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CDFI的检查结果与手术和病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CDFI能确定病变部位且有较高的定性准确率。结论:CDFI是乳腺癌的首选诊断方法之一。
【关键词】 乳腺癌 CDFI
【中图分类号】 R4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5-0310-01
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已呈明显上升趋势,在发达国家,已成为妇女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的首位,即使在发展中国家,也仅次于宫颈癌排列第二位。患者的生存时间取决于能否得到早期、正确的诊断和治疗。传统影像学主要为X线检查,大约35-50%的早期乳腺癌能通过X线检查发现,是筛查的主要方法。近年来,由于超声仪器的不断发展和诊断水平的提高,超声检查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逐渐被临床医生认可。本文通过对超声、手术、病例的治疗分析,将CDFI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做了以下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分析对象为我院2008年-2013年乳腺外科住院患者,共75人,年龄22-79岁,均经过CDFI检查,并有手术和病例结果。
仪器采用ALOKA a10等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频率9.0-12.0MHz。患者仰卧位,按照一定顺序对乳腺的四个象限、乳晕区和腋窝进行扫查,记录病变的部位,数目,形态,大小,便捷,内部及周边回声,血供及腋窝淋巴结的情况。
2 结果
75例乳腺癌患者中,术后对侧发生肿瘤的有3例,胸壁复发的有3例,腋窝复发的1例。肿瘤发生的部位跨象限有26例,占37%,外上象限有24例,占34%。后间隙受累的有45例,出现钙化灶的有26例,出现恶性晕的有21例,伴有乳腺增生的有8例。淋巴结受累的有38例。
3 讨论
乳腺癌是乳腺导管上皮或末梢导管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浸润性导管癌占70-80%。超声较难确诊小于1cm的乳腺癌,敏感性不如X线检查,Sickles对1000名妇女乳腺进行前瞻性研究,结果是超声诊断的准确率为58%,X线检查为97%。对于1-2cm的乳腺癌,须结合肿瘤内部特征及周边改变进行综合判断,能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对于大于2cm的乳腺癌,诊断的准确率在90%以上。典型的浸润性导管癌具有以下特征。
3.1 肿瘤内部的声像特征
肿瘤常为一侧乳腺单发,外上象限多见,占45%以上。本组只有34%。在超声断面上,肿瘤的边界不整齐,凹凸不平,边缘处缺乏良性肿瘤的弧度;无包膜或包膜不清晰,呈“蟹足状”或“分叶状”。内部多呈弱回声,分布不均匀,少数呈等回声或强回声。肿瘤内部发生液化坏死时,可见不规则的低回声或无回声暗区。部分肿瘤的周边可出现1-2mm不规则的增强回声带,被称为“恶性声晕”,以浅面较多见;肿瘤的侧面一般无纤维腺瘤的声衰减,后壁呈减弱回声,肿块较大时,可出现明显声衰弱,而不出现回声增强。部分肿瘤内可见钙化灶,以散在多发者最具特征,直径多小于1.0mm,呈点片状强回声,边界清楚。
3.2 腋窝淋巴结
腋窝内结构主要为脂肪,淋巴结以及血管和神经等。在正常女性,部分的腋窝淋巴结难以分辨,部分可见大小、形态、结构正常的淋巴结,纵断面类似肾脏结构,长径多小于15mm,宽/长比多小于0.5;分为皮质和髓质,皮质呈弱回声。因为淋巴结的供应血管细小,流速缓慢,正常时彩色血流信号难以显示。
