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贷资产构成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的资产, 我国各商业银行都很重视行业信贷政策制定,但是缺乏行业间关系的研究。我国的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行业投向同质性严重,主要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业投向类似,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强对行业变动的持续关注。
关键词:上市银行;贷款质量;绩效评估
引言: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银行业面临着诸多的机遇和挑战。面对竞争如此激烈的国内形势,各大银行纷纷选择上市来扩大自身在公众中的影响力,从而也募集到了一定的资金来完善银行法人结构,增强风险管理的力度。商业银行是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在整个金融体系乃至国民经济中占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信贷资产的质量是商业银行的生命线,在间接融资是我国主要的融资渠道的状况下,信贷资产仍是我国商业银行资产的主要构成形式,因此对银行资产质量的研究也就是对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分析。当前我国大部分银行都制定了相应的行业信贷政策,进行行业限额管理,以引导本行的信贷投放,实现信贷管理的组合管理。我们主要总结分析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组合管理策略和实践。
一、信贷风险功能管理机制。
信贷风险功能管理机制足商业银行总行管理层对全行信贷风险和信贷资产质量的宏观管理和控制,进行宏观风险评估和判断,制定接制风险和资产质量的控制范围、策略和政策的机制,是全行信贷风险控制的决策中心。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国有全资商业银行虽设有董事会,但大部分是董事长兼行长,董事也没有自己的独责利益;其它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董事会,也仅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规定,重点是决策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制订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利潤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制订增减注册资本金方案;拟订公司合并、分立及解散方案;决定公司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聘任或解聘公司经理等,董事会各种功能委员会基本没有,基本上处于功能管理、风险管理、决策执行、监督检查集于经营班子一身的状态;信贷风险功能管理在我国的商业银行基本处于空白,导致我国信贷风险控制缺乏预见性和导向性。
二、商业银行行业信贷政策现状
所谓行业, 是这个企业群体的成员由于其产品在很大程度上的可相互替代性而处于一种彼此紧密联系的状态,并且由于产品可替代性的差异而与其他企业群体相区别。 在国民经济中,一些行业的增长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保持同步,另一些行业的增长率高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而有一些行业的增长率则低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贷款的质量对贷款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都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由于不良贷款无法全部收回,也对盈利水平带来负面影响。贷款的相对规模并不是影响流动性的重要因素,贷款占总资产比重的下降会使银行的安全性、资本充足性水平有所提高。贷款客户集中度对银行的安全性产生负面影响。过度集中的贷款客户会使信贷风险增大,增大了银行未来盈利的不确定性。
三、加强信贷管理,提升信贷资产质量
(一)调整信贷营销策略,优化信贷资产结构。
商业银行要实现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经营宗旨,必须根据国家产业政策,把有限的信贷资源投向质量高,效益好的优质行业和重点地区,深入调查了解目标企业的需要,服务到位,建立一批社会信誉高,收益好,风险小的优良信贷客户群体。拓展消费信贷,特别是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增加家庭贷款的比重,占领优质的项目信贷市场,从而在信贷市场竞争中,牢牢地把握住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二)改进信贷管理流程,明确信贷管班各个环节的权利和责任。
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建立和完善了贷款集体决策,审贷分尚,分级授权等信贷管理制度,引进了信用等级,贷款评价,客户授信,贷款五级分类等管理方法。但在加强风险管理的同时,信贷业务流程的链条不断延长,一些环节功能重复,部门和人员责、权、利不明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贷资产质量。按现行分级授权管理办法,贷款发放与否的决策权多在上级行,而贷款项目评估,抵押物评定等具体工作则由基层行来完成,有些基层行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往往将可行性项目评估变成“可批性” 项目评估,一旦出现贷款风险,容易相互推诿,责任不明。因此,必须重新审视信贷管理流程,明确信贷风险评估、授权批准等不同环节的权利和责任,科学地制定贷款授权授信制度,避免“一刀切”。适当下放信贷经营权,做到信息与信贷决策权对称,权利与责任对等,科学地设定信贷标准,在健全考核与监督体系的前提下,适当调整授信权限,让基层行发挥应有的活力。
