的水泥公路终于竣工,结束了泥土路的历史。当年,菠萝、香蕉、毛薯、青椒大丰收,由于道路畅通,来往不受风雨阻挡,果菜老板亲自上园收购,群众的果菜卖出了好价钱,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尝到了甜头的村民们,兴起了建路热潮。接着陆续建起环村路1.2公里,村村巷路11条,共计4.5公里。所有的村巷路全部安装路灯,120盏路灯,每当夜幕降临便齐刷刷亮起,把整个村庄照得亮如白昼。
生活好了,文化娱乐也要跟上来。为了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2015年,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群眾又踊跃捐款助力文化建设,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一座占地6亩多、配套设施完整、功能齐全的文化广场落地建成。文化楼建在广场的正前方,二层楼,建筑面积720平方,设有革命文物展示厅、农家书屋、老年人活动中心等。每到傍晚,广场上有跳健身舞的,图书室里有阅读的,活动室里有下象棋的,处处充满了欢声笑语。
吃水不忘挖井人。在枝仔村人的心底下,还有一个夙愿未偿,希望给在这块土地上做出巨大贡献和牺牲的先烈们建造纪念馆。林家庆的这项设想一经提出,立即受到广大村民热烈回应,他们一致同意把“林氏宗祠”重建成红色革命纪念馆。
此项建设,在县、镇政府和县老促会的极力支持下,村民热情更加高涨了。他们自动商议,按每个人口1000元出资,共筹款60多万元。经过近一年的努力,一座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徐闻县地下交通情报联络总站”红色纪念馆坐落在村东侧,红瓦红墙,东西两面绿树环绕,正面对着一个土坡。那里是当年的战场,土壤里曾经染红烈土的鲜血,现在已看不见硝烟弥漫的痕迹,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翠绿,不知名的野花开得嫣红,血染般,红得无比灿烂。
据不完全统计,枝仔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共捐献资金约200多万元,投入义务工日18000多个。政府配套扶持资金180多万元。目前,全村建起新楼房42幢。
村风文明民风淳朴
初冬,南端的阳光还很温暖,风挟着细微的清凉,午后的枝仔村笼罩在一片祥和里,静谧而美丽。
我们在村长的向导下,漫步在干净整洁的村巷里,不断碰见往来的村民,他们面带笑容热情地向我打招呼问好,他们的笑纯真自然,让人如沐春风。
我们走过了一条条村巷,经过了一座座楼房。我惊奇地发现,这个村庄的所有门户没有一把锁。村长发现我的惊讶,他笑着说:我们这里自古以来一直如此,称得上“日不拾遗,夜不闭户”了。他还自豪地告诉我,这里的村民世代尊循祖训:不毒不赌。至今,全村没有一人吸毒,是一个无毒村庄。枝仔村由林、李、吴、黄等姓组成,林姓在村中占八成,虽然姓氏不同,但村民们一直和睦相处。“一家来客,四邻陪;一家有难,八方助”。2008年,村民李明锦的儿子出车祸,生死关头,村民捐款约2万元送到他们的手中;2014年,村民林洪球的儿子患恶性骨疾,在医院治疗花费20多万元,生活十分窘迫,村民闻迅,迅速捐献爱心1.8万多元助他们度过难关。这样的事例在枝仔村不胜枚举。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是什么让这里的村民们和谐如一家?
我们又随村长来到了文化广场,劳作归来的村民们正在广场休闲地拉家常,他们知道我是来搞宣传报道的,纷纷对我说:“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火红了,感谢政府感恩党啊!”多么善良的人们!我望着一张张亲切的面孔,突然找到了刚才问题的答案。
一天的采访快要结束了,当村民簇拥着送我到村口时,林家庆村长豪情满怀地指着红色纪念馆前面一片空地说:“再过几年,这里将建设成生态养生小公园,在当年打仗的土坡上建起纪念碑。”村长黝黑的脸庞上露出了自信的光芒。在他的带领下,枝仔村的未来定会越来越美好,我默默地祝福着。(摄影:邓 斌)
革命火种在这里传播
抚今思昔,谁能想象,这里曾经枪林弹雨硝烟弥漫?枝仔村的先辈们,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为抗日解放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和牺牲。
1944年,黄智祥、黄礼循等进步青年,将革命的思想火种带回村里悄悄传播,启蒙了一批进步青年投身革命队伍。当时枝仔村人口仅有79人,就有林昌尧、林昌国、林昌全、黄智杰、李光升、赵国荣等四十多人先后参加了革命。他们有的是父子,兄弟姐妹,可以说全村都是革命者,村庄成为了革命者们的坚强后盾和保垒!在革命斗争中,为了支持革命队伍发展壮大,枝仔村群众倾襄相助,不惜变卖金银手饰,典田卖地,这之中流传着许多感人的故事。当年前山、下洋的伪公所把枝仔村定为“赤匪村”。
1946年6月,为适应斗争需要,中共徐闻特委决定在枝仔村建立徐闻交通联络情报总站,总站下设十多个基层站点,包括边坡、内村圆、下港、西尾湖、净坡园、桐挖、曾家等,初具规模地建起了情报网络圈。
下洋革命武装起义失败后,陈德盈、郑质光、谭国强、林马仁、林飞雄等同志秘密撒回枝仔村,以“林氏公祠”为据点继续开展革命工作。情报总站的活动,早已被当时的下洋、前山伪公所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1948年7月24日晩,大雨倾盆,彻夜不停。国民党警察一中队纠集前山、下洋还乡团包围了林氏祠堂,凌晨三时发起进攻。敌强我弱,寡不敌众,我方只好从祠堂后窗撤退。张宗红同志为了掩护同志,不幸被捕壮烈牺牲,国民党残忍地割下他的头颅悬挂在县城登云塔上示众,企图威吓群众。接着,国民党为了毁灭枝仔村,用汽油烧光了该村近百间房屋,实行烧光,劫光,抢光政策。大火连续燃烧了两天两夜,惨不忍睹。
