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中国出口企业中拥有自主品牌的不到20% ,即使这些企业开始重视开发自主品牌,但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特别是缺乏核心技术,导致其自主品牌的无形资产价值偏低,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偏低。如何通过自主开发与国际合作相结合的途径,解决自主品牌的核心技术含量,并通过知识管理和鼓励开发自主知识产权,提升自主品牌的无形资产价值,是成功实施出口名牌战略的关键。
核心技术决定品牌的价值含量
实施出口名牌战略的第一要义,是出口企业要大力创立商品的国际品牌,也就是在多个国家或区域市场上创立具有很高知名度的商标,如青岛啤酒、海尔电器、华为电子设备等。对这些商品的知名度、影响力和无形资产价值的评价,一方面是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终端顾客用货币投票的方式决定的,也就是该商品所占的市场份额、成长性及持久性等性质决定了其品牌的价值,经济学中的消费者剩余和无形资产价值,都是从不同侧面衡量着品牌的价值。另一方面,品牌的价值则是由企业自主开发和掌握的核心技术的价值含量决定的。
核心技术,从宏观方面讲是指对国民经济、相关产业及企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具有高知识和附加值含量的关键技术,从微观方面讲则是指能够降低成本、改善效率并提升新价值创造能力的关键环节、技术窍门以及差异化标准等。
对于国家来说,核心技术意味着综合国力、国家竞争力以及产业实力进入高端,拥有一批以核心技术为中心的主导先行产业以及有很高无形价值的国际名牌,拉动整个国民经济和产业发展。对于企业来说,获得核心技术意味着获得了解决商品差异化程度之关键,也就是通过创新活动来创造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新管理和新组织之差异,获得不断提升商品和服务的新价值创造能力。获得这种新价值创造能力、处于商品差异化高端并通过成功知识管理产生广泛知名度的商品就是名牌,企业无疑可以从中获得更高的超额利润和无形资产,终端顾客也可以获得更高的消费者剩余和经济福利。
核心技术的自主开发往往受到三个主要环节的制约:一是需要有巨额的研究与开发投入;二是需要相关产业及工序都具备相应的技术和制造能力;三是需要有很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在研发投入方面,既取决于国家创新系统、产业公共或共享的技术创新平台以及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也取决于融投资体制的市场化程度和资金配置效率及灵活性,还取决于市场需求和政府采购在最初阶段对核心技术成长的支持和培育。在技术和制造能力方面,既取决于企业掌握核心技术的自主开发的技术能力、相关产业和配套企业的竞争实力以及人力资源的素质,还取决于企业“干中学”和经验积累的治理结构及外部环境,是否有合理和充分的内外部激励机制来奖励核心技术的自主开发,是否有足够的条件和时间允许企业在实践中逐步自主开发并掌握高端产品和工序的关键技术及技术窍门。在组织管理能力方面,一方面是取决于是否拥有能够创造核心技术和增值品牌无形资产的企业家,企业家的精髓就是创新,他不一定是工程师或科学家,但他一定是一个能够把科学家的科学发现,工程师的技术发明转化成企业核心技术,并自主开发为能够带来超额利润的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的人,是一个能够赋予新价值创造能力以新内涵,创立新要素组合方式和新的管理制度的人。同时,整个社会也要创造一个有利于技术自主开发、创新和创立自主品牌的环境和条件,创造整个社会的经验和知识积累的机制,尤其是品牌无形资产和核心技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对此,国内学界目前有着一些争论。一些学者认为,国际品牌,尤其是名牌首先应是处于高端并具有核心技术及全球影响力的商品或服务,从自主品牌到具有核心技术的国际名牌将是一条漫长的不断求索之路,目前的重点应是继续加快对先进技术的模仿、引进和扩散,对品牌无形资产的培育、产权保护和知识管理,而不是用政府干预来提升自主品牌比率,提升自主核心技术及影响力。另一些学者则认为,新型工业化的跨越式战略,一方面要求大力发展成熟技术为主的传统部门,同时要求加快自主开发核心技术的新兴产业的发展,后者是成功实现赶超之关键。我认为,自主开发核心技术是创造自主国际品牌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科技革命和全球化环境中,仅仅靠模仿和引进是不够的,而是要通过开放竞争、要素创造以及自主开发满足新需求能力等多种方式,在一些重要领域获得核心技术,并逐步塑造国际名牌。
核心技术自主开发中的问题