(三)充分利用信贷风险预警体系,加强对贷款的监控和管理,将风险防范前移。
目前,信贷管理工作中存在事后处理多,事前防范少;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静态分析多,动态分析少;局部分析多,全局分析少的现象。因此,必须充分利用已有的信贷风险预警体系,制定行业信贷组合方案和行业信贷政策,注重规避、控制风险。通过信贷综合系统动态监控客户所处的经营环境和内部管理情况的变化,包括产品周期、客户主要管理人员行为、客户内部管理、客户对外关系等方面的变化。动态监控客户与银行的交易,包括是否客户存款连续减少、票据拒付、多头借贷或骗取贷款、能否按时报送符合银行要求的财会报表、是否回避与银行接触等。银行根据以上掌握的信息,及时判断资产的风险状况,调整或采取相应的措施与对策,确保信贷资产的安全。同时,银行各职能部门要在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职责,规范操作规程的基础上,定期组织人员检查整个贷款过程的合规性,借款合同和担保合同的完整性,贷款条件落实情况等,针对检查出的问题及时提出指导性整改方案。通过监督检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规避控制风险的能力,防止新增不良资产。
(四)建立和健全有效激励约束机制,明确贷款责任奖惩办法。既要对造成贷款损失的行为给予严惩,又要对正确决策及取得良好经济效果的贷款行为给予奖励,鼓励信贷人员大胆发放优质贷款。对不良资产的清收和盘活,实行领导一把手总负责制。层层签订压缩不良贷款责任书,把保全和盘活计划落实到人,充分调动信贷管理人员、资产保全人员清收盘活的积极性,有效地保全和盘活不良资产的存量。
(五)强化内部审计工作,为信贷资产质量保驾护航。内部审计机制是加强管理、规范经营、确保资产安全的重要手段,是银行内控监督体系的重要环节。首先,必须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制度和制定严格的内审工作规范,其次,必须建立一个完备的、权威的内部审计监督机构,独立自主地开展监督工作,独立地运用内部审计程序,对经营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计监督,对信贷业务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审计监督,让审计人员参与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参与信贷评审委员会的讨论。
综上所述, 组合管理思想在资本市场得到广泛认可和成功应用,商业银行作为在各个行业和区域都持有资产的金融机构,可以借用组合思想,通过合理信贷投放,控制信用风险,保障信贷资产质量。本文通过借鉴前人研究的理论及方法,在阐述影响贷款安全风险和因素的基础上,研究了银行贷款质量对绩效评价的影响,进而着重从银行内部经营管理的角度提出了提高贷款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参考文献:
[1]崔军 商业银行贷款质量分析研究—针对不良贷款的探讨[J].金融探讨,2016(06)
[2]谢舒颜 浅谈商业银行贷款质量体系建设[J].银行经营管理,2015,(10)
关键词:上市银行;贷款质量;绩效评估
引言: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银行业面临着诸多的机遇和挑战。面对竞争如此激烈的国内形势,各大银行纷纷选择上市来扩大自身在公众中的影响力,从而也募集到了一定的资金来完善银行法人结构,增强风险管理的力度。商业银行是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在整个金融体系乃至国民经济中占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信贷资产的质量是商业银行的生命线,在间接融资是我国主要的融资渠道的状况下,信贷资产仍是我国商业银行资产的主要构成形式,因此对银行资产质量的研究也就是对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分析。当前我国大部分银行都制定了相应的行业信贷政策,进行行业限额管理,以引导本行的信贷投放,实现信贷管理的组合管理。我们主要总结分析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组合管理策略和实践。
一、信贷风险功能管理机制。
信贷风险功能管理机制足商业银行总行管理层对全行信贷风险和信贷资产质量的宏观管理和控制,进行宏观风险评估和判断,制定接制风险和资产质量的控制范围、策略和政策的机制,是全行信贷风险控制的决策中心。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国有全资商业银行虽设有董事会,但大部分是董事长兼行长,董事也没有自己的独责利益;其它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董事会,也仅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规定,重点是决策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制订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利潤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制订增减注册资本金方案;拟订公司合并、分立及解散方案;决定公司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聘任或解聘公司经理等,董事会各种功能委员会基本没有,基本上处于功能管理、风险管理、决策执行、监督检查集于经营班子一身的状态;信贷风险功能管理在我国的商业银行基本处于空白,导致我国信贷风险控制缺乏预见性和导向性。
二、商业银行行业信贷政策现状
