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沙尘暴中觉醒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oriayl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摄影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最初都是很轻松的,而且它很容易给摄影人带来愉快和满足。可是,一旦走上了摄影之路,有时却真的找不准方向,那种迷惘的心境很是痛苦。看看郑培君是怎么从迷惘中走出来的。
  
  业余摄影创作近二十年来,其中的欢乐与艰辛,自不必多说,只感到最大的难点,莫过于对拍摄题材的选择和把握。我曾为此而深深地陷入到苦恼之中。而让我真正摆脱这种苦恼的,却是在经历了一场场越刮越凶的沙尘暴之后。
  我曾经在内蒙古地区生活工作很长一段时间,拍摄了许多草原上绚丽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并因此得过奖,在这些成绩面前,内心总有一些自豪感。平日里,我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摄影创作上。伴随着快门揿动声,存放底片的档案在一天天加厚,我渐渐地发现,我所拍摄的作品的形式与内容总是雷同,一种厌倦的情绪袭上心头。艺术贵在创新自己早就明了,可究竟怎样去创新,实在是一件另我困惑的事。为了摆脱这种局面,在近两年的时间,我干脆就什么也不拍了。
  如果不是因为那场至今让我想起来都觉得恐惧的沙尘暴,和那被风沙掩埋的牧场,或许至今我也不会再次拿起相机。
  1993年8月中旬,一场持续了三天的沙尘暴,袭击了我所工作的草原地区,当时,我无法进行正常的野外工作,电源的中断给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就连宿舍的房门,都被风沙埋上了一截,需经过清理后才能推开。后来得知,这场沙尘暴,共造成死亡八十五人,毁坏房屋四千一百一十二间,损失牲畜十二万多头的后果!灾难是惨重的,而当时我却认为,那只不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而已,并没有引起我过多的关注。只不过,因此让我知道了一个新名词——沙尘暴。
  连续几年中,又刮过数次沙尘暴,我仍旧没有在意。三年前的一个盛夏,几位刚刚“发烧”的影友,一再约我去拍片,盛情之下,我只好拿起尘封已久的相机,欣然同往,直奔我曾拍出过好作品的牧场,然而,此行却让影友们大失所望,因为,我已找不到原来牧场的准确方位,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茫茫的沙滩!这件事,极大地触动了我,让我深思!
  作为一个喜欢摄影的人,我是那样的眷恋着美丽的草原。当美好的景象在眼前消失的时候,当风沙刮起,失去蓝天的时候,当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离开家园的时候,我又能够做些什么呢?我不能与奋战在治沙前沿的人们一同去与风沙抗争,更不能用我的身体阻挡住沙尘侵袭,但我可以用相机拍摄日益恶化的环境状况,可以用纪实的图片去传递这种令人心痛的景象,唤起人们珍爱绿色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这不正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吗?
  拍摄题材的确定,促使我查阅了大量关于环境方面的资料,并开始关注所有与环境有关的各种信息,从中了解到了许多有关知识。
  2001年秋季,我得知,在内蒙古通辽市境内的科尔沁沙地,活跃着一支义务治沙队,他们是一些当地的牧民和中小学生。这几年,科尔沁沙地有逐年扩大的趋势,市政府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而居住在沙地附近的牧民们,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从来不伸手向政府要钱,而是自发地组成了这支队伍,每逢春秋两季,坚持治理沙漠。于是,我自费去了那里。
  一天下午,在漫漫沙尘中,我终于在沙丘上看到了他们的身影,这些朴实的牧民和学生,虔诚而忘我的劳动情景,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一次次地按下快门,将他们定格在胶片上。
  前不久,我的一系列有关环保题材的作品,先后在全国各类环境摄影比赛中获得佳绩,其中这幅《还我绿色家园》的作品,在第九届“亚洲风采”影赛中获得年度最佳摄影师大奖,并入选第二十届“国展”,这更加激发了我拍摄这一题材的热情。
  在这几年的拍摄中我领悟到,作品是否获奖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将自己的作品,与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充分发挥摄影的纪实功能,记录时代,留下历史,才是摄影人应尽的职责。
  我知道,以后的路还很长,还会有风沙扑面。今天,我在沙尘暴中觉醒;明天,环保志愿者的行列中,会增加一个步履匆匆,身背相机,追赶队伍的人——那就是我。
