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意义;现状;思考
绿色发展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涉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经选择和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当前调整经济结构和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的符合生态系统,不仅可同时满足人们的生态需求、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还可同时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从本质上来说将可持续发展提升到了绿色发展到高度,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和必然选择,也是破解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难题的唯一途径,关乎民族未来和人民福祉。其思想渊源包括马克思的生态文明观(生态社会观、生态经济观)和我国传统的生态文明智慧(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顺天量地等)。
一是生态文明建设经验不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强化节能减排工作,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且成效显著,生态环境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并逐渐向好,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趋势逐渐被遏制,森林和林草地面积逐年扩大。生态文明建设虽然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部分省市(浙江、海南、福建等)也涌现了一些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但我国地域辽阔、生态环境复杂多样,不同地域的乡俗民风及经济状况都不尽相同,浙江、海南、福建等地区的先进经验并不适合于全国各地,大部分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虽然目标明确,但大都处于探索阶段,可供大范围参考借鉴的生态文明建设经验不足。二是群众的参与度不高。部分群众受教育程度不高,没有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存在偏差,错误的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和政府部门的事情,参与意识不强。三是生态文明建设监管体系不全。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需对其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管理,但当前缺乏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监管部门的执法人员紧缺、技术力量薄弱,且相关部门间的协调联动不够,制约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3.1 树立并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新时期,要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生态文明建设,同时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必须基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因此,必须牢固树立并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通过加大环境保护教育培训力度、优化教育培训方式、丰富教育培训内容,使民众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的内涵及重要性,自觉树立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形成全民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良好氛围。
3.2 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法律保障体系
法律保障体系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保障,还是提升生态文明建设质量、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关键所在。首先,要建立健全地方性法律法规及政策,出台或完善有关污染防治及惩处的法律条文,引领区域内的生态文明建设健康、高质量发展。其次,要加大生态文明建设执法力度,强化执法监督,从源头上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污染,当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所冲突时,毫不动摇的坚持生态优先,实现人与自然地和谐共生。
3.3 发展绿色农业
发展绿色农业要求形成生产生活方式与生态环境协调统一的发展格局,确保耕地面积不缩小、耕地质量有所提升、地下水资源开采不超标、农药化肥施用量不增加、农业废弃物实现资源化利用,其目标是提高农业生产的绿色供给能力。首先,要严格控制并减少农药、化肥等农用资料的使用量。农用资料的不合理使用,如偏施化肥、过量使用农药、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低等,不仅造成了自然资源、劳动力和经济投入的浪费,还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污染和破坏(如污染了土壤、水资源和大气,降低了农产品的质量等)。因此,要降低农用资料的使用量、提高使用效率,从而降低生产成本、维护生态环境。具体来说,要注重农家有机肥的使用、推广应用新型控释肥料、广泛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通过生物防治技术和物理措施防治病虫害、研发推广对自然环境友好的绿色农药、发展高产作物和立体种养殖,推广耐旱作物和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加强高标准农建建设等。其次,要发展循环农业,尽可能的实现农业生产相关资源的多次、多种方式及高效利用。一是农业生产及畜禽养殖废弃物的肥料化利用。将人及畜禽的粪尿、农作物秸秆等通过堆肥或厌氧发酵加工成有机肥料,在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農业产出效益、保护生态环境。二是农业生产及畜禽养殖废弃物的能源化利用。在厌氧环境下将人畜粪便及农作物秸秆经微生物分解转换成沼气、沼液和沼渣,或者进行生物质能发电,在增加能源供给、减轻环境污染的同时,实现农业生产的循环可持续发展。三是农业生产及畜禽养殖废弃物的饲料化利用。如农作物秸秆经氨化、青贮处理后,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牲畜的消化吸收率高;畜禽粪便除去其中所含杂志后,加入菌种和基础饲料,经厌氧固氮发酵形成的有机物可直接用作饲料。再次,落实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在保护土地资源的基础上缓解农产品的供求矛盾、转变农业生产方式,通过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保障粮食供给。
生态文明是自然和谐与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生态文明建设是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大事,其关键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个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在新时期的绿色发展理念下,社会经济的发展不能以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为代价,而是要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常志刚.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J].红旗文稿,2021,(04):26-28.
[2]赵春江.关于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21,(01):92-93.
[3]陈小捷.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20.
[4]冯雪红,张欣.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研究路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1(02):67-77.