我国的出口贸易结构与技术结构、国内商品结构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國出口结构转换大体可分成几个阶段。在上世纪80年代中初期,我们的出口主要以初级产品和农副产品为主,如原煤、木材、原油;到80年代中期,我国的出口产品转向劳动力密集型的、发展中国家具有传统竞争优势的箱包、鞋帽、服装、纺织品等;而从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机电产品等的出口比例越来越大,开始进入到了非传统出口市场;到21世纪前十年的中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迅猛增长成为我国出口结构变化的一大亮点。即使如此,我国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主要还是集中在中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和组装。即使我国有一些机电产品出口属于中高端产品,但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仍太少,主要是加工贸易方式。四年前我们预测,在2006-2010年以后,中国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出口结构总体上将提升到中端的水平,这意味着我国将有一次重大的结构转型升级时期。
在我们的一项研究中发现,1992年至2003年我国出口中的垂直专业化程度已经从1992年的14%增加到2003年的21.8%。其中日、韩对中国的中间品出口在中国向美国出口的垂直专业化程度中约占三分之一。即日本、韩国部分地把中国作为他们生产过程的延续,日、韩、中三国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生产体系在向美国出口。如果加上等值的进口,则上述垂直专业化程度将从1992年的28%,上升为2003的42%以上。这表明中国目前已经在相当程度上融入了生产的全球化过程,成为世界工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要提升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中的地位,就必须高度重视核心技术的自主开发和创新。
从世界出口和技术结构的演变来看,绝大部分有影响的国家实现从低端到中端、再到高端的结构转型,是用了数百年的时间。大的核心技术演变,都是后进国家通过发挥后发优势自主开发新一代核心技术,从而成功实现跨越式发展。如英国取代荷兰是通过开发和获得第一代产业革命的轻纺技术,美国取代英国是通过开发和获得第二次产业革命的资本密集型技术,日本取代美国的传统制造业是通过大力发展节约资源的精细加工制造技术等等。这是纵向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技术、产业结构转型的进程。
但我国的情况将有所不同。作为一个大国,我国的出口和技术结构转换将不是纵向的动态比较优势的转型升级,而是横截面的动态比较优势的转型升级,即在同一个时间点上同时出现低端、中端和高端的结构。作为发展中大国,整体结构是处于中低端;但作为大国,可以同时维系和发展一些中、高端的核心技术和商品,如航天、电子和通讯产品,为同时实现传统工业化和进入知识经济的结构转换打下坚实的基础。
要成功地自主开发核心技术并创立国际品牌,一定要有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来支撑。
首先,核心技术开发或创新,一定要与充分发展的要素市场互动。目前我国在商品市场上,一般竞争性产品的准入、交易或退出基本上实现了市场化。但要素市场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其中金融市场的市场化程度最低。在市场形态上,城乡集贸市场、零售市场等低端的市场形态发展较快,商品期货等衍生品市场、资本证券化及风险投资等高端市场发展迟缓,从而制约着核心技术开发或创新。
其次,核心技术开发或创新一定要与统一大市场互动。19世纪中后期,美国的发展超过英国,与美国的大市场有很大关系。英国的轻型加工制造业曾是当时的“世界工厂”,但在发展包括内燃机、电力、汽车等在内的第二次产业革命技术时被美国超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后者是有明显规模经济效应的资本密集型产业,美国有一个非常大的国内市场,才能发动如此大规模的技术创新和大规模的现代化生产体系。因此,我国的大市场规模和发展潜力是自主开发核心技术和高端市场的有利条件。但目前地区和行业普遍存在的本位主义、利己主义和机会主义行为分割了统一大市场,偏好洋货的倾向也不利于新生核心技术及新品牌商品的成长。
获得自主开发核心技术能力的可能途径
1.重视“要素创造”功能
要在要素禀赋形成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重视“要素创造”功能,也就是通过“软”因素,包括引进外部竞争压力、加快要素重组、增加技术扩散激励、提高“干中学”效率以及通过国际合作,变比较劣势部门为竞争优势部门,形成新的贸易部门和出口结构。