但枝仔村的人是坚强的,房屋没了,重新再建,家业没了,重新再兴。他们无所畏惧,继续支持革命,为民族解放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篇章。
枝仔村的后代,继承先辈的光荣传统,在新时期振兴新农村建设中继续创造新辉煌。
村长带领群众脱贫奔小康
过去的枝仔村是贫穷落后的,全村没有一条像样的路,通向外界的只有一条坎坷的泥土路,群众居住的90%都是低矮破旧的砖瓦房和茅宅,村内坑坑洼洼,垃圾遍地。
改革开放和党的对农政策给了枝仔村实现致富梦想的舞台。2002年11月,39岁的林家庆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赢得乡亲们的信任,被推选为村长。
作为革命老区村的村长,要带领群众脱贫奔小康,林家庆觉得肩上的担子无比沉重。但压力就是动力,他身上有着革命先辈的红色基因,绝不能被困难吓倒。他意识到要推动枝仔村的发展,首先要改善交通。
2012年,在林家庆的带领下,枝仔村通接县城的第一条硬底化道路开始施工。当时,村里没有资金,林家庆就发动全村筹集,每个人口500元,很快共筹了资金约30万元。经过6个多月的艰苦奋斗,一条宽4.5米,长2800米的水泥公路终于竣工,结束了泥土路的历史。当年,菠萝、香蕉、毛薯、青椒大丰收,由于道路畅通,来往不受风雨阻挡,果菜老板亲自上园收购,群众的果菜卖出了好价钱,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尝到了甜头的村民们,兴起了建路热潮。接着陆续建起环村路1.2公里,村村巷路11条,共计4.5公里。所有的村巷路全部安装路灯,120盏路灯,每当夜幕降临便齐刷刷亮起,把整个村庄照得亮如白昼。
生活好了,文化娱乐也要跟上来。为了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2015年,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群眾又踊跃捐款助力文化建设,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一座占地6亩多、配套设施完整、功能齐全的文化广场落地建成。文化楼建在广场的正前方,二层楼,建筑面积720平方,设有革命文物展示厅、农家书屋、老年人活动中心等。每到傍晚,广场上有跳健身舞的,图书室里有阅读的,活动室里有下象棋的,处处充满了欢声笑语。
吃水不忘挖井人。在枝仔村人的心底下,还有一个夙愿未偿,希望给在这块土地上做出巨大贡献和牺牲的先烈们建造纪念馆。林家庆的这项设想一经提出,立即受到广大村民热烈回应,他们一致同意把“林氏宗祠”重建成红色革命纪念馆。
此项建设,在县、镇政府和县老促会的极力支持下,村民热情更加高涨了。他们自动商议,按每个人口1000元出资,共筹款60多万元。经过近一年的努力,一座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徐闻县地下交通情报联络总站”红色纪念馆坐落在村东侧,红瓦红墙,东西两面绿树环绕,正面对着一个土坡。那里是当年的战场,土壤里曾经染红烈土的鲜血,现在已看不见硝烟弥漫的痕迹,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翠绿,不知名的野花开得嫣红,血染般,红得无比灿烂。
据不完全统计,枝仔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共捐献资金约200多万元,投入义务工日18000多个。政府配套扶持资金180多万元。目前,全村建起新楼房42幢。
村风文明民风淳朴
初冬,南端的阳光还很温暖,风挟着细微的清凉,午后的枝仔村笼罩在一片祥和里,静谧而美丽。
我们在村长的向导下,漫步在干净整洁的村巷里,不断碰见往来的村民,他们面带笑容热情地向我打招呼问好,他们的笑纯真自然,让人如沐春风。
我们走过了一条条村巷,经过了一座座楼房。我惊奇地发现,这个村庄的所有门户没有一把锁。村长发现我的惊讶,他笑着说:我们这里自古以来一直如此,称得上“日不拾遗,夜不闭户”了。他还自豪地告诉我,这里的村民世代尊循祖训:不毒不赌。至今,全村没有一人吸毒,是一个无毒村庄。枝仔村由林、李、吴、黄等姓组成,林姓在村中占八成,虽然姓氏不同,但村民们一直和睦相处。“一家来客,四邻陪;一家有难,八方助”。2008年,村民李明锦的儿子出车祸,生死关头,村民捐款约2万元送到他们的手中;2014年,村民林洪球的儿子患恶性骨疾,在医院治疗花费20多万元,生活十分窘迫,村民闻迅,迅速捐献爱心1.8万多元助他们度过难关。这样的事例在枝仔村不胜枚举。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是什么让这里的村民们和谐如一家?
我们又随村长来到了文化广场,劳作归来的村民们正在广场休闲地拉家常,他们知道我是来搞宣传报道的,纷纷对我说:“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火红了,感谢政府感恩党啊!”多么善良的人们!我望着一张张亲切的面孔,突然找到了刚才问题的答案。
一天的采访快要结束了,当村民簇拥着送我到村口时,林家庆村长豪情满怀地指着红色纪念馆前面一片空地说:“再过几年,这里将建设成生态养生小公园,在当年打仗的土坡上建起纪念碑。”村长黝黑的脸庞上露出了自信的光芒。在他的带领下,枝仔村的未来定会越来越美好,我默默地祝福着。(摄影:邓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