超声检查时,部分乳腺癌患者患侧的腋窝可出现异常的淋巴结,淋巴结体积增大,长径多大于15mm,甚至大于原发灶;形态失常,宽/长比多大于0.5,甚至趋近于1,早期可分辨皮质和髓质,随后皮、髓质的分界小时,呈弱回声;受累淋巴结的血流信号常较丰富。部分患者的对侧腋窝可见长大的淋巴结。淋巴结的变化较具有特征性。
3.3 皮下脂肪层
皮下脂肪层的厚度因个体差异而较大,一般与自身体型成正比。皮下脂肪层呈片状弱回声,分布均匀;穿行于期间的线状强回声为Cooper韧带后,出现肉眼可见的皮肤凹陷;晚期,由于淋巴回流受阻和组织水肿,皮肤可呈“橘皮”样改变;位于中央区的肿瘤,可牵拉乳头使其内陷。肿瘤位置表浅时,可较早侵入皮下脂肪层,在超声断面上,呈“锯齿”样改变并向浅面突出;随着肿瘤的生长,肿瘤与皮肤间的距离逐渐缩小,出现明显的皮下脂肪层缺损区。
3.4 乳腺后间隙
乳腺后间隙是位于浅筋膜深层与胸肌筋膜直接的间隙,内含疏松结缔组织,脂肪和淋巴管等。呈线状或片状弱回声,边界清楚,其厚度与皮下脂肪,腺体层厚度成正比。肿瘤体积较小或位置较浅,浸润深度未及浅筋膜深层时,乳腺后间隙的结构正常。浸润深度达到或突破浅筋膜深层时,在超声断面上,可见乳腺后间隙变窄甚至消失。累及胸大肌时,胸大肌的肌纤维束回声不连续,甚至出现缺损区。
3.5 肿瘤血供
乳腺癌的肿瘤动脉血供可由胸廓内动脉的穿支,第3-7肋间动脉的穿支和腋动脉的分支供给。部分肿瘤的血流增多,断面呈点片状血流信号,包绕肿瘤并发出分支在其内部穿行,多普勒频谱显示,PS>20cm/s,RI>0.70。部分体积小的肿瘤,特别是小于1cm的,由于肿瘤血管细小和仪器分辨能力的限制,常常显示血流不丰富。因此,肿瘤血供的情况可作为诊断乳腺癌的一项参考指标,而不能成为必备条件。
参考文献
[1]李佩文,邹丽琰,主编.乳腺癌的综合诊疗学.第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3
[2]纪宗正,黎一鸣,主译.现代外科疾病诊断与治理.第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306-307.
[3]张缙熙.姜玉新,主编.浅表器官及组织超声诊断学.第1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127
【关键词】 乳腺癌 CDFI
【中图分类号】 R4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5-0310-01
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已呈明显上升趋势,在发达国家,已成为妇女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的首位,即使在发展中国家,也仅次于宫颈癌排列第二位。患者的生存时间取决于能否得到早期、正确的诊断和治疗。传统影像学主要为X线检查,大约35-50%的早期乳腺癌能通过X线检查发现,是筛查的主要方法。近年来,由于超声仪器的不断发展和诊断水平的提高,超声检查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逐渐被临床医生认可。本文通过对超声、手术、病例的治疗分析,将CDFI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做了以下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分析对象为我院2008年-2013年乳腺外科住院患者,共75人,年龄22-79岁,均经过CDFI检查,并有手术和病例结果。
仪器采用ALOKA a10等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频率9.0-12.0MHz。患者仰卧位,按照一定顺序对乳腺的四个象限、乳晕区和腋窝进行扫查,记录病变的部位,数目,形态,大小,便捷,内部及周边回声,血供及腋窝淋巴结的情况。
2 结果