所谓行业, 是这个企业群体的成员由于其产品在很大程度上的可相互替代性而处于一种彼此紧密联系的状态,并且由于产品可替代性的差异而与其他企业群体相区别。 在国民经济中,一些行业的增长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保持同步,另一些行业的增长率高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而有一些行业的增长率则低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贷款的质量对贷款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都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由于不良贷款无法全部收回,也对盈利水平带来负面影响。贷款的相对规模并不是影响流动性的重要因素,贷款占总资产比重的下降会使银行的安全性、资本充足性水平有所提高。贷款客户集中度对银行的安全性产生负面影响。过度集中的贷款客户会使信贷风险增大,增大了银行未来盈利的不确定性。
三、加强信贷管理,提升信贷资产质量
(一)调整信贷营销策略,优化信贷资产结构。
商业银行要实现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经营宗旨,必须根据国家产业政策,把有限的信贷资源投向质量高,效益好的优质行业和重点地区,深入调查了解目标企业的需要,服务到位,建立一批社会信誉高,收益好,风险小的优良信贷客户群体。拓展消费信贷,特别是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增加家庭贷款的比重,占领优质的项目信贷市场,从而在信贷市场竞争中,牢牢地把握住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二)改进信贷管理流程,明确信贷管班各个环节的权利和责任。
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建立和完善了贷款集体决策,审贷分尚,分级授权等信贷管理制度,引进了信用等级,贷款评价,客户授信,贷款五级分类等管理方法。但在加强风险管理的同时,信贷业务流程的链条不断延长,一些环节功能重复,部门和人员责、权、利不明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贷资产质量。按现行分级授权管理办法,贷款发放与否的决策权多在上级行,而贷款项目评估,抵押物评定等具体工作则由基层行来完成,有些基层行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往往将可行性项目评估变成“可批性” 项目评估,一旦出现贷款风险,容易相互推诿,责任不明。因此,必须重新审视信贷管理流程,明确信贷风险评估、授权批准等不同环节的权利和责任,科学地制定贷款授权授信制度,避免“一刀切”。适当下放信贷经营权,做到信息与信贷决策权对称,权利与责任对等,科学地设定信贷标准,在健全考核与监督体系的前提下,适当调整授信权限,让基层行发挥应有的活力。
(三)充分利用信贷风险预警体系,加强对贷款的监控和管理,将风险防范前移。
目前,信贷管理工作中存在事后处理多,事前防范少;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静态分析多,动态分析少;局部分析多,全局分析少的现象。因此,必须充分利用已有的信贷风险预警体系,制定行业信贷组合方案和行业信贷政策,注重规避、控制风险。通过信贷综合系统动态监控客户所处的经营环境和内部管理情况的变化,包括产品周期、客户主要管理人员行为、客户内部管理、客户对外关系等方面的变化。动态监控客户与银行的交易,包括是否客户存款连续减少、票据拒付、多头借贷或骗取贷款、能否按时报送符合银行要求的财会报表、是否回避与银行接触等。银行根据以上掌握的信息,及时判断资产的风险状况,调整或采取相应的措施与对策,确保信贷资产的安全。同时,银行各职能部门要在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职责,规范操作规程的基础上,定期组织人员检查整个贷款过程的合规性,借款合同和担保合同的完整性,贷款条件落实情况等,针对检查出的问题及时提出指导性整改方案。通过监督检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规避控制风险的能力,防止新增不良资产。
(四)建立和健全有效激励约束机制,明确贷款责任奖惩办法。既要对造成贷款损失的行为给予严惩,又要对正确决策及取得良好经济效果的贷款行为给予奖励,鼓励信贷人员大胆发放优质贷款。对不良资产的清收和盘活,实行领导一把手总负责制。层层签订压缩不良贷款责任书,把保全和盘活计划落实到人,充分调动信贷管理人员、资产保全人员清收盘活的积极性,有效地保全和盘活不良资产的存量。
(五)强化内部审计工作,为信贷资产质量保驾护航。内部审计机制是加强管理、规范经营、确保资产安全的重要手段,是银行内控监督体系的重要环节。首先,必须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制度和制定严格的内审工作规范,其次,必须建立一个完备的、权威的内部审计监督机构,独立自主地开展监督工作,独立地运用内部审计程序,对经营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计监督,对信贷业务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审计监督,让审计人员参与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参与信贷评审委员会的讨论。
综上所述, 组合管理思想在资本市场得到广泛认可和成功应用,商业银行作为在各个行业和区域都持有资产的金融机构,可以借用组合思想,通过合理信贷投放,控制信用风险,保障信贷资产质量。本文通过借鉴前人研究的理论及方法,在阐述影响贷款安全风险和因素的基础上,研究了银行贷款质量对绩效评价的影响,进而着重从银行内部经营管理的角度提出了提高贷款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参考文献:
[1]崔军 商业银行贷款质量分析研究—针对不良贷款的探讨[J].金融探讨,2016(06)
[2]谢舒颜 浅谈商业银行贷款质量体系建设[J].银行经营管理,2015,(10)