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仰望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sile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振川是赵家老四,是赵望云先生的儿子也是弟子,是先生的接班人也是长安画派第二代顶梁柱。现任中国美协理事,中国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文联副主席,省美协负责人。忙人,约了几次,总算匆匆一见。
  我们从捐画谈起。显然这是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已经一年过去了,心头还是很痛。怎么能不痛呢?父亲一生的心血啊,就这么说捐就捐了。对先生的子女来说,这哪里是一幅幅画,分明就是父亲的身躯骨骼,血脉呼吸,生命灵魂!捐出去,就永远地离开赵家了,巨大的痛苦,巨大的失落,可想而知。
  捐画的提议最早出自黄胄。先生去世后,把赵望云先生当成自己亲生父亲的黄胄特别担心恩师的作品失散了。因为他深知这些作品的历史价值,一旦散出去,想收回来可就太难了。赵家的孩子,把黄胄都当亲哥哥,知道大哥的话在理。
  但是8个兄弟姐妹呢,经济状况又不是很好,这毕竟是一大笔财富,难道父亲不希望他们过得更好一些吗?多年来,他们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开了多次家庭会议。最终,在父亲百年诞辰之际达成共识。值得庆幸的是,这几十年来,先生的作品流失的并不多,孩子们像呵护生命一样呵护这些作品,即便流失了一些,只要发现,就尽量收回。
  2006年9月12日—18日,由文化部、中国文联主办,中国美术馆、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文联、陕西省美协共同承办的“纪念赵望云百年诞辰暨捐赠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351幅作品的捐赠数额是中国美术馆历史之最。
  在书画市场价格节节攀升的今天,在众人像猎犬一样搜索名人字画以求一夜暴富的今天,在名人后代纷纷策划着用先人的墨宝为自己获利的今天,赵望云先生的8个孩子,异口同声地发出了无偿捐赠的声音。这个声音是震撼人心的,不仅仅让我们看见了赵家血脉相承的无私、高尚、大度,还为艺术界树立了一面旗帜。
  赵家的后人在痛苦中恍然,难道还有比作品完整永久地保存在国家艺术馆更好的归宿吗?赵望云绘画从此成了国家的宝藏,由国家来组织专家系统研究其绘画艺术,今后大家只要想看就可以看到这些画,这是多么好的结局啊!
  赵振川老师对我说,他们从来就没有想过用父亲的画来换钱,就是在他们很困难、很需要钱的时候也没有想过卖画。如今把它们捐出去,也没有想过多么高尚的社会意义,没有想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良知和本能告诉他们,这是一个最好的归宿。
  
  赵振川《好大雪》1995年
  
  艺术家究竟属于谁?这是中国艺术界一个大难题。长期以来,我们眼看着很多大艺术家的作品失散到社会,被金钱淹没了,令人十分痛心。而赵望云的后代高瞻远瞩,认识到父亲的作品属于人民,属于社会,属于中华民族,忍痛割爱,其意义远远超出了数字本身。
  更加可喜的是,通过捐赠活动,在中国艺术界掀起了一个探索赵望云先生绘画艺术价值的热潮。美术界大师们集体性地把目光集中到了赵望云身上,借此机会认真反思,提炼出先生绘画艺术之精髓,以便发扬光大。专家们召开了赵望云学术研讨会,很多目前中国美术界、艺术界的权威人士都出席了会议。大家一致认为,赵望云给我们留下的不仅是绘画作品,更是巨大的精神财富,而其中最重要的精神财富就是艺术的大众化。正如著名美术评论家林木老师所言:“如果我们无法否认艺术的大众化思潮是20世纪中国文艺中最重要、影响也是最深刻的思潮之一,赵望云这位大众化思潮的先驱及领军人物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在研讨会上,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充满期待地说:“希望借今天学者、专家的思考,帮助我们构思一下今后如何进一步开展赵望云艺术的研究、展览、展示、推广、传播这方面的工作。”设想如果没有这次捐赠活动,很难有这样冲击性的效果。一次捐赠,完成了一次历史定位,其历史价值、社会价值远远超出了文物价值。