目前,我国能够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的产业都是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产业,然而,我国的比较优势主要是传统产业。在自主开发核心技术和国际品牌方面,我们则有明显的比较劣势。如我国有很高的储蓄率但没有发达高效的资本市场和银行体系,有庞大的制造业体系但缺少核心技术和国际名牌,有很充裕并素质优良的人力资源但缺少掌握核心技术和知识管理窍门的企业家及知识和经验积累。如果从要素禀赋上把比较劣势转变为比较优势,将是一个漫长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过程。因此,就必须通过国际合作,引入国际资本、国际技术和国际管理窍门,形成我国自主开发核心技术和国际品牌的新竞争优势,形成我国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新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这种优势是通过国际合作来实现转换,包括技术和知识产业,一方面要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模仿,提升我国的自主开发核心技术的知识和经验积累,另一方面要做好本地化工作,创造自主开发核心技术的基础环境和条件,切切不能只通过政府的行政手段搞拔苗助长。前苏联在许多重要工业领域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却没有全球竞争优势的教训值得汲取。
2.市场机制和自主开发唱主角
不能靠行政干预和关起门来搞研发,而要更多靠市场机制和自主开发之间的互动。
首先要把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好,政府部门不唱主角,其作用应是创造良好的市场和创新环境,更好地培育市场。
其次,要明确自主开发核心技术应是一个系统工程,科学家搞科学发明、工程师搞技术发明、企业家搞商品化,协调好工程师、科学家与企业家之间的关系和各自定位。政府可以做促进工作,但不能代替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搞科技创新。目前有一个问题,即243个科研院所改革以后,谁来做产业或行业层次的技术平台?当这些科研院所变成企业,其行为就是自身利益最大化,发展目标是自身利益而不是行业利益,怎么可能关心行业的技术进步问题。
再次,自主开发核心技术不仅是大企业,更重要的是中小企业。国有大企业都有着很大的改革成本,人员退休负担,社会职能的剥离,不良资产的重组清算、行政干预太多、管理层很难谈得上是企业家等。
因此,改制和提供激励机制,培养企业家的创新能力很重要。但培育一个企业家是要付很大的代价,如果企业里的关键主管都是行政人员组成的话,风险指数就更大了。相反,中小企业可能成为自主开发核心技术的潜在力量。尤其是核心技术往往是高知识和技術密集型技术,只有靠创新,尤其是进入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更需要富有创新精神的中小企业的作用。
3.需要创造一个“开放竞争”的环境
也就是说通过鼓励开放和激励竞争的机制,而不是政策优惠和差别性待遇,扶持新兴出口产业的发展。
过去我们缩小技术差距,靠的是强制性的当地股权要求、技术转让要求、国产化率的要求,现在上述措施已不能继续实行。在这种情况下,有核心技术的跨国公司开始出现股权结构的独资化、核心技术的产权保护法律化以及配套环节的内部化趋势。如果不能解决核心技术的技术来源和技术扩散问题,就很难形成自主开发的技术能力。对此,应进一步“开放竞争”,即通过开放竞争,打破国内垄断,消除国内普遍存在的地区和部门保护壁垒,加大国内竞争强度和范围;加大国内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态势,打破跨国公司在中国可能形成的技术和产业垄断、压制和控制;迫使跨国公司引进关键技术、人才和管理方式,形成技术扩散和模仿的良好条件;通过制定反垄断法和竞争政策新体系,开放跨国公司之间、跨国公司与国内企业之间以及各种所有制形式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通过加剧竞争的方式,迫使跨国公司把最核心技术引入中国,迫使国内企业加快模仿、本地化和再创新进程,直至获得自主开发核心技术的能力。企业在国内获得自主开发技术的能力,并发展相应的知识管理和自主品牌发展能力,再逐步把这种能力通过出口和对外投资扩展到全球市场,最终将形成一批有核心技术的国际品牌的商品群。
4.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出口名牌战略
要在立足于比较优势产业发展的同时,大力推动以创新科技为基础的新兴产业和产品的发展,形成新的出口部门的产品。
目前,中国在继续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已出现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结构转换,导致中国经济在旧二元经济尚未完全转换的情况下,又出现了新二元经济结构,即以成熟技术为基础的传统工业、农业和以创新科技为基础的新兴产业(包括高新技术制造业和高知识存量的服务业)并存的格局。在这种情况下,新型工业化出口名牌战略是针对新二元结构提出的新发展战略。要培养具有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的产品,培养具有自主开发能力的龙头企业和产业群,培养具有专业化分工和差别创新能力的企业,形成从低端向高端结构转换的新增长动力。
