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乐随笔二则(十六)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dakedi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在黑胶
  阳光洒进屋内,给微凉的天气带来些许暖意。随着唱针靠上唱片的边缘,唱盘转动,优美的音乐便荡漾开来。缓缓转动的黑胶唱片反射出一丛丛光束,有一种能让你的心平静下来的神秘力量。
  正在放送的唱片是一张名为“给母亲的爱”的专辑,灰白底的封套上整齐地缀满了象征爱的红心,深情而别致;唱片中收了肖斯塔科维奇的电影配乐《牛虻》中的《浪漫曲》、马斯内的《沉思》、舒伯特的《圣母颂》等小品。每次看到这张唱片,总会想起多年前在展览中心举办的那次国际音像制品展销会。那天,我跟朋友正在大目录板前抄唱片目录,忽然风风火火走进来一对恋人,头上还渗有点点汗珠,他们是南京艺术学院的学生,刚下火车,听说上海在举办音像制品展销会,特意赶来的,晚上还要赶回去。姑娘要抄目录,她的男友便弯下腰,让她把纸垫在他的背上来抄写。那天,除了“给母亲的爱”,我还购到了《小提琴演奏艺术的顶峰》、贝多芬的《月光》《华尔斯坦》《告别》等黑胶唱片,也从那对恋人默契温馨的动作中感悟到了爱的力量。那是世间最动人的音乐。
  前些年,在大剧院听了一场郎朗与艾森巴赫指挥的巴黎管弦乐团合作的音乐会,曲目是贝多芬的《第四钢琴协奏曲》。郎朗弹完这部作品后,在全场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中,又加演了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的《爱之死》。记得那天,艾森巴赫特意站到演员进出场的门口、第一小提琴声部的后面,像一个普通听众那样专注地聆赏郎朗的演奏,令人感动。说实话,《爱之死》我之前听得并不多,只觉得郎朗将它演释得激情澎湃,千回百转,跌宕起伏。回家后便急不可耐地到我的那一大堆CD中寻找是否有这首乐曲的唱片。找了老半天却一无所获,实在是失望极了。
  后来,看到一张DG版莫斯特指挥的瓦格纳专辑唱片中,有这首乐曲,便如获至宝地买下了。前一阵,新的密纹唱机终于搬回家中,我又取出了一大摞尘封已久的黑胶唱片,一张一张地翻看,意外地发现也是DG版的黑胶中,有一张库贝利克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的瓦格纳专辑,其中就有《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第一幕的前奏曲与《爱之死》,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急忙把这张唱片放进电唱机中,在库贝利克营造的富于波希米亚抒情气质的音响中,品味着瓦格纳的爱情哲学,也品味着库贝利克相较于莫斯特,一个细致庄重,一个冷静松弛,对于爱的不同诠释。
  曾经不太喜欢柴科夫斯基的交响幻想曲《里米尼的弗兰切斯卡》,总觉得这首乐曲的色彩有点灰暗和恐怖,虽然读过但丁的《神曲》,对乐曲取材于《神曲》的故事原型颇有兴趣,但长久以来很少听它。前一阵在读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圣马力诺共和国简史》,书中讲到,圣马力诺立国之后,不断受到强邻里米尼的强权侵扰和觊觎,便对这个发生《神曲》中惊天动地爱情故事的地方更感兴趣了,有了去好好听一听《里米尼的弗兰切斯卡》的愿望。正好在我的黑胶唱片中,看见了那张我早已忘记的柴科夫斯基《里米尼的弗兰切斯卡》与《C大调弦乐小夜曲》专辑,而且是斯托科夫斯基指挥伦敦交响乐团,PHILIPS出品,名副其实的名家名版。于是,立即取出聆赏。
