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人物画与欧洲人物画在16、17 世纪的历史时期里展现出不同的风貌。此时欧洲的人物画一派繁荣,伦勃朗(1606-1669)便是欧洲17 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然而此时的中国人物画却在历经了唐宋的繁华后,如林风眠言“已如水流花谢,春事都休,连一点回光返照的影子都没有了”。但也出现了中国绘画史上重要的一个肖像画派“波臣”派的开山鼻祖曾鲸(1568-1650) 。曾鲸和伦勃朗二人虽同时代,但他们的人物画代表作在各个方面却存在很大差异。
【关键词】:人物画;波臣派;色彩立体;精神
一、创作背景比较
1、时代背景:中国人物画从战国帛画开始,走过了魏晋与隋唐两个全盛期,至明末渐有式微之势。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万历年西方传教士的进入,客观上为传统人物画带来了新的动力,其中以“波臣派”中的曾鲸尤为典型,曾鲸开风气之先,他的肖像画立足于我们民族传统绘画基础之上,除了强调中国画用笔用墨的特点,坚持以墨线和墨晕为骨,还借鉴西画中的表现手法,赋予我们民族自己的“凹凸法”以新的内容,发展了具有中国作风的肖像画,其最著名的代表作品《王时敏小像》。
17 世纪的荷兰是歐洲当时经济最发达、政治最开明的国家之一。
富裕起来的商人、市民阶层热衷购买绘画,以装饰他们的住宅和公共建筑。他们希望荷兰的艺术家们能够通过作品来表现他们自身的形象,反映现实的生活与情趣。正是这样的现实需求,带来了荷兰美术创作的繁荣。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晚期著名代表作品是他1660 年画的《自画像》。
2、作品背景《王时敏小像》此画绘清初著名山水画家王时敏二十五岁时的肖像。据说王时敏年轻时就笃信禅宗,此像将其描绘得眉清目秀,英俊异常。他头戴冠巾身着宽袖长袍,手持拂尘,神情自如,肃穆端庄,盘坐在蒲团上,姿态犹如禅僧一般。背景“不着一物”,精心安排,简洁的构图,恰如其分地反映了王时敏的身份和地位图中王氏身着宽大白衣,手持拂尘,盘膝端坐在蒲团之上。面容俊秀,双目有神。神态温雅、聪颖。
伦勃朗的这一幅《自画像》作于1660 年间,也是画家丧妻以后,家产变卖并迁居以后的那段时期的肖像杰作。在事业上败落到如此地步,只能做一个雇员。整天做着搬运制成品的差使。这幅画就是他当时的真实形象。胖胖的身材,缠著头巾,只有一对眼睛还在炯炯有神,他好象在思考著什么,脸上没有一丝笑容,冷冷地伫立在画架前。背景被淡化了,突出了画家的上半身,象一座塔一样巍然不动,在他身上只有艺术的生命永恒地维系著他。
二、绘画技法
1、精神传达:《王时敏小像》是他线描造型的典范之作。画中所描绘的人物王时敏时年25 岁,正是青春年华,曾鲸寥寥数笔,便将王时敏描绘得眉清目秀.英俊异常。通过他在人物衣着.坐姿,神情方面的精心安排,运用流畅的线条,再施以淡淡的晕染,便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人物的身份与地位.称得上是以形写神、神形兼备。伦勃朗终身都在研究自己的脸,研究它的特点、表情、痛苦,以及它的皮肤和头发的不同纹理,还把它放在不同的姿势、头巾、衣服和光线条件下来考察,在《自画像》这幅油画中,我们看见他大约五十四岁,正在给自己作画,左手拿着画板、画笔和画杆。他以一种近乎威严的表情,从他所在的画室里向我们这个世界看,显然,只要他还能作画还能创造,他的人的尊严就不会泯灭。
2、色彩:《王时敏小像》中,白色的袍子占据了人物设色的大面积范围,黑色的帽子与白色的袍子显出了极大的对比反差,又由于黑色容易使画面沉重的色彩特性。所以在色块的大小上又恰到好处的被安排只占有一小部分的席地。同时,面部中间色的设色又使黑与白的反差不至于刺目而形成画面的和谐统一。如果说画面大面积的白与黑太过单调,那么作者从画面美感出发的细腻心思便促使他安排了红色的拂尘这一道具。伦勃朗这幅《自画像》的光线着重在他的脸部和头部,处在明处的白色头巾呈现出光源的黄色,外套的颜色只能通过肩背部的受光部分才能分辨出来。这也是为了与前景的红色内衬产生互补色的对比,以突出人物主体部分。