(作者系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详见本刊专家委员会)
核心技术决定品牌的价值含量
实施出口名牌战略的第一要义,是出口企业要大力创立商品的国际品牌,也就是在多个国家或区域市场上创立具有很高知名度的商标,如青岛啤酒、海尔电器、华为电子设备等。对这些商品的知名度、影响力和无形资产价值的评价,一方面是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终端顾客用货币投票的方式决定的,也就是该商品所占的市场份额、成长性及持久性等性质决定了其品牌的价值,经济学中的消费者剩余和无形资产价值,都是从不同侧面衡量着品牌的价值。另一方面,品牌的价值则是由企业自主开发和掌握的核心技术的价值含量决定的。
核心技术,从宏观方面讲是指对国民经济、相关产业及企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具有高知识和附加值含量的关键技术,从微观方面讲则是指能够降低成本、改善效率并提升新价值创造能力的关键环节、技术窍门以及差异化标准等。
对于国家来说,核心技术意味着综合国力、国家竞争力以及产业实力进入高端,拥有一批以核心技术为中心的主导先行产业以及有很高无形价值的国际名牌,拉动整个国民经济和产业发展。对于企业来说,获得核心技术意味着获得了解决商品差异化程度之关键,也就是通过创新活动来创造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新管理和新组织之差异,获得不断提升商品和服务的新价值创造能力。获得这种新价值创造能力、处于商品差异化高端并通过成功知识管理产生广泛知名度的商品就是名牌,企业无疑可以从中获得更高的超额利润和无形资产,终端顾客也可以获得更高的消费者剩余和经济福利。
核心技术的自主开发往往受到三个主要环节的制约:一是需要有巨额的研究与开发投入;二是需要相关产业及工序都具备相应的技术和制造能力;三是需要有很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在研发投入方面,既取决于国家创新系统、产业公共或共享的技术创新平台以及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也取决于融投资体制的市场化程度和资金配置效率及灵活性,还取决于市场需求和政府采购在最初阶段对核心技术成长的支持和培育。在技术和制造能力方面,既取决于企业掌握核心技术的自主开发的技术能力、相关产业和配套企业的竞争实力以及人力资源的素质,还取决于企业“干中学”和经验积累的治理结构及外部环境,是否有合理和充分的内外部激励机制来奖励核心技术的自主开发,是否有足够的条件和时间允许企业在实践中逐步自主开发并掌握高端产品和工序的关键技术及技术窍门。在组织管理能力方面,一方面是取决于是否拥有能够创造核心技术和增值品牌无形资产的企业家,企业家的精髓就是创新,他不一定是工程师或科学家,但他一定是一个能够把科学家的科学发现,工程师的技术发明转化成企业核心技术,并自主开发为能够带来超额利润的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的人,是一个能够赋予新价值创造能力以新内涵,创立新要素组合方式和新的管理制度的人。同时,整个社会也要创造一个有利于技术自主开发、创新和创立自主品牌的环境和条件,创造整个社会的经验和知识积累的机制,尤其是品牌无形资产和核心技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对此,国内学界目前有着一些争论。一些学者认为,国际品牌,尤其是名牌首先应是处于高端并具有核心技术及全球影响力的商品或服务,从自主品牌到具有核心技术的国际名牌将是一条漫长的不断求索之路,目前的重点应是继续加快对先进技术的模仿、引进和扩散,对品牌无形资产的培育、产权保护和知识管理,而不是用政府干预来提升自主品牌比率,提升自主核心技术及影响力。另一些学者则认为,新型工业化的跨越式战略,一方面要求大力发展成熟技术为主的传统部门,同时要求加快自主开发核心技术的新兴产业的发展,后者是成功实现赶超之关键。我认为,自主开发核心技术是创造自主国际品牌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科技革命和全球化环境中,仅仅靠模仿和引进是不够的,而是要通过开放竞争、要素创造以及自主开发满足新需求能力等多种方式,在一些重要领域获得核心技术,并逐步塑造国际名牌。
核心技术自主开发中的问题
