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取经路上“F4”
1955年9月4日,当时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两位心理学大师,同时登上了讲台,一位叫斯金纳,一位叫罗杰斯。
当两位大师在讲台上相互致敬时,台下鸦雀无声。
大家都在期待一场精彩的辩论,因为这两位大师在很多问题上观点迥异,年轻时经常吵得不可开交。
但谁都没有想到,斯金纳调侃道:“我知道你们在期待什么,不过,可能会令你们失望。”
罗杰斯接着说:“我们也有握手的时候,因为我们有共同的爱好——读书。”
台下一阵哄笑,接着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读书人很有意思,年轻的时候,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吵得不可开交,但真到把书读透的时候,往往化干戈为玉帛,相视一笑。
当年,鲁迅和梁实秋打笔战,打得不可开交。几个回合下来,年轻的梁实秋有点招架不住,被老辣的鲁迅骂得“皮开肉绽”。
但后来,得知鲁迅先生去世后,梁实秋是这样说的:“五四以来,新文艺的作者很多,而真有成就的并不多,像鲁迅这样的绝不多见。他可以有更可观的成就,可惜死去太早……”
此时,梁实秋的心中已没有怨气,只有钦佩和惋惜,于是隔空言和。
真正的读书人,就像取经路上的“F4”,一路上吵得不可开交,但是他们心中都有一个目标——纵然历经磨难,也要取回真经,彼此开怀一笑。
个性迥异开怀笑
读书人在这条路上,会有很多个性迥异的领悟。
留过洋的读书人——梁启超,有点西洋医生的味道。他读书讲究“三遍”:第一遍鸟瞰、第二遍解剖、第三遍会通。
个性随和的俞平伯倡导“三不”:不苟同、不固执、不苛求。典型的和事佬,平和的老伯伯。
农民作家赵树理发明了“淘金法”,他认为:读书也像耕地一样,要从土里淘金。他把读书看作是发掘一亩三分地呢。
物理学家杨振宁有“物理”读法,他认为:读书最重要的是互相“渗透”。这方法,搞不好是在实验室里想出来的。
最“傲娇”的还是鲁迅。他的读书方法居然有数十种之多,譬如读书有“三性”:目的性、灵活性、广泛性;读书有“三味”:平知、获趣、致雅;读书有“三法”:背书法、抄书法、设问法……
你不会想到,这位“悟空”般桀骜的读书人,竟然发明了“唐僧”式的读书方法。真是让人瞠目结舌!
但是,你终于明白,鲁迅的敏锐,除了与生俱来的个性,还与他所读之书不无关系。因为大量阅读,因为细致思考,他看问题比常人要深刻很多。所以,鲁迅出“战”,总能“一针见血”,让对手毫无还手之力。
他把书读通、读透、读活了,终于从凡人成为大师,走上了封“神”之路。
十年苦读,百年“树人”(鲁迅原名周树人),这不正是读书人毕生的骄傲么?
骄傲执着荆棘路
是啊,很久以前,很多人是冲着骄傲而读书的。
唐朝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学者李敖自诩是中国读书最多的人,并且洋洋得意地说:“五十年来和五百年内,中国人写白话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
这些读书人的身上,都有一种舍我其谁的担当!
还记得小时候,家长会拉着我们的小手,细数历朝文豪:上从屈原下到鲁迅……一个个神一样的身影嵌在我们心里。那一句“长大后,你要像他们一样”,犹在耳畔!
这是多么美好的愿望!
然而,今天的读书环境和当年可是大相径庭。
据统计,大师云集的那个时代,中国累计出版的中文图书约为十二万四千余种。而今天,中国仅一年出版的新书就有近三十万种,平均每天有八百多种新书问世。
别说什么读书方法了,就算你不吃不喝,也难以应付扑面而来的新书。
倘若给这些新书插上翅膀,它们会像飞弹一样将你击中,纵然你有大圣一般的钢筋铁骨,也难保不会被压倒在“五行山”下,难觅出路!