作者简介:秦丽雯(1980-),女,讲师,甘肃省委党校研究生。主要从事统战、党建等工作。
1 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绿色发展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涉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经选择和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当前调整经济结构和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的符合生态系统,不仅可同时满足人们的生态需求、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还可同时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从本质上来说将可持续发展提升到了绿色发展到高度,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和必然选择,也是破解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难题的唯一途径,关乎民族未来和人民福祉。其思想渊源包括马克思的生态文明观(生态社会观、生态经济观)和我国传统的生态文明智慧(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顺天量地等)。
2 绿色发展理念下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生态文明建设经验不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强化节能减排工作,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且成效显著,生态环境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并逐渐向好,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趋势逐渐被遏制,森林和林草地面积逐年扩大。生态文明建设虽然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部分省市(浙江、海南、福建等)也涌现了一些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但我国地域辽阔、生态环境复杂多样,不同地域的乡俗民风及经济状况都不尽相同,浙江、海南、福建等地区的先进经验并不适合于全国各地,大部分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虽然目标明确,但大都处于探索阶段,可供大范围参考借鉴的生态文明建设经验不足。二是群众的参与度不高。部分群众受教育程度不高,没有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存在偏差,错误的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和政府部门的事情,参与意识不强。三是生态文明建设监管体系不全。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需对其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管理,但当前缺乏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监管部门的执法人员紧缺、技术力量薄弱,且相关部门间的协调联动不够,制约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3 绿色发展理念下的生态文明建设要点
3.1 树立并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新时期,要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生态文明建设,同时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必须基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因此,必须牢固树立并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通过加大环境保护教育培训力度、优化教育培训方式、丰富教育培训内容,使民众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的内涵及重要性,自觉树立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形成全民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良好氛围。
3.2 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法律保障体系
法律保障体系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保障,还是提升生态文明建设质量、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关键所在。首先,要建立健全地方性法律法规及政策,出台或完善有关污染防治及惩处的法律条文,引领区域内的生态文明建设健康、高质量发展。其次,要加大生态文明建设执法力度,强化执法监督,从源头上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污染,当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所冲突时,毫不动摇的坚持生态优先,实现人与自然地和谐共生。
3.3 发展绿色农业
发展绿色农业要求形成生产生活方式与生态环境协调统一的发展格局,确保耕地面积不缩小、耕地质量有所提升、地下水资源开采不超标、农药化肥施用量不增加、农业废弃物实现资源化利用,其目标是提高农业生产的绿色供给能力。首先,要严格控制并减少农药、化肥等农用资料的使用量。农用资料的不合理使用,如偏施化肥、过量使用农药、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低等,不仅造成了自然资源、劳动力和经济投入的浪费,还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污染和破坏(如污染了土壤、水资源和大气,降低了农产品的质量等)。因此,要降低农用资料的使用量、提高使用效率,从而降低生产成本、维护生态环境。具体来说,要注重农家有机肥的使用、推广应用新型控释肥料、广泛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通过生物防治技术和物理措施防治病虫害、研发推广对自然环境友好的绿色农药、发展高产作物和立体种养殖,推广耐旱作物和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加强高标准农建建设等。其次,要发展循环农业,尽可能的实现农业生产相关资源的多次、多种方式及高效利用。一是农业生产及畜禽养殖废弃物的肥料化利用。将人及畜禽的粪尿、农作物秸秆等通过堆肥或厌氧发酵加工成有机肥料,在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農业产出效益、保护生态环境。二是农业生产及畜禽养殖废弃物的能源化利用。在厌氧环境下将人畜粪便及农作物秸秆经微生物分解转换成沼气、沼液和沼渣,或者进行生物质能发电,在增加能源供给、减轻环境污染的同时,实现农业生产的循环可持续发展。三是农业生产及畜禽养殖废弃物的饲料化利用。如农作物秸秆经氨化、青贮处理后,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牲畜的消化吸收率高;畜禽粪便除去其中所含杂志后,加入菌种和基础饲料,经厌氧固氮发酵形成的有机物可直接用作饲料。再次,落实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在保护土地资源的基础上缓解农产品的供求矛盾、转变农业生产方式,通过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保障粮食供给。
4 结束语
生态文明是自然和谐与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生态文明建设是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大事,其关键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个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在新时期的绿色发展理念下,社会经济的发展不能以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为代价,而是要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常志刚.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J].红旗文稿,2021,(04):26-28.
[2]赵春江.关于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21,(01):92-93.
[3]陈小捷.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20.
[4]冯雪红,张欣.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研究路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1(02):67-77.
作者简介:秦丽雯(1980-),女,讲师,甘肃省委党校研究生。主要从事统战、党建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