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中的呐喊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bo94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在1918-1922年所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合,被称为《呐喊》。鲁迅的《呐喊》描绘出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真实社会生活写照,揭示了当时的社会黑暗状态,对中国的一些陈腐思想及旧制度的抨击,充分表现出鲁迅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爱国情怀,展现出其变革旧中国制度的决心。本文从作者主观意识出发,对《呐喊》做出解析。
  《呐喊》这部小说集包含鲁迅所写的14部短篇小说,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在当时出版后,这部小说集引起的反响很大。小说的表达方式、里面人物特征的描写都有独到之处,人们被鲁迅的爱国主义情怀所折服,这部短篇小说集唤醒了一大批胸怀爱国主义的有志之士。
  一、《呐喊》自序简析
  鲁迅原来的职业是一名医生,他认为医生就是救死扶伤,可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他认识到整个民族都已经病入膏肓,只治疗身体上的病痛,不如解救整个民族于水火之中。在《呐喊》序中,鲁迅也提到他从医生转变为文人的原因和经过。在自序中,鲁迅提到他从医2年就弃医从文,造成他有这个念头的是在一次课堂上,他看到了一个画面。鲁迅曾回忆道:“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从这件事后,鲁迅便下定决心弃医从文,他认为学医并不是當前多着急的事,对于这些愚昧、体弱的人民,即使拥有健康结实的体魄,也只不过是拿来示众的原料和观众。由此看来,生老病死大可不必认为是不幸的。因此,首先要做的是改变人民群众迂腐的思想,改变他们的精神面貌。对于人们精神的改变,就当时情况而言当属文艺。于是,他推动了文艺运动。
  在自序中,鲁迅又谈道他是如何把《狂人日记》等小说投稿到《新青年》的。他曾问办《新青年》的朋友:“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那人答道:“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子的希望。”于是,便有了《狂人日记》的诞生,此后鲁迅陆续创作了十余篇小说。鲁迅是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叫醒“铁屋”中的人,解救中国人于水火,改变中国的现状。
  鲁迅的小说作为中国现代白话文小说的经典之作,为以后的白话文小说奠定了基础。他的巨作至今也广为流传。他写的小说流传盛行了大半个世纪,《呐喊》这部小说反映了“五四”前后受压迫的人民群众,表现出对当时社会的极度不满。寂寞中的呐喊,鲁迅就是通过文学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怒与感慨、呼吁与呐喊,呼吁在旧中国的人们,呼吁他们激活爱国情怀。人不在黑暗中灭亡就会在黑暗中崛起,对于旧中国的改革制度推行,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全国人民必须团结起来,推动文化运动的有效开展,建立中国的新面貌,摒弃封建落后的旧制度、旧思想,实现变革。
  在《呐喊》自序中,鲁迅回忆了自己的人生历程,讲述了自己为何弃医从文,以及参加文艺运动的决心和态度。鲁迅通过文艺运动试图改变中国人民的封建思想,从精神上解救中国人民,实现爱国主义救助道路。
  二、《呐喊》小说集的解析
  前文已经提到《呐喊》这部小说集包含14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是小说集的第一部作品,作者第一次用鲁迅这个笔名。《狂人日记》描写了一个“狂人”的形象,他虽然是一个“发狂”的人,实际上是一名反封建的人物,只是被当时腐朽的旧制度所迫害,作者的表现方法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讽刺,揭露旧中国真实的面貌,实则描写的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揭露总是打着仁义道德的幌子实行的封建礼制。小说的发表在当时引起了一阵热潮,受到了广大人民的追捧。文章的诞生为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垫定了基础。文章在写作手法上别具一格,在新文化运动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作者用写实主义手法描写狂人的多疑、敏感、妄想等一些症状,表现出了被当时黑暗社会所折磨的现状,通过对一个人的病态描写,反映封建制度的不合理性,以及封建制度和迂腐思想对人民的迫害。文章通过含义双关的写作手法表现出对当时社会的讽刺与无奈。这种手法表现得相当完美,产生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狂人日记》使用的是现代文学语言。作者精心构思了一个“语言杂错无伦次”的狂人。语言似杂乱而实敏锐,既符合精神病人的特点,又道出了被压迫者的心声。性格化的语言成功地塑造了貌似狂人而实具象征意义的战士形象。
  《呐喊》这部小说集是当时影响力最大的作品,其中运用的写作手法及表现的张力,都使这部小说成了无法超越的经典名著。鲁迅通过文学创作的方式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封建落后的思想,通过宣传文学作品来唤醒中国人民,实现曲线救国。当然作为鲁迅本人,他是有满腔的爱国情怀,通过发表文学刊物的独特方式来宣传文艺运动,通过文艺运动推动社会的改革。鲁迅通过文学方式也发泄自己内心的不满与愤慨,这其实是许多人心里的呐喊。
  三、结语
