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电镀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解读第1部分──总体情况及与现有标准的比对

来源 :电镀与涂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yun816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介绍了浙江省《电镀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 33/2260-2020)的制定背景、适用范围、术语和定义、区域划分、时段划分、水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污染物监测要求、达标判定等内容,并与广东省的标准DB 44/1507-2015进行了比较。DB 33/2260-2020的内容可简单概况为:(1)直接排放方面,太湖流域地区电镀排污单位严格按照GB 21900-2008的“表3”执行;对于非太湖流域地区,除总镍、总镉的限值介于GB 21900-2008的“表2”和“表3”之间,以及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执行GB
其他文献
先对景观钢桁架用Q345钢进行热浸镀锌,再进行硅酸盐钝化。研究了硅酸钠溶液中SiO2与Na2O物质的量比[n(SiO2)/n(Na2O)]对钝化膜微观形貌和耐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钝化后的热浸镀锌层表面未发生显著变化。当n(SiO2)/n(Na2O)为3.0~4.0时,试样的表面形貌较佳,无微孔缺陷。随着n(SiO2)/n(Na2O
将载体木质纤维素纳米纤维(CNF)与缓蚀剂聚天冬氨酸(PASP)以一定比例加入环氧树脂中制得改性环氧树脂,并分别将普通环氧树脂、改性环氧树脂、普通环氧树脂逐层涂覆于Q235碳钢表面制得微脉状管网型自愈合涂层。用刀片对涂层进行划痕处理后,浸泡在3.5%NaCl溶液中进行电化学测试,并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研究了涂层的自愈合性能与最佳浓度配比条件,探讨了涂层的自修复机理。结果表明,所制涂层表现出优异的自修复性能,且当CNF与PASP质量比为1∶4时效果最佳,涂层的缓蚀效率为79.7%。
以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磷酸铁锂(LiFePO4,简称LFP)。将LFP和胺基化石墨烯(GNs)制成悬浮液,以滴涂法制备了磷酸铁锂和胺基化石墨烯修饰钛网电极(LFP/GNs/Ti)。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X射线衍射仪(XRD)表征了电极的形貌和微观结构,结果显示:LFP和GNs混合物均匀地分散在钛网电极表面,LFP纳米球颗粒的平均直径为(20±2)nm。以LFP/GNs/Ti电极,采用电化学辅助吸附−脱附法研究了盐溶液中锂离子(Li+)的分离行为,考察了pH、电位、时间等因素对Li+分离效果的影
无机磷酸盐耐高温涂料是由作为粘结剂的磷酸盐与金属及金属氧化物复合制备的水性无机涂料。介绍了它的成膜机理和防腐耐温机制,综述了国内外提升其性能的研究进展。提出常温固化和提高极端环境下耐蚀性是无机磷酸盐耐高温涂料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
介绍了氰化物体系和无氰体系(包括氯化物体系、亚硫酸盐体系、乙内酰脲体系)Au-Sn合金电镀液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各自的特点和不稳定的原因,重点阐述了提高不同体系Au-Sn合金电镀液稳定性的方法,展望了Au-Sn合金电镀液的发展。
针对一起乘用车水性阻尼胶(LASD)翘边甚至脱落的事故,对胶料的性能、机器人喷涂参数、烘烤温度和压线时间这几个可能影响胶条附着力的因素进行了验证。通过增大填料粒径和适量增加发泡剂用量解决了问题。
基于改进的自由体积模型,计算了不同温度下和溶剂质量分数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丙酮体系中溶剂的扩散系数,并通过称重法和热重分析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溶剂扩散系数的预测值与称重法的测试值吻合程度较高,证明改进的自由体积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涂料中溶剂的扩散系数。
针对无磷、低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和节能的研发目标。采用常温脱脂、薄膜前处理、高泳透力电泳漆及高固面漆等新工艺、新材料,对原设备进行部分改造,设计出一套环保节能型商用车工程货箱涂装新工艺。
综述了电镀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根据处理方法原理的差异分为化学法(包括沉淀法、还原法、氧化法和电化学法)、物理法(包括浓缩结晶法和反渗透法)、物理化学法(包括离子交换法、膜分离法和吸附法)、生物法等。详细阐述了不同方法在处理电镀废水过程中的应用情况,并对比它们的优势和不足,展望了未来电镀废水处理的发展方向。
为探索废弃烟秆改性后得到的烟秆碳化材料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研究了pH、烟秆碳化材料投加量、反应时间和亚甲基蓝初始浓度对烟秆碳化材料吸附性能的影响,分析了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以及烟秆碳化材料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烟秆碳化材料吸附亚甲基蓝的最佳条件为:pH 6,吸附剂投加量2 g/L。对于100~400 mg/L的亚甲基蓝溶液,吸附平衡时间为60~360 min。烟秆碳化材料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模型,说明吸附过程是单层吸附,最大吸附量为636.9 mg/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