3、构图:《王时敏小像》背最“不着一物”,精心安排,简洁的构图,恰如其分地反映了王时敏的身份和地位。画上除了蒲团与拂尘之外,没有其他背最村托.这是曾鲸十分青睐的一种做法。伦勃朗《自画像》构图极其简约质朴,水平和垂直方向的视觉主题在画面中占主导地位,人物动作以一种谈泊宁静的状态出现。面貌如神明底显现一般发光。这是与他所要表达的“精神”主题。他的头极富立体感,后面是浅色的墙壁,显得格外突出;墙上有两个大圆,也许是代表天图和地图。
4、体感:《王时敏小像》的人物面部的刻画用“凹凸法”.即先以谈墨勾出五官轮廓,然后按其结构烘染数层,最后敷以淡赭色。不仅有笔墨之趣,而且富有立体感。衣服的两法亦反复勾染而成,线条秀劲流畅.设色清丽雅致。用笔稳重面有变化,充分表现出衣服的质感。伦勃朗《肖像画》中色彩是西画创造维立体的重要因素。他运用“光”,是在暗示空间,他为了表现现实的真实感而采用“光”,力求通过对光与空间的运用使两面效果达到一种视觉上真实的感觉。
明代画与西洋画的碰撞也是两种精神价值体系的冲突,是关于人的表达方式的差异。曾鲸曾受明万历年间传教士利玛窦来南京时所带《圣母圣婴像》等肖像画的感染启发,不再着重于色的反复渲染,而强调面部结构多层次的墨晕而凸显立体感。与艺术审美追求相适应的是伦勃朗的绘画形式语言亦具有独特的个人特色。他把形式语言的运用与作品“精神”性主题的表达作了很好的结合。他的作品中有了类似于中国写意画的那种纵情、豪放的笔触以及画面独特的肌理等抽象的形式美感,在光影和构图以及色彩等绘画语言的运用也达到了前人所未及的领域。中国画客观表现物象的能力在西方的影响下大大加强了,而西方人物画中对人物精神的表达在中国“意”的感染下也有所体现了。
参考文献:
[1]洪惠镇.中西美术比较十书[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0.
[2]李新生.中西绘画鉴赏比较[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3]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4]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外国美术简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3
【关键词】:人物画;波臣派;色彩立体;精神
一、创作背景比较
1、时代背景:中国人物画从战国帛画开始,走过了魏晋与隋唐两个全盛期,至明末渐有式微之势。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万历年西方传教士的进入,客观上为传统人物画带来了新的动力,其中以“波臣派”中的曾鲸尤为典型,曾鲸开风气之先,他的肖像画立足于我们民族传统绘画基础之上,除了强调中国画用笔用墨的特点,坚持以墨线和墨晕为骨,还借鉴西画中的表现手法,赋予我们民族自己的“凹凸法”以新的内容,发展了具有中国作风的肖像画,其最著名的代表作品《王时敏小像》。
17 世纪的荷兰是歐洲当时经济最发达、政治最开明的国家之一。
富裕起来的商人、市民阶层热衷购买绘画,以装饰他们的住宅和公共建筑。他们希望荷兰的艺术家们能够通过作品来表现他们自身的形象,反映现实的生活与情趣。正是这样的现实需求,带来了荷兰美术创作的繁荣。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晚期著名代表作品是他1660 年画的《自画像》。
2、作品背景《王时敏小像》此画绘清初著名山水画家王时敏二十五岁时的肖像。据说王时敏年轻时就笃信禅宗,此像将其描绘得眉清目秀,英俊异常。他头戴冠巾身着宽袖长袍,手持拂尘,神情自如,肃穆端庄,盘坐在蒲团上,姿态犹如禅僧一般。背景“不着一物”,精心安排,简洁的构图,恰如其分地反映了王时敏的身份和地位图中王氏身着宽大白衣,手持拂尘,盘膝端坐在蒲团之上。面容俊秀,双目有神。神态温雅、聪颖。