  至此,赵老先生可以放心了,他的心血没有白费。质本洁来还洁去,来自黄土,归于黄土。赵老先生的家人也可以放心了,父亲一生的心血终于有了厚重的背景和理想的归宿。可喜,可贺。
  赵振川老师继承了父亲的诚实和拙朴,他对我说:“父亲从1957年开始就没有好日子过了,我们也跟着受了很多苦,但是我们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感情从来没有动摇过。父亲在最困难的时候还是对我们说‘前途是光明的’,这是他能够顽强地活下来的巨大精神支柱。父亲是最正直、最善良、最纯粹的人,他的高尚品德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的血液中,父亲这一生就是为穷人着想,为了穷人他愿意作穷人。还记得一次我和父亲到牧民家里去,牧民的茶杯是用牛粪擦的,父亲二话不说就喝了下去,我却怎么也喝不下去,我深知我在艺术和精神上都和父亲差得很远。”
  
  赵振川《戈壁春居》 1990年
  
  是啊,父亲就像是天边淡淡的云,举目仰望,成为孩子们永远的生命形态。
  赵振川的画继承了父亲的精髓,延续了长安画派古朴、大气、写实的风格,弘扬传统的同时也吸取现代手法。他于1963年开始跟父亲学画,1965年下乡劳动,在农村整整8年,正如父亲的期望,补上了农村这一课,打下了深厚的生活基础。赵振川从父亲身上学到了很扎实的传统底子,这是当今画界年轻人难以望其项背的。他说他本人并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只想好好画画,在艺术上精益求精。艺术是没有标准的,每一个人对艺术的认识和标准都不一样,所以现在想在书画艺术上独树一帜很不容易。如何能让社会认可,让专家和大众都认可,这是一个大学问。好在现在不用再担心被扣上“黑画家”“大右派”的帽子了,也不用再过担惊受怕的日子了。
  作为全国各项书画大赛的评委,赵振川对中国的当今画坛了解很多也感触很深。他认为中国书画界从来没有这么兴旺过,画家队伍如此之众,书画作品如此之多,真是前所未有。过去陕西的画家能数得出来的就那么十几个,办一次画展也就几十幅作品,现在每年要办多少展览啊,各个类型,各个层次,而且每次都能收几千件作品。从作品的质量上看,也是百花齐放,各有千秋,整体上是发展和进步的。近年来中国画的发展趋势更民族、更中国、更传统了,改变了前些年认为中国画没落了的悲观思潮。
  对于长安画派的评价,赵振川认为是“从古典形态走向现代形态最成功的代表画派”。它的时代性、人民性、乡土特征、地域特征是非常典型的,也是历史形成的。它肩负着历史使命,下一代人要把这面旗帜高高举起,沿着前辈开创的道路坚定地走下去。
  赵振川告诉我,陕西省已经确定了陕西文化界的三张名片:文学陕军、西安电影、长安画派。有了这三张名片,陕西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的文化地位就不容忽视。如今长安画派也是后继有人,又有了一批核心画家,在继承前辈传统的同时,更加个性,更加成熟,更加张扬。许多画家已经站稳在中国当今画坛,比如:赵振川、赵振陆、崔振宽、张振学、郭全忠、苗重安、侯声凯等。长安画派的旗子将永远高扬在中国画坛。赵望云老先生在天之灵可以安息了。
其他文献
王小凤的作品追求一种宁静。她强调色彩的淡雅,致力于传递一种舒服、温馨的感觉。景德镇的釉上粉彩作品往往使用艳丽的颜色,引起感官的刺激,营造一种大开大合的美,而这些在王小凤的作品里是看不到的。王小凤的作品中,美是悄然而来的,仿佛一名清秀的美女,从历史中走来,穿越时空的层层迷雾,一尘不染地来到你面前。从欣赏者的角度,这当然是一种快乐,某种隐秘的感情就通过这样一个粉彩瓷瓶把作者与观者联系了起来。这种联系是
期刊
王诜,字晋卿,生卒年史无记载,当今学术界一般持“1048-1104年后”的观点。笔者考证其大约生于公元1051年,卒于1114后至1120年前(考证文章即将发表),祖籍山西太原人,后居河南汴京,为北宋开国功臣王全斌之后。娶英宗赵曙之女蜀国公主为妻,官驸马都尉及定州观察使、利州防御使。家筑“宝绘堂”,藏历代法书名画日夕观摩,精于豁赏。  王诜长于诗词、书法,通晓琴棋笙乐,尤精绘画,山水最长,亦能画松
期刊
提名:中国名家收藏专业委员会  推介指数:★★★★★  特约鉴赏点评专家:金煜、刘亚谏、高玉涛    [艺术档案]  崔磊,1972年10月31日生,籍贯天津。1989年-1992年就读于天津市美术学校,1992年-1993年进入天津市特种工艺品厂从事玉雕工作,1993年-1995年在香港特精珠宝有限公司,1993年-1998年在上海洪艺轩,师从于洪新华大师门下,从艺5年。1998年成立“小天津白