75例乳腺癌患者中,术后对侧发生肿瘤的有3例,胸壁复发的有3例,腋窝复发的1例。肿瘤发生的部位跨象限有26例,占37%,外上象限有24例,占34%。后间隙受累的有45例,出现钙化灶的有26例,出现恶性晕的有21例,伴有乳腺增生的有8例。淋巴结受累的有38例。
3 讨论
乳腺癌是乳腺导管上皮或末梢导管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浸润性导管癌占70-80%。超声较难确诊小于1cm的乳腺癌,敏感性不如X线检查,Sickles对1000名妇女乳腺进行前瞻性研究,结果是超声诊断的准确率为58%,X线检查为97%。对于1-2cm的乳腺癌,须结合肿瘤内部特征及周边改变进行综合判断,能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对于大于2cm的乳腺癌,诊断的准确率在90%以上。典型的浸润性导管癌具有以下特征。
3.1 肿瘤内部的声像特征
肿瘤常为一侧乳腺单发,外上象限多见,占45%以上。本组只有34%。在超声断面上,肿瘤的边界不整齐,凹凸不平,边缘处缺乏良性肿瘤的弧度;无包膜或包膜不清晰,呈“蟹足状”或“分叶状”。内部多呈弱回声,分布不均匀,少数呈等回声或强回声。肿瘤内部发生液化坏死时,可见不规则的低回声或无回声暗区。部分肿瘤的周边可出现1-2mm不规则的增强回声带,被称为“恶性声晕”,以浅面较多见;肿瘤的侧面一般无纤维腺瘤的声衰减,后壁呈减弱回声,肿块较大时,可出现明显声衰弱,而不出现回声增强。部分肿瘤内可见钙化灶,以散在多发者最具特征,直径多小于1.0mm,呈点片状强回声,边界清楚。
3.2 腋窝淋巴结
腋窝内结构主要为脂肪,淋巴结以及血管和神经等。在正常女性,部分的腋窝淋巴结难以分辨,部分可见大小、形态、结构正常的淋巴结,纵断面类似肾脏结构,长径多小于15mm,宽/长比多小于0.5;分为皮质和髓质,皮质呈弱回声。因为淋巴结的供应血管细小,流速缓慢,正常时彩色血流信号难以显示。
超声检查时,部分乳腺癌患者患侧的腋窝可出现异常的淋巴结,淋巴结体积增大,长径多大于15mm,甚至大于原发灶;形态失常,宽/长比多大于0.5,甚至趋近于1,早期可分辨皮质和髓质,随后皮、髓质的分界小时,呈弱回声;受累淋巴结的血流信号常较丰富。部分患者的对侧腋窝可见长大的淋巴结。淋巴结的变化较具有特征性。
3.3 皮下脂肪层
皮下脂肪层的厚度因个体差异而较大,一般与自身体型成正比。皮下脂肪层呈片状弱回声,分布均匀;穿行于期间的线状强回声为Cooper韧带后,出现肉眼可见的皮肤凹陷;晚期,由于淋巴回流受阻和组织水肿,皮肤可呈“橘皮”样改变;位于中央区的肿瘤,可牵拉乳头使其内陷。肿瘤位置表浅时,可较早侵入皮下脂肪层,在超声断面上,呈“锯齿”样改变并向浅面突出;随着肿瘤的生长,肿瘤与皮肤间的距离逐渐缩小,出现明显的皮下脂肪层缺损区。
3.4 乳腺后间隙
乳腺后间隙是位于浅筋膜深层与胸肌筋膜直接的间隙,内含疏松结缔组织,脂肪和淋巴管等。呈线状或片状弱回声,边界清楚,其厚度与皮下脂肪,腺体层厚度成正比。肿瘤体积较小或位置较浅,浸润深度未及浅筋膜深层时,乳腺后间隙的结构正常。浸润深度达到或突破浅筋膜深层时,在超声断面上,可见乳腺后间隙变窄甚至消失。累及胸大肌时,胸大肌的肌纤维束回声不连续,甚至出现缺损区。
3.5 肿瘤血供
乳腺癌的肿瘤动脉血供可由胸廓内动脉的穿支,第3-7肋间动脉的穿支和腋动脉的分支供给。部分肿瘤的血流增多,断面呈点片状血流信号,包绕肿瘤并发出分支在其内部穿行,多普勒频谱显示,PS>20cm/s,RI>0.70。部分体积小的肿瘤,特别是小于1cm的,由于肿瘤血管细小和仪器分辨能力的限制,常常显示血流不丰富。因此,肿瘤血供的情况可作为诊断乳腺癌的一项参考指标,而不能成为必备条件。
参考文献
[1]李佩文,邹丽琰,主编.乳腺癌的综合诊疗学.第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3
[2]纪宗正,黎一鸣,主译.现代外科疾病诊断与治理.第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306-307.
[3]张缙熙.姜玉新,主编.浅表器官及组织超声诊断学.第1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