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色彩是绘画中最具表现价值的因素,也是实际艺术设计中的重要内容。让学生具备实践所需要的色彩审美能力,是美术课色彩教学的基本任务。
一、良好的色彩感觉是审美能力形成的前提
我们生活在一个美丽而多彩的世界里,清晨的朝霞、傍晚的落日、雨后的彩虹、秋天的落叶,鲜花、蓝天、大海……色彩美化和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用画笔表现这个彩色世界是无数美术爱好者的愿望。初学色彩的学生,常常埋怨自己“手笨”,画不出来。实际上,所谓画不出来,即看不出来。要能敏锐地捕捉到大自然干变万化的色彩特点,除了要掌握丰富的色彩知识外,还必须掌握科学、合理的观察方法。比较(对比),是色彩观察和写生中最重要的法则。为了让学生由“会看”到“会画”,就必须在教学中让学生养成处处留心辨别色彩的习惯。让学生储备一定的色彩理论知识,在理论的指导下辨别色彩,让学生意识到色彩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的。最初,学生不懂整体的观察方法,很容易概念性地看到固有色。例如:看到树的受光面和背光面都是绿色,白房子的受光面和背光面都是白色,只是受光面亮些,背光面暗些:或者对眼前景物色彩把握不定,一会偏黄,一会偏绿,一会偏紫,结果色彩失去整体联系变得支离破碎,画面很不协调。所以在写生中要强化训练学生的眼睛,让他们学会对比:比色调、比大关系、比细微变化。这样,通过长期的训练,就会增强学生辨别色彩的能力及对色彩敏锐的感知能力。
二、构建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是色彩审美能力提高的基礎
首先,要引导学生产生美的情感。如果把静物写生想象成是一部乐曲的话,那么物体就如同一支乐队,环境即为舞台,光则是音响,色彩便是演奏曲,作画技巧是乐队的指挥,作画者的情感则是演奏会的策划者。只有整体和谐统一才能奏出美妙的色调。或者把静物同影视类比:主体物花瓶或陶罐如同剧中的主角,杯盘、水果等则是次要角色,衬布则是社会背景、生活环境。在它们之间的位置空间关系上有聚有散,有前有后,在光色交织中演绎着或美丽动人,或忧伤惆怅,或豪迈激越的故事……通过引导使学生体会静物自身的生命力及相互搭配所形成的美感。让学生逐渐由被动描摹转向融入自我情感的主动表现。
其次,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得失心态。学生拥有正确的自我评价观念,构建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为审美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定的基础。教学中,常有一些学生性子急,总想一下画出完美的作品来。结果欲速则不达,画面涂抹得一团糟,学生因此就越发着急,结果形成恶性循环;有的同学画得好时高兴,不好时丧气;也有的同学态度认真,勤勤恳恳,却不见成绩,进步很慢。这些现象不但阻碍了学习的进步,也是审美能力提高的障碍。教师应耐心分析每个人的原因,做好学生的心理调解工作。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态,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对自己的作品正确地评价、分析、比较、研究,找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人的进步是循序渐进的,一个不知道自己的缺点的人,往往也不知道自己的优点。保持一个好的心态,对作品能够正确分析、研究,也是提高审美能力的过程。
三、把握色彩的本质是创造美的能力的关键
教学中以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精华为对象,通过感性直观和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手段,把抽象的艺术理论与艺术知识融于对具体作品的分析讲解之中。这样,学生就掌握了对艺术美的欣赏。学生在欣赏中,将自己的知识与经验充分调动起来,达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高度结合。通过多次欣赏,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外艺术史上的优秀思想传统和艺术传统,更逐步把握了色彩的本质。在学生具备了相应的色彩能力后,有针对性地开设创作课,开展设计意识的训练,强化立意,画面色彩结构,探索研究发现色彩的表现价值和魅力是师生的共同追求。在创作课中,命题以本土文化为主,学生积极性很高,作品形式丰富多样,表现技法各不相同,所表达的想法也是独具匠心,学生懂得了怎样运用色彩营造氛围,表达意境,有效地把握色彩的种种个性和各种色彩的组合所能达到的效果,具备了较强的审美能力。为学生下一步进行专业设计起到了一个铺垫作用。