其他文献
我对摄影比赛也有过兴趣。上大学的时候我喜欢看《大众摄影》,各种摄影比赛征稿启事里面介绍的奖品也特别诱人。接下来,我就研究比赛规则,也打算按照规则选片子参赛。但是,在研究过规则以后,这种参赛的热情反倒没有了。  就像现在的许多考试一样,按照考试大纲和历届试题这样模子选拔出来的学生不见得都是优秀的学生,相反许多有能力、有潜质的学生被考试卡掉了。同样道理,摄影比赛选出来的作品是那些能规规矩矩按照规则完成
期刊
永不倒 甘肃 张西青摄   这是我用海鸥4B相机拍摄的一幅黑白景物小品。在靠近窗户的写字台上布置了黑色背景,完全采用自然光,分五次曝光拍摄。为了有意造成中间主体形象和旁边辅助影像在亮度上的区别。在曝光时,我采用依次递减的方法拍摄,即:1/30秒、F5.6;1/60秒、F5.6;1/125秒、F5.6……。作品立意于:人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都不要倒下,要坚韧不拔。  ——作者    点评:
期刊
兰州“新奇摄影沙龙”是一群活跃在西部大地上的摄影发烧友群体。这个群体没有组织形式,不需要申请批准,只要你怀着满腔的摄影热情,融入“沙龙”之中,你就会有收获。  四年前几位影友不经意的小聚,到今天已有近百人参与。从年长七十多岁的老爷爷到十几岁的小弟弟,周末自发聚会观摩、交流、畅谈创作体会。“沙龙”得到兰州新奇贸易商行的支持,并得到热情影友鼎立相助,“沙龙”日益充满了活力,影友的作品受到社会各界和众多
期刊
编辑手记  在中国,曾有人生四大幸事的说法: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其中“金榜题名”的“榜”说的是从秀才到举人、进士,从探花到榜眼,再到状元,标志着一个人取得的成就和名誉地位的高低。  中国摄影界的“金榜”,可谓名目繁多。各种级别与形式的摄影比赛,是中国摄影界一道独特的风景。她对促进摄影繁荣,活跃摄影创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决定着某摄影个体的命运。  但世界如此之大,
期刊
我对在摄影比赛里获奖没有特别明确的概念:我不知道得到这些奖干什么用,也不知道这些奖意味着什么。不仅是摄影,我从小对得奖状这类事都不太关心。  我对摄影比赛不是从未想过。几年前,“人像摄影十杰”评选的时候,组织者找到我,劝说我参加。其实,作为人不可能一点虚荣心没有,既然碰到这样的事了,我还是认真地考虑过。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拒绝人家有心高气傲的因素。另外,我也觉得,任何荣誉只是对你某段时期的认可,不能
期刊
张扬的作品中有许多让人琢磨的飘忽的情绪。这些情绪游离在艺术和商业之间,介乎平面和立体之间,静态与动态之间。而他本人也像一个游离子,带着自己的精神在人群中高速穿梭。  张扬从人体艺术摄影转型到时装摄影已经两年。他为自己的转型总结了三个理由:懒,受不得起早贪黑的奔波之苦;色,看到美色就无法把眼睛移开,所以一定要去拍美女;贪,贪图享乐,不能忍受生活中丝毫的艰难困苦。由此我看到了艺术的脆弱,如同所有美好的
期刊
编者:张小林的作品总给人以神秘感,让人惊奇,让人想象。不过,许多人会对其不以为然。尤其在电脑普及的今天,只要鼠标一动,什么样神奇的画面都很容易地“跃然屏上”。其实,张小林从来都是“真打实干”,他的所有作品都是在摄影棚里把真实的道具按想象摆放出来,再进行拍摄的。所以,有时一张作品会用去他一个月的时间来拍摄。    个人风格也是征服评委的手段  我开始摸索那些超现实主义作品时,只是为了寻求一种新的创作
期刊
很早以前,我已经铁了心不参加摄影比赛了,因为摄影比赛大多倾向于沙龙摄影,而我的努力方向是职业摄影。许多爱好者或者发烧友认为在摄影比赛中获了奖就成为了“专业摄影师”,或者“摄影家”了。但我认为职业摄影师才是真正专业的,而且我们也不会称自己为“摄影家”。我们评判照片的标准是有没有市场,而不是获奖。  我不参加摄影比赛有几个原因。很多摄影比赛为了体现其公正性,评委的构成总是要包括各行各业、方方面面,像新
期刊
女人都喜欢留下青春倩影,用“摄影”去泡女孩子的办法恐怕要追溯到摄影术诞生之初,至今也是屡试不爽,所以,张新学的“手段”不很“新”。倒霉的是他竟然赶上了“文革”,幸运的是这次遭遇让他这辈子“爱屋及乌”,成了个专业的人像摄影师。  那是发生在“文化大革命”后期的一段刻骨铭心、不堪回首,但又令人啼笑皆非的往事……  1972年3月,经过两年半黑土地的洗礼,我带着北大荒的风尘返回北京到某高校读书。  经过
期刊
虽然数码相机的发展可以用飞速来形容,但很多人对照片的欣赏,还是习惯于那种放在相框里看得见摸得着的感觉。因此,数字照片的输出能给我们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乐趣。数码照片的输出有很多种方式,当然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数码彩扩是最佳选择,无论是输出质量还是输出成本,在各种输出方式中都是最好的。但对于郊区或者比较偏远城市的人来说,冲扩就比较麻烦,这时候家用打印机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诚研公司推出过多款小型的热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