有人说,那个大师云集的年代,读书人在书籍中寻找理想和光明,渴望取得真理和真经,支撑人类精神的制高点。
而今天的读书人,许多已经在疲倦中麻木。他们正在淡忘理想和天职,宁愿蜗居在五行山下,为温饱而读书,为安逸而读书……
他们,正在失去读书人的执念与骄傲!
不负此生有心人
有些品质,一旦失去,就算大师也会走下神坛。
19世纪,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读过很多书,写过很多文章。当他看到自己的作品备受追捧时,便萌生出做生意的念头。他盘算着,自己出版、自己卖书,两年内有望成为百万富翁。
那两年,也许是马克·吐温一生当中,最忙最悔恨的两年,因为他从此与佳作无缘。他最好的作品,永远停留在那个至坚至诚的从前。
管它古今中外,道理都是一样的。心存杂念的“八戒”,怎会拥有坚定执着的“悟空”力量?
在读书、理想、取经的朝圣路上,只有心存执念,才能成为栋梁。
许多人依然疑虑:书山书海疑无路,究竟如何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读书之路?
心得只此一句:读书人,不盲从、不流俗、不负此生——不妨从经典中开始和领悟。
拾捡阳光暖心房
鲁迅说过,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就是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之路”。这条路没有铺天盖地的广告,没有车水马龙的喧哗……
这里有可爱的龙猫,让你在感觉孤独渺小的时候,随时搭乘,风驰电掣,去往心中一切理想的地方。
经典之路,无法在短期内给予回报,但会让你的生命犹如童话般滋长——心胸开阔,目光长远!
是的,你会发现,有时候,不是我们的世界灰暗了,而是我们的眼睛蒙尘了。你要做的就是,拭去灰尘、捡拾阳光、温暖心房……
当你带着一颗澄净的心,和时光一起,打开扉页,你的印堂,已隐隐出现朝圣者的印记。
读书,是一个多么神圣、多么洁净的字眼……
1955年9月4日,当时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两位心理学大师,同时登上了讲台,一位叫斯金纳,一位叫罗杰斯。
当两位大师在讲台上相互致敬时,台下鸦雀无声。
大家都在期待一场精彩的辩论,因为这两位大师在很多问题上观点迥异,年轻时经常吵得不可开交。
但谁都没有想到,斯金纳调侃道:“我知道你们在期待什么,不过,可能会令你们失望。”
罗杰斯接着说:“我们也有握手的时候,因为我们有共同的爱好——读书。”
台下一阵哄笑,接着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读书人很有意思,年轻的时候,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吵得不可开交,但真到把书读透的时候,往往化干戈为玉帛,相视一笑。
当年,鲁迅和梁实秋打笔战,打得不可开交。几个回合下来,年轻的梁实秋有点招架不住,被老辣的鲁迅骂得“皮开肉绽”。
但后来,得知鲁迅先生去世后,梁实秋是这样说的:“五四以来,新文艺的作者很多,而真有成就的并不多,像鲁迅这样的绝不多见。他可以有更可观的成就,可惜死去太早……”
此时,梁实秋的心中已没有怨气,只有钦佩和惋惜,于是隔空言和。
真正的读书人,就像取经路上的“F4”,一路上吵得不可开交,但是他们心中都有一个目标——纵然历经磨难,也要取回真经,彼此开怀一笑。
个性迥异开怀笑
读书人在这条路上,会有很多个性迥异的领悟。
留过洋的读书人——梁启超,有点西洋医生的味道。他读书讲究“三遍”:第一遍鸟瞰、第二遍解剖、第三遍会通。
个性随和的俞平伯倡导“三不”:不苟同、不固执、不苛求。典型的和事佬,平和的老伯伯。
农民作家赵树理发明了“淘金法”,他认为:读书也像耕地一样,要从土里淘金。他把读书看作是发掘一亩三分地呢。
物理学家杨振宁有“物理”读法,他认为:读书最重要的是互相“渗透”。这方法,搞不好是在实验室里想出来的。
最“傲娇”的还是鲁迅。他的读书方法居然有数十种之多,譬如读书有“三性”:目的性、灵活性、广泛性;读书有“三味”:平知、获趣、致雅;读书有“三法”:背书法、抄书法、设问法……
你不会想到,这位“悟空”般桀骜的读书人,竟然发明了“唐僧”式的读书方法。真是让人瞠目结舌!