一、良好的色彩感觉是审美能力形成的前提
我们生活在一个美丽而多彩的世界里,清晨的朝霞、傍晚的落日、雨后的彩虹、秋天的落叶,鲜花、蓝天、大海……色彩美化和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用画笔表现这个彩色世界是无数美术爱好者的愿望。初学色彩的学生,常常埋怨自己“手笨”,画不出来。实际上,所谓画不出来,即看不出来。要能敏锐地捕捉到大自然干变万化的色彩特点,除了要掌握丰富的色彩知识外,还必须掌握科学、合理的观察方法。比较(对比),是色彩观察和写生中最重要的法则。为了让学生由“会看”到“会画”,就必须在教学中让学生养成处处留心辨别色彩的习惯。让学生储备一定的色彩理论知识,在理论的指导下辨别色彩,让学生意识到色彩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的。最初,学生不懂整体的观察方法,很容易概念性地看到固有色。例如:看到树的受光面和背光面都是绿色,白房子的受光面和背光面都是白色,只是受光面亮些,背光面暗些:或者对眼前景物色彩把握不定,一会偏黄,一会偏绿,一会偏紫,结果色彩失去整体联系变得支离破碎,画面很不协调。所以在写生中要强化训练学生的眼睛,让他们学会对比:比色调、比大关系、比细微变化。这样,通过长期的训练,就会增强学生辨别色彩的能力及对色彩敏锐的感知能力。
二、构建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是色彩审美能力提高的基礎
首先,要引导学生产生美的情感。如果把静物写生想象成是一部乐曲的话,那么物体就如同一支乐队,环境即为舞台,光则是音响,色彩便是演奏曲,作画技巧是乐队的指挥,作画者的情感则是演奏会的策划者。只有整体和谐统一才能奏出美妙的色调。或者把静物同影视类比:主体物花瓶或陶罐如同剧中的主角,杯盘、水果等则是次要角色,衬布则是社会背景、生活环境。在它们之间的位置空间关系上有聚有散,有前有后,在光色交织中演绎着或美丽动人,或忧伤惆怅,或豪迈激越的故事……通过引导使学生体会静物自身的生命力及相互搭配所形成的美感。让学生逐渐由被动描摹转向融入自我情感的主动表现。
其次,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得失心态。学生拥有正确的自我评价观念,构建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为审美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定的基础。教学中,常有一些学生性子急,总想一下画出完美的作品来。结果欲速则不达,画面涂抹得一团糟,学生因此就越发着急,结果形成恶性循环;有的同学画得好时高兴,不好时丧气;也有的同学态度认真,勤勤恳恳,却不见成绩,进步很慢。这些现象不但阻碍了学习的进步,也是审美能力提高的障碍。教师应耐心分析每个人的原因,做好学生的心理调解工作。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态,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对自己的作品正确地评价、分析、比较、研究,找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人的进步是循序渐进的,一个不知道自己的缺点的人,往往也不知道自己的优点。保持一个好的心态,对作品能够正确分析、研究,也是提高审美能力的过程。
三、把握色彩的本质是创造美的能力的关键
教学中以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精华为对象,通过感性直观和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手段,把抽象的艺术理论与艺术知识融于对具体作品的分析讲解之中。这样,学生就掌握了对艺术美的欣赏。学生在欣赏中,将自己的知识与经验充分调动起来,达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高度结合。通过多次欣赏,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外艺术史上的优秀思想传统和艺术传统,更逐步把握了色彩的本质。在学生具备了相应的色彩能力后,有针对性地开设创作课,开展设计意识的训练,强化立意,画面色彩结构,探索研究发现色彩的表现价值和魅力是师生的共同追求。在创作课中,命题以本土文化为主,学生积极性很高,作品形式丰富多样,表现技法各不相同,所表达的想法也是独具匠心,学生懂得了怎样运用色彩营造氛围,表达意境,有效地把握色彩的种种个性和各种色彩的组合所能达到的效果,具备了较强的审美能力。为学生下一步进行专业设计起到了一个铺垫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