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外培养系统中中性粒细胞对日本血吸虫童虫的作用

来源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syJM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小时童虫在含病兔血清、补体和中性粒细胞的培养系统(ISCN)中培养48小时后,约60%的童虫体表有中性粒细胞附着,其中50.8%的童虫已死亡,含病兔血清不含补体(ISCN)、含正常小鼠血清及补体(NSCN)或含正常血清不含补体(NSN)的培养系统中,中性粒细胞粘附童虫体表较少,童虫的死亡率亦低。24小时童虫在ISCN中培养48小时后,中性粒细胞对童虫的附着及童虫死亡率均逊于3小时童虫。在ISCN中,中性粒细胞对72小时童虫几不附着。以中性粒细胞介导的杀死3小时童虫的作用依赖于抗体的存在,但不完全依赖于补体。 About 3 hours later, after about 48 hours of incubation in the serum-containing rabbit serum, complement and neutrophil culture system (ISCN), about 60% of the schistosomiasis has neutrophil attachment, of which 50.8% In the culture system of dead, diseased rabbit serum containing ISCN, normal mouse serum and complement (NSCN) or normal serum containing no complement (NSN), neutrophil adhesion was less , The mortality rate of squirrels is also low. Neutrophil attachment to juvenile worms and sibling mortality after 24 hours of incubation at 24 hours in the ISCN were both less than those of the 3-hour siblings. Neutrophils do not attach to 72-hour-old schistosomiasis in ISCN. Neutrophil-mediated killing of 3-year-old squirrels depends on the presence of antibodies, but not on complement.
其他文献
实验用的钉螺和日本血吸虫均系来源于中国并在实验室里保种的Vogel株。作者从已分别感染毛蚴225、260和311天的供体螺中移出2至3只子胞蚴,随后用每毫升分别含500IU青霉索、5
生物进化中 DNA 变化的本质是“封闭状态下老基因变为新基因”还是“开放状态下增加了新基因”,或二者兼有?进化过程中,生物的 DNA 含量有规律地增加。愈是高等生物,DNA 含
自由基(free radical,FR)是具有不配对电子的分子、原子、离子或原子团。FR与医学生物学的关系已成为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并渗透到医学的各个学科。FR的研究,从亚分子水
基因表达的调控可在许多水平进行。一个基因转录速率的改变、转录物在核内加工(加帽、终止、加上多聚腺苷酸尾和拼接)速率的改变以及加工后转录物从核向胞质运输速率的改变
2007年1月24日的《宁波日报》社会新闻版面有两则消息引起了我的思考。一则是《居民“爱管闲事”、小区“全副武装”——柳庄小区防盗有术》, January 24, 2007 in the “Ni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平均寿命不断增长,而最高寿命却始终停留在100岁左右。可见影响寿命的诸因素中,先天的遗传因素有决定意义。在绝大多数人达不到最高寿命的情况下,总结寿
本文自PA-103株纯化了绿脓杆菌外毒素A,用Ⅰ116标记,然后在BALB/C小鼠体内进行放射自显影示踪、病理组织学检查、超微结构观察及抗血清保护实验。结果表明,肝脏是绿脓杆菌外
家兔是国内生理学实验常用动物。在人工通气维持呼吸的实验中,要求每个实验者在整个实验中都使用血气监测装置,目前还很难办到。多数作者是通过测定呼出气CO_2浓度来调节通
通过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方法证实了发自脑膜中动脉并进入颅骨内板的纤细动脉分支的存在。可以认为这种动脉颅骨的滋养动脉、其主要分布于颞骨上部、顶骨及额骨后部,每侧约100
经中国地理学会“第二届全国优秀地理期刊”评选小组审查、评议,并经过中国地理学会七届16次常务理事会议研究批准,15种期刊被评为“第二届全国优秀地理期刊”。《地球科学进展》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