  只听打击乐沉闷严峻的咆哮后,乐队奏出了狂风暴雨般的旋律,仿佛阴森恐怖的地狱入口出现在我们面前。贵族小姐弗兰切斯卡爱上了英俊的保罗,但父母偏要她嫁给暴君马拉铁斯特,她誓不相从。马拉铁斯特妒火中烧,要杀死保罗,弗兰切斯卡挺身捍卫爱人,却被暴君刺中胸膛,灵魂落入了地狱。音乐的第三部分重现了第一部分地狱的可怕景象,但爱的力量是伟大的,能够穿透黑暗的深渊,放射出人道的光芒。就像乐曲的中间部分,抒情温柔的旋律,仿佛是弗兰切斯卡倾诉着以往的美好时光和她对保罗真挚炽热的爱情,不禁让人想起了白居易的诗: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许多东西,只有经过岁月的历练和沉淀,才会修正或提升认识,豁然开朗。比如,关于爱,关于幸福,关于艺术,关于人生。
  封套的风景
  黑胶唱片不仅在音色、音质上具有CD无法取代的优势,而且其丰富多彩的封套设计、宛如艺术品一样的外包装,常让人爱不释手,可以细细地欣赏和品味。这是CD所不曾拥有的。就好像时下的电子书与纸质书,电子书近年来发展很快,大有不久的将来取代纸质阅读的倾向。电子书最大的特点是储存容量大,携带方便;然而,纸质书的优势至少目前电子书还无法替代,比如,许多人还是喜欢一卷在手、心拥天下的那种感觉,喜欢纸质书散发出的特有的书香,纸质书的封面装帧设计与黑胶的封套、外包装相似,可以作为艺术品来欣赏和把玩,电子书就做不到这一点。
  在我收藏的黑胶唱片中,我最喜欢的是那张PHILIPS版阿卡多演奏、科林·戴维斯指挥伦敦交响乐团协奏的的西贝柳斯小提琴协奏曲及六首幽默曲的封套设计。封套的整体色调以白、蓝两种冷色调为主,右边占整个画面三分之二左右的正方形,远处群峰耸立,幽蓝的天空、白色的雾霭映衬着蓝色的湖泊,氤氲出神秘安静的气氛,恰到好处地勾勒出了西贝柳斯的祖国芬兰作为千湖之国的地理特征,蓝色又暗示了西贝柳斯本人及其音乐独有的忧郁气质。据说西贝柳斯本人患有严重的忧郁症,他的音乐,无论是小提琴协奏曲、七部交响曲,还是《卡雷利亚组曲》《莱敏凯宁四传奇》,包括他最著名的交响诗《芬兰颂》,都散发出忧郁冷峻的气息,会让你情不自禁地想起王安石的两句诗:欲寄荒寒无善画,赖传悲壮有能琴。令人揪心,又令人沉醉。画面的主体,则是平躺在湖面上的一把金黄色的小提琴,这是整张封套上的神来之笔,既巧妙地点出了唱片中的音乐体裁——小提琴协奏曲,又以金黄的暖色调适当调和了画面的主体冷色调,于清寒中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迪图瓦指挥蒙特利尔交响乐团演奏的拉威尔芭蕾组曲《达芙尼与克罗埃》(London版)的黑胶封套,也为我所钟爱。《达芙尼与克罗埃》取材于神话故事:牧羊少年达芙尼对美少女克罗埃一见钟情,克罗埃却躲进芦丛中拒不相见。少年急中生智,用芦管制成箫,吹出哀怨的曲调表达自己的爱慕。克罗埃为之心动,终于现身,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并投入了达芙尼爱的怀抱。这张唱片封套上,达芙尼与克罗埃深情地对视,在他们的身下,是两只温顺的羊儿与衔着葡萄的鸽子。构图充满了如梦如幻的童话色彩。
  看到这张唱片,我还会想起在大剧院听过的一场音乐会。那是某年的深秋,艾森巴赫率领他的亲兵巴黎管弦乐团来访,整场音乐会,最令人期待的就是拉威尔的《达芙尼与克罗埃》第二组曲。艾森巴赫也没让人失望。在他时而清晰舒展、时而刚健有力的指挥下,巴黎管弦乐团将拉威尔的这部田园爱情牧歌演释得风情万种、摇曳生辉。巴黎管弦乐团的木管声部享誉全球,于是,乐曲第一段“黎明”中长笛与单簧管清澈流利的窃窃私语,第二段“哑剧”中长笛象征潘神向西冷克丝求爱的一长段富于东方情韵的华彩,缠绵悠扬,美不胜收。巴黎管弦乐团的弦乐同样了得,细腻柔和、透明华丽的弦乐在演奏宽广明丽的日出主题时,是那样的楚楚动人,但见晨露欲滴,鸟儿鸣啭,旭日东升,令人心潮澎湃。也许,只有浸透了雷诺阿、莫奈、高更气息的法国人,才能原汁原味、透彻骨髓地再现拉威尔的韵味。