我国的出口贸易结构与技术结构、国内商品结构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國出口结构转换大体可分成几个阶段。在上世纪80年代中初期,我们的出口主要以初级产品和农副产品为主,如原煤、木材、原油;到80年代中期,我国的出口产品转向劳动力密集型的、发展中国家具有传统竞争优势的箱包、鞋帽、服装、纺织品等;而从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机电产品等的出口比例越来越大,开始进入到了非传统出口市场;到21世纪前十年的中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迅猛增长成为我国出口结构变化的一大亮点。即使如此,我国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主要还是集中在中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和组装。即使我国有一些机电产品出口属于中高端产品,但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仍太少,主要是加工贸易方式。四年前我们预测,在2006-2010年以后,中国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出口结构总体上将提升到中端的水平,这意味着我国将有一次重大的结构转型升级时期。
在我们的一项研究中发现,1992年至2003年我国出口中的垂直专业化程度已经从1992年的14%增加到2003年的21.8%。其中日、韩对中国的中间品出口在中国向美国出口的垂直专业化程度中约占三分之一。即日本、韩国部分地把中国作为他们生产过程的延续,日、韩、中三国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生产体系在向美国出口。如果加上等值的进口,则上述垂直专业化程度将从1992年的28%,上升为2003的42%以上。这表明中国目前已经在相当程度上融入了生产的全球化过程,成为世界工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要提升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中的地位,就必须高度重视核心技术的自主开发和创新。
从世界出口和技术结构的演变来看,绝大部分有影响的国家实现从低端到中端、再到高端的结构转型,是用了数百年的时间。大的核心技术演变,都是后进国家通过发挥后发优势自主开发新一代核心技术,从而成功实现跨越式发展。如英国取代荷兰是通过开发和获得第一代产业革命的轻纺技术,美国取代英国是通过开发和获得第二次产业革命的资本密集型技术,日本取代美国的传统制造业是通过大力发展节约资源的精细加工制造技术等等。这是纵向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技术、产业结构转型的进程。
但我国的情况将有所不同。作为一个大国,我国的出口和技术结构转换将不是纵向的动态比较优势的转型升级,而是横截面的动态比较优势的转型升级,即在同一个时间点上同时出现低端、中端和高端的结构。作为发展中大国,整体结构是处于中低端;但作为大国,可以同时维系和发展一些中、高端的核心技术和商品,如航天、电子和通讯产品,为同时实现传统工业化和进入知识经济的结构转换打下坚实的基础。
要成功地自主开发核心技术并创立国际品牌,一定要有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来支撑。
首先,核心技术开发或创新,一定要与充分发展的要素市场互动。目前我国在商品市场上,一般竞争性产品的准入、交易或退出基本上实现了市场化。但要素市场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其中金融市场的市场化程度最低。在市场形态上,城乡集贸市场、零售市场等低端的市场形态发展较快,商品期货等衍生品市场、资本证券化及风险投资等高端市场发展迟缓,从而制约着核心技术开发或创新。
其次,核心技术开发或创新一定要与统一大市场互动。19世纪中后期,美国的发展超过英国,与美国的大市场有很大关系。英国的轻型加工制造业曾是当时的“世界工厂”,但在发展包括内燃机、电力、汽车等在内的第二次产业革命技术时被美国超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后者是有明显规模经济效应的资本密集型产业,美国有一个非常大的国内市场,才能发动如此大规模的技术创新和大规模的现代化生产体系。因此,我国的大市场规模和发展潜力是自主开发核心技术和高端市场的有利条件。但目前地区和行业普遍存在的本位主义、利己主义和机会主义行为分割了统一大市场,偏好洋货的倾向也不利于新生核心技术及新品牌商品的成长。
获得自主开发核心技术能力的可能途径
1.重视“要素创造”功能
要在要素禀赋形成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重视“要素创造”功能,也就是通过“软”因素,包括引进外部竞争压力、加快要素重组、增加技术扩散激励、提高“干中学”效率以及通过国际合作,变比较劣势部门为竞争优势部门,形成新的贸易部门和出口结构。