  笔者在上学时接触过小说集《呐喊》中的《孔乙己》这篇文章。当时的理解没有那么深刻,现在再翻开《呐喊》重新赏析,有不同的感想。这部小说集囊括十几篇短篇小说,鲁迅通过对人物的描写,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与腐朽,使人们真正见识到了什么叫世态炎凉。作品中也涌现出一批有理想、有抱负的有为青年,渴望通过发展实业来拯救祖国,他们的爱国心、渴望中国新面貌的迫切愿望深刻感染着读者。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
其他文献
山乡罗岭,一座豫西山区的小镇,依偎在洛宁西部一个小山坳里,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小镇静静地躺在山间,显得宁静而安详。  十多年前的罗岭街,窄窄的街道,两旁是低矮的土坯房,店铺也不多,不像一个小镇,倒像是一个驿站。现在的罗岭经过改造,当年的土坯房已被两层的仿古建筑所取代,蓝砖蓝瓦,古色古香,房檐上一串串红色的灯笼迎风摇曳,整个小镇透着一种古朴之美。  说到古朴,不仅仅是这些仿古建筑,罗岭的历史文化渊源可
期刊
9月26日,首届中国—丹麦文学论坛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开幕。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丹麦文化协会高级联络官马勒妮·赫尔姆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马勒妮·赫尔姆在致辞中表示,文学将我们带入想象的世界,双眼的观察经过心灵的映射,使我们能够用文学的精神拥抱自我、拥抱世界。每个人都拥有梦想,渴望寻求美好的事物,在了解彼此的过程中,我们同时感知了自我。中丹文学论坛恰好提供了这样的心灵交流平台。  论坛上,两国与会作
期刊
听说洛宁有这样一个山村,它藏身于大山深处,却以独特的艺术气息,引来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到此挥毫泼墨,留下爱心。它就是由国际陶瓷艺术大师郭爱和先生倾情打造的爱和小镇。  由洛宁县长水站下高速到罗岭沿沟而上,山环路转中不知不觉便抵达爱和小镇。只见依山而建的土褐色城堡很有气势,蜿蜒在山腰处,油漆的门窗,城堡正中开一拱形门,墙外挂着一串串红灯笼,喜气盈盈。  入口處,道路左侧一大片格桑花儿开得正艳,于秋风中摇
期刊
近日,首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最终获奖作品揭晓,90后新锐作家王占黑以《空响炮》摘得桂冠,从13位初选入围作家和5位决选作家中脱颖而出,成为宝珀·理想国文学奖作者名单里的最强黑马。  该奖项由阎连科、金宇澄、唐诺、许子东、高晓松五位评委共同选出,颁奖词中写道:“90后年轻作家努力衔接和延续自契诃夫、沈從文以来的写实主义传统,朴实、自然,方言入文,依靠细节推进小说,写城市平民的现状,但不哀其不幸,也不
期刊
首届南丁文学奖于2018年9月29日在河南省文学院揭晓,周大新以其长篇新作《天黑得很慢》荣获10万元大奖。  南丁文学奖是为纪念南丁先生在中原作家群建设和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就,推动新时代中原作家群创作繁荣,由瓦库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出资设立的,评奖秘书处设在河南省文学院。  首届南丁文学奖共有10部作品提名进入终评,分别是《梁光正的光》(梁鸿),《吃瓜时代的儿女们》(刘震云),《寐语》(张鲜明),《
期刊
少女怀春 少男钟情  丁香树亦情窦初开  羞涩地露出美丽脸庞  敞开藏着秘密的芳心  一串串 一簇簇  白的纯洁  紫的坚贞  红的热烈  少男少女  坐在鲜花盛开的树下  情不自禁地  相拥相亲 卿卿我我  丁香花激动不已  模仿著相同姿态  他们热恋了  丁香花暗暗送出  幽幽清香
期刊
由中国作家协会和共青团中央举办的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9月24日在京开幕。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在开幕式强调,个人的创作只有根植于人民生活的大地上,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养分和力量;希望青年作家向生活学习,向人民学习,向文学经典学习,珍爱文学,贴近生活,叩问良知,诚实写作。  记者从会上了解,中国各地作协(文学院)的签约作家,80%以上是有发展潜力、创作活跃的青年作家、评论家。青年作家涌现出一大批思
期刊
常青藤急匆匆爬上窗户  紫罗兰焦虑探头观望  雨不顾一切敲打芭蕉  心绪透过长空守望  惊恐的火龙乱窜乍响  一股凉风乘虚而入  吹遍全身每个角落  所有欲望暴露无遗  一阵蛙声叫停了雨神  蝉的歌声也随之嘹亮  彩虹晾開太阳心事  层层叠叠搭七色彩桥  风喘着粗气  着了迷地周旋  刚回过神的树  兴奋地披上霓裳  放飞的思绪  染上七彩炫光
期刊
李光洙作为朝鲜近代文学的先驱作家,享有无数赞美与批判,是风靡一时的人物。李光洙在文学上提出了许多新概念,也影响了很多作家的创作,对于朝鲜近现代文学的发展有着极大的贡献,同时也奠定了韩国现代文学的基础。李光洙的小说及作品代表了当时民族资产阶级的启蒙主义和理想主义倾向,其中,启蒙主义是李光洙最具代表性的文学观。  李光洙是韩国文学现代化过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李光洙的文学功绩代表了
期刊
“江南三部曲”中,格非一方面呈现中国百年乌托邦历程下的爱情悲剧,另一方面塑造了一系列极具生命力的女性形象,本文以作品中女性身份的变迁为切入点,直指当下女性生存状态,并探究孤岛主题中隐藏的格非的女性观。  一、“江南三部曲”概述  20世纪90年代,经过早期先锋的探索,格非的作品开始回归传统,关注人物自身的细节,女性形象也一点一点从平面走向立体,新世纪的“江南三部曲”中,女性形象的饱满度随着格非作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