  RCA版的《高尔威圣诞名曲集》封套,也很讨人喜欢。以白色的封底为基础,中间的圆构图内,高尔威大叔一袭黑色礼服,披着红色的围巾,在圣诞树的簇拥和漫天飞雪中,用他的那支18K金长笛,吹起了《平安夜》等一首首圣诞名曲。我们仿佛听见了那美妙动听、婉转温馨的笛音,看见了高尔威圣诞老人般亲切慧黠的笑容。这张唱片专辑中,还附有《平安夜》、《绿袖子》、《我们祝愿你圣诞快乐》等歌曲的歌词。当年,我心血来潮,不揣浅陋,试着翻译了《平安夜》的第一段:
  平安夜,神圣夜,
  万籁俱静一线明,
  照耀温柔的圣母,
  凝视圣子,
  安睡在天庭。
  ……
  一张黑胶唱片,往往就是一幅美丽动人的艺术品,带给了我们多少美好的艺术享受啊!
其他文献
石油企业的分立改制,使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的经营管理模式发生了变化.采油工艺研究所作为油田所属的科研单位,需要创建新的企业管理制度,转变员工的思想观念,适应油田改革
期刊
拉赫玛尼诺夫是最为人熟知和尊敬的作曲家之一,创作了广受欢迎的音乐作品。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也有不少反对者,甚至包括那些本应该更了解他音乐的人,比如作曲家罗伯特·
封面人物原是准备介绍加拿大超级低男中音歌唱家吉拉德·芬尼(Gerald Finley,1960-),而且已经开始印刷,当《留声机》杂志社获知琼·萨瑟兰女爵于10月10日逝世的消息后,当即
目的:探讨小儿深度烧伤创面的治疗方法,进一步提高手术效果。方法:小儿深度烧伤创面早期切削痂使用生物敷料覆盖创面,术后3-5d行自体皮移植。结果:全组67例植皮完全成功,均未补充植
2009年,指挥家尼古拉斯·哈农库特迎来了他八十岁的生日。这一年,他获得了《留声机》杂志“终身成就奖”;这一年,他录制了舒曼的神剧《天堂与仙子》;这一年,他还在音乐的路上继
除了众多世界著名乐团、音乐家的演出,在夏季音乐节上引荐一些并不那么为人所知的优秀乐团和音乐家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尝试。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乐团在本次上海夏季音乐节的登台演出或许就是这样的例子。  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乐团成立于1989年,它最初的名字是圣彼得堡·卡梅拉塔(St. Petersburg Camerata)。源自于意大利的“卡梅拉塔”(Camerata)一词的字面意思是“战友”,是一个接
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负性情绪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8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4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一步
瓦萨·普里霍达尽管拥有“欧洲的海菲兹”的美誉,那么他的演技究竟如何?在那位阅人无数,以文字指点一个世纪小提琴江山而著称于世的《卡尔·弗莱什回忆录》里对于普里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