目前,我国能够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的产业都是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产业,然而,我国的比较优势主要是传统产业。在自主开发核心技术和国际品牌方面,我们则有明显的比较劣势。如我国有很高的储蓄率但没有发达高效的资本市场和银行体系,有庞大的制造业体系但缺少核心技术和国际名牌,有很充裕并素质优良的人力资源但缺少掌握核心技术和知识管理窍门的企业家及知识和经验积累。如果从要素禀赋上把比较劣势转变为比较优势,将是一个漫长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过程。因此,就必须通过国际合作,引入国际资本、国际技术和国际管理窍门,形成我国自主开发核心技术和国际品牌的新竞争优势,形成我国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新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这种优势是通过国际合作来实现转换,包括技术和知识产业,一方面要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模仿,提升我国的自主开发核心技术的知识和经验积累,另一方面要做好本地化工作,创造自主开发核心技术的基础环境和条件,切切不能只通过政府的行政手段搞拔苗助长。前苏联在许多重要工业领域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却没有全球竞争优势的教训值得汲取。
2.市场机制和自主开发唱主角
不能靠行政干预和关起门来搞研发,而要更多靠市场机制和自主开发之间的互动。
首先要把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好,政府部门不唱主角,其作用应是创造良好的市场和创新环境,更好地培育市场。
其次,要明确自主开发核心技术应是一个系统工程,科学家搞科学发明、工程师搞技术发明、企业家搞商品化,协调好工程师、科学家与企业家之间的关系和各自定位。政府可以做促进工作,但不能代替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搞科技创新。目前有一个问题,即243个科研院所改革以后,谁来做产业或行业层次的技术平台?当这些科研院所变成企业,其行为就是自身利益最大化,发展目标是自身利益而不是行业利益,怎么可能关心行业的技术进步问题。
再次,自主开发核心技术不仅是大企业,更重要的是中小企业。国有大企业都有着很大的改革成本,人员退休负担,社会职能的剥离,不良资产的重组清算、行政干预太多、管理层很难谈得上是企业家等。
因此,改制和提供激励机制,培养企业家的创新能力很重要。但培育一个企业家是要付很大的代价,如果企业里的关键主管都是行政人员组成的话,风险指数就更大了。相反,中小企业可能成为自主开发核心技术的潜在力量。尤其是核心技术往往是高知识和技術密集型技术,只有靠创新,尤其是进入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更需要富有创新精神的中小企业的作用。
3.需要创造一个“开放竞争”的环境
也就是说通过鼓励开放和激励竞争的机制,而不是政策优惠和差别性待遇,扶持新兴出口产业的发展。
过去我们缩小技术差距,靠的是强制性的当地股权要求、技术转让要求、国产化率的要求,现在上述措施已不能继续实行。在这种情况下,有核心技术的跨国公司开始出现股权结构的独资化、核心技术的产权保护法律化以及配套环节的内部化趋势。如果不能解决核心技术的技术来源和技术扩散问题,就很难形成自主开发的技术能力。对此,应进一步“开放竞争”,即通过开放竞争,打破国内垄断,消除国内普遍存在的地区和部门保护壁垒,加大国内竞争强度和范围;加大国内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态势,打破跨国公司在中国可能形成的技术和产业垄断、压制和控制;迫使跨国公司引进关键技术、人才和管理方式,形成技术扩散和模仿的良好条件;通过制定反垄断法和竞争政策新体系,开放跨国公司之间、跨国公司与国内企业之间以及各种所有制形式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通过加剧竞争的方式,迫使跨国公司把最核心技术引入中国,迫使国内企业加快模仿、本地化和再创新进程,直至获得自主开发核心技术的能力。企业在国内获得自主开发技术的能力,并发展相应的知识管理和自主品牌发展能力,再逐步把这种能力通过出口和对外投资扩展到全球市场,最终将形成一批有核心技术的国际品牌的商品群。
4.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出口名牌战略
要在立足于比较优势产业发展的同时,大力推动以创新科技为基础的新兴产业和产品的发展,形成新的出口部门的产品。
目前,中国在继续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已出现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结构转换,导致中国经济在旧二元经济尚未完全转换的情况下,又出现了新二元经济结构,即以成熟技术为基础的传统工业、农业和以创新科技为基础的新兴产业(包括高新技术制造业和高知识存量的服务业)并存的格局。在这种情况下,新型工业化出口名牌战略是针对新二元结构提出的新发展战略。要培养具有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的产品,培养具有自主开发能力的龙头企业和产业群,培养具有专业化分工和差别创新能力的企业,形成从低端向高端结构转换的新增长动力。
(作者系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详见本刊专家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