期刊
上古已降,“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并以五色土来福佑天下,安禄四方。宜兴紫砂以五色土之美名远播世界,造福子民。以“五色土”来命名作品集,可谓其意之深厚和宽阔。  泥土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有着特殊的记忆和情感。尤其泥土作为我们上古先民生存之根,由泥到陶的过程正是我们先祖文明进程的开始和见证。由此陶的艺术渊源流传,精彩纷呈,绝唱古今,推陈出新。祥明之陶艺正是在这样的一种文化渊源和背景中获得滋养和铸就其艺术
期刊
提名:中国名家收藏专业委员会  推介指数:★★★★★  特约鉴赏点评专家:金煜、刘亚谏、高玉涛    [艺术档案]  戴玉梅,1963年12月出生于江西景德镇。1987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美术系,现就职于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从事陶瓷美术设计工作以来,作品多次获部、省、市等级别的一、二、三等奖。部分作品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日本恩巴近代美术馆、景德镇陶瓷博物馆收藏。另外《中国现代美术全集》《当代
期刊
相比自己的作品,汪洲说的没有做的好。有别于一些艺术家的侃侃而谈,不善言辞的汪洲始终对记者的问题“有一说一”。从他简洁淡然的叙述中,我们了解了他的从艺之路。  也许是受哥哥汪洋的熏陶和影响,继哥哥在天津美院专业学习国画之后,1993年他也开始在景德镇陶瓷学院装潢系学习。师从著名陶艺教授程曲流学习陶艺。后来又在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进修,得到全国工艺美术大师关宝琮先生教导,几年的院校专业学习为他以后的创
期刊
1. 161人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这是十年以来的首次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当代艺术大师的作品开始受到收藏市场的重视。  1月11日,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共有161人获得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是我国授予传统工艺美术产业工作者的最高荣誉称号,自1979年组织评审以来,共进行了5届,评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365位。本届评审是1997年国务院发
期刊
赵之谦是一代艺术大家,一生享年虽然只有五十六岁,却在篆刻、书法、绘画、诗文诸多领域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然而他的理想或者说他的人生目标却并不在此,他的理想是当官从政,光宗耀祖。同治二年(1863年),时年35岁的赵之谦在给魏稼孙替他集拓的《二金蝶堂印谱》写下“稼孙多事”四个篆书大字时就曾说,“令我一生刻印赋诗学文字,固天所以活我,而于我父母生我之意大悖矣。”但是四举会试不第,弄得他连从政做大官的基本
期刊
前些年,笔者收藏了一对粉彩博古纹冬瓜罐。此罐高32厘米,口径8.3厘米,罐的腹部周长72厘米,底径15厘米。冬瓜罐完整,有盖,整个器物没有任何的瑕疵。  这对粉彩冬瓜罐,胎质比较坚硬、细腻,釉色白亮,画工流畅。红、黄、绿等颜色艳丽,给人的感觉美观、清秀、古朴大方。罐盖有尖圆钮。罐的肩部绘有黄绿两色几何纹,间饰的开光内牡丹花瓣在绿叶的陪衬下,惹人注目。罐身主题纹饰为博古纹,古器上的梅花、牡丹花栩栩如
期刊
闽越是古代南方的少数民族,以福建为主要居住地。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册封无诸为闽越王,至公元前110年灭国,政权存在92年。近几年来,福建武夷山、浦城等地发现的闽越贵族墓葬中,出土了一批玉器文物,现择其精品予以介绍,以飨读者。    图1玉组佩    玉组佩(图1)由18件小玉器组成,包括玉环、玉璜、玉管等。其表面因钙化呈乳白色,有土沁,局部有缺损。其中玉环、玉璜都使用了镂空技法,制作精美。玉组佩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