但是,你终于明白,鲁迅的敏锐,除了与生俱来的个性,还与他所读之书不无关系。因为大量阅读,因为细致思考,他看问题比常人要深刻很多。所以,鲁迅出“战”,总能“一针见血”,让对手毫无还手之力。
他把书读通、读透、读活了,终于从凡人成为大师,走上了封“神”之路。
十年苦读,百年“树人”(鲁迅原名周树人),这不正是读书人毕生的骄傲么?
骄傲执着荆棘路
是啊,很久以前,很多人是冲着骄傲而读书的。
唐朝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学者李敖自诩是中国读书最多的人,并且洋洋得意地说:“五十年来和五百年内,中国人写白话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
这些读书人的身上,都有一种舍我其谁的担当!
还记得小时候,家长会拉着我们的小手,细数历朝文豪:上从屈原下到鲁迅……一个个神一样的身影嵌在我们心里。那一句“长大后,你要像他们一样”,犹在耳畔!
这是多么美好的愿望!
然而,今天的读书环境和当年可是大相径庭。
据统计,大师云集的那个时代,中国累计出版的中文图书约为十二万四千余种。而今天,中国仅一年出版的新书就有近三十万种,平均每天有八百多种新书问世。
别说什么读书方法了,就算你不吃不喝,也难以应付扑面而来的新书。
倘若给这些新书插上翅膀,它们会像飞弹一样将你击中,纵然你有大圣一般的钢筋铁骨,也难保不会被压倒在“五行山”下,难觅出路!
有人说,那个大师云集的年代,读书人在书籍中寻找理想和光明,渴望取得真理和真经,支撑人类精神的制高点。
而今天的读书人,许多已经在疲倦中麻木。他们正在淡忘理想和天职,宁愿蜗居在五行山下,为温饱而读书,为安逸而读书……
他们,正在失去读书人的执念与骄傲!
不负此生有心人
有些品质,一旦失去,就算大师也会走下神坛。
19世纪,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读过很多书,写过很多文章。当他看到自己的作品备受追捧时,便萌生出做生意的念头。他盘算着,自己出版、自己卖书,两年内有望成为百万富翁。
那两年,也许是马克·吐温一生当中,最忙最悔恨的两年,因为他从此与佳作无缘。他最好的作品,永远停留在那个至坚至诚的从前。
管它古今中外,道理都是一样的。心存杂念的“八戒”,怎会拥有坚定执着的“悟空”力量?
在读书、理想、取经的朝圣路上,只有心存执念,才能成为栋梁。
许多人依然疑虑:书山书海疑无路,究竟如何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读书之路?
心得只此一句:读书人,不盲从、不流俗、不负此生——不妨从经典中开始和领悟。
拾捡阳光暖心房
鲁迅说过,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就是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之路”。这条路没有铺天盖地的广告,没有车水马龙的喧哗……
这里有可爱的龙猫,让你在感觉孤独渺小的时候,随时搭乘,风驰电掣,去往心中一切理想的地方。
经典之路,无法在短期内给予回报,但会让你的生命犹如童话般滋长——心胸开阔,目光长远!
是的,你会发现,有时候,不是我们的世界灰暗了,而是我们的眼睛蒙尘了。你要做的就是,拭去灰尘、捡拾阳光、温暖心房……
当你带着一颗澄净的心,和时光一起,打开扉页,你的印堂,已隐隐出现朝圣者的印记。
读书,是一个多么神圣、多么洁净的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