伦勃朗的这一幅《自画像》作于1660 年间,也是画家丧妻以后,家产变卖并迁居以后的那段时期的肖像杰作。在事业上败落到如此地步,只能做一个雇员。整天做着搬运制成品的差使。这幅画就是他当时的真实形象。胖胖的身材,缠著头巾,只有一对眼睛还在炯炯有神,他好象在思考著什么,脸上没有一丝笑容,冷冷地伫立在画架前。背景被淡化了,突出了画家的上半身,象一座塔一样巍然不动,在他身上只有艺术的生命永恒地维系著他。
二、绘画技法
1、精神传达:《王时敏小像》是他线描造型的典范之作。画中所描绘的人物王时敏时年25 岁,正是青春年华,曾鲸寥寥数笔,便将王时敏描绘得眉清目秀.英俊异常。通过他在人物衣着.坐姿,神情方面的精心安排,运用流畅的线条,再施以淡淡的晕染,便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人物的身份与地位.称得上是以形写神、神形兼备。伦勃朗终身都在研究自己的脸,研究它的特点、表情、痛苦,以及它的皮肤和头发的不同纹理,还把它放在不同的姿势、头巾、衣服和光线条件下来考察,在《自画像》这幅油画中,我们看见他大约五十四岁,正在给自己作画,左手拿着画板、画笔和画杆。他以一种近乎威严的表情,从他所在的画室里向我们这个世界看,显然,只要他还能作画还能创造,他的人的尊严就不会泯灭。
2、色彩:《王时敏小像》中,白色的袍子占据了人物设色的大面积范围,黑色的帽子与白色的袍子显出了极大的对比反差,又由于黑色容易使画面沉重的色彩特性。所以在色块的大小上又恰到好处的被安排只占有一小部分的席地。同时,面部中间色的设色又使黑与白的反差不至于刺目而形成画面的和谐统一。如果说画面大面积的白与黑太过单调,那么作者从画面美感出发的细腻心思便促使他安排了红色的拂尘这一道具。伦勃朗这幅《自画像》的光线着重在他的脸部和头部,处在明处的白色头巾呈现出光源的黄色,外套的颜色只能通过肩背部的受光部分才能分辨出来。这也是为了与前景的红色内衬产生互补色的对比,以突出人物主体部分。
3、构图:《王时敏小像》背最“不着一物”,精心安排,简洁的构图,恰如其分地反映了王时敏的身份和地位。画上除了蒲团与拂尘之外,没有其他背最村托.这是曾鲸十分青睐的一种做法。伦勃朗《自画像》构图极其简约质朴,水平和垂直方向的视觉主题在画面中占主导地位,人物动作以一种谈泊宁静的状态出现。面貌如神明底显现一般发光。这是与他所要表达的“精神”主题。他的头极富立体感,后面是浅色的墙壁,显得格外突出;墙上有两个大圆,也许是代表天图和地图。
4、体感:《王时敏小像》的人物面部的刻画用“凹凸法”.即先以谈墨勾出五官轮廓,然后按其结构烘染数层,最后敷以淡赭色。不仅有笔墨之趣,而且富有立体感。衣服的两法亦反复勾染而成,线条秀劲流畅.设色清丽雅致。用笔稳重面有变化,充分表现出衣服的质感。伦勃朗《肖像画》中色彩是西画创造维立体的重要因素。他运用“光”,是在暗示空间,他为了表现现实的真实感而采用“光”,力求通过对光与空间的运用使两面效果达到一种视觉上真实的感觉。
明代画与西洋画的碰撞也是两种精神价值体系的冲突,是关于人的表达方式的差异。曾鲸曾受明万历年间传教士利玛窦来南京时所带《圣母圣婴像》等肖像画的感染启发,不再着重于色的反复渲染,而强调面部结构多层次的墨晕而凸显立体感。与艺术审美追求相适应的是伦勃朗的绘画形式语言亦具有独特的个人特色。他把形式语言的运用与作品“精神”性主题的表达作了很好的结合。他的作品中有了类似于中国写意画的那种纵情、豪放的笔触以及画面独特的肌理等抽象的形式美感,在光影和构图以及色彩等绘画语言的运用也达到了前人所未及的领域。中国画客观表现物象的能力在西方的影响下大大加强了,而西方人物画中对人物精神的表达在中国“意”的感染下也有所体现了。
参考文献:
[1]洪惠镇.中西美术比较十书[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0.
[2]李新生.中西绘画鉴赏比较[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3]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